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罗泌
发布时间:2005-11-20
欽定四庫全書
路史
卷一
宋羅泌撰
前紀一
初三皇紀
初天皇
初地皇
初人皇
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衆人疑之,聖人之所稽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老氏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盪者,遂有天地、權輿之説[1]。夫太極者,太一也,是為太易[2]。列圉冦曰:“有形生于無形[3],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與形質具而未離曰“渾淪”[4]。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5]。易無形埒[6],易變而為一[7],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8],九者,究也。九變復而為一[9],一者,形變之始也[10]。清輕而騫者為天,濁重而墜者為地。冲粹而生者為人[11],天地壹縕,萬物化醇;男女會精,萬物化生,而庶彚繁矣[12]。
雖然治故荒忽,井魚聽近,非所詳言。而往昔載諜又類不融正閏、五徳終始之傳,乃謂天地之初,有渾敦氏者出為之治[13],繼之以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14]。在《洞神部》又有所謂初三皇君[15],而以此為中三皇,盖難得而稽,据然既揄之矣。此予之所以旁捜旅摭,紀三靈而復著夫三皇也[16]。
渾敦氏之世,但聞罕漫而不昭晰,有不得而云矣。王充曰:“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今之聲色,後之聲色也。鳥獸、草木、人民好惡,以今而見古,由此而知來。千世之前、萬嵗之後,無以異也。事可知者,聖賢所共知也;不可知者,雖聖人不能知也,非學者之急”。今一切隔之。
[1]儀,匹也。不曰“二儀”者,二有先後,兩無彼此,有相匹之意矣。天一地二者,此先後之言,爾地亦惟一,而云二者,言下已落苐二也。李明之《衡山記》云:“朱符謂火筯,如兩儀成,變化不可缺一”,當有識者辨之。有太極,説見《發揮》。
[2]太初之始。
[3]無形,天地之始;有形,萬物之母。
[4]混沌也,《河圖括地象》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
[5]《易内篇》云:“日月相逐為易”,有易彖象及易之名二説,見《發揮》。
[6]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則無其一矣。以竒數倍之,為五十而一,無倍是之謂“無形埒”。
[7]北方先有
[8]七,衍數;九,玄數。此河洛自然之用,世莫能名。夫一至七返矣,至九還矣,還返變通之謂也。是所謂易者,豈牽合哉。
[9]始則終,終則始。會九而復元,變九而復貫。易卦自一變至七,為歸魂而本宫之氣革矣。復二變而返乎本體,是復變為一也。九轉之道,亦數之足爾。
[10]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四有體而一無體。是故天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地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一者,數之始,而非數也。二二而四,三三而九,以至九九八十一,皆可變以乗,而一不變。百則十也,十則一也,故亦不變。去其一而極于九,皆用其變者也。
[11]此上本《易乾鑿度》之文,引見《列子》知此説,則可以究天地之藴矣。
[12]天地交而萬物生也。夫一氣之中五行並育,而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是衍之則為十、為百、為千萬。如果核既坼,則根生幹、幹生枝、枝生葉,斯謂三生萬物。
[13]即代所謂盤古氏者,神靈一日九變,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韜大明》云:“召公對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徳生成,人事安寕。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今贑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按《地理坤鑑》云:“龍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事具徐整《三五厯紀》及《丹壺記》。至唐袁天綱推言之《真源賦》謂元始應世萬八千年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晴,云其顯化之所宜有以也。《元豐九域志》廣陵有盤古冢廟,殆亦神假者。《録異記》成都之廟有盤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餘詳《發揮》。
[14]下卷所紀三靈者
[15]詳見發揮
[16]諸書説三皇不同:《洞神》既有初三皇君、中三皇君,而以伏羲、女媧、神農為後三皇;《周官》、《大戴禮》、《六韜》、《三畧》、文列《莊子》、不韋《春秋》有三皇之説,而劉恕以為孔門未有明文。孔安國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世遂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之三皇,斯得正矣。至鄭康成注《書中候勑省圖》乃依《春秋運斗樞》絀黃帝而益以女媧,與洞神之説合。然《白虎通義》乃無女媧而有祝融,《甄曜度》與《梁武帝祠象碑》則又易以遂人,盖出宗均《援神契》注與譙周之《史攷》。紛紜不一,故王符云:“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或及此,亦不敢明”。至唐天寳七載始詔,以時致祭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于京城内。而王璵建言,唐家仙系所宜崇表福區,請度昭福,作天華上宫及靈臺大地娑父祠。於是立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女媧等堂,是則太古天皇外復别立三皇矣。
欽定四庫全書
路史
卷二
宋羅泌撰
前紀二
中三皇紀
天皇氏
天地成位,君臣道生。粤有天皇[1],是曰天靈[2]。望獲強尊[3],頎嬴三舌[4]。驤首鱗身[5],碧盧禿楬[6]。首出庶物,君有五期[7]。實司元化,嵗紀攝提[8]。斟元陳樞,以立易威[9]。秉籙司契,無文不懐。乾曜迨元,像符合氣[10]。亭毒萬有,風行焱逝[11]。靈書八會[12],自然洞神[13]。玉劵十華[14],人風真淳[15]。體真得極[16],提名旋復[17]。無門無旁,神運四奥。被迹無外無熱之陵[18],三輔九翌為世億齡[19]
[1]《易通卦驗》文。按《洞神部》以此為中三皇君,是君臣道生之後。
[2]《外紀》云:“十二頭,號曰‘天靈’”。
[3]以“獲”為名,以“望”為姓,字子潤,號中天皇君。並詳《洞神部》。
[4]十二文
[5]傳記三皇皆虵身,此亦形相爾。説在《女媧紀》。
[6]《丹壺記》
[7]《五行期運》一云猶五條,非。
[8]見徐整《厯紀》。
[9]《春秋保乾圖》云:“天皇于是斟元陳樞,以立易威”。言斟酌元化該皇極,以建易道。宋君云:“威,則也。言斟酌元氣、陳列樞机之行,以改立先法”,妄矣。
[10]《太微黃書》云:“天皇象符,以合元氣長生之要”。
[11]亭蓄其形毒散其氣
[12]《玉經隐注》云:“三皇天文,謂之‘太上玉策’”。按《洞神》第十四:“一天皇内字,二地皇内紀,三人皇内文,皆三元八會,自然成文,鳥迹之始也”。《真誥》曰:“八會文章之祖也,一皇演八會之文,為龍鳯之章,雲篆之迹是矣”。《太微黄書》云:“靈書八會,字無正形”。
[13]《三皇經》云:“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為用。天皇所授玄玉,為簡青玉為文;地皇所授皇玉,為簡白玉為文”。盖道家者流以《三皇經》為《三墳》。《大洞經》云:“《三皇經》者,玉真洞、清上清洞、玄太清洞神也”。《三洞蒼元經》云:“洞真上清也,洞玄靈寳也,洞神三皇也”。然近代《三墳書》非此也。有跋,見《發揮》。
[14]《洞神經》有三皇印、三皇玉劵,一曰金契。《三皇經》云:“自然之文,皆綴以金鈎,置以玉案,覆以珠巾,芬以五香,恃以十華”。
[15]《太真科》云:“大化始立,人風真淳。故三寳度三品之人:洞神名僊寳之道,接三皇之世;洞玄名靈寳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洞真名天寳之道,紀清正之方、濟三代之後”。
[16]《靈寳經》云:“三一者,上一真帝之極、中一真皇之主、下一真王之妙。天皇得極,故上成皇極;地皇得主,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衆妙。三皇體真而守一,其真極也得一而已”。
[17]提名,策名也,旋復言其變化。
[18]《遁甲開山圖》云:“天皇出于柱州,即無外山也”。鄭康成云:“無外之山,在崑崙東南萬二千里”,《水經注》云:“或言即崑崙,榮氏云五龍及天皇皆出其中”。
[19]項竣《始學篇》:“天皇十三頭”,皇氏《洞紀》云:“一姓十三人也”,他書皆然,獨《春秋緯》言天皇、地皇、人皇皆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故《河圖括地象》云:“天皇九翌,提名旋復”,盖輔翌者九人。爾《易通卦驗》云:“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元。君有五期,輔有三名”,注云“君之用事五行,更王者亦有五期,三輔公卿大夫也”。故《禮記正義》謂“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天地初分,即應有君臣治國第,年代綿逺而無文,爾三輔九翌併皇是十三人。
地皇氏
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龍門之岳[1],鏗名岳姓[2],馬踶妝首。十一龍君,迭辟繼道[3]。主治荒極,雲章載持。逮天恊徳,與地侔貲[4]。太始之元[5],上成正一。不生不化,覆却萬物[6]。得道之秉,立乎中央。神與化游,唯庸有光[7]。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匝[8]。爰定三辰,是分宵晝[9]。魄死魂生,式殷月候[10]。諸治徑易,火紀周正[11]。草榮木替,亦號萬齡[12]。
伯陽父曰:“太古二皇,得道之秉,立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墆,而輪轉無廢;水流不止,而與萬物相終始”。然不曰三皇者,豈非泰皇之世人道大備,非復二皇之代,故退首乎十紀,而不遂與二靈參邪?!予故從之,别紀二靈,而返泰皇氏于《九頭紀》。
[1]見《遁甲開山圖》。
[2]字子元,號中地皇君。
[3]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龍顙、馬踶。《水經注》榮氏云:“兄弟十人,面貌皆如女子而相類,虵身獸足,出龍門山”。
[4]《洞神經》云:“中地皇君主治八荒四極、四海山川谿谷”。
[5]《三皇一一等經》云:“中天皇以平初元年出治,中地皇以太始元年出治”,平初、太始云上竟號年。按《道書》有元景、延和、赤明、延康、康秦、龍漢、開皇、無極等號,而《武帝内傳》又有青虚,《三統經序》有中皇之類,悠悠無驗,特取太始、太初之意云。
[6]覆于下,却于後。正一見上《紀》。
[7]見《中子》等書,立中道也。
[8]《鴻烈解》。
[9]見《通厯》。或謂三辰有度,晝夜有經,何定分之?有曰:不然,兹特後世作儀器,以揆躔度準盈虚、以正昏明者,固非移日月而易晝夜也。是知躔度晷景之用,有自于此矣。
[10]《通厯》云:“地皇以三十日為月,十一月為冬至”,亦見《髙氏小史》。此亦本自然爾。凡事有出而無攷,姑取以証者,此之類也。
[11]《帝系譜》云:“天皇氏以木王,地皇氏以火紀”,《始學篇》亦謂“天皇以木徳王”,故或有疑二皇為羲、炎者非也。
[12]《三皇經》:“天皇、地皇、人皇,開治各二萬八千嵗”,而《河圖》、《帝系譜》等天地二皇俱萬八千嵗,《始學篇》則云“八千嵗”。按《真源》云:“盤古氏後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時遭刼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萬八千餘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結繩刻木四萬五千六百年”,皆難取信。夫太素蓂莖固有定數,然方此時嵗厯未著,烏從而紀之哉!《三墳書》以一嵗為一易草木,盖以草木周禅為之紀辨爾。今都波之人莫知四時之候;女貞之俗不知正朔紀年,但云已見草青幾度;流求之國以月生死辨時,以草木榮枯為嵗;儋崖觀禽獸産乳識時,占(艹儲)芋成熟紀嵗;土番以麥熟為嵗首;宕昌、黨項皆候草木以記時序。太古之世中國之俗,有以與蠻夷同斯不疑者。曰萬齡者,亦號數之萬爾。
九頭紀
泰皇氏
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1]。胡洮龍軀[2],驤首逹腋[3]。出刑馬山、提地之國[3]。相厥山川,形成勢集。才為九州,謂之九囿[4]。别居一方,因是區理。是以後世,謂居方氏[5]。太平元正,肇出中區[6]。駕六提羽,乗雲祗車[7]。制其八土,為人立命。守一得妙,人氣自正[8]。爰役風雨,以御六氣。昭明神靈,光際無臬。挻挏萬物,無門無毒。以叶言教,為天下谷[9]。廸出谷口[10[,還乗青冥。覆露六幕,罔不承命[11]。道褱髙厚,何徳之僣。其所付畀,與人天參。離艮是仇[12],有佐無位。主不虚王,臣不虚貴[13]。政教君臣,所自起也。飲食男女,所自始也[14]。當是之時,天下思服。日出而作,日内而息。無所用已,頽然汔終。為世之日,兩皇並隆[15]。
有天地則有萬物,有萬物則有男女,有男女則有夫婦,有夫婦則有父子、有君臣道也。昔者太極泮,而渾敦氏職焉。渾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三皇射而二靈作,二靈後乃有十紀:其六在鉅靈氏之前,百七十有八姓;其四在鉅靈氏之後,三紀五十二姓,而(足疏)仡之紀自黃帝始。其嵗之逺近,置而勿論可也。録條刺于右端[16]。
[1]見《雒書》。
[2]姓愷,名胡洮,字文生,人面龍身九頭。
[3]《玉篇》云:“亦臂也,今作掖腋”。《遁甲開山圖》云:“人皇出于刑馬山、提地之國”,山今在泰州伯陽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
[4]見《雒書》。《春秋命厯叙》云:“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5]見《三墳》。又《雒書》云:“人皇出于提地之國,兄弟别長九州,已居中州以制八輔”,則九州肇此分矣。今石(石隶)有九皇里,非一所也。
[6]太平元年正月出治。大中祥符五年,神祖降言,上天祐徳之意,以為玉清分職。實曰九天司命,在昔乃為人皇,盖九人之一。亦嘗降治國家之始祖云。
[7]見《雒書》。《寰宇記》作“抵車”,誤。
[8]《太平經》云“三皇之時,人皆氣清,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得至道”。
[9]言教,如云言辭,猶文教也。
[10]谷口,古塞門,或云上暘谷。《蜀秦宓傳》云:“三皇乗祗車,出谷口”,謂今之斜谷。《樂史》從之,妄矣。
[11]上下四方。
[12]《雒書適三辟》云:“人皇别長九州,離艮地精生女為后,夫婦之道始此”。又見《春秋命厯叙》、《文子》。《鶡冠子》云:“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貴,階級尊卑名號自居。吏民于次者,無國厯寵厯,録副其所付,授與天人,參相結連,鉤考之具不備也”。此言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則前乎此者無政教、無君臣,有不男女、不飲食者矣。他可類推。
[15]右中天皇而下,《河圖》、《年代厯》等皆記之。《三五厯》云:“人皇百五十六代,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小司馬氏取之,不足稽也。《寳櫝記》云:“斯頻國石室中有三皇石像,皆龍形,長六丈。天皇十二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頭者,人也,若今數牛魚然古質故爾。
[16]《春秋命厯序》云:“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二十七萬六千嵗,分為十紀”,《易乾鑿度》及《春秋元命苞》皆云二百七十六萬嵗,每紀為一十六萬七千年,《廣雅》因之,均為誕妄。夫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嵗而反太素冥莖,此道之根本也。推賾于厯數之理者能知之,有太素之年,説見《餘論》。
其一曰九頭,是為一姓紀,則泰皇氏紀也[1]。
五龍二,是謂五姓紀。治在五方,司五類[2],布山岳[3]。方是時也,世亟巢穴,日月貞明[4]。盖龍徳而正中者也,漢世祠之膚施[5]。
攝提三,是謂五十九姓紀[6]。太史公言“九皇氏沒,六十四氏興。六十四氏沒,而三皇興”是也。謂六十四氏,盖併五姓而言。而所謂三皇者,乃合雒之三姓也,在漢皆餼[7]。
合雒四,是謂三姓紀[8]。教人穴居[9],乗蜚鹿以理[10]。
連通五,是謂六姓紀[11]。乗蜚麟以理[12]。
叙命六,是謂四姓紀[13]。駕六龍而治[14]。
右古六紀,在鉅靈氏前。
循蜚七,是謂二十一姓紀。自鉅靈氏而下紀也[15]。
因提八,如辰放氏之衣皮、有巢氏之編堇、遂人氏之出穴,皆因其變而舉之也[16]。
禪通九,是謂十有八姓紀。史皇氏之通封禪者,十有八姓也[17]。
(足疏)仡十,自黃帝氏而紀[18]。自泰氏沒,而嘗無君矣。其于民也,聚生羣處,無君親之,異仁義禮智之所不用也,施報往來之所不行也。其有君者五紀,予不知幾氏矣。司馬貞曰:“九紀之間,豈惟數千百載,三二十皇而已哉!”,而莊周之説易姓而王封泰山禅梁甫者,盖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整堮者,千八百餘所。然則宇宙之耑握符登紀為萬物之主者可勝記邪?予讀《易大傳》而知天地之有初翔於僻邑荒村,恍見大古之俗,顧豈俟身親而後信哉!昔者成湯之問夏棘曰:“古初有物乎?”,夏棘曰:“古初無物,今烏得物?使後之人而謂今之無物可乎?”。冉求亦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乎?”,仲尼曰:“古猶今也”。曰:“然,則昔吾昭然而今昒然,何也?”,曰:“昔之昭然,神者先受之;今之昒然,又且為不神者求也”。祇裯新襲,蟣蝨生之;州沼創出,蟲魚産之。一氣之易,萬物自見。故雖天地必有初也,而况于人乎[19]!兩間之物,彼亦一無窮,此亦一無窮,豈以不接而遽蔑斷之哉,兹固存而不論[20]。
[1]秦丞相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貴者,非貴于二皇也。以其阜民物備、君臣政治之足貴也。按孔衍《春秋後語》泰皇乃人皇,張晏云:“人皇九首韓敕”,《孔廟碑》云:“前開九頭,以叶言教”,是也。泰皇,即九頭紀。舊記不之知,爾《真源賦》云:“人皇厭倦塵事,乃授籙于五姓”,知為九頭紀也。韋昭亦云:“人皇九人,所謂九皇”。然《鶡冠子》所稱九皇,則又非此。至董仲舒《繁露》乃推神農為九皇,異矣。
[2]五方之象類。
[3]張陵《二十四治圖》云:“伏羲造天地,五龍布山岳也”。
[4]《真源》云:“五姓乗雲車而治天下,時人穴處巢居,日月貞明。一曰五龍紀”。
[5]《春秋命厯序》云:“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遁甲開山圖》云:“五龍見教天皇”。榮氏云:“五龍,爰皇後君也。昆弟五人,人面而龍身”。然以五音五行分配為五龍之名,如角龍木僊之類,而以宫龍土僊為父。又言五龍以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為十二部,法五龍之迹,行無為之化,為十二時神。是天皇在五龍之後,妄矣。酈元《水經》云:“父與諸子俱僊,治在五方”,亦見李善《游僊詩注》。今上郡奢延膚施縣有五龍山,盖其出治之所也。故漢宣帝立五龍僊人祠于膚施,亦著《地理志》。按膚施今隸延安五龍山在焉。有帝原水黃帝祠。《九域志》云:“五龍池,有黃帝五龍祠,四在山上,亦曰僊泉祠”。《寰宇記》:“五龍泉,出山東一里平石縫,雄吼甘美,上有五龍堂”。而五龍谷水乃在耀之雲陽縣、雲陽宫之西南,又非上黨之五龍山也。
[6]孟詵《錦帶前書》謂之括提紀,或作“提揵”、提犍皆非,盖攝提首紀爾。
[7]《漢舊儀》云:“凡聖王之法,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萬神,皆古之人能,紀天地五行之氣,奉其功以成人者也,故其祭祀皆以人事之禮。食之天與土地,金木水火土石是矣。又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凡八十有一姓,皆古帝王也”。故鄭釋《周官》以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氏為四類氏,或作“民”,誤。
[8]《龜圖》出雒,從而合之,所謂黃帝合而不死者,或作雄,又轉為熊,俱非。
[9]《錦帶書》云:“合雒四姓,教人穴居。有巢教人巢居,四姓謂叙命紀”。
[10]見《真源賦》。
[11]或作“連逋”。
[12]見賦蜚、鹿蜚、麟蜚,羊之類,盖皆馬名。如蜚莵、青龍、白鶴、野麋、娥鹿、走孤、騶吾等爾。
[13]克以命叙而通之也
[14]賦云:“五姓後付,七十二姓,駕六龍而治天下”。七十二姓者,攝提、合雒、連逋、叙命之四紀也。然云“次傳五龍氏,又以六姓紀為後,五姓次傳叙命紀,合一百一十萬七百五十年至遂人”,則妄矣。
[15]徳厚信矼,天下之人循其化,以若飛也。陶弘景《譜厯》云:“上古有循飛紀”。
[16]即十有三姓也。諸記不一。按《雒書》云:“三皇號九頭紀,次五帝號五龍紀,次攝提紀,次連逋紀,次叙命紀,次因提紀,次禪通紀,次為合雒、循蜚”,傳之謬爾。
[17]《三墳書》作“通姓氏”,又以九頭、五龍、提犍三紀在通姓後,妄也。大率此書雖有所取,然淺陋每難据云。
[18](足疏)以知逺,仡以審断,仁義道徳之所用也。
[19]《譚藪》云:“道言天地初闢,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猪,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賤者易生,貴者難毓”。故今人以建寅之月一日起至七為人日,其源于此,盖不知也。
[20]泰皇以下五紀,凡九萬嵗。十紀者,舊言六在遂人前。鄭康成《六藝論》云:“遂人後厯六紀九十一代至伏羲,始作十二言之教”,方叔機注云:“九頭一、五龍五、攝提七十二、合雒三、連逋六、叙命四,凡九十有一”,如鄭所言則十紀皆在遂人之後,而四紀又在伏羲之後,非也。馬緫之徒,俱謂十紀通百八十有七代,又云伏羲前三後六,各立年嵗,亦惟取據。張揖貞到徐整等爾,皆不可質。
欽定四庫全書
路史
卷三
宋羅泌撰
前紀三
循蜚紀
鉅靈氏
鉅靈氏之在天下也,握大象,持化權,乗太極,而蹠灝淑,立乎無間,行乎無窮,揣九變化,而與物相弊(金煞)[1]。出於汾脽[2],揮五丁之士,驅陰昜反山川正流,並生神化大凝[3]。惟無恒處,或云治蜀,盖以其迹躔焉[4]。
予既得《丹壺》《名山》之記,又得《吕梁碑》獲逆帝王之世,乃知天未喪斯文也。《丹壺書》云:“皇次四世、蜀山(人逐)傀六世、渾敦七世、東户十七世、皇覃七世、啟統三世、吉夷四世、九渠一世、狶韋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為因提之紀;倉頡一世、栢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栗陸五世、麗連十一世、軒轅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盧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陰康二世、無懐六世,凡八十有八世,是為禅通之紀”,可謂備矣。而又有鉅靈氏、句彊氏。自句彊而下次譙明氏,次涿光氏,以次至次民氏,如下所叙,總曰“循蜚紀”,有號而無世。自是而上,亦惟有九皇氏、地皇氏、天皇氏,又上而乃有盤古氏,基之渾沌之説。其言渾沌之初,所謂上無復色、下無復淵,為説甚繁,非足貽訓,故絀焉。自無懐降,所叙與《名山記》大同,此予之史篇所取(水献)者也。鉅靈之號,此世所聞焉者也。《遁甲開山圖》云:“鉅靈與元氣齊生,惟始氣之先者”,又曰“鉅靈胡者,偏得神元之道,造山川出江河”,神化之宜,豈非《鶡冠子》之所謂“尸氣皇”者邪?!予得是書,乃更為之不疑也。然上之五紀,卒寂寥而無詔系,不得而綴矣。兹亦可謂富也,謹闕之以俟。
以下辨論本史成而立説,元不在正紀中。子姓楫客,凖例諸史,將便觀覽取之,以附於逐篇之末。故其中所用字俱在,已所用有異覽者知之。
句彊氏
譙明氏
涿光氏
伯益之書有譙明之山、涿光之山,而俱載於《北經》。譙明、涿光信其為繼治者,乃知邃故之事,非必無傳,特恨幽介弗之究爾,予觀於經而信二書之足丁也。
鉤陣氏
黃神氏
黃神氏,或曰黃祙。黃頭大腹,出天參政[5]。無易天生,無散太璞。按圖正端,是致天極[6]。三百四十嵗,(犬巨)神次之,號曰黃神[7]。
(犬巨)神氏
人皇氏沒,(犬巨)神次之,出于長淮,駕六蜚羊,政三百嵗,五葉千五百嵗[8]。
犁靈氏
《東荒經》有犁靈之尸,犁靈氏之尸也,以不壊。
於予之《路史》,亦異矣。凡孔聖之未嘗言者,予皆極言之矣。予非好為異也,非過於聖人也。夫以周秦而下汔於今,耳之所納、目之所接,其駭於聽熒者,夥矣。况神聖之事,凡之莫既者邪?是堯舜崇仁義,六經《論語》其理備矣。顧且言之吾,見焦唇乾呃而聽之者,愈悠悠也。是故莊周之徒,罵以作之意以起之,而後先王之道以益。嚴然則予之所摭正,亦不得而不異爾。予悲夫習常翫正,與夫氛氛日趨於竒者,之不可以虚言格也。於是引其暱而景者,著之此亦韓將軍學兵法之義,而蕭相國作未央宫之意也。雖然訞詭亂惑猶弗薦焉,覽者知夫譲王胠箧、漁父説劍之惜,則吾知免矣。
大騩氏
大騩氏見于南宻[9],或曰泰塊。昔者黃帝訪泰塊于具茨[10],一曰大騩[11],盖設於無垓坫之宇,而臺簡以游泰清者。後有隗氏、大隗氏[12]。
鬼騩氏
鬼騩氏後有嵬氏、饒氏、攘氏、刹氏、鬼騩氏[13]。
弇兹氏
泰逄氏
和山者實為河之九都吉神泰逄司之于萯山之陽出入有光[14],泰逄氏之神也。
子曰:“鬼神之為徳,其盛矣乎!”。昔者,宰我請問鬼神之名,子曰:“氣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故無鬼神則鬼神之名不立矣”。奈何季路之問事鬼,則曰:“未能事人”,既問死則曰:“未知生”。説者往往以生死、鬼神為性命、道徳外事,有不可以致詰,而子路未可與言,故夫子不與之言。夫若是,則夫子既不誠於人之子矣。聖人之言未嘗不自盡也。鬼神、生死,人事之大,奚為而不語邪?盖能事人則能事鬼,知生則知死矣。生死者,特性命道徳中之一事;而鬼神者,特性命道徳中之一物爾,豈復外乎!雖然神者,天之徒;鬼者,物之徒也。惟人之初,與天為徒,孰不具此神哉!惟生之後,開閉之不謹,而好惡之偏適,從而蔽之也。古之聖人惟其然也,是故開天之天,而不開人之天;閉人之竇,而不閉天之竇。開天者,徳生;開人者,賊生。徳生者,陽明勝,陽明勝故識性用;賊生者,陰濁盛,陰濁盛故物欲行,識性用則歸於神,物欲行則歸於鬼。歸於神者與天為徒,歸於鬼者與物為徒。亦天地之理也。今夫天陽而地陰,魂陽而魄陰,是故智氣歸天,而體魄則歸地。神陽而鬼陰,君子陽而小人陰。是故正直為神,而憸險則為鬼。徳陽而欲陰,男陽而女陰。是故徳盛成男欲盛成女禽陽,而獸陰老陽而釋陰。是故釋誤多毛老誤多羽,君子於此,其可不毖又毖,而自墮於鬼物之區哉。三五之時,人聰明而淵懿,純天而不人,是以黃帝、太少、神農、顓頊専享乎其上,句龍、芒蓐、祝融、玄冥作配乎其下,其事然也。帝嚳而來不能紀逺然,而禺强、閼伯、玄枵、諸稽、實沈、駘臺、咎陶、伯益、豕韋、夔稷之流,秩猶不遷之祀,橫窮卓偏,剛毅一真,烏往而不神哉。叔末之人,佔侸僋俕綦溪利跂。正直之道消,而憸險之行多,是以不能神明而歸于物。《詩》云:“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本賢愚也。孔填不寕,降此大厲,逢吉凶也。三塗六道其僣,有自來矣。期期區畛,亦予之熱熱肺也。
冉相氏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此之謂真人[15]
中之為道帝王之心,即治天下之正道。而聖人所以示世,入徳之大方也。自成世以來,未有不本。是以為政,而能馴致於大治者。今夫率意而射,則終日無所中。率意而視,則終身無所與,必也質的設而後天下之手,無異鄉日月揭而後天下之目,無異屬聖人之道獨立乎中,而後天下之心無兩從盖中也者,極之則世人之日月質的也。衆見之所宗,萬手之所會,理之至、義之盡,配天地而不可以復進。是故道得之而為太一,天得之而為天一,帝得之而為帝一。帝一者,立乎環中,渾兮如有容,泊兮如未始,出其宗而茫兮,無所終窮。自伏羲氏以之傳炎,炎帝氏以之傳黃,無異付也。堯帝氏以之傳舜,舜帝氏以之傳禹,無異語也。降及湯、文、伊尹、周公,而中之所以為變者盡矣。春秋之世,惟皇不極而厥,庶民亦失其所以保極之道,以故上慢下,暴王室如燬,數千百年而不之復,則極之不建其禍,正如此也。嗟乎!《臯謨》《箕範》中極之説備矣。此家所有也,大《易》之書明言中者五十有五,所不言者否、剥、屯、頤、咸、革、賁、遯、明夷九卦而已。内之中六十有四,外之中亦六十有四,得其中動罔不吉,失其中動罔不凶,是故否、剥之五,亦獲其吉,而復泰之三不免乎!凶惟其中之不可失也,雖然中庸之徳民鮮久矣。自漢諸儒取過不及之説,類之孔伋之書,世遂泥於過與不及之中,求之亡其統矣。夫君子之於中無過也,有不及而已,致廣大極髙明,夫孰得而過邪?!冉相之道,兹其所以寂寥,希濶而不繼之,豈不(制心)歟聖人,人倫之至者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盡倫盡制豈過不及之云乎?!而彼傖者,附誠明假權變,繳繞呫囁,以綢其婟,而濟其姦,豈惟無忌憚哉!其不至於幸小人,而病君子亦已矣。此予之所以賛冉相氏,而為中庸泚也。
盖盈氏
若水之間,禺中之地[16],有盖盈之丘,盖盈氏之虚也[17]。
大敦氏
雲陽氏
雲陽氏,是為陽帝[18]。盖處于沙[19],亦著甘泉。以故黃帝以來,大祀于甘泉[20]。云丹徒[21]、絳北者,非也[22]。
《遁甲經》云:“沙土之福,雲陽氏之虚也。可以長往,可以隐處”。雲陽之山在衡山之陽,只今茶陵之雲陽山也。予游衡湘,道其麓,見山川之靈秀,土膏水沉,方皇不忍去。亦意嘗有異人者,自之西首山阜麗倚皆西面,而北上朝衡嶺矣。然考之皇甫《紀》,實為少昊之封。雲陽氏之蹤,固在甘泉。甘泉之山,本曰雲陽。以故黃帝以來,每大祀于甘泉,則長沙之地其亦為始封乎。雖然丹陽、曲阿亦秦世之雲陽嶺也。《呉地記》録曲阿正秦代之雲陽嶺,太史時言東南有天子氣,在雲陽間。秦人於是發赭徒三千,鑿雲陽之北岡,曲之因曰曲阿,則今之丹徒也。昔呉岑昬鑿丹徒至雲陽杜野小辛間,而陳勲屯田,鑿句容中道至雲陽西城,則今之破岡瀆也。故杜佑以丹陽為古雲陽,而學道傳謂是茅山、若絳北之陽石者,非其正矣。載言之流以為僊者,盖知其異也。
巫常氏
泰壹氏
泰壹氏,是為皇人[23]。開圖挺紀,執大同之制,調大鴻之氣,正神明之位者也。是故九皇傳授,以索其自然之所生,復自然之解,與天地之所始[24]。昔者神農嘗受事於泰壹小子[25],而黃帝、老子皆受要於泰壹元君,盖范無形嘗無味。會久視操法,攬而長存者[26],有兵法、雜子、陰陽、雲氣、黃冶及泰壹之書。兵法、雲氣書傳間出,而黃冶、雜子漢後不復見[27]。其書言黃帝謁峨眉,見天真皇人[28],拜之玉堂。曰:“敢問何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已君統矣”。又咨三一,無乃朗抗乎。古之聖人,盍三辰立晷景,封域以判邦國山川,以分陰陽寒暑,以平嵗道執,以衞衆交質,以聚民備械,以防姦車服以章等,皆法乎天而鞠乎有形者也。天地有啟閉,日星有薄失,治亂有運會,陰陽有期數。賢愚之蔽、夀夭之質、貴賤之事、吉凶之故,一成而不變,類氣浮於上而精氣萃于下。性發乎天命、成乎人。使聖人以為之紀,是以聖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權以聚財,葵財以施智。因智以制義,由義以出信。仗信以著衆,用衆以行仁。安仁以輔道,廸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從俗以毓質。崇質以恢行,勤行以典禮。制禮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復性以一徳,成徳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爾治萬物、自爾得神志不勞,而真一定矣。予以蕞爾之身,而百夫之所為備。故天和莫至悔吝,屢庚生殺失寒暑之宜,動静戾剛柔之節,而貪欺終無所用,無乃已浮乎。黃帝乃終身弗違,而天下治其為教也至矣[29]。水火大淵之事,其所言哉[30]。
予所叙古之帝王,其世治夀考無以稽矣,計其年皆不乏三數百嵗。黃帝曰:“上古之真人,夀蔽天地,盖天真全而天一定,不滑其元者也”。又曰:“中古之時,有至人者,益其夀命而强者也。亦歸於真人,而已盖乗間維,而基七衡,陵罔閬而隘八落者也”。又曰:“後世有聖人者,形體不蔽,精神不越,亦可以齡逾數百,雖有修縮之不齊,亦時與數當然爾,然未有不死者”[31]。釋氏有所謂《無常經》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此言雖陋,以台觀之,物莫不有數,有數故雖天地莫能逃,山亡川邕,郡陷谷遷,沙漠遺舊海之蹤,厓險著蜯蠃之甲,晉殿破榏昆明刼灰,則所謂地屢敗矣[32]。土石自天,星隕如雨,或夜明逾晝,或越裂崩地,則天有時而毁矣[33]。
故曰:“乾坤毁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宛首亦曰天地運度亦有否終,日月五星亦有虧盈,而况於人乎[34]。奈何封君世辟不知乎此!蔽於方士之言,以求不死,不死邈然而小者亂貽天下,大者喪身失國,不可勝數矣。稽之,其徒初無是説,許玉斧言,黃帝鑄鼎,以疾崩葬橋山,莊周言老子之死,秦佚弔之三號而出,而師曠亦謂:“周太子晉,色赤不夀,後三年而死”。孔子聞之曰:“惜哉!殺吾君也”,是老子初無青鹿上陞之事,黃帝初無蒼龍髙蹈之言,而子晉初無綵鳯空騫之語,皆方士之徒,設辭以愚弄其君而取寵,亦自其教之害焉。且物壯不老,是謂不道,陰陽固有終變,偓佺千嵗,彭祖七百,亦必死而已矣。而荒君亂主方僕,僕信事之,以至于敗亂,而終不悔,豈不(心哀)哉!昔班生謂道家本出史官歴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以自守清虚,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而老君亦令(冠女)謙盡去三張偽法、盍氣穢事,謂大道清虚,顓以禮度為首,豈有兹事。竊究其要,與世禮正翓(亢羽),而尤以信行為輗軏。初無不死之言,子貢有云死生有命,而孔子亦曰衆生必死,自古皆有死,使孔子而非聖人,則斯言為不可信。予悲夫世主之甘心,於其聾瞽而不悟也。故愽觀死生之際而極論焉,尚其曉然知之,而不蹈於悔也。
空桑氏
空桑氏,以地紀空桑者,兖鹵也。其地廣絶,髙陽氏所嘗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或云窮桑,非也。窮桑在西,小顥之君[35],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則陳留矣[36]。
空桑在東,窮桑在西。《歸蔵》啟莁云“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盖指隅夷之地,故記孔子生於空桑,《春秋演孔圖》云:“徵在游於大冡之陂,夢黑帝謂已‘汝産必於空桑’”。而干寳所記徵在生子空桑之地,今名孔竇,在魯南山之穴。故《孔廟禮器碑》云:“顔育空桑”,空桑,魯北孔子魯人,故説者指云空桑槩而言之,魯南山穴之説正自戾矣。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鴻水以薄空桑,則為莘陜之間。伊尹,莘人,故《吕春秋》、《古史攷》等俱言尹産空桑,空桑故城在今陳留,固非魯也。故《地記言》“空桑南杞而北陳留,各三十里,有伊尹村”,而所謂窮桑則非此矣。《拾遺記》言“窮桑者西海之濵也,地有孤桑千尋”,盖在西垂,少昊之居梁雝之域,故《周書嘗麥》云:“帝命蚩尤宇於小顥”,而逺遊《章句》西皇所居西海之津。西皇者,少昊之稱;而小顥者,少昊之正字也。宜為咸陽,故咸陽曰雲陽,而少昊一曰雲陽氏,雲陽縣今隷曜,漢甘泉宫即武帝之太畤也。顓頊繼少昊者,故《世紀》顓頊亦自窮桑遷商丘事可知矣。而杜預遽以窮桑為在魯北,至釋例地名乃云地闕,故頴逹云言魯北者,相傳言爾。盖以定四年《傳》封伯禽於少昊之虚逆之,而《樂史》之所記乃在曲阜,此又因預而妄之也。太昊在東,少昊在西,予既言之,《拾遺》逺遊窮桑,既在西極,則魯曲阜之説,得非太昊之虚乎!《郡國志》云“少昊自窮桑登帝位”,非空桑也。
神民氏
天地開闢,爰有神民,民神異業,精氣通行[37]。都于神民之丘[38],一曰神皇氏。駕六蜚鹿,政三百嵗[39]。
倚帝氏
都倚帝山[40]
次民氏
次民氏,是為次是民[41]。次是民沒,元皇出。天地易命以地紀[42],穴處之世終矣。
《丹壺》之書其不繆歟!今既闕著,而或者有不懕《命厯》之叙,其亦有所來乎!胡為而多盍也,貴人云何子之好言,古曰有是哉,今古一也。若以古為見邪,荀況有言詐人者,謂古今異情,是以治亂異道,而衆人惑焉。彼衆云者,愚而無知、陋而無度者也。于其所見,猶可欺也。况千世之上乎!彼詐人者,門庭之間,猶挾欺也,况千世之上乎!以心度心,以類度類,以説度功,以道觀盡,今古一也,類不孛雖久同理,故往縁曲而不迷也。五帝之時無傳,人非無賢,人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久故也。虞夏有傳政,不如商周之察也,而况次民倚帝之時乎。以今觀今,則謂之今也;以後而觀,則今亦古矣。以今觀古,則謂之古;以古自觀,固亦謂之今也。古豈必古,今豈必今,特自我而觀之。千世之前,萬世之後,亦不過自我而觀爾。傳近則詳,傳久則略,略則舉大,詳則舉細。愚者聞其大,不知其細;聞其細,不知其大。是以文久而惑,滅節族久而絶曷,古今之異哉。
右循蜚紀,二十二氏,六十餘世。
[1]《遁甲開山圖》云:“鉅靈與元氣齊生,為九元真母”。
[2]汾水之脽上也,其地隆起若尻脽然,今成慶軍是。《廣韻》云:“鉅靈出于汾脽,今華陰縣北一百二里有鉅靈廟”,《九域志》云:“鉅靈祠,河中府也”。
[3]李淳風《小卷》云:“元始判氣,天皇上帝鎮立名山,各有所屬分野。盖當是時六合之門有未融者,故鉅靈、女媧之徒以神通智力,出而賛化也”。五丁盖非一,按《世本》及《蜀紀》、《華陽志》、《益州紀》、《十三州志》、《成都記》等皆言五丁事蜀王開明,負力能徙山通石,則目以五丁矣。又言五丁其時未有號謚,但以五行方色為主,故廟有赤黒黃白之帝云。
[4]傳載鉅靈之迹多在蜀,豈别一鉅靈邪?!薛綜以鉅靈為河神,盖本《水經》所引。謂《國語》“華岳當河,河神鉅靈,手盪脚踏,開而為兩”言之,今《國語》亦無此文。又《漢武帝内傳》“時東都送一小人,長七寸,東方朔謂為鉅靈”,異矣。
[5]見《春秋命厯叙》云“出天齊政,則有官統”。故賈公彦云:“九頭紀時有臣無官,人皇有輔佐,燧皇、伏羲既有官”。則其間九皇六十四氏有官明矣,無文字以知官號也。
[6]《鶡冠子》云:“物之始也,傾傾至其有也。碌碌至其成形,端端正正,勿損勿益。幼少隨足,以從師俗。無易天生,無散太璞。自若則清,動之則濁。神聖踐承翼之位,與皇神合徳。按圖正端以致天極,兩祭四致,聞以正息”,云云。
[7]見《命厯叙》。按道家亦有所謂黄神,盖與此異。《本起經》云:“三始之道,太初者道之初也。其初精盛,則為元明,名曰太陽。又為元陽子丹乃化道君,故曰道之初蔵在太素,是為一氣。太素者,赤氣也,初變為黃,名曰中和。中和為老子乃化神君,名曰黃神,入于骨肉以之為人,故曰人之素蔵在太始,則二氣也。太始者,氣之始也,黃氣乃復歸于白氣,白若水精,名之太陰,為太和君”。此為三氣持亦體中之事,而《歸蔵經》言者黃神與炎帝戰于涿鹿,則以為黃帝矣,抑又非此。
[8]見《春秋命厯叙》。
[9]河南宻縣有大騩山,《記》謂大騩氏之居,即具茨也。
[10]《中山經》次七敏山之東三十里大騩山,又次十一有大塊山,注:“滎陽宻縣大騩山也”,即具茨,今在許之陽翟。《集韻》具(水欠)山一作次疚,詳《黃帝紀》。言歸大騩,即大騩氏。
[11]《姓源韻譜》云天水有大隗氏,云出于大隗氏。
[12]《姓苑》等
[13]嵬及鬼騩皆古侯國,《和莵史》云:“古有大嵬氏、鬼嵬氏”,嵬、騩古通用。《潜夫論》云:“嵬姓,饒、攘、刹是也,三國宜皆炎帝之代封之”。一作“攘刹”者訛。
[14]見《山海經》。今東陽有萯山,孔甲畋處。字音培,《集韻》倍、負同音。培云河神,一云倍尾山,《世紀》云即東首陽山,《太平御覽》作萯山,音為頻,繆矣。
[15]見《南華真經》,注云“環中,中庸之道”。
[16]若水之間,地當川蜀,在西南方。此禺中之名,所為立以知東北朔易,前聖之為有説不盡。朔易説詳《發揮》一
[17]《海内朝鮮記》:“南海之内禺中之國,以去有九丘,有陶唐之丘、叔得之丘、盖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神民之丘,以水絡,亦陶唐、昆吾之流也”。
[18]見道書
[19]沙,長沙。所謂“萬里沙”,見《遁甲經》,今茶陵西南十里雲陽山也。又萊之掖縣有萬里沙祠。
[20]甘泉山,本亦曰雲陽,在馮翊雲陽縣,雲陽氏之常居。
[21]董覽《呉地記》云:“曲阿,秦時曰雲陽嶺”。《太康地記》云:“曲阿,本名雲陽。秦始皇鑿北坑以敗其勢,截其道使阿曲而名”。《呉録》云:“改曰丹徒,天寳元年曰丹陽,今屬潤”。
[22]《十道志》言“雲陽氏古之仙人”,《開山圖》以為雲陽先生之墟。言陽石山中有神龍池,黃帝時雲陽先生養龍於此,為歴代養龍之處。水旱不時祀之中,有神書鐵劵玉石之記。故《三輔黃圖》引為雲陽先生。然《開山圖》所言陽石山在絳北,又非雲陽氏也。
[23]道言天真皇人者,泰壹也。杜甫云:“泰壹奉引,包羲在右。堯步舜趋,禹馳湯驟”。
[24]見《鶡冠子》。《三皇經》云:“皇人者,泰帝之所使,在峨眉山。黃帝往受真一五才之法”。泰帝者,泰皇氏也。傳言泰帝興神鼎説者,以為伏羲失之。《三十九章經》云:“九皇上真玉虚君也”,即泰皇矣。今《鶡冠子》有泰皇問泰壹天地人之事三孰急云。
[25]《本草經》
[26]《開元詔》盧鴻云:“鴻有泰壹之道,竇華云洪荒無為之道”。按《鶡冠子》云:“泰壹之道,九皇之傳。清成之初,太始之末,見不祥事,於名理之外。范無形、嘗無味,以要名理之所會”。《抱璞内篇》及《玄籙》皆言泰壹餌金液而仙而亳人繆忌,謂泰壹者天人之最貴。故漢武以李少翁之言,祠泰壹于甘泉。然道書謂泰壹君者,諱臈;又言身中亦有所謂泰壹者,諱務,猷盖不足攷。
[27]《漢志》《七略》有《神農兵法》、《黃帝兵法》,又有《泰壹兵法》一篇,有伏羲雜子、黃帝雜子,又有泰壹雜子五十三篇,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泰壹雜子雲雨三十四卷,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泰壹雜子候嵗二十三卷,泰壹陰陽二十三卷,兵法今或見之兵書。
[28]《三一經》云:“黃帝游靈臺,青城山絶巖之下,見天真皇人”,而《上清記》、《龍蹻經》、《四極明科苞元玉籙》、《抱璞子》等皆言黃帝謁峨眉,其事甚著。或云在青城,乃見寗封於青城。爾事見《玉匱》,寗封告帝曰:“天真皇人在峨眉山”,因授龍蹻等事,見《上清記》及《青城》等記。今青城有寗封洞、室、軒、后壇及黃帝轍跡甚多。
[29]此所謂玉珮金璫妙文也,自使聖人以為之紀以上。《集仙録》稍革其語,以為雲華告禹之言。
[30]楊谷《授道記》云:“黃帝見天皇真一之經,而不决遂周流四方。謁皇人於峨眉,而問真一之道”,其言大率論水火絳宫大淵之事云。
[31]見《素問》、《天老養生經》。《老子》云:“人生大期,以百二十年為節度,(言擭)之可至千嵗”。
[32]河側州郡,今嵗在河南,明年决出河北,東西海岸亦皆如是。今西北荒外沙漠之間,皆是滄海遺跡,而太行、麻姑、朱崖等山,險崖石罅皆是蠃蜯之殻。顔魯公等以為桑田之變者也。
[33]雨土霣石星霣夜明,並詳《發揮》《雨粟説》。天崩裂事,後世尤不勝多,漢恵二年天東北開,晉太康二年西北裂,大安二年天中裂,咸和四年西北又裂,昇平五年天中裂,哀帝即位又裂,梁太清二年西北裂,陳至徳元年十二月從西北開至東南或百丈或數十丈,有聲如雷山,雉皆呌,或見宫室之類。按《内經》云:“天墜,將相死。若見名字,妄言語為凶殃,十二年易主”。蕭子顯《齊書》:永元中夜天開,而《時趙録》:建元初天大裂,麟嘉二年天崩,五年又崩,唐乾元四年正月十八天中半裂,是均于幻然亂應可知。
[34]宛首道君之號
[35]詳《少昊紀》。
[36]伊尹産空桑,在陳留,非魯地。吕不韋等謂伊尹之母化為空桑,尹生其中,大妄。
[37]見《潜夫論》十列。
[38]《山海經》陶唐等九丘,有神民之丘,盖其所處。
[39]《春秋命厯叙》
[40]《山海經》有倚帝之山,唐呉筠下第,遂居南陽倚帝山,即此。竇子野云:“今内鄉東三十里踦立山也”。
[41]《洛書摘亡辟》注以次是民為皇次屈,非也。
[42]此《春秋命厯叙》文,與《洛書摘亡辟》同。注云:“次民沒,民始穴處之世終也。六皇者此,此以下辰放氏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