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健夫,1935年9月21日出生于湘乡南正街84号。1947年就读于湘乡一中初39班,不久加入共青团。1951年春,他带头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罗健夫以优异的成绩从武汉后勤学校结业,分配在甘肃省某部军马场工作。1956年,他通过自学考人西北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陕西计算机所,1965年,调入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因患癌症不幸逝世,年仅47岁。遵照他生前嘱咐,其遗体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罗健夫参加工作三十年如一日,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他主持研制和设计了I、Ⅱ、Ⅲ型图形发生器。其中I型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科研事业的一项空白;Ⅱ型图形发生器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1982年10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追授罗健夫为陕西省特等劳动模范;1983年2月12日,国务院授予罗健夫“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罗健夫没有给家人留下遗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让人们懂得了一个共产党员生命的真正价值。罗健夫——一个永恒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罗健夫刻苦钻研,忘我工作。1969年底,他接受了研制图形发生器的任务。图形发生器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一种自动制版设备。没有它,研制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不可能的。当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项空白。研制这种设备不仅需要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光学、集成电路工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罗健夫在大学是学原子核物理,所学的专业与研制内容不对口,无疑是困难重重。他以顽强的毅力,从头学起,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两门外语和大量的专业知识。为了填补国家这一空白,他简直忘了一切。经常是三天、五天,甚至一个星期连续奋战在实验室里。饿了,啃块馍,喝口水,接着干;困了,躺在地板上打个盹,休息一会,又继续干。不仅是在顺境中,就是在十分复杂、极其困难的逆境中,也是如此。1970年,所革委会领导突然决定,抽走他研制组内搞计算机的技术员去干别的。罗健夫气愤地说:“没有人搞计算机,还研制什么图形发生器,这不是釜底抽薪吗?”不料,这一下触怒了领导,给罗健夫扣上了“无组织无纪律”、“大搞独立王国”等帽子。随后,“打倒独立王国罗健夫”的大字报、大漫画糊满了院墙。于是,他白天写检查、挨批判,晚上仍加班加点干。最后连那位革委会领导也不得不当众承认:“老罗是位好同志。”
罗健夫一贯廉洁奉公,克勤克俭。为了研制图形发生器,罗健夫奋斗了4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天天加班加点,经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加班费、夜餐补贴费他没有领过一回。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奖后,上级发了3000元奖金,分给他的那部分,他一分不要,全部上缴给组织。而在他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摆着旧床、旧书桌、旧柜子,一盏旧的台灯,罩子还是用纸糊的。到了70年代,头上戴的还是50年代参军的棉帽子。工作服破了,就自己补一补再穿。罗健夫还给孩子规定三条: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靠自己本事自立的人。他的两个女儿都很听话,在他的熏陶和培育下,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罗健夫是一位坚强的战士。当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毫不畏惧,仍以惊人的毅力,与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刻在向往着重返工作岗位。在治疗期间,他每天抽空听英语录音,学习口语。入夜,他辗转反侧,考虑工作。去世的前一周,一个同志去探望他时,顺便提出某设备显示器上显示了一个错误码,不知意味着什么。当时,罗健夫说话已十分艰难了,可他沉思片刻后,断断续续却又清清楚楚地说:“在我那本黑皮资料本上记录有关于这个错误码的说明,这资料放在我工作室书桌的中间抽屉里。”就是这样,他把全部心血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罗健夫逝世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刊连续登载了他的模范事迹和纪念文章;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分别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和其他文章中,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他的故乡——中共湘乡县委和湘乡一中党支部也都作出了《关于向模范共产党员罗健夫学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