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编修家谱 功盖千秋

  发布时间:2009-12-13

 

编修家谱  功盖千秋

今天,我们在分享祖功宗德的荣耀时,在感受源远流长的自豪时,在受益于万殊一本的亲和时,在致力于光前裕后的抱负时,是否会想到,所有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历代珍贵的族谱。
然而,纂修族谱,需要上溯下延,统源流,辨世次,求真索实,去伪存真,是一项系统工程,繁琐而复杂。如果没有涵养丰富的文化素质,没有舍身忘我的人格力量,没有稳扎稳打的实际行动,没有足够纂修的经费筹措能力,那是难以胜任的。
我先祖匡正妘郐,祝融六十一世孙,因镇守宜城有功,被封为诸位,建立了罗国。到廿四世万通时,罗国被楚国灭亡了。卅一世凌甫公,因辅佐秦国有功,72岁时从秦国借来大军复兴了罗国,并将都城迁到枝江。
楚国灭亡罗国,二百三十年过去了。复兴的罗国,宗人大都逃奔他方,并且还在不断迁移,最后竟然不知道自己根从何起。
公元前369年,八十三岁的凌甫公,不顾年事已高,老当益壮,追寻源流,用国号“罗”作为姓氏,把自祝融以后的每一代毫无遗漏地详细记载下来,以便后人牢记根本,永世不忘。从此,罗氏家族有了第一部族谱。
今天,我罗氏世系能够源源本本,有条不紊,完全是得益于凌甫公的罗氏族谱。如果没有公元前369年凌甫公编纂的罗氏族谱,罗氏家族绝不会有今天如此的源远流长。
我豫章珠公祖,子孙繁衍,支族众多。至北宋时,已经散居到江西吉、赣、瑞、临、抚、建、哀、饶、九江、广康、南安各府,以及宁、池、徽、太、闽、楚、川、陕、云、贵、鲁、粤、燕、齐各省。纂修一部全国性的族谱,迫在眉睫。
公元968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朝议大夫、清徽阁学士、豫章开国郡公,柏林罗颖公,收集资料,博览群书,分辨世系,疏通源流。详细编纂了一部全国性的族谱,集散处各支于一体,融祖功宗德于一书。
如果没有968年罗颖公的纂修,我们罗氏家族今天就不会源远流长,祖功宗德也会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对于一个幅员广阔的庞大家族来说,仅有一部全国性的族谱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宗支无混,层峦分明,还得匹配一套全国性的宗派。
珠公四十三世孙,宋吏部侍郎盛得公,在南昌柏林重修罗氏大成谱时,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和自己对罗氏子孙的殷切期望,浓缩在“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四十个字中,统一宗派,经皇帝圈阅后,通行全国。
如果没有宋朝盛得公的宗派,我们罗氏家族难免不会宗支混乱,派系难辨。
此后又经过珠公四十七世孙,元兵部君谟公与天溥公的续修编纂,全国各支,脉络分明。至清乾隆间,江西各支尽管数不胜计,但谱载详细,一目了然,迁外省各支,也都各自进行了续修。
迁湖北居住在嘉蒲的各支,各庄先祖由江西迁到湖北,或者由江西迁到外省辗转搬迁湖北。迁徙的详细情况,宋元明及清乾隆间,各支都有老谱记载。但是各支都将始迁祖以前的先人忘记纪载,均以始迁祖为始祖,各自立派,舍弃了通行的豫章宗派。象我千三分玉琏曾孙洪台公澧西支,当年就是沿袭受四公嘉鱼支以迁嘉鱼始祖受四公为始祖的,沿用嘉鱼支字派“受胜添子文,仲兴玉于洪,永甲大懋宗,德远承先绪。”延续至今,1922年远宽诸公续增的40派,已用到了第五派。澧西支尽管附近居住有数支珠公后裔,但终因无法沟通,350年来一直处于孤独困惑之中。
嘉蒲各支,繁衍日渐昌盛,迁徙越发频繁,如果再不正本清源,长此下去,不免会源流难悉,派序难清。
公元1756年,乾隆甲戌年,我千三分玉珊子松塘的后人,珠公五十八世孙,石塘青龙庄显仁公,修一部上溯祖源,下延子孙,旁联各支的完整族谱,含辛茹苦十余年。嘉蒲参谱各支正本清源,源流畅通,统一使用通行的豫章宗派,派次分明。当时启用派字在“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十个字间。其中的“以”字相当于我澧西支使用的“洪”字,“福”字相当于“先”字。
如果没有1766年显仁公的正本清源,1766年以后的各次纂修会因无以为据难以奏效。今天,我澧西支也因此终于结束了“四公以上靡有谱系可追”的局面,350年的孤独和困扰一扫而光。
喜悦过后,静下心来,我们回首一下昔日显仁公修谱的辛酸。
显仁公1756年精神振奋,不辞辛劳,到江西搜集资料,筛选出江西老谱中的紧要部分,约远近通族合修。
满怀信心的显仁公,跨越支族修谱,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毕竟不同于一支一脉的小打小闹,上千上万的丁民,人心不齐,良莠有别,贫富不均,能力悬殊,动员如此众多的丁民参谱合修,谈何容易。
“开弓没有回头箭!”显仁公奔走呼号,顶风冒雨、跋山涉水的艰辛,严寒酷暑、肠肌口渴的苦难,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那些看重钱财的人,反而倒行逆施,横加指责,认为他是度日子不下去了,借这件事来讨吃的。
伤筋伤骨不可伤其心,显仁公不禁暗自悲伤落泪。说不定在今天都会有人这样说,谁知道他不是骗子。
且慢,不要妄下结论。我们不妨查实一下显仁公的身份。
显仁公,千三分玉珊之子松塘公之后。玉珊高祖玟贵公,明成化元年(1465年)出仕河南卫辉府。玉珊公因先人当过官,家底厚实,拥有四州县产业,在当时也还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子孙世代诵读,名登廪庠,可称得上书香门弟,显仁公也是廪生出身。这在当时贫困落后的中国农村,地位不算低了。象我澧西支,民国十一年(1922年)族谱创修,找一个执笔的人都难,笔墨功夫全都是雇请的外姓文人。
话归正传。显仁公痛定思痛,如果半途而废,不免上对祖宗有愧,下对子孙多惭,到时怎么做人呢?最后,显仁公豁出去了,甘愿忍受苦难和艰辛,独行独往,多方引导 ,婉转劝说,独居一室,昼夜辛勤,孤思寡虑,废寝忘食,孤军奋战十余年。
1766年,显仁公在毫无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凭借着坚韧不拔的耐力完成了族谱续修。
即使是今天,嘉蒲各支及其外迁分支的正本清源和世系不紊,是与显仁公的续修分不开的。
当然,没有1947年少南镜明诸公,以及1993年贤桂诸君的接力续修,显仁公所修族谱也难以发扬光大。
祖国大好河山惨遭日寇蹂躏时,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国土光复,海内外豪士俊杰欢庆之余没有谁不把续修族谱当作重大要务。
1947年,蒲圻少南镜明诸公纂修族谱,广及八县,一切续修工作刚刚筹划妥当,“天有不测风云”,物价暴涨,法币贬值,令人措手不及,更有投机取巧者观望等候,顽愚不化者吹毛求疵。在整个续修过程中,少南镜明诸公诚惶诚恐,焦头烂额。
全国解放后,风云变幻,蒲圻收藏的历代谱牒,在“文化大革命”中,付诸一炬,幸存无几。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联接亲情的纽带一直未能修补,天长日久,年远代淹,难免不会出现派序不清。
1992年,蒲圻双丘贤桂君挺身直出,续修族谱。为求真索实,寻求老谱,贤桂君花甲之年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六县市,搜集谱书数麻袋之多;为敦本睦族,贤桂诸君联络了七支珠公后裔,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采丁编辑队伍。在贤桂诸君的努力下,1993年《罗氏宗谱》面世,全书45卷。
1947年、1993年的接力续修,对后世的贡献是不可以低估的。象我澧西支,2007年元月赴嘉鱼寻祖,如果没有1993年的续修,那结果不外两种情况,无功而返,这是澧西支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无法接受的结局;艰难寻求,由于澧西原谱残缺不全,且纪载不详,要到嘉鱼全县去寻找昔日的受四公谈何容易。幸得嘉鱼县有个含“罗”字的罗家洲,在罗家洲学纯公支下六十五世孙罗会鼎君的热心帮助下,借阅到了1993年《罗氏宗谱》,然后才直奔祖源地蒲圻双丘,在罗桂贤君的支持下,借回了1993年《罗氏宗谱》一至四卷,手抄了卷十七孟先户下世系。今天,我澧西支的正本清源与罗贤桂诸君1993年的续修是分不开的。
纵观古今,罗氏家族哪一次修谱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的。显仁公说:“领头修谱,是不可以小看它轻易说领头的。那些有钱的人,饱暖安逸享清福,不愿意领头;那些有权的人,拼搏官场出人头地,没有闲心领头;那些贫困窘迫的人,为父母妻室儿女的衣食担忧,没有能力领头;那些稍微有点才学却存私意,从中沽名钓誉谋取利益的人,不适合领头。”(原文是:为谱者,不可轻忽以言修也。彼富者,享饱暖安逸之乐而不肯为;贵者,有体朝经野之志而不暇为;贫窘者,为父母妻子饮食衣服之忧而不能为;即稍有才学而存私见以为名利者,亦不可为。)
编修家谱,功盖千秋!


珠公六十三世孙   罗斌   
公元二〇〇七年七月十日  

 

迁澧西始祖洪台公墓碑文

豫章堂

迁澧西始祖          之墓

罗公洪台,白岩为乡。长孙甲相,留守本方。次孙甲榜,迁到栗岗。代传十五,源远流长。复修祖墓,千古名扬。溯祖受四,堂号豫章。诞于江西,迁至鄂阳。世传十一,代有名望。

子:罗永锡   罗永义(其后迁四川)
孙:罗甲相(其后裔分居太青白岩、边河)
    罗甲榜(其后裔分居新安栗岗、南闸)
    罗甲桂

光前裕后
始徙澧西千里迢迢
散居四地瓜瓞绵绵

豫章受四公澧西罗氏族谱续修理事会
二○○六年十二月立     

注:碑2006年11月刻成。2007年1月10日寻祖考证,自江西迁湖北的始祖应为茂庆公。

 

缅怀先人 续写家乘 造就人才 再振雄风
——在庆祝洪台公坟墓修复暨祭奠祖宗大会上的讲话
罗炯辉

各位族贤、先生们、女士们:
今天,栗岗、南闸、白岩、边河的族人,云集台公墓前,为洪台公坟墓的修复举行盛大的庆祝、祭祀活动,这是溯源之伟业,这是敬宗之壮举!去年的11月1日,为续写家乘我们召开了丁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修复洪台公祖墓的决议。理事会根据决议,认真组织了这项工作,筹措资金,撰写碑文,组织施工,白岩的国炎君、绪银君、国安君、姑爷丕成君等宗亲外戚,边河的罗斌君、先永君、绪祥君,为此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汗水。在此,我代表洪台公澧西世系族谱续修理事会,代表全体族人,对他们尊祖敬宗的拳拳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抚去史籍上的尘埃,揭开历史的画面,距今840年前的1166年的南宋时期,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盘着长辫子,穿着长衣衫的人们,挑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自南向北跋涉,渴了喝一口泉水,饿了吃一口干粮,跨越江河,翻越崇岭,风餐露宿,满身泥泞。尽管精疲力竭,但他们个个眼眶里都满含着憧憬。是他们,日以继夜的奔波,离别了江西,来到了赤壁官塘驿镇的双丘村。他们,就是我们追忆不已的珠公的39世孙自江西迁湖北的始祖罗公茂庆一行。双丘,位于湖北的东南部,其地煤碳藏地,南竹参天。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创建了家园,一二十年过去了,茂庆公的三子千三公辗转湖北咸宁、嘉鱼,与受四公等孙子们培育了位及河南卫辉府正堂的一代名人玟贵公,创修了位于大岩山之旁的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的官厅祖祠,开创了子孙蛰蛰习文练武的书香门第。可谓名门望族,欣欣向荣!
四百多年过去了,历史跨入了明朝万历年间,随着旭日的东升,一个婴儿在罗公于政的房间里呱呱堕地。他,就是珠公的五十三世孙,我们的澧西始迁祖罗公洪台。他神采奕奕,秉性执着。是兵荒马乱,是水旱灾害……我们无法考证,台公和父辈于政等离别了养育他的摇篮,向西逐渐迁徙。他的这次跋涉,其道之遥远,其路之陡峭,比起他先人的一次迁徙,其艰险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白岩的罗家湾,北倚高山,南眺群岭,泉水在泉眼里涌动 ,潺潺流淌,清澈见底。山上苍松翠竹,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在这里他们繁衍了子辈永锡公、永义公(据说其后迁四川),孙辈甲相、甲榜、甲桂三公。据谱载,甲榜的续配夫人刘氏,还葬于茅狮洞的罗家坡,有碑可查。三四十年过去了,甲榜公南迁新安苦竹山(今栗岗)。又过了四五十年,甲相公之孙媳桂懋公遗孀何氏太东移至现在边河的下罗家湾。于是,形成了台公之后今天散居白岩、边河、栗岗、南闸、金坑的局面。长眠于此的台公,带着对嘉鱼先人的缅怀,带着对子孙的无限期盼,离我们而去了。骨朽神犹在,他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此,我提议,为表达我们对台公祖妣及先人们的无限缅怀,感激之情,致礼三鞠躬。
应该谈到的是:没有国长公收藏的甲相公授与甲榜公的宗祖草本,没有罗公远宽、远康、远宣、远达的领修,没有罗公远华、远香、益承、举承、炎承的劳苦奔波,广泛联络,一句话,没有原谱的创修,不知祖,不知宗,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祭祀盛典!在此,我提议,为表达对上述诸公的感激,敬佩之意,静默三分钟。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立碑值倡,续谱至要
今天,我们为台公修复了坟茔,树立了墓碑,表达了我们对祖宗的无限敬意。时下,可谓树碑立传成风,先林兄,年逾七十,偕家人为其祖父母、生父母、养父母一次撰碑六块,实属孝思之至。碑至文成后,当我们坐下来仔细思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碑故然能寄托哀思,寄托感激,其意义远不如家谱。立碑值倡,续谱至要,理由有四。
其一,谱有可传性。墓碑,岩头雕刻而成。它虽能传逾百千年,却难于横向交流。立在山中,无法搬动,除本地人能读外,外人何存阅览。而谱则不然,散藏于千家万户,传至于海内外,开卷可阅,无人不晓。
其二,谱有可容性。一块石碑,其书写面积不足一平方米,写清亡人生年卒月孝子贤孙外,别无空间。而谱,其书写空间可以无限展开。谱除对族人的世次、姓名、生平专述外,还能溯其源,瞻其后。我在给父母写碑文时, 请教道士期富君:“把我父亲的生养父母写在碑上可否”。他的回答是:“碑上写先人没有先例。”尊重习俗,我只得作罢,但总觉得这是一个遗憾,我的父亲是哪里来的,若干年后,谁人知道。今年九月,我看了原谱,谱中明确记载,我父亲是远达公所生,过接给远宣公为嗣子。我的遗憾才终于消失。就在11月份,给台公复坟立碑的消息在族人中传开后,一位族人给我打电话,问:“我们的名字能不能刻在碑上?”我的回答是“刻不了,谱上找。”君不知,其碑的可容性实在是太小了啊!而当今所修之谱,不惜重金,努力展开,不仅刊登了古往今来各代族人的生平事迹,而且还印制了宗人迁徙图、族人分布图、族人所在地的村落照、人物照、墓碑照、族人诗词书画、捐款芳名录、族贤简介、大学生名录、寿星榜……利用族谱的包容性,大大提高了族谱的文化内涵。
其三,谱有可续性。碑,一次雕刻而成后,尽管你子孙成群,瓜瓞绵绵,也无法后续。谱则不然,八十四年前,我们的先人为我们创修了原谱,八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二修其谱,以后,还会有三修、四修……如此延绵,有根有源,成系成统,生生不息。
其四,谱有可藏性。碑立在野外,无法收藏。谁知几时,又有一次“大跃进”,其坟履为平地,其碑抬作涵管。而谱则不同,它不仅极具收藏价值,而且易于收藏。即使又来一次“焚书坑儒”,它也像《四书》、《五经》一样,收集再版,满陈书架。即使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我们的族人中不会再只有一个罗绪阳。应该说,绪阳君及其先人,是珍藏创修的《罗氏族谱》这一孤本的有功之臣。理事会决定:含有一修、二修内容的二修谱,给绪阳君赠送一部!诚然,没有碑,祖坟在何处,难以寻找。我没有理由否定墓碑的作用,但我说明的是修谱的意义更大,立碑值倡,续谱至要!姓氏连着血脉,一族有了谱,可以表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宗,励后人。
丰富内涵,打造精品
先还是从原谱说起。绪阳君及先人,收藏了我族之家谱孤本,难能可贵。创修原谱的诸公劳神费力,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但是,由于物质的匮乏,由于交通通讯的不便,由于货币交流的不畅,由于先人们迁徙频繁,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原谱,确实不尽人意。针对原谱的种种遗憾,借鉴外姓的续谱经验,这次续修,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其一,充实内容。原谱内容贫乏,文化积淀太少。原谱涉及世次二十余代,其丁民只有464人(其中嘉鱼一块,十一代,74人;澧西洪台公一块,四代,23人;甲相公一块185人,甲榜公一块,182人;多数先人的生平栏内没有任何记载,一片空白!整个谱,有序,有族规,有丁民记载,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仅仅是谁生了谁,谁又生了谁,而且几乎是垂直的。其序,写了两篇,不是“属桑梓、恒照夕”、“与君均谊”、“请序于予”,当时杨家河的重量级人物澧县教员皮定之先生还不得“是为序”!为了二修谱的内容充实,一是要寻祖。罗锐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互联网上,设网页,发贴子,与参加《中华罗氏通谱》编修的罗建平先生联系,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2007年1月12日,我和治乾君踏上了寻祖之路,16日,我们满载而归,顺利地完成了寻祖任务。这次寻祖,为谱牒内容的充实、补正,起了很大作用,使我族之谱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族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出发,穿越五千年的时空隧道,上溯到黄帝。二是广泛征集名人、族贤传、族贤简介。像绪材君,文化程度不高,能爬到副县长的位置,难能可贵。像先文公及淑兰女士,生两男两女,在当时的背景下,个个都考上了中专高中,且现在都供职于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为家庭、家族、国家造就了人材。把他们的事迹整理成材料,记录在谱中,对后人会激励无穷!像南闸的明绪君,办起了预制厂;像栗岗的治乾君、治定君组成了汽车运输车队(儿子、女婿都开车)敢为人先,发家致富,把他们的事迹载入谱中,亦可供后人借鉴。凡是造就了人材,凡是现在办起了或管理了企业的族人,各地采丁的工作人员,都要将事迹写成文字征集上来,载入谱册!三是广泛征集族人的诗词、书画佳作。诗词、书画作品能反映一个时代人的生活,反映一个时代人的情感。亦是留给后人的精神粮食。四是族谱联修。田氏族谱,1919年,就是由我的外祖父在民国时期为澧县议员的田雨堂先生主修的。他们联合了本县范围内不同始祖的田氏丁民,编纂了一修谱。这次出炉的续谱,联修到了整个湘西北,整个常德地区。目前,我们联修族谱的原则是:联谱合派不合祠。
其二,明确职责。原谱错误颇多。如原谱在丁民姓名之上,没有记清谁之子,结果这些人无法进入脉线图,几乎成了“孤坟野鬼”。如原谱中,有几个父子出生时间仅相隔一两年,造成了天大的笑话。这些,也许是编辑的原因(如时间推算错误),也许是抄写(即印刷)的原因。它,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值得指出的是,有的错误(如上述列举的)是可以被后人发现的,有些错误,代远年湮,是无法发现的。不管能发现的错误,还是不能发现的错误,后人补正都很困难。一个族谱,内容再丰富,印刷再精美,如果出现了关键性的错误,就是一堆废纸。是劳民伤财!这次续修,为了减少层次,节约开支,大家选的理事会、编委会是一套班子,现在我宣布,一套人马,两套班子,在理事会成员中,成立一个编委会,罗斌任主编,负责版面设计、制图、录入,罗国炎、罗治乾校稿。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环环紧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成千上万的字,密密麻麻,在内容上,有世次、姓名、时间、简历等等,在形式上,有语法、修辞、文字等等,努力减少错误,实现准确、鲜明、详实、形象、生动的要求。
其三,打造精品。原创之谱在用纸、成文、装订上,实难承担起需长期保存的责任。纸,不足20g,装订,据说是两本,实际一本可载。一笔一画,毛笔书写。我们这次续修的族谱,除努力充实内容外,必须实行高标准的印刷。封面、图片、文字,实行胶印,实行线装,打造出精品。
以谱为鉴,加大投入
谱即家族史,无论我他,有借鉴处都应该努力借鉴。我族之谱,上一部分我作过具体的描述。这里我想说的是皮氏族谱。最近,一个学生送我一本书,是澧县一中编印的《陶澍教育思想研究》。我一口气读了下去,惊异地发现,200年前,陶澍为皮氏族谱写过序。陶澍何许人也?陶澍,生于1778年,卒于1839年,湖南安化人。1802年(24岁)进士及第(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旋升鉴察御史,历任户部、吏部给事中。清朝嘉庆年间朝廷的一、二品命官。皮氏之人又是怎么攀上的?1805年,陶澍27岁,其父亲逝世,按当时清朝的礼制,仕宦丧亲,停职回乡守孝三年,就在陶澍回乡守孝的三年,即1805年——1808年,澧县一中的前身澧阳书院请他当主讲,这一时期,陶澍受皮氏族人之请为其谱写了序。需要指出的是,序——谱中之序,是谱眼。作者的身价、文采,是族谱尊贵与否的重要标志。200年前,皮氏之人请朝廷命官为谱作序,大大增加了《皮氏族谱》的辉煌!田氏这次续写族谱,作序者是常德市政府常务副秘书长、捐款1万元的田晓川先生。这次,我们的谱由谁来作序?请大家推荐,最好是在族人中荐举。
《皮氏族谱》的二修,距今是一百零几年了,据谱载,当时每丁收谷一石,120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捌拾肆元。那个时期,没有杂交稻,亩产稻谷三四百斤,且水、旱、虫灾连年,难能可贵!这次由明湖、丕泉等诸君领修的三修谱,为联族,他们跑遍了全国,为清丁,他们耗费了多年,为编写,他们专门购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几万元。甘溪水泥厂的厂长皮世林先生一人集资三四万元,还答应为印谱投入资金。到目前为止,他们总共用去了二三十万元。皮氏之人在续写族谱上,古往今来,舍得投资,舍得下力,确实是我们的楷模。皮氏的二修谱,几十本,可见内容之详实,内涵之丰富。一色刻版印刷,可见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大量的投入,必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上年九月份,我们获得一修的《罗氏族谱》,接着辑录、再版。十月下旬,当我们把再版的原谱呈现在族人面前时,族人们为寻到了祖宗高兴之后,也流露出不尽的感伤:我族之人,就大面积而言,人口众多,可谱牒太小太小了!父债子还。作为先人子孙的我们,落到了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投入,高标准地完成好本次族谱的续修,给后人少留一些遗憾!
随着清丁、募捐活动的开展,一些认识问题也在我们族人中有所暴露。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收了20元,还要募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有的人甚至认为,理事们站在锅边上,是想“油渣吃”。为了增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我想把预算公布一下。先讲支出:1、辑录、审校、打印原谱,1000元。2、活动经费5000元(其中:丁民代表大会1000元,两次工作会议400元,编审1600元,散谱2000元)。3、寻祖(嘉鱼)2000元。4、洪台公墓修复3000元(含活动经费)。5、清丁、募捐、校稿6000元。6、打字、印刷、摄像、照像10000元。7、车旅、电话费1000元。8、不可预知的支出2000元。合计3万元。再讲收入:1、丁民费约9000元,2、售谱约3000元。收支两抵,尚缺18000元。不募捐怎么办?修谱,需要组织群众,需要撰写编辑文稿,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细致的脑力劳动过程,我族之人决不会让那些为续谱而忍辱负重,日夜操劳,做着义务工的工作人员还自带锅盘碗铲!曾任汉寿县副县长的绪材君,处级干部,听说续谱,主动捐赠1000元。先仕公的嗣子爱国君,过来,对打碑、修谱,用他自己的话说“没兴趣”,这次,他一下转弯180度,动员在桂林当警官的儿子拥军兄弟为二修谱捐助1000元。先林君,年逾七十,人活七十古来稀,也主动捐助了1000元。白岩的绪新君、绪明君无儿无女,享受国家困难补助,按丁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可以免收他们的丁民费,他们硬是把钱送到采丁人员的手中,说:“这是我们对祖宗的一点心意。”白岩的绪林君一次***清了全家子孙19口人的丁民费,听说还动员其子孙们为续修族谱捐助一定的资金。新安的罗群大学就读,和他的娘说:“续谱有人搞是好事,怕的是没人搞。”动员他母亲把丁民费、购谱款一次交清,带动了周围的很多人。还有像边河的先义君,夫妻残疾,平时靠捡废品度日,但他们硬是克服困难,主动交清了丁民费。他们图的是什么?图利——是负增长,图名——用有的人的话说“名值几个钱”?他们图的是明昭穆,辨亲疏,正本清源!
为了筹措必要的资金,以保证续谱工作的正常进行,这里,我们进一步明确几点:1、理事会成员除个别因特殊原因暂时困难者外,必须捐助一定数额的资金。2、凡捐助1000元以上者,进入理事会,或担任监修。3、凡捐助者,在族谱中作必要记载,一是进入集资芳名录,二是刊发照片(300元者,500元者,1000元以上者,按集资比例确定照片大小,登印自己选择的照片。排列时,“多”比“少”在前,“先”比“后”在前。)三是书写传记进入族谱。要让这些为续修族谱捐助资金,为整个家族争光的人永垂青史!今天,我们将举行一个公开的募捐活动,可以交现金开收据,也可以打欠条开收据,对家族,看谁的感情最深;对祖宗,看谁的孝心最好;对后人,看谁的责任心最强!
下面,我还讲,以谱为鉴,加大造就人材的投入。我们的一修谱,是请皮氏族人作的序。二修谱,谁来作序,还在物色中。造就人材,同时也是家庭、国家、世界赖以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的实现,随着智能化机器生产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到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其劳动空间将会愈来愈小!现在的父母们,将来的父母们,一定要把培育人材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玟贵公的出现,给我们的家族,给我们的家谱,添了不少光彩,这次祭祖活动,我们安排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代表参加,其用心是十分明确的。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我们三修族谱的时候,定能出现比玟贵还玟贵的诸君!
11月1日,丁民代表大会的席间,坐在我旁边的辈份比我晚一辈,但年龄比我长,当过支部书记,阅历十分丰富,子女都不错的绪林君,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有了您,族谱一定搞得好。”简短的话语,寄托了无限的希望。至今,仍在我耳边萦回。我们自觉身上的担子不轻,责任重大。为续写家谱,我们有责任去组织族人,我们更需要族人的加倍体贴和鼎力支持!
各位族贤、先生们、女士们,开弓没有回头箭。让我们团结起来,抓住太平盛世的机遇,加大必要的投入,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丰富族谱的内涵,打造出族谱的精华!启迪来者,再振雄风。
新年将至,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每个族人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007年2月11日
(丙戌腊月二十四)

[[center]][[image1]][[/center]]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