经商有成后的人生追求---罗文正
发布时间:2003-01-09
经商有成后的人生追求 | ||
| ||
正值盛年,脸上洋溢着成功而毫不满足的锐意,这位美国侨界推崇的领袖人物,不仅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更以其为洛杉矶侨团和中美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而引起关注。 1945年,罗文正出生在中国大陆战火弥漫的时候。务农的父母无法带给他优裕的童年生活,但是他们身上所秉承的中国农民特有的坚韧和勤奋性格却深深地注入罗文正的精神之中。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移居越南,这是罗文正漂泊生涯的开始,但战乱不断的中南半岛并不能为罗文正一家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1968年,22岁的罗文正再一次选择了出走。他告别了那个成长、受教育的第二故乡,开始了一次真正的漂流,历经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美国。 那时候,他一无所有,扶老携幼地一脚踏进美国这个前途渺渺的世界。举目四望,没有一张熟悉的脸,没有一条熟悉的街道,而所有的一切就必须从这里开始。即使如此,罗文正心里没有丝毫畏怯。“信念永远是一个人最有利的武器”,有了它,所有的艰难险阻不再那么张牙舞爪、穷凶极恶了。 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罗文正从打一份工到兼三份职,马不停蹄的工作使他更快地适应和熟悉了新的环境。他心中开始酝酿自己的事业,时时寻找机会。他深知自己的优势是在越南从事烟草生意和贸易所积累的经验,于是积极地寻找合作伙伴,创业之路由此开始了。 1982年,罗文正取得了某国际名牌的代理权,迅速打开了洛杉矶的亚洲人市场,以此为基础,1984年,罗文正的“洛杉矶国际贸易公司”一举夺得了多个国际名牌产品在洛杉矶的总经销权,事业如日中天。 罗文正思考着怎样开发新的市场,他看准了中国香烟。他考察大陆市场时发现,中国产品不乏具有潜力的品牌,也有属于自己的王牌产品,但是却没有机会走入国际市场。从1990年开始,罗文正陆续引进了多种中国产品,同时也致力于改造中国产品的包装和口味,使其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由于他促销有方,创下了业绩高峰。 罗文正在拼命奋斗去经营商业,同时并不满足于当一名实业家。或许我们该说他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实业家,格外在意那些财富以外的生存含义,比如人与人的缘分情感,比如贡献社会,在不求回报的付出中使人生获得升华。在事业有成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为在国外的同胞们做些事情。 罗文正炽热的爱桑梓、关心同胞的热情充分表现出来,开始积极投入公益事业。由于他的全力投入和无私付出,他在洛杉矶的华人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当选为多个华人社团的负责人,从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的创办人到会长,从广东同乡会会长到东北同乡会会长,又及美国联合国协会南加分会最高顾问等,这些年洛杉矶上百个侨团的大型活动中都有罗文正的参与和慷慨解囊。1995年,南加州侨界举行盛大的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仪式,罗文正担任大会共同主席,从筹资定物、安排会场到制定程序、组织队伍,全部都亲自安排。 1997年以来,罗文正更参与主持了几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组织悼念邓小平逝世,庆祝香港回归活动以及欢迎***主席访美。这一年,在众望所归的推举下,罗文正当选为有108个侨团组织的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1997年11月2日,***主席到达访美最后一站———洛杉矶,南加州侨界举行了隆重的千人欢迎晚宴。罗文正作为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与***主席和钱其琛副总理、洛杉矶市长雷登同坐在一起。晚宴上罗文正代表侨界把一块刻有“治国有方”的牌匾赠送给江主席,表达了海外侨胞希望祖国昌盛的愿望。 作为侨界领袖,罗文正最大的愿望是团结华人,服务侨团,维护大众利益,让世界各民族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罗文正诚挚地说,海外的中国人要团结,互相尊重,要多考虑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做点事,国家富强了,海外华侨自然能抬头挺胸。 这就是罗文正心中的天地。用天地一词恰如其分,因为他正是靠努力创造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也努力为更多华侨华人争辟一片天地。洛杉矶中国城牌楼的兴建就是一个例子。 2000年夏天,当地华埠要建一个象征中国人团结的牌楼,市府官员和侨团推罗文正为筹建会主席。他不仅带头捐款,更排除阻力,协调八方。为了建设一个既体现华埠繁荣与团结,又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牌楼,他秉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处事态度,多方奔走,广纳各方意见。经几个月努力,一个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象征中美人民友谊的牌楼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洛杉矶华埠的一个地标。 罗文正对侨社的贡献也有他家庭的功劳。除了他夫人的大力支持,老母亲罗李娣对儿子做社团工作一向热情鼓励。她热心公益,深明大义,关怀后代,深得南加州地区侨胞尊敬。她以88岁高龄参加了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庆“十一”升中国国旗仪式,后又以91岁高龄参加了“十一”中国国庆的晚宴。见过她的侨胞,都对她爱祖国的热情与慈祥和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2月,罗李娣老人逝世后,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特发唁电,南加州侨界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仪式,表达了对这位德高望重的侨界前辈的永远怀念。 |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7月25日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