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罗适评传

  发布时间:2024-02-23

一、青蓝冰水及世第

罗堂谱系

罗适生罗皎曾任大理寺详事,因不愿违心乱译番书,得罪权,举家外逃。几经辗转,定居海游马家山。

罗适生男六人:罗仲福、罗仲礼、罗仲祥、罗仲彦、罗仲璪、罗仲球。仲福、仲礼、仲祥、仲彦四子皆随其当差,且经泗水、济阴、江都、京西、苏秀、黄岩治水历练,勘查、谋划、绘图、疏浚 筑堤、建闸、造桥,事事懂行,样样能干,可谓治水能手。仲璪、仲球入太学为太庙斋郎,仲璪自太庙斋郎候补溧阳县尉,继承罗适德业,为官三十有年,为朝廷、百姓多谋善事。生女九人,二人早夭,四个女婿皆举进士。

宋哲宗元符二年,罗适致仕告老还乡,受台州知府楼常之邀为台州五县全面治水。派遣仲福、仲礼、仲祥、仲彦等七贤分赴临海、天台、宁海、黄岩、仙居施行地貌水脉大勘查,绘图表,订方案,因地制宜施工,轰轰烈烈治水,气壮山河,威镇湖海。治水工程告竣后,仲福定居宁海(三门)桥头、仲礼携家小定居临海北涧、仲祥携家小定居路桥横街洋屿、仲彦携家小定居临海白水洋。从此,罗门融于台州各地,繁衍后代;子承父业,世代治水,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罗适生平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北宋名臣、水利学家。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出生在海游马家山(今三门县城关马家山)。曾祖父罗爽,祖籍江西柴桑郡(今九江市)。祖父罗德成,字大才,曾任越州(今绍兴)参军、录事。父罗皎,字允明,人称千二府君,赠中散大夫,娶妻二:前妻吴氏,赠慈溪县君;后妻周氏,赠金华县君。罗适系金华县君所出。娶妻周氏,封永嘉县君。

治平二年(1065),登彭汝砺榜进士,为官三十四载,历十任,六为农官,四为监司,后转朝散大夫,上护军,赐绯服五品。建中靖国元年(1101)农历八月十六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崇宁元年(1102)二月初七日,按遗愿葬于出生地海游马家山。崇宁五年八月初十日,周氏夫人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大观元年(1107)八月二十日,合葬于罗适墓。

罗适年表

章以赫

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出生海游马家山(三门)。

景祐至康定(1034-1040年),六岁至十二岁,就读天后宫私塾,受朱绛启蒙。

庆历间(1041-1048年),十三岁至二十岁,师事广润寺僧智贤、禹昭。

皇祐间(1049-1053年),二十一岁至二十五岁。就读四明郡学(宁波),拜楼郁为师。娶鄞县周氏为妻。

至和元年至治平元年(1054-1064年),二十六岁至三十六岁,得妻资助,至湖州,拜胡瑗为师,得安定之学。与苏轼等人结为师友。

治平二年(1065年),三十七岁,登彭汝砺榜进士。

治平间(1065-1067年),三十七岁至三十九岁,尉桐城(安徽)。破除当地信巫不信医陋习。

熙宁初(1068-1074年),四十岁至四十六岁,移泗水县令(山东)。率民在数万顷的荒地上开渠排水,改低洼地为良田,使数千户安居。得罪权贵,罢官;万民诉留,朝廷以太平军节度推官还旧治。二年后复官。

熙宁间(1075-1077年),四十七岁至四十九岁,任开封府陈留县令(河南),摄开封府巡院。改革狱弊,勇断积案。勇断谎报兵变者。葬客死士子尸体数千具。

元丰元年至元祐元年(1078-1086年),五十至五十八岁,徙江都令(江苏扬州)。处理前七任积案,与苏轼论水利。大规模整修水利。易置耕器,身自教民耕种。民为之立生祠。

元祐二年至元祐五年(1087-1090年),五十九岁至六十二岁,令开封府开封县(河南),迁推官,提点刑狱。兼相度京西等路水利。开河渠,引水入淮,改洼地为良田。任两浙、苏、秀水提点刑狱,为修水利,民力不殆,发常平仓贷助之,朝廷薄其罪。

元祐六年至绍圣元年(1091-1094年),六十三岁至六十六岁,任两浙提点刑狱,定居宁海溪南(临海)。宋哲宗颁敕书。建黄岩六水闸。

绍圣二年至元符元年(1095-1098年),六十七岁至七十岁,任京西北路(河南)提点刑狱。安置数百户灾民,以方田法处理土地纠纷。

元符二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099-1101年),七十一岁至七十三岁,致仕,转朝散大夫,服五品。主持改造宁海城南大溪,疏浚城北颜公河,重修桐山石桥。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卒,享年七十三岁。

崇宁元年(1102年)农历二月初七日,按遗愿葬于出生地海游马家山。

 

二、啜菽饮水燃薪读

——渔樵耕读

宋时海游,乃海角港湾,民以农耕渔樵为生。适幼时,好读书。而乡中无文籍,惟乡先生朱绛,设私垫于天后宫(现三门医院),家传《论语》、《毛诗》,皆无注解。适手写,读之茫然,不知义旨。庆历中(1041-1048),瑞云山广润寺僧智贤、禹昭二师,皆通儒学,能讲解“五经”(注三)、《论语》。适向其求教,潜心学习,晨赴瑞云就读,晚归家,其母早晚送迎于慈母石旁。午就餐寺院,然适因家贫无力付饭资,课余帮寺僧劳动父母鬻衣为其买书,拾薪代灯夜读,茅塞顿开,闻此达彼,终有所成,不久于乡试考中头名秀才。

 

——求学问道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年(1049),适已弱冠,持二师修书,历经艰辛,步行至四明(今宁波市),拜楼郁为师。楼郁借罗适勤苦求学一事,引入《四书五经》,明示读书之道在“勤”、“苦”,予从学子以心灵启迪。罗适以此为戒,专心勤奋苦读,修身养性,学业大有进益,颇得大师器重,视为得意门生。

适品学兼优,得楼郁器重,为其作伐,娶鄞县富室周氏为妻,亲迎归家。周氏事亲至孝,恪守妇道,妯娌和睦,上下爱悦,姻戚称崇。婚后不久,食不继,晨炊将绝,弟妹嗫嗫私语,周氏闻之,取首饰付适,以换菽粟。乐于同艰共苦,适以是自安。

皇祐六年秋,楼郁大师率众学子自四明乘船来到钱塘杭州迎考,罗适得中举子。

随后,适得妻助,赴湖州拜著名学者胡瑗为师,继续深造。胡瑗字翼之,学者称安定先生,得范仲淹荐,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置经义、治事二斋。其间适结识著名文人苏轼,并与陈贻范、徐中友友善。博览群书,日夜钻研,学业大进。

治平二年,胡瑗大师率三十名学子前往京城赶考,罗适中榜,得进士及第。

 

image.png

 

 

三、臣心如水报国恩

一朝中进士,丹心报国恩。为官三十四年,罗适历任桐城县尉,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令,摄任开封府军巡院、开封府界提刑并两浙路提刑、京西北路提刑等职,历十任而六为农官,四为监司,一切务在悯恤民隐,戒督官吏,必先廉恕。适资性浑厚,质直不华,临事嶷嶷,信理直前,不为利害所俯仰。

拒征抗税

(抗暴敛罗适遭贬 秉正义苏轼推官)

北宋熙宁四年秋(1071),寇滔串通户部郎中乍利,于兖州诸县违制加征规利数万两,盘剥百姓,对罗适利诱威胁。罗适不亢不卑,刚正不阿,不为福祸所俯仰,断然拒征,从恢复生产出发主张暂免税赋,由此得罪户部官员,遭诬陷,幸得皇上圣明,免遭弹劾,改授著作佐郎。熙宁五年夏,朝廷推官治吏。苏轼向朝廷呈奏推介罗适密折,夹疑陈述寇滔行贿买官一节,罗适“罔上抗税”一案真相大白,贪官皆受查处,得到惩罚。

image.png 

惩治黠吏

(摄巡院识破兵变 惩黠吏为民除害)

北宋熙宁年间,罗适任开封府陈留县令时,代理开封府巡院(管理刑狱诉讼)职。其时,司法官员玩忽职守,敲诈勒索,有钱者逍遥法外,无钱者长年关押,民冤难伸。罗适于巡院视事,一举识破“兵变”,惩治黠吏罢庸职;为民平冤,查证韩氏兄弟诸命脉,除四害,整饬司法纪律

 

image.png

革清赋弊

(知江都颁行新法 丈田亩公平赋税

北宋元丰间,罗适任扬州江都县令。隋唐以来,扬州已成著名都市,宋时尤其繁华,权奸乡宦角逐渔利,穷苦百姓或欠租或稍有触犯,必送县严办。前历七任县令,田赋均收缴不清,诉牒盈庭。适赴任后,白昼私访,入夜阅卷,经调查二月,得悉赋粮不清原因。适用保伍法,集民庑下,给以纸笔,使其自列,核之诉牒,情均衡田赋轻重,施行“保伍”新法,追缴田赋税银奖励、帮助贫民耕种荒田,佃安,赋遂清。适少长田间,熟知农事,常出行劝耕,对不务农事的贫民,为其置办耕具,身自督教,收成倍增。

image.pngimage.png 

颁行新法

(议盐法清官抗贿 立生祠万民缅怀)

元丰年间,朝廷颁布新盐法,革私盐为官盐,而户部官员却借机变码营销,削五增十,从中攫取暴利。罗适前往扬州府衙,朝廷大员以变码营销的盈利之说劝罗适参与合作。罗适因此“盐法”不合江都实际而不执行,直言此是贪污之事,劝为官莫贪,贪必自灭,拒不执行。百姓因其抗上行为担忧,适言“为国,忧民为先……纵得罪何憾?”

罗适回到江都后,依据江都情形,适时颁行新盐法,盐民收益增加,加做盐池。百姓得惠,家家欢天喜地,官府亦稳取盐利,朝廷库存日益丰盈。而胡赉勒令诸县变码营销,盐民叫苦不迭,不数日便一概停产,至官府盐仓无盐可收,官办盐铺无盐可售,闹起盐荒,私盐销价猛烈飞起。胡赉心急如麻,得知江都盐市稳定,便服飞马江都县衙向罗适讨教。适不计前嫌,从江都调盐救急九县盐荒,一厘不提,只为助援旁县百姓。

罗适调离江都时,万民相送,百姓为其生祠,请名士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内有“学术有本,不通事务,风节凛然,国仕也”之句,勒石铭碑,永传不朽

image.png 

 

常州除暴

(奉敕书苏州治狱,请圣旨常州除暴)

元祐六年,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奉敕书苏州治狱,请圣旨常州除暴,依照敕意,为民平冤。常州太守窦亢得知此事之后,怒不可遏,点兵二百,遂将罗适院外重重包围。罗适忠于职守,上奏密封弹劾窦亢。窦亢心生议和之念,造访罗适,与罗适商议治狱八项条规,企图重金贿赂罗适与他共做肮脏勾当,反被罗适严辞相拒。窦亢设计陷害不成,别无良策,整日闷闷不乐。衙内干办侯子为窦亢出谋划策,威胁武馆熊教头刺杀罗适,但罗适早有预料,排兵布阵,严加看防。熊教头行刺未果,遭侯子恶语相逼,最终决定自首告发,而罗适怜其难处,并以熊教头为人证,开堂审判窦亢,奉皇帝之昭革职治罪。窦亢抗敕犯上,贿赂官员,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暴虐不道,终被革去职务,废为庶民。同时,罗适提携金义任常州太守,无罪开释熊雄,准其再开武馆,习武安民,两人感激不尽。中秋之际,罗适开释常州冤狱,人们翘首瞻望罗青天,称之为“青天大老爷”。

image.png 

 

方田均税

(奉谕旨钦差汝州 善戒勉方田均税)

绍圣二年,罗适任京西北路提刑司使、汝州治税公事司使,奉旨至汝州治税。当地赋税久不清,乱象横生,地方权贵横行不法,谏官御史噤不敢言;汝州土地之争难息,虽数易官吏,亦不能裁决。当时,汝州财主邰财非法收租,强暴欺民,抗赋逃税。罗适不畏势力,三堂会审令邰财画押招供,并强调再有非法收租者,强暴欺民者,抗税逃税者,无论何人,皆以此例审处,决不徇情。邰财一案后,诸豪强贵胄、大家富户中意欲非法收租、强暴欺民者闻风丧胆,一时间偃旗息鼓;意欲抗税逃税者不再观望,自行纳税。至绍圣三年春,据州县粮仓禀报:汝州辖地不论贫富人家,尽皆奉行方田均税法,依规纳税共计十余万石谷粮,较之往年总计万余石提升十余倍。 

image.png 

四、以石投水恤民情

一生为官,悯民爱民。罗适视民疾苦如在于已,人称罗青天。而于水事,尤为不苟有劳,功垂泗水、江都、京西诸县青史。晚岁提刑两浙,巡察浙东,于黄岩县兴修八乡官河九十里,大小支流九百三十六条,计七十五万丈,建六闸,使抗潮、排灌两相宜,连岁丰熟,民享其利,所出稻米甲于一州,人称“黄岩熟,六县足”,并陆运新昌、上虞诸县济民。

治时疫拯救万民

治平二年,适三十七岁彭汝砺榜进士首任安徽舒州桐城县尉。时疫猖獗,民病不知医,独用巫治,愈演愈烈,尸横村野,惨不忍睹。适念为民父母,当休戚与共。一日召集群巫,怒斥骗术,勒令毁巫所,焚偶像;遍请名医,为民治病,汇集良方,刻石传播;慷解私囊,筹集资金,设立药肆,施药救民。不数月,消除陋习,解脱病痛,救活万民,获得“孰活我命?父母罗令”之赞誉。

image.png 

购万粮设医赈灾

熙宁初,罗适受神宗皇帝重任,赶赴济阴县上任,赈灾治水。济阴县地势低洼,泗水河下游流及此处,河湖拦水堤坝多年失修,夏秋暴雨降临,河湖水倒灌,淹没大片村庄农田,万民失舍流离,乞讨于兖州、曲阜、泗水一线,饥病交加,惨不忍睹。罗适在泗水购万石粮,赐于缺粮灾民,并拨付万两赈银,帮助百姓修筑房舍;派遣医生、药司医治有病灾民;调济冬令种子,鼓励灾民不失农时多种小麦、大豆等冬种作物,力争来年春粮丰收。不消两月,便将赈灾安民一事办妥。

image.png 

恤乡民诤谏罢官

罗适在济阴南阳湖治水期间,国公韩琦察访过境,扰乱市井秩序,鞭打乡民,伤人无数。罗适见状,急中生智,跪地请求国公放过百姓,火速分散乡民,救下伤者。

送走韩琦后,罗适快马回到济阴,未及进水,径直前往西门里街坊里弄,逐户寻访鞭伤乡亲,请来郎中并亲手为伤者疗伤,将伤者姓名、性别、年龄、伤情等一一记录在册,给子银钱慰藉补偿。对受鞭伤而瞎的老奴,罗适令郎中细心敷药,并出资请邻里乡亲照料其生活起居。

image.png 

罗适悯民忧民,不畏韩琦势力,将其劣迹密奏朝廷,后因此事被贬罢推官,谪居旧治。百姓得知罗县令被罢官,齐聚在县衙前,跪拜在街头诉留,甚至越级上书为其申冤。朝廷难违民意,罗适得以官复原职。

image.png 

殡千尸力举善事

熙宁间(1075-1077),罗适任开封府陈留县令,陈留为交通要道,四方宦游,客死他乡,不能归葬,而旅殡佛庙,残骸破棺累计数千。适请于朝,革除“停尸陋习”风俗,殡葬千尸于县城东南隅。适逢有官于南方溺死,其妻挈孤流亡于道。适收留抚恤,节衣缩食资助其还乡。上遣内侍刺知德音,皇上嘉奖,誉称陈留为善邑。

image.png 

冬至过后,天气骤冷,陈留城乡外乞讨者与日剧增,罗适体恤丐民,将丐民收容佛庙,生火煮粥,请医治病,让数千丐民安居过冬。初春,罗适又雇舟船、车马将千余丐民回籍,并予每人数斤粮食和种子,鼓励适时春播农耕,兴修水利。

image.png 

 

 

访耆老禁赌劝农

元丰元年至元祐元年间,罗适赴任江都,得空便巡行诸郊,访耆老问疾苦。率班部巡至北郊九都十保时,遇一老妪,得知其被三子遗弃,立即遣随从传唤邬家三子入公堂问案。自此以后,邬家三子改过自新,割绝赌博,专事农耕,将老妪接回家中,三人依月奉养,保衣暖食,直至终老;率班部巡行他乡都保时,得知赌风盛行,农耕怠惰,耕器少缺。便用私俸为民捐赠百两,打造万件农器,广施劝农,颁行《禁赌劝农令》明令禁赌。此后,江都上下赌博销声匿迹,劝农声势热火朝天,冬种田亩拓展三成。冬去春来,江都大地呈现一派丰熟年景。

image.pngimage.png 

救万民冒开仓

元祐年间,罗适任两浙道苏州、秀州提点刑狱公事。苏秀救灾款粮殆尽,治水工程半瘫,百姓饥民数千。灾情紧急,罗适为救百姓,便宜行事,开仓济民,百姓得知,感激涕零,共同参与治水工程。秋去冬来,苏秀救灾治水业告成,百万乡民有吃有穿,安居无恙,赢得灾岁丰熟,城乡上下概无丐影。

 

image.png 

五、一廉如水结金兰

患难之交·吕忠

宋神宗熙宁六年十一月,罗适还乡杭州省亲,偶遇北塞大名府留守司提辖吕忠。吕忠因眷属均在杭州,其母年过花甲,体弱多病,由是迁差杭州衙门。罗适闻之,便出面帮忙迁转。吕忠欢欣感激不尽,临别时依依不舍,拭目相送。

熙宁七年,罗适任陈留县令。一夜,适在陈留县衙挑灯阅卷,突遇刺客行刺,幸得吕忠相助,将刺客捉拿归案。罗适感念其恩,衙役事毕,为吕忠设宴践行,聊表谢意。二人志同道合,称兄道弟,言无不说,话犹未尽,及至深夜方休。翌日一早,罗适亲送吕忠登车启程,挥手相别,尽在不言中。

 

image.png 

同窗志仕·徐中行

 皇祐六年,罗适携周氏娘子求学湖州,师从胡瑗,结识临海同乡徐中行,共进学业。治平二年春,胡瑗门生六人中榜,罗适名列榜首,然徐中行因中道辄卧疾,名落孙山,从此一病不振,贻误仕途。

宋哲宗元祐七年,罗适背负敕书,巡察治狱情节,顺道携眷属还乡。途经台州治所临海,与学友徐中行相见,两人惊喜若狂,罗适听闻徐中行抱疾赴考,屡试不中,变为闲逸之士,甚为惋惜,当夜即写下举荐奏章,致仕让贤,为中行谋官。朝廷不久后下旨,擢徐中行潮州刺史,然徐中行具书力辞,无心官场争斗,只愿做民间逸士,开学讲授,与世无争。

绍圣元年,罗适因百姓罹难,在黄岩二次开仓赈灾,朝廷下旨革职拿办,发配汝州,台州百姓闻之无不惊愕,纷纷上书,诉求县衙上奏朝廷,为罗适请命昭雪。黄岩一地犹为强烈,八乡民众倾巢而出,云集县衙呼天唤地,为罗青天伸冤请愿。徐中行恰至黄岩访友,见民潮如此,胸怀激烈,写下檄文《问苍天》,甚者将徐中行所书谱成曲子,哀怨悲戚,万民传唱。罗适也因此得以官复原职。

 

image.png 

亦师亦友·苏轼

嘉祐六年春,苏轼奉旨巡察太湖流域农耕水事,与胡瑗友善相叙,经其引荐,苏轼与罗适结为师友。

熙宁五年,罗适遭贪官陷害,改任著作佐郎,离开泗水,前往东京汴城。抵达汴城后,即往苏轼宅第拜访,罗、苏二人好友相逢,相互施礼,牵手相庆,交心畅谈。

翌日清晨,罗适便持吏部任职公文至翰林院,师友相见又是一番亲热,苏轼向其引荐国史馆郎中纪文,并为罗适安排书房,执掌国史集注,唤同僚们互相见识。罗适在国史馆虚心好学,勤奋见习,很快理出头绪,国史集注做得可圈可点,苏轼甚为欣喜,勉励罗适戒骄戒躁,专心做注。罗适得苏轼指点提携,愈发勤勉,做注大有进益。

熙宁五年夏,朝廷推官治吏。苏轼猛得“推罗适、劾寇滔”良机,私下与适商议:由苏轼向朝廷呈奏推介罗适密折,夹疑陈述寇滔行贿买官一节,巧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法儿推介罗适、弹劾寇滔。苏轼为此拟写一道密折,虽弹劾未果,但也为罗适争取了面圣机会,神宗皇帝念罗适泗水赈灾治水政绩显著,着罗适知曹州济阴县赈灾治水。

宋神宗熙宁六年,罗适回乡省亲,途经杭州游历西湖,听闻苏轼在此,便前去拜访,老友相见,甚是难得。苏轼携苏夫人作陪游玩,闲聊民间趣闻逸事,不亦乐乎。

image.png 

 

六、跋山涉水疏泽川

罗适出生地海游,抱山接涂,易涝易旱,且有台风、潮汐之灾。适就学湖州十载,受安定之教,与苏轼为师友。湖州是水网之地,河渠纵横,疏河筑埭建闸,变水害为水利,成为鱼米之乡。适耳染目睹,且得苏轼指教,深明以农为本,当以兴修水利为要旨。

泗水治水

熙宁初,罗适移泗水县令。山东泗水县长期患水灾,数万顷田地无法耕种,万民逃荒,饥病交加。罗适勘明水患根源,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先是施行千人百日治水大会战铲平江心洲,后又行万人百日治水大会战疏浚水道沟渠。治理泗水涝灾铲平江心洲时,罗适日夜坚守工地,与千名义工壮丁同艰苦。白日从此乡工地到彼乡工地,巡视工地情形,鼓励义工加油干活,并不时举镐掘土、举锹铲土,与义工们同劳动;夜晚召集各乡主事,听取意见,商讨解决施工中的诸多问题。遇有施工难题,便与义工现场商议,集思广益,适时排解。治理泗水涝灾清淤开渠时,罗适一乡一村巡视,来回奔走,从东到西,五过家门而不入。历二年,水患终得根治,荒田良田。罗适号召逃荒者返乡耕种,数千户家庭得以安居乐业。数年后,泗水河两岸岁岁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

image.pngimage.png 

江都治水

元丰元年,罗适徙扬州江都县令,改革弊政,政化大行。走遍全县水水,征询老人意见,制订兴修水利规划。请教修水利有丰富经验的苏轼,遇有意见分歧,亦不勉强苟同。适采取疏导与筑堤结合,因地施治,亲自率领百姓开渠筑堤,白日率班部人马自城纵横驰骋,勘察湖中地势形貌,绘制水脉草图。饥则啃干粮,渴则饮凉水,日行数十里,夜里出湖探访耆老疾苦直至深夜,始复大石湖,改名元丰湖,灌田干余顷。是岁大熟,每亩收获粮食成倍增加。治水初见成效,经验推及全县。罗适筑大堤以却潮患,疏泽水而注诸江,计兴修水利55处,溉田6000顷,围塘扩种85万余顷。

 

image.png 

 

通渠引水

元祐二年,罗适因政绩卓著,擢知开封府开封县,迁府推官。未几,除提点府界刑狱,兼相度京西等路水利。几邑沟渠失修,终年积水,不能及时下种。适率民疏通渠道,引水入淮,改低洼地为良田,民始不病,岁熟年丰。广济军南里堤有田数千顷,地形倾斜,常遭水患,适前往视察,在下流开渠道,引水入淮,水患始除。罗适治水有功,朝廷赏之,适推不受:“此乃僚吏之力。”

 

image.png 

治潦赈粮

罗适受哲宗皇帝嘉奖推迁出入朝廷奔走使事,兼相度京西等路水事。京西畿邑沟洫湮茀、终岁积潦、田种不得,民病甚剧。罗适东奔西走,携班部勘察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绘制出治潦方案,得哲宗皇帝批准畿邑常平仓开粮赈工。治潦公文下达后,罗适一路西行,察看治潦形势。京西畿邑多处仓空粮尽,适奏旨向登封、洛阳诸县仓廪借粮十万石,赈救饥民性命。得准奏后,民生安定,各地奋力治潦。不久,京西等水路治潦工程相继告竣,五百余万亩潦地变为良田,京西大地一年四季均可耕种。

image.png 

苏秀治水

元祐间,大洋台风于长江口岸登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海堤崩毁,太湖决口,上下水交合,致江南两浙道苏州、秀州诸邑汪洋一片,千里方圆乡村房毁人亡,惨不忍睹。哲宗皇帝赏识罗适治水才华,钦点罗适任两浙道苏州、秀州提点刑狱公事,治灾救水,灾情紧急,罗适号召灾民“有力出力,就地治水,修复堤防,免再遭灾”。灾民感恩罗适,共同出力治水,修复堤防,只消一月,便将太湖决口、海防塘堤修复一新。

苏秀治水告竣后,罗适又亲率班部沿太湖东岸南下,再从秀州沿海北上,一路巡查堤塘安全,查验乡保里村专人巡堤情形。途径吴江口岸,见新筑江堤沙土松软,难以御防太湖大水,便提议挡水堤面插柳、种苇、播咸青,以固堤防。中秋期间,台风登陆,暴雨滂沱,水位上涨,太湖堤坝安然无恙。台风过后,罗适又行文诸县,传喻乡保里村抗灾自救,动员乡民通沟排水、扶苗施肥,终于迎来了大灾之年乃丰熟。时值金秋,天高气爽;霜叶红遍,层林尽染;莺歌燕舞,寸草沁芳,苏秀大地呈现一派丰登景象。

image.png 

兴修六闸

元祐间,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巡行浙东,定居宁海溪南。他深知台州水利以黄岩最为紧要(时黄岩县含今温岭、椒江),邑境濒海,海潮侵入,地势卤,内河委蛇曲折,易旱易涝易碱。适亲临黄岩督修,疏导八乡官河90里,沟通大小支流936条,计长75万丈,始创内河分段筑堤建闸,控制水量之技。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载:罗适共建六闸,即永宁江常丰、清混两闸,永宁江支流西江中段西湫闸,沿海永丰、黄望、周洋三闸(今属温岭)。此六闸为台州最早建成之水闸。闸建成后,海潮受阻,河渠畅通,排灌两宜,连岁丰熟,民享其利。“所出稻米甲于一州”。称“黄岩熟,六县足。”

image.png 

元符二年(1099),罗适七十一岁告老还乡,朝廷加封其为“朝散大夫”,服五品。居住宁海养老时,他仍效力乡梓,主持改造宁海城南大溪;疏浚城北颜公河;重修桐山石桥。

 

image.pngimage.png 

 

 

 

七、裁云剪水书浩然

才学崭露

罗适在广润寺随二师赴天台山游学之时,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在游学天台山石梁时写道:

飞瀑断岩路,天然石似梁始知融结日,便作圣贤乡。水静鱼龙乐,山灵草木香;茶花本余事,留迹亦诸方。

游学天台县桐柏观时写道:

欲访琳宫入翠微,满山烟雨正梅时。神仙事秘人难问,造化功深世莫知。海近因通三岛信,年多空见八分碑。身中龙虎吞天地,谁肯留心继炼师。

游学池亭时写道:

大乙仙人天上来,口传丹诀养真胎。赤城道士谁堪识,白发先生或姓回。窗外方塘几亩莲,花开料亦似当年。先生萏菡香中坐,应有人呼作水仙。

游学碧照庵时写道:

长桦青似染,高山翠欲滴。余阴入轩来,满座琉璃色。达人无六尘,静见照中碧。庵内一炉香,万缘自然息。

游学石桥时写道:

传得旃檀相甚奇,绀容光彻照须弥。桥头尊者来瞻礼,应忆灵山听法时。

游学瑞相院时写道:

招提临古道,窣堵压孤山。十里梅花树,都来一望间。

游学万竹山时写道:

万竹山中数十家,重重流水绕桑麻。饱餐鼓腹成何事,桃李春来任自花。

游学天柱山时写道:

孤峰插太清,天柱此垂名。造化功成后,乾坤赖不倾。夜星千拱小,秋汉一梁横。欲问登临处,重梯四面生。

游学报恩光孝寺妙莲阁时写道:

华顶西边天姥东,妙莲开阁对群峰。清合银汉三千界,香透金庭第八重。画栋有声啼海燕,澄波无影睡天龙。夜深讲罢何人见?去在青山月在中。

 

 

著书立作

治平间,罗适尉桐城,时值疫情肆虐,疫民抓药局面混乱。为消除巫术陋习,匡正医学之风,罗适联合医局订立《县衙医局、药肆管理办法》,将医药管理规范起来,在抗疫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后,罗适熟读医书,请教名医,亲自把诊,根据在诸乡观访收集的救疫资料撰写《伤寒救俗方》一书行世,为后人救疫提供借鉴。

 

罗适好古强学,尤嗜《易经》,早晚研习,逐字会意,每句释义,各篇解读,呕心沥血为之注解,写成《易解》。成书后又合其他歌、诗、章、疏、碑碣、杂文著述,取己名号“赤城”为书名,纂成《赤城集》一卷又一卷,将有生以来之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所喜、所乐、所怒、所恨、所衰、所悲、所叹、所望记于书中,留予后人阅读思考,直至古稀老年,书完百卷才罢。

永乐院记(注一)

余成童时,好读书。而乡中无文籍,惟乡先生朱叟绛,世传《论语》、《毛诗》,皆无注解。余手写,读之茫然,不知义旨之罅隙,唯永叹而已。庆历中,有僧智贤师、禹昭师,皆里释之秀者,同游钱塘,傅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静大师惟贤(注二),通儒书,能讲“五经”、《论语》。二师性明敏,志坚而气刚,各以儒、释二家自负,不少下人。余因得与二师游。假其书,叩其论议,日浸淫开发,闻比达彼,由是知圣贤之门墙有可入者。遂寻师访友,以终所业。余知经术之为乐,权舆於二师也。熙宁初,余以赴泗水令,去乡凡二十有五年。元祐六年,始按刑二浙。明年春,抵乡曲,智贤巳谢世,惟禹昭师迎余於王爱岭。师虽雪梅松骨,老瘦成翁,其神清气静,俨然若昔时。叙别话旧,伤往而感来,遂相与泫然流涕。师且告余曰:“此去东南三里,即蒋山,其院名永乐,老身之故栖也,愿公临之。”因与之踏雪蹑翠,入长松之径,登堂皇,卷簾四顾,美乎哉!前岩后峰,左冈右陇,流泉若蛇屈曲而东注。东北有峰最高,曰石柱。师问以多六楞,名之也。是时春色在物,夕阳满山,野花开而百鸟啼,微风起而白云乱,幽芳可摘,逸兴俄生。於是与师扶栏,握手相顾而笑,论无生之法,尽涤有虑之尘缘。言皆投机,默而心喻,何必须过虎溪,然后称陶潜远大。师之忘形也。与明日归溪南。师录其建院之因,求我作记。且曰:“蒋山者,蜀人蒋琬之后,讳政,字文通。避地居之,人以名山。梁天监中,舍宅为海云寺。隋改曰海月。唐末两为兵寇所焚。钱氏乾符中,乡人王惠与僧道隆兴之。吴越王赐名永安。本朝淳化中,惠贞大师常觉亦增葺焉。治平初,赐今额。禹昭顾栋宇之已堕,劝檀那之植福,有麻氏者,鸠信士,率财力,新大殿作,三门次建,法堂、僧堂、方丈、僧房、厨库及宾客之馆,凡七十楹,皆砌旧成新,易卑为高。始熙宁五年,终元祐八年,功告毕。余得师所录,久勿暇书,易路畿右,坐颍昌府久要堂,窃思之:自余登第三纪矣,乡曲少年,无登第者,亦无僧以儒、释学自负如二师者。然则山川秀气,岂绝於吾党也。必将有豪杰之士,发愤自奋,或儒或释,扬名天下者矣。然则余老矣,不知其能及见否也?因取其所录,暨余与二师相遇之始末,及前日归乡之新事,载之鄙文。使吾党少年,他日观吾文,知我起白屋之艰苦,在故旧之难忘,能自激昂,以成厥志。此余作记之微意,其院之畛域,则记於碑阴云尔。

附注:

注一: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春,立碑于宁海王爱山。王棻按:公此记作於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当在绍圣初年(1095年左右),非元祐七年立也。

注二:王棻按:明静大师惟贤,乃智贤,禹昭二师之师,先生与二师游,未尝与惟贤游也。

遗诗选摘

慈母石

海游镇东郊马家山,原系宋代水利学家罗适的故里。山腰有巨石,突兀峥嵘,中间一线隙裂,宛如坛台,高约十米,宽约三、四十米,世称慈母石。据《瑞云山广润寺志》记载:“在东南三里许马鞍山(马家山)外,面临大溪,潮汐相通,山半磊落大石块,作台可坐十余人。昔有渔于海者,其母登此望之,故名”。治平二年,罗适三十七岁登第,衣锦还乡,而父母已经去世,罗适呼天号地,悲痛欲绝,在此哭母,赋《慈母石》一诗云:

叠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云慈母石头。

慈母名兮不可闻,岩抗压秋江碧。

我闻慈母名,起我父母思。

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偏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

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

拾薪为我代灯烛,鬻衣为我买书诗。

朝夕劝我苦勤读,诫我勿作庸常儿。

嗟哉我生命多疾,父母提携延岁月。

今朝卧病一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

有时为我祝神祇,愿我早着蓝袍归。

此时我心常感发,愿如夫子言无违。

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

况兼父母未死时,食不饱兮衣不暖。

今日身为一命仕,薄俸聊堪奉甘旨。

双亲已逝掩荒郊,薄俸翻将饱妻子。

有时举箸食新鲜,默默不知双泪涟。

拭目空将酒杯奠,酒杯不到阴容前。

慈母石,世稀有,汝在江头天地久。

我思父母不得养,此恨当同汝不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

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双亲。


天台茅桥

     摘自《天台续集·别集》

 

京城湿墨遗相知,

      心绕天台四散飞。(注一)

记得小田桥上月,

      五更和露湿人衣。(注二)

 

注一:天台茅桥在县西20里,旧名通济,后以茅姓更其名。

注二:罗适未第时,至天台,常露宿桥上。后持节经此,写此诗。今断碑常在。

送致政太师文潞公

(摘自《宋诗纪事》)

 

曾将故老较量看,

五福如公信是难。

潞国封来多有岁,

太师以上更无官。

应留妙算安神器,

必得人才荐将坛。

他日宋家青史上,

始终臣节雪霜寒。

 

 

八、碑沉汉水号长歌

宝敕堂

--供奉宋哲宗圣旨--

议腾

哲宗皇帝敕提刑书:

敕罗适:朕布诏有人,民或抵犴狱,而吏不奉吾诏,狃於因循苟简,而毋至诚恻恒之心,故以刻为明心,弛为恩。方夏之时,监督养而不以时谳,朕甚悯焉。夫将吾命,以按吏为职者,其察举之,称朕钦恤之意。敕书到日,汝可速指挥渥饰,洒插狱房,常须洁净。每五日一度,差人就狱内,监逐人力刷汤枷。及逐日供水浆兼罪人。内如有疾病者,立便差人看承医疗。若无人供食者,官造给之;有人供送者,亦须画时转送,不得邀难减克,无使罪人或至饥渴。合所有合归法号,候处断之,时给酒饭。如小可罪,便须逐旋决遣。若是大段刑察,事关人命,亦须尽理速行勘断。其禁人公事,有干证人之,许暂时勾追,责状先放,不得关留。有未拟徒伴者,据现在证佐,先行结绝,不得拖延。致有冤枉,仍散下管内。汝宜常访提举,无令旷慢,及俟依此逐件施行,讫闻奏。余依条例,故兹示谕,想宜知悉。夏熟汝比好否?遣书指不多及。

附注:

宝敕堂位于宁海县城关镇解放路。它是由宋代罗适建造的。当时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北宗元裕六年(1091),哲宗颁布敕文,嘉奖罗适改革狱弊的功绩。罗适将敕文刻在石碑上,并建宝敕堂供奉敕书。

宝敕堂开始建在宁海县城孔庙旁边。后移至南门外东首,即现在的解放路。民国24年(1935),宁海县长李涵夫曾主持修建一次。现宝敕堂的三间平屋已倒塌,仅留地基一片,是罗适在宁海的唯一历史遗迹。

 

罗君生祠记(注一)

秦观(注二)

罗君之为江都(注三),以诚心为主。耻言钩距惠文之事。凡民有讼,曲直径决於前,不以属吏诖误。若小过,辄诲谕遣去。视鳏寡孤独之有失其所者,如己致焉。黎明视事,入夜犹不巳。或讥其太劳,君曰:“与其委成於吏,民有不尽之情,孰若劳人之耳目哉。”居数月,政化大行。民知其长者,不忍欺。始之,讼益少。君乃出行诸郊,所过召其耆老,问以疾苦及所愿欲而不得者,为罢行之。始复大石湖,改名元丰。广袤数百步,溉田千有余顷,是岁大穰,亩收实倍於远近。自陈愿复陂塘沟渠之利者,相属君,一切听许。亲至其地与之经,始筑大堤以却潮之患,疏泽水而注诸江,凡水利之兴复者五十有五,溉田六千顷。而筑之以课种者亦八十五万有奇,徙其治於东南爽垲之地,为屋数百楹,以其赢财,新驿堠亭,馆之在境者。又颇出私钱营药利,以给疾病之民,所持之不可胜计。岁或乾溢,有祷群祠,雨旸辄应。如响世益,为神其享之。岁满代去,民思之不已,乃聚而谋曰:“我民之德,罗君至矣,顾无以自效,闻古有召伯者,善治民,民追思之至,不忍伐其所憩之棠。又有谢公者,亦其流也。尝於斯城北筑埭,后人因名其埭为召埭。今埭实在江都之北境,盖即其地堂,画罗君之像而祠之,於慰吾民。”且曰:“使罗君之名与召、谢共传而不朽,不亦可乎?”众曰:“善。”於是即召埭之东,法华寺,置生祠焉。罗君名适,字正之。台州宁海人。学术有本,未通於世故,风节凛然,国仕也。尝再被召见,皆以不合罢归。其莅官行己,所可书者甚有书。在江都者以为生祠云。

附注:

注一:抄自《赤城后集》。

注二:秦观,字少游,号淮安居士,高邮(属江苏省)人。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宇兼国史院编修等职,坐元裕党籍,累遭贬谪。少从苏轼游,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注三:江都,今属扬州市。

 

宋代浙学先河传·罗适

民国 浙江通志稿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宁海人。少从乡先生朱绛学。后师四明楼郁及眉山苏轼。复游胡瑗之门。而与徐中行、陈贻范友善。英宗治平二年,与陈贻序同为进士。初尉桐城,召医参考方书,刻石以救迷俗,于是人始信药而不惑巫。神宗朝,移泗水。改著作郎,知济阴县。徙江都。政化大行。每郊行,召耆老问以疾苦及所愿,为罢行之。知开封县,迁推官。哲宗元祐六年,为两浙提点刑狱,移京西北路。尝有书与苏轼论水利,凡兴复者五十有五,民置生祠焉。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三(1029-1101)。其后郡守尤袤,为立祠于学,与侍郎陈公辅,詹事陈良翰并祀,曰:三老堂。永嘉叶适为之记曰:邹浩言:“熙、丰,外贵人视民甚蒿莱,芟燎恨不力也。是时能慷慨建白,保赤子以对下,惟江都令罗适,弋阳令董敦逸二人。”

 

赞罗适诗

送罗提刑(注一)

北宋 佚名

沧海可枯山可移,

公心独与天地期。

田间经术入州县,

所至父老均儿嬉。

明明月月照肝胆,

谓言吴氏方阻饥。

回东为我作丰岁,

要令国本无疮痍。

买臣郡去不持节,

季贞逸请非康时。

几年慕想杜松要,

再拜一觞今得之。

乡人拥路论忠孝,

雅慰平生良可识。

恩光到此何以报?

       行矣二浙如王畿。(注二)

附注:

注一:抄自《台学统》卷四十六《天台续集》黄岩王棻辑。

注二:王棻按:自唐以来,仕宦必避本路。故相州昼锦欧公以为美谈,然韩魏公以宰相出为节度,治相州,此事之常,盖无足异。独公以疏贱庶僚,监司本路,天子不以为疑,群臣不以为过,则其平日之公诚忠实足以取信於上下者,尤可思也。此诗盖为公由京西迁两浙提刑而作,结句:“行矣二浙如王畿。”所以信公者固有素矣。

 

谒赤城先生祠

储敏

先生道派孰与齐,

庙貌巍峨在隔溪。

慈母遗篇提世梦,

易爻添注助云梯。

仁恩尚稀江都县,

书气曾留缑邑西。

追忆当年胜事迹,

云孙鹊起今古稀。

 

 

 

 

 

 

九、家风家训

 

《罗氏祖训》
奉祖先  孝父母  睦兄弟  和夫妇

严闺阃  亲宗族  敬师长  信朋友

力耕种  勤诵读  存忠厚  尚勤俭

习礼仪  戒淫恶  戒为非  戒赌博

戒酗酒  戒争讼  戒溺女  戒洋烟

 

 

《罗氏家训》 
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
遵循孝道,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
团结合作,共存共荣。父慈子孝,言顺语从。
为尊爱幼,为幼敬尊,为兄则友,为弟则恭。
夫妻相敬,和乐相容,治家勤俭,常虑穷通。
处世待人,至诚为重,认清善恶,辨别奸忠。
须识持物,莫贪虚荣,良朋多结,恶友毋逢。
步步踏实,贯彻始终,遇雄不缩,励志前冲。
克苦耐劳,自得成功,至於宗族,或荣或辱。
发展落后,全关教育,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所谓子孙,诗书宜读,听者共勉,愚者加督。
先求裔贤,后求金玉,莫因贫困,精神退缩。
迈向前途,创造幸福,思念水源,裔孙多诵。

 

《时代家风家训》

罗氏家乘,千古传承,新编家训,诲汝谆谆。

盛世太平,和谐平等繁荣昌盛,政治清明。

三德四有,身体力行。牢记五爱,历历在心。

感恩先祖,世代护守,传家继世,藩昌千秋。

修身养性,精神文明。忠孝道德,做人根本。

勤劳忠厚,诚实守信。尔虞我诈,人已受损。

俭仆持家,和谐家庭。教子育孙,代代睦宁。

涉黑涉黄,社会毒疮。行凶作恶,难逃法网。

奸淫偷盗,酗酒赌博,争强好胜,万万不可。

为民本分,从业要精。勤劳致富,正当竞争。

当官在位,造福社会。人民公仆,杜绝贪贿。

敬祖睦宗,厚待乡邻。遵纪守法,广施善行。

 

注: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其它

 

楼梯口对联:天地存遗井,聊以见清德

永嘉思想家叶适称罗适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

秦观:“学术有本,未通于世故,风节凛然,国仕也!”

明代大儒方孝孺:“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

“台州士人名世始自罗适”

碑记:宋代名臣,缑城学祖,诗人,思想家

任官为民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百姓一方”、“视民疾苦,如在于己”

“为国爱民,令之职也,纵得罪,何憾!”

赐匾:善邑金匾 元祐名臣    再生父母   生我黎民罗青天   宣德郎

 

举善事身体力行 行德政钦赐善邑匾:

熙宁八年,罗适任开封府陈留县令时,罗适革除“停尸陋习”风俗,殡葬千尸。在办罢千尸迁葬之事后,途径旅馆偶遇一对母子,流亡于道。罗适收留抚恤,并节衣缩食资助其还乡。上遣内侍刺知德音,皇上嘉奖,誉称陈留为善邑。处理完孤茕之事后,罗适又去陈留诸家旅馆店铺察访宦游人士情形,见每家都住满客游人士,嘱托店家遣医旅馆,巡诊送药,救治游士,举义扬善。罗适力举善事,在陈留乡广为传扬,得民赞许,百姓纷纷提议想要为罗适捐立碑,建造生祠,供奉香火、祈年益寿。罗适听说后惶恐不安,提议百姓立善德碑以利修身养心,并为碑题词。立“善德碑”消息传开后,街坊、里村纷纷仿效,不数日,陈留城乡便竖起了百块“善德碑”。人们每见此碑,便想到举善行德,男女老少皆莫例外。于是乎,崇善敬德渐成风气,举善行德人皆为之。

冬至过后,天气骤冷,陈留城乡外乞讨者与日剧增。罗适体恤丐民,将他们收容佛庙,生火煮粥,请医治病,让数千丐民安居过冬。光阴荏苒,寒冰溶水,玉露滋禾,河柳萌芽,已及初春。罗适遣使县衙差役,雇得若干舟船、车马将千余丐民遣送回籍,并予每人数斤食粮和种子,鼓励适时春播农耕,兴修水利,以求今年秋冬丰登,便可安居度日,不再流浪乞讨。丐民们无不感激,便将陈留幸遇挂在嘴上,编成歌谣,到哪说哪,到哪唱哪,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扬开去。《京报》也相继刊登《殡葬千尸》、《救茕于道》、 《长街立碑》、《佛庙恤丐》诸逸事,在京城引起不小的惊动,文武百官多为赞叹。消息传入内廷,神宗皇帝知悉,龙心大悦,派遣御前内侍出宫了解实情。内侍遂装扮成乞丐模样查访实情,并依照所闻所见向神宗皇帝做了禀奏。神宗听奏后大喜,钦赐善邑金匾。

 

 

兴水利造福万民 沐皇恩荣获……

元祐名臣  再生父母 生我黎民罗青天 宣德郎

 

元丰年间,罗适任江都县令,大规模整修水利。江都大石湖是国之南北大运河中段要冲,奈因终年淤积,杂草丛生,航运大阻;又奈河堤失修,千疮百孔,难御涝旱,修堤治水迫在眉睫。罗适日以继夜绘制治水图表,废寝忘食议商御水方案。全力开展治水工程,先是开发久湮荒塘,后又筑堤造坝,疏水入江,使大石湖蓄水抗旱涝能力并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大为提升,化水患为水利。从此后,大石湖周边千余顷粮田岁岁丰熟,亩产粮食成倍增收,数万乡民眉开眼笑。

元丰五年,罗适又将大石湖、大运河治理经验推及全县,动员数万乡民筑堤以御潮患,疏泽水而注诸江,共计兴修南北官河、大小水泾、桥梁、水闸、陂塘、沟渠、湖泊、沼泽等大小水利工程五十又五处,可灌六千余顷田地,而桑之以课种者亦八十五万有余,开创了自隋唐以来五百年间治水疏航之先河。罗适又于县之东南爽垲高地,置屋数百楹,徙民开发,耕地赢财,并设新驿堠亭,凡在境者均予居住。又捐私俸薪钱开设药局,营利医治平民病疾,所愈者不可胜计。罗适知任江都十年,诚心为民,奋力治水,功绩居多,有口皆碑,上下称颂“生我黎民罗青天”,视之为“再生父母”,誉之为“元祐名臣”。  

   元丰六年,恰逢天下大治,有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谓太平盛世矣!神宗皇帝龙心大悦,择吉日率文武大臣郊祀大沛,宣旨大赦天下囚犯,恩赐百官朝籍尊号。罗适任上功多绩显,得抚宣德郎尊号。

 

贺文化礼堂:一楼墙面

 

(新)满江红·罗堂廉韵

——贺杨桥文化礼堂落成

素阁高筑,颂赤城,缅仰先贤。

崇德学,皈师谏道,躬行笃俭。

上善若水通南北,心系万川润桑田。

谓正之,无负民望,遍种莲

 

杨桥边,嗣风延

官擎旗,众思廉。

清风拂阡陌,文明争嫣。

正气浩然网格在,春风化雨换新天。

顺势为,振兴号长乐,开新篇。

注释:

①罗适号赤诚;②虚心拜师学习,上谏民情政道;③罗适字正之;④寓通“廉”;⑤家风家训延续;⑥党的方针政策;⑦指清网治格乡村治理。⑧乡村振兴

 

 

书画:

image.png 



上一篇:罗聘传记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