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舒生平
罗东舒,名荣祖,字仁甫,号东舒,宋末元初著名学者,诗人,思想家。他才学广博,具有安邦治国的能力,元朝皇帝忽必烈多次下旨召见他去做高官,而他却不愿去。因为忽必烈是蒙古族,罗东舒是汉人,卖国求荣的事他不做,显示他非常有骨气,有民族气节,高风亮节。他的思想与陶渊明同调,以处士隐居终身,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而罗东舒自谥“贞靖”。他是罗家13代祖,随着家族的兴旺,激起人们对祖先的敬仰,罗氏的子孙觉得罗东舒很了不起,是家族的荣耀,因此对他如孔子般的敬重,特建祠纪念他,以推崇祖德。此祠比一般民间祠堂品位高,是按孔庙格局所建。
东舒祠
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39),是21世祖罗洁宗所建。(罗应鹤,官至都察院右检都御使,诰赠嘉仪大夫户部侍郎,中年返乡,主持扩建。)既棂星门,仪门,廨亭,甬道,丹樨,露台,享堂,将原来东舒祠作为全祠的主要部分—寝殿。总工程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耗银子45000万两,其全部格局按山东孔庙格式,其规模,气势及建造工艺之精美,令观光浏览的中外专家和游人惊叹不已,一致公认为“江南第一祠”。祠堂外面的围墙称照壁,因祠前是众川河,古代建房都讲究地理、风水,罗家的子孙不希望家族的财气被河水冲走,故砌此墙。
东舒祠格局
祠堂的头门为棂星门,5间6柱(石柱)牌坊式木制黑栅栏,上面嘲天吼(龙的第八个儿子,是最通情达理,最善良的一个),啸天犬(传说二郎神在些降妖镇邪),两头带角的为鳌鱼,因为徽派建筑是砖木结构,很容易起火,因此用它来制火,诸种传说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过棂星门天井左右靠墙各一个碑亭,亭内有碑刻、有祠堂记和考工记。
二道门为仪门,分三间大间,,中门上的门神和两边的对联是《风月》电影的道具,左右为两庑,中门上方悬挂一快《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八个大字的牌匾,字为国家文物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所写,原来那块是明代一兵部尚书郭子璋题,此匾皆同罗应鹤的《大司徒》和祠内几十块扁在文革中被毁。
走进中门,中间肾接着一条长16米、宽4.77米的石板甬道,甬道两则为左右丹樨,各130平方米。两侧丹樨原有金桂、银桂、月月桂、紫荆、碧桃、绿梅等8棵古树,现仅存右边丹墀一株400多年的金桂,枝繁叶茇,长势良好,姿态优美,宛如一天然大盆景,每年金秋花开,香飘数里,据传,当时每个家族都喜爱种桂花,因为“桂”同“贵”谐音。罗氏的祖先希望自己的子孙代代富贵。看到这棵桂花,使我们联想到罗氏家族的子孙虽然各自成家,但他的根还是连同一体,因此他们必须相互团结、相互扶持,才能使这个家族更加繁荣昌盛,也体现了徽州人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且还传说,在每年的“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村子里的少男少女纷纷到这棵桂树下,躲在下面悉心静听月宫音讯,悄悄地诉与着缠绵情话,仙女的喃喃私语也隐约可闻,不信您可来试试,听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丹樨的两侧是厢房,(厢房是摆设祠堂固定的东西,如桌椅之类)。两边厢廊是用一组青石栏板固定,上雕只有皇宫才有的葵龙戏灵芝,每块石板上雕刻的姿式各不相同,多姿多态,栩栩如生,而且雕工简直令人惊叹不已。据传这组石雕是绩溪胡家为报答罗应鹤而赠送的。附:在明嘉靖年间,皇帝昏庸,朝政是非,海盗四起,海盗头子王直是绩溪兵部尚书胡宗宪劝他规降朝庭,他也自愿投降。那胡宗宪就准备在第二天早朝奏明皇帝,申请皇帝降旨免去王直的罪,但在他奏本还没递上去时,已经有人先他一步告到皇帝那儿,说胡宗宪和王直串通谋反,结果皇帝听信谣言,下旨把胡宗家满门抄??人救走,给胡家留下后代,他那案子其实是冤案,但当时告他的何家,戏称何半朝。何家势力太强,所以明知是冤案,也没哪个敢把它昭雪,案子一直冤沉了几十
年,到万历年间罗家22世祖,罗应鹤手上把它昭雪,当时胡家为了报答罗家,就送了这组石雕给罗家做纪念。罗氏家族自己也备了一副,传说是埋在这个祠堂的下面,以前家谱上有记载。
直通甬道上有一个68平方米的露台,露台也是一组青石栏板固定,上面刻花有奇异卉,这里是罗氏家族祀祖活动的地方。大堂5开间,进深22.6米,高13.6米,6柱并列,前方是6根均用2人合抱的方石柱,其余木柱横梁都在2人合抱粗,气势非常雄伟,这里是罗氏子孙祀祖和宗族议大事的地方。在乡居平淡的生活里,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祭祀,每当逢年过节或各种吉凶大事,举族的人都在祠堂集中。祭祖前供奉着猪、羊、果、饼、插花、鲜花、衣冠、绢帛、香烛、酒米之类的祭品,鼓乐喧天,香烟嘹绕,族长朗声育读祖先的遗训,重申家法、宗规,教导族人笃定睦族,谨尊孝悌人伦之道。子孙长跪祝福,追思祖先德行,寻求祖先庇佑,共同的血缘使他们暂时忘记纷争嫌隙,在胸中荡起一股强烈的宗族意识。祭祀之后,族人济济一堂,举行“分胙”仪式,共享祭品,这些食品被认为有着赐福消灾的力量,食用者将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
享堂的正方屏门上方悬挂一块《彝伦攸叙》四个大字的横匾(长度为6、5米,宽度为2、5米), 其中每个字一笔就有2米,此匾属民间罕见,堪称“古匾之王”,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题书,此匾一直挂在上面,据说文革期间,红卫兵多次上去想取下此匾,都没得成,后来罗家人用纸糊起来,写上“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因为53年到91年是学校(注:旧时祠堂原挂有70多块匾,在文革期间被毁。)“彝伦攸叙”,“彝”在古代书面语中为″法度″之意,“伦”指“三纲五常”之类的化理,“攸”指处所,攸长,“叙”为叙说之意,合起来的意思是:在这个大枯中,罗姓家族的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辈人参大小,有次序地按一定的法度祭祀先祖,训教子孙。
紧靠大厅后天井,分左、中、右3道7级台阶进入后寝(民间的祠堂一般都是2道5级台阶进入),而故宫是左、中、右3道9级台阶进入后寝。寝殿是整个祠堂建筑中最精华的部分。后寝高出地面1.3米,面阔30米,进深10米,背高15米,12根造型优美的石柱傲然并列。3个3开间,外加两个楼梯间,共11个开间,为民间建筑所罕见。底层梁架的斗拱、梁头、驼峰、平盘斗等构件均雕工细腻、生动、传神,简直令人称绝。梁柱和额枋上的木构彩画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还色彩艳丽、图案清晰,是典型的江南包袱图,而每个图案画的是几何嵊形,据讲在明工时中国彩绘,一般是花鸟、树木这类,而几何图是欧洲波斯引进的,类似波斯伊郎地毯。还有这里的莲花托,每个花瓣的雕刻都不相同,令人赞不绝口。后寝为何建得如此壮观,是因为后寝是置放成年男性灵位的地方,是逝者在阴间的天堂,故雕梁画栋极为讲究。东舒祠系21世祖罗洁宗于明嘉靖1539年所创,呈坎前罗族谱记:后寝几成遇事中辍,循垂70年。至于什么原因,则没有说,可能是后寝9开间,彩绘用了黄色,“鲤鱼吐水”的鱼头雕成龙头等原因,为朝庭所不允,故后寝建好后整个工程便停下来。这样,整个后寝就比东舒祠早建成70多年,至万历年间罗家22世祖罗应鹤手上进行第二期工程扩建,而扩建又按孔庙格局,但孔庙就没有前面两套门,大殿就很高,有13.6米,整个建筑建好以后,大殿比后寝还高,故23世祖罗人忠又于1617年,在后寝草架顶上加一层,楼阁外加2开间,使后寝达到11开间,从而把整个建筑推向高潮。楼阁进深7米,楼檐高悬的“宝伦阁”巨匾,系明代孝子吴士鸿所书,旧时阁楼内珍藏有圣旨、官诰、黄榜、御赐品及族谙、、文献资料等,以此体现“君在上、臣在下”的皇极思想,这样,便可以避免朝庭找麻烦。“则内”为罗氏女祠,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60米,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妇女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不足为道,但这座祠堂同步设立,实属难得,已经很了不起了,做为政治荣誉,罗氏女姓已经有一定的地位,但还有二点要说明:一是右为下,女祠设在右进,还是地位卑下,二是罗氏族谙明确,男人入祠,每年只需交纳八两银子做摆设费用,女人则要交十两银子,交费上的不平等,实在是让人不开心的事。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有文字和没有文字的历史,从“东舒祠”的整体结构不难看出当时罗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