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先秦文献和正史罗氏人物传记(一)

  发布时间:2023-12-03

易传·系辞下》节选:(包)为网罟

原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今释:古时包犧氏的治理天下,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高下卑显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和山川水土的地利,近的就取象于人的一身,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编绳结网,做为捕捉鱼、鸟的工具,以猎兽捕鱼,是取象于离卦的。离中虚,像孔眼,又离为目,有网罟的象征。包犧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

管子·封禅节选伏羲封泰山

原文: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昔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今释:桓公既成霸业,在葵丘大会诸侯,自己想要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管仲说:"古代封泰山祭天,禅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能记得的不过只有十二家。这就是古代的无怀氏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伏羲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神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炎帝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黄帝封泰山祭天,禅亭亭祭地;颇项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帝倍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尧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禹封泰山祭天,禅会稽山祭地;汤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周成王封泰山祭天,弹社首山祭地。他们都是承受天命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的。"

《史记卷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节选:伏羲

原文:太史公曰:“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今译:太史公说:“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汉书·律历志上》节选:伏羲八卦

原文:《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

今译:《虞书》说“统一了律、度、量、衡”,这是为了使远近一致而使百姓有所凭信。从伏羲画八卦,数字就由此而起,到黄帝、尧、舜时就部齐全了。三代时研习古事,度量衡制度更加明晰了。周朝衰亡失去了控制,孔子就陈述后代帝王应遵守的准则,说道:“要小心对待斤两与斗斛,慎重对待丈和尺,重整被罢免的官员,举荐人才,天下的政治就可行了。”汉朝建立后,北平侯张苍最先确定律法和历法,孝武帝时乐官又进行了考正。到元始年间王莽把持朝政,想沽名钓誉,就征召了天下通晓钟律的一百多人,叫羲和刘歆等人主持领导分条上奏,所说的最为详细。所以删除其中不确切的话,选取其中正确的意义,把它们写成篇章。……就像八卦,伏羲氏用它来理顺天地,通达神灵,类推万物的情状。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节选:黄帝

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今译:黄,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节选:祝融

原文: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今释:祝融,即:重黎,颛顼的玄孙、称之孙、老童之子、太子长琴之父。又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其中,炎帝后代、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火正、吴回兄长、祝融重黎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玄孙吴回在帝喾废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商朝祖先契为火正大司马阏伯"子卨"此为商人的火神。《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楚国始祖祝融本名吴回,因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喾命名为祝融。之所以历史上会有祝融与共工大战,是因为祝融是夏官官名,夏官即兵部。祝融九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牟。罗姓出自”姓。

《左传·桓公十三年》节选:罗楚之战

原文: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今译:十三年春季,楚国的屈瑕进攻罗国,鬬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御者说:“莫敖一定失败。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表明他的心神不稳定了。”于是进见楚武王,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楚武王拒绝了,回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说:“大夫鬬伯比的意思不在人数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来镇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官员,而以刑法来使莫敖畏惧。莫敖已经满足于蒲骚这一次战功,他会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君王如果不加控制,不是等于不设防范吗!鬬伯比所说的请君王训诫百姓而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而勉之以美德,见到莫敖而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鬬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了?”楚王派赖国人追赶屈瑕,没有追上。莫敖派人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要受刑罚!”到达鄢水,楚军由于渡河而次序大乱。全军乱七八糟毫无秩序,而且又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攻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莫敖吊死在荒谷,其他将领们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把将领们都赦免了。

《汉书·91货殖传》节选  罗裒

原文:至成、哀间,成都罗裒訾至巨万。初,裒贾京师,随身数十百万,为平陵石氏持钱。其人强力。石氏訾次如、苴,亲信,厚资遣之,令往来巴、蜀,数年间致千馀万。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

今释:罗裒西汉成都(今属四川)人。大商人兼高利贷主。成帝、哀帝时,开始经商于长安,资财约数十万至百万钱。为人强力,为富豪陵石氏所信任,给巨资经商,来往贸易于巴蜀京师之间,数年间获利千余万。又以其获利之半贿赂当时掌权的曲阳侯王根、定陵侯淳于长,依仗其势力放高利贷,并独占盐井之利,一年即获利一倍,遂成巨富。

《晋书卷57·列传27节选  

原文: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

仕蜀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焉。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

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泰始六年卒,赠使持节、安南将军、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谥曰烈。初,宪侍宴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人常忌、杜轸等,皆西国之良器,武帝并召而任之。

今译:罗宪(218年-270年),字令则,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不经营产业。

延熙元年,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两次到吴国出使,吴人称颂他景耀元年,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政,众大臣多依附他,罗宪独独坚正不移。黄皓憎恨他,贬他为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让罗宪领军,当阎宇的副将。景耀六年,魏国进攻蜀国时,阎宇西还,罗宪守卫永安城。到成都失败时,永安城中骚动,长江边的长史都弃城逃走,罗宪将一个作乱者斩首,百姓才安定。得知刘禅已投降,便率领所统辖的军队临都亭三天。吴国听说蜀汉失败,派盛曼将军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内心是要袭击罗宪。罗宪说:"我国倾覆,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求利,我宁可作投降的俘虏。"便归顺魏朝。于是整治铠甲、军队,砥砺节操道义,士人都听命。咸熙元年,益州遭逢钟会之乱,钟会姜维邓艾多被乱军所杀,百座城池没有归属,吴国又让步协领兵西征,罗宪将他打得大败。孙休大怒,又派陆抗协助步协。罗宪坚守六个多月,救援的军队不到,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劝他向南出牂柯,或向北奔上庸,可以保全。罗宪说:"作为人主,是百姓所仰慕的,既然不能保全,到危急时抛弃他们,这是君子不做的事。我死在这里了。"正好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被加封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

泰始元年,永安之围结束后,孙吴武陵的部份地区投降曹魏。司马炎篡魏后罗宪改封为西鄂县侯,罗宪之子罗袭也任给事中。罗宪入朝,司马炎下诏说:"罗宪忠烈果敢刚毅,有才略器干,可赐给鼓吹。"又赐他山玄玉佩剑。泰始三年,冬天,罗宪入朝,进位冠军将军、假节。泰始四年三月,罗宪跟随司马炎在华林园侍宴,司马炎诏问蜀国大臣的子弟,又问先辈适合时宜可用的人,罗宪推荐了蜀人常忌、杜轸等,都是蜀国的良才,司马炎都召见并加以任命。泰始六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烈侯。

《晋书卷57·列传27节选 罗袭

原文:(罗宪)子袭,历给事中、陵江将军,统其父部曲,至广汉太守。

今译:罗宪的儿袭,历给事中、陵江将军,统领他父亲罗宪的部属(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至广汉太守。

《晋书卷57·列传27节选 罗尚

原文:(罗宪)兄子尚。尚字敬之,一名仲。父式,牂柯太守。尚少孤,依叔父宪。善属文。荆州刺史王戎以尚及刘乔为参军,并委任之。太康末,为梁州刺史。及赵廞反于蜀,尚表曰:廞非雄才,必无所成,计日听其败耳。乃假尚节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西戎校尉。性贪,少断,蜀人言曰:尚之所爱,非邪则佞,尚所憎,非忠则正。富拟鲁、卫,家成市里;贪如豺狼,无复极已。又曰:蜀贼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时李特亦起于蜀,攻蜀,杀赵廞。又攻尚于成都,尚退保江阳,初,尚乞师方岳,荆州刺史宗岱率建平太守孙阜救之,次于江州,岱、阜兵盛,诸为寇所逼者,人有奋志。尚乃使兵曹从事任锐伪降,因出密宣告于外,克日俱击,遂大破之,斩李特,传首洛阳。特子雄僭号,都于郫城。尚遣将军隗伯攻之,不克。俄而尚卒,雄遂据有蜀土。 

今释罗尚(?-310年),字敬之,一名仲,字敬真 。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其父罗式,在蜀汉官至牂牁太守。罗尚在幼年时父亲去世就成为了孤儿,被叔父罗宪抚养长大。罗尚善于撰写文章。最初被荆州刺史、建威将军王戎征召,与刘乔共同担任建威参军,王戎很信任他们。太康元年(280年),在晋灭吴之战中,王戎派罗尚与刘乔共同协助平东将军王浚进攻吴国重镇武昌,吴国的江夏太守刘朗、都督武昌诸军虞昺投降。罗尚后来历任尚书郎、武陵及汝南太守 太康(280年-289年)末年,升任梁州刺史。永宁元年(301年),益州刺史赵廞谋反,朝廷拜罗尚为平西将军假节,兼领护羌校尉、益州刺史,率军入益州。后为流民帅李特所败,从成都退至江阳,在援军抵达后,与诸军突袭李特,将其斩杀。之后为李特李雄所败,退守巴郡。永嘉二年(308年),朝廷诏书根据罗尚讨伐李特的功劳,为罗尚加职散骑常侍、都督二州军事,进封夷陵侯。长子罗宇被任命为奉车都尉,次子罗延寿被任命为骑都尉。永嘉四年(310年),罗尚在巴郡去世,李雄于是占据了整个益州。

《三国志·吴主传节选罗厉

原文:嘉禾三年……十一月,……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五年春,……中郎将吾粲获李桓,将军唐咨获罗厉等。

今释:罗厉是汉末豫章郡庐陵人,三国时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大帝嘉禾三年与同乡李桓一起率众起义,五年春二月在吴将军唐咨的镇压下失败。

《三国志·吕岱传》节选罗厉

原文:嘉禾四年,庐陵贼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随春、南海贼罗厉等一时并起。权复诏岱督刘纂、唐咨等分部讨击,春即时首降,岱拜春偏将军,使领其众,遂为列将,桓、厉等皆见斩获,传首诣都。 权诏岱曰:“厉负险作乱,自致枭首;桓凶狡反复,已降复叛。前后讨伐,历年不禽,非君规略,谁能枭之?

译文:嘉禾四年(235),庐陵贼寇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寇随春,南海贼寇罗厉等人同时发乱,孙权又诏令吕岱督率刘纂、唐咨等人分兵讨伐,随春当即率先投降,吕岱任命随春为偏将军,让他继续率随旧部,于是随春成为将领行列的一员,李桓、罗厉等都被擒获斩首,首级传送到京都,孙权诏令吕岱说:“罗厉凭借险地犯上作乱,自己招致杀头之祸,李桓凶狠狡诈反复无常,投降后又再叛乱。前后几次征伐几年都没剿灭。不是你吕岱划谋略,哪个能将其 悬头示众

《晋书•列伟第五十九》节选:罗企生

原文: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管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侯吏,殷侯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今译:罗企生字宗伯,是豫章人。多才多艺。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镇守江陵时,推举他做了功曹。企生多次升官,直至担任武陵太守。企生还没到武陵就职,桓玄就攻打殷仲堪,仲堪又让企生担任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断,企生很担心他,对弟弟遵生说:“殷侯仁义但没有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生死。”仲堪果然败走,文武官员中没有人送他,只有企生跟随着他。路过企生家门口,遵生说:“作这样的分离,怎么可以不拉拉手?”企生调转马头伸出手,遵生有力气,就把企生从马上拉下来,对他说:“家中还有老母亲,你想要到哪里?”企生擦着眼泪说:“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为它而死。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一家中有忠有孝,又有什么遗憾!”遵生把企生抱得更紧。仲堪在路边等待企生,企生远远地喊着:“我与你同生死,请等我一会儿。”仲堪看到企生没办法挣脱,就鞭打着马离开。
    桓玄到了荆州,各方士人没有不去拜见的,唯独企生不去,却帮忙经营管理着仲堪的家。有人对他说:“桓玄性情猜疑残忍,没有抓你确实对你有义,假如你竟不去,祸害一会降临。”企生严正地说:“我是殷侯的属官,侯把我当作国士对待,因为我的弟弟凭借着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不能一起消灭丑陋的逆贼,招来如此逃亡和失败,我还有什么颜面向桓玄求生呢!”桓玄听到这些话很生气,然而他一向对待企生优厚,先派人对企生说:“假如向我道歉,我就会放了你。”企生说:“我作为殷侯的属官,殷侯逃亡,生死未定,我又有什么颜面道歉!”桓玄立即把企生收入监牢,派人问他想说什么话,企生回答说:“晋文帝杀了嵇康,嵇绍成为晋朝忠臣,我向你请求留下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答应了他。桓玄又让人把企生带到面前,对他说:“我对待你很宽厚,你为什么背离我?你现在就要死了!”企生回答说:“你从晋阳起兵后,军队驻扎在寻阳,各路人马一起奉王命,各自回到自己所镇守的地方,大家设坛盟誓;但你(盟誓时喝了血酒)嘴边的血迹未干,就生出奸计来。我感伤自己力量薄弱,不能铲除凶逆,现在遗憾自己死得太晚。”于是桓玄就杀害了他,当时企生三十七岁,大家都哀悼他。在这之前,桓玄把一件羊羔皮衣送给企生的母亲胡氏,等到企生遇害,当天胡氏就烧掉了这件皮衣。

《晋书·卷九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节选:罗含

原文: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曾祖彦,临海太守。父绥,荥阳太守。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及归,悉封置而去。由是远近推服焉。后为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太守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寻转州主簿。后桓温临州,又补征西参军。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含至,不问郡事,与尚累日酣饮而还。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也。"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转州别驾。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征为尚书郎。温雅重其才,又表转征西户曹参军。俄迁宜都太守。及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栖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

今释:罗含(292372年) ,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 。有"湘中琳琅、江左之秀"之称,是湖南第一个哲学家,所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和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湘中记》三卷是第一部关于湖南地理的著作。祖父罗彦蜀汉建兴时为临安太守,父罗绥延熙时为荥阳太守。含幼丧父母,依叔母朱氏成人。年轻时博学能文,不慕荣利。荆州刺史三次召他为官,均辞不就。后杨羡任荆州将,慕其才学,引荐他为新淦主簿,再三推辞不允才就任。不久,调任郡功曹敕史。东晋咸和九年(334),荆州刺史庾亮荐引罗含为江夏从事,江夏太守谢尚夸奖罗为"湘中之琳琅"。未几,升任荆州主簿。征西大将军桓温到荆州后,任含为征西参军,后转任荆州别驾。为喧闹,含于城西小洲上建茅屋数椽,伐木为床,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桓温称含为"江左之秀"。含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朝廷征召为尚书郎。桓温重含才,喜含德,上表调任含为征西户曹参军,升宜都太守。永和十二年(356),桓温封南郡公,任含为郎中令。不久,朝廷又召含入都为正员郎,升散骑常侍、侍中、廷尉,转调长沙相。含年老辞官归里,朝廷加封为中散大夫。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年七十七去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之《全晋书》收其文两篇:一为《答孙安国书》,一为《更生论》。《更生论》是湖南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史称"括囊变化,穷极聚散"。所著《湘中记》(又称《湘中山水记》)三卷,是一部关于湖南地理的著作,也是古代湖南最早的文学作品,全书虽佚,但内容广为古籍称引,其中《楚风补》存其诗二句。

《南史·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节选:罗研

原文:罗研,字深微,少有材辩。元起平蜀,辟为主簿,后为信安令。故事置观农谒者,围桑度田,劳扰百姓。研请除其弊,帝从之。鄱阳忠烈王恢临蜀,闻其名,请为别驾。及西昌侯藻重为刺史,州人为之惧,研举止自若。侯谓曰:"非我无以容卿,非卿无以事我。"齐苟儿之役,临汝侯嘲之曰:"卿蜀人乐祸贪乱,一至于此。"对曰:"蜀中积弊,实非一朝。百家为村,不过数家有食,穷迫之人,什有八九,束缚之使,旬有二三。贪乱乐祸,无足多怪。若令家畜五母之鸡,一母之豕,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饭,虽苏、张巧说于前,韩、白按剑于后,将不能使一夫为盗,况贪乱乎?"
    大通二年,为散骑侍郎。嗣王范将西,忠烈王恢谓曰:"吾昔在蜀,每事委罗研,汝遵而勿失。"范至,复以为别驾,升堂拜母,蜀人荣之。数年卒官。蜀士以文达者,唯研与同郡李膺。

今译:罗研,字深微,广汉人,少有材辩。邓元起平蜀,辟为主簿,后为信安令。故事置观农谒者,围桑度田,劳扰百姓。研请除其弊,帝从之。鄱阳忠烈王萧恢临蜀,闻其名,请为别驾。及西昌侯萧藻重为刺史,州人为之惧,研举止自若。侯谓曰:"非我无以容卿,非卿无以事我。"齐苟儿之役,临汝侯嘲之曰:"卿蜀人乐祸贪乱,一至于此。"对曰:"蜀中积弊,实非一朝。百家为村,不过数家有食,穷迫之人,什有八九,束缚之使,旬有二三。贪乱乐祸,无足多怪。若令家畜五母之鸡,一母之豕,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饭,虽苏、张巧说于前,韩、白按剑于后,将不能使一夫为盗,况贪乱乎?"

大通二年,为散骑侍郎。嗣王萧范将西,忠烈王恢谓曰:"吾昔在蜀,每事委罗研,汝遵而勿失。"范至,复以为别驾,升堂拜母,蜀人荣之。数年卒官。蜀地的能文达的读书人,只有罗研和同郡李膺

《北史·卷二十 列传第八》节选:罗结

原文:罗结,代人也。其先世领部落,为魏附臣。刘显之逆,结从道武幸贺兰部。后赐爵屈蛇侯。太武初,累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太武以其忠悫,甚信待之。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秋卿。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东川为私第别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问焉。年一百二十,卒,谥曰贞。

今释:罗结 ,其先世领叱罗部落,为国附臣。刘显之谋逆也,太祖去之。翼卫銮舆,从幸贺兰部。后以护卫之功,赐爵屈蛇侯。太宗时,除使持节散骑常侍宁南将军、河内镇将。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郡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如今犹存。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访焉。年一百二十岁,卒。赠宁东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贞。

《北史·卷二十 列传第八》节选:

 原文:罗结子斤,从太武讨赫连昌,力战有功,历位四部尚书。从平凉州,以功赐爵带方公,除长安镇都大将。会蠕蠕侵境,除柔玄镇都大将。卒,谥曰静,陪葬金陵。 子敢袭爵,位库部尚书。卒,子伊利袭。

今释:罗斤,罗结子,代国人。跟随太武帝征讨赫连昌,力战有功,历任四部尚书。跟随武帝平定凉州,因功劳赐爵位为带方公,授长安镇都大将。正逢蠕蠕侵犯边境,授柔玄镇都大将。死亡,谥号静,在金陵陪葬。他的儿子罗敦承袭爵位,担任库部尚书。罗敦后来死亡,他的儿子罗伊利继承爵位。

《魏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节选:罗结

原文:罗结,代人也,其先世领部落,为国附臣。刘显之谋逆也,太祖去之。结翼卫銮舆,从幸贺兰部。后以功赐爵屈蛇侯。太宗时,除持节、散骑常侍、宁南将军、河内镇将。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至今犹存。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访焉。年一百二十岁,卒。赠宁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贞。

今释:罗结 ,其先世领叱罗部落,为国附臣。刘显之谋逆也,太祖去之。翼卫銮舆,从幸贺兰部。后以护卫之功,赐爵屈蛇侯。太宗时,除使持节散骑常侍宁南将军、河内镇将。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因除长信卿。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郡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如今犹存。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访焉。年一百二十岁,卒。赠宁东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贞。 结从子渥,

《魏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节选:

    原文:(罗结子斤,太宗时为侍御中散。后从世祖讨赫连昌,世祖追奔入城,昌邀击,左右多死,斤力战有功。世祖嘉之。后录勋,除散骑常侍、侍中、四部尚书,又加平西将军。后平凉州,攻城野战,多有克捷,以功赐爵带方公,除长安镇都大将。会蠕蠕侵境,驰驿征还,除柔玄镇都大将。后以斤机辩,敕与王俊使蠕蠕,迎女备后宫。又以本将军开府,为长安镇都大将。卒,赠本将军、雍州刺史,谥曰静,陪葬金陵。子敦,袭爵。有姿貌,善举止。自太子洗马稍迁散骑常侍、库部尚书。卒,赠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恭。

今释:罗斤,罗结子,代国人。跟随太武帝征讨赫连昌,力战有功,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四部尚书又加平西将军。后平凉州。跟随武帝平定凉州,,攻城野战,多有克捷,因功劳赐爵位为带方公,授长安镇都大将。正逢蠕蠕侵犯边境,授柔玄镇都大将。死亡,谥号静,在金陵陪葬。他的儿子罗敦承袭爵位,有姿貌,善举止。自太子洗马稍迁散骑常侍、担任库部尚书。罗敦卒,赠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恭。罗敦的儿子罗伊利继承爵位。

《魏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节选:罗伊利    

原文:罗敦子伊利,高宗时袭爵。除内行长,以沉密小心、恭勤不怠领御食、羽猎诸曹事。伊利曾病,显祖幸其宅,自视医药,其见待如此。稍迁散骑常侍、仪曹尚书,出为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善抚导,在州数年,边民归之五千余户。高祖时,蠕蠕来寇,诏伊利追击之,不及而反。后依例降为侯。除司农卿、光禄大夫。卒。世宗初,赠征北将军、燕州刺史,谥曰静。
伊利子阿奴,亦忠实寡言,有智度。以勋臣之子,除侍御中散,袭爵。稍迁中散大夫卒。阿奴子杀鬼,袭爵。武泰中,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今译:伊利罗敦北魏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人。文成帝时袭爵任内行长,因“沉密小心,恭勤不怠”领御食。一次他病了,献文帝曾亲至其舎探视,问医问药。不久,任散骑常侍、仪曹尚书,后又出任安东将军、兗州刺史。他善于招抚百姓,担任州官数年,边民归顺者达五千余户。孝文帝时蠕蠕来犯,诏令伊利率军追击,使之远遁。不久依例降为侯,并任司农卿、光禄大夫。逝世后,宣武帝赠他征北将军、燕州刺史,谥号“静”。伊利子阿奴,亦忠实寡言,有智度。以勋臣之子,除侍御中散,袭爵。稍迁中散大夫卒。阿奴子杀鬼,袭爵。武泰中,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魏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节选:罗拔
    原文:敦弟拔,历殿中尚书,赐爵济南公。高祖时,进爵为王。除征西将军、吏部尚书,改封赵郡王。后例降为公。卒,赠宁东将军、定州刺史,谥曰康,陪葬金陵。子道生,肆州安北府外兵参军。卒。道生子延,天兴中,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今释:罗拔,历殿中尚书,赐爵济南公。高祖时,进爵为王。除征西将军、吏部尚书,改封赵郡王。后例降为公。卒,赠宁东将军、定州刺史,谥曰康,陪葬金陵。道生,肆州安北府外兵参军。卒。道生延,天兴中,历任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魏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节选:
   原文:(罗) 结从子渥,渥子提,并历通显。提从世祖讨赫连昌有功,赐昌女为妻。子云,早有名位。显祖时给事中,西征敕勒,为贼所袭杀。
 子盖,世宗时右将军、直閤将军。转龙骧将军、济州刺史。卒,赠本将军、兖州刺史。长子鉴,累迁冠军将军、岐州刺史。入除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主衣都统。卒,赠侍中、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司空公、卫将军、冀州刺史,以孝静外戚故也。鉴弟衡,累迁天水、乐陵二郡太守,辅国将军,光州刺史。

今译: 结的侄渥,提,官位高﹑名声大。提从世祖讨赫连昌有功,世祖赐赫连昌给他作云,早有名位。显祖时给事中,西征敕勒,贼所袭杀。盖,世宗时历任右将军、直閤将军转龙骧将军、济州刺史。卒,赠本将军、兖州刺史。盖长子鉴,累迁冠军将军、岐州刺史。入除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主衣都统。卒,赠侍中、都督冀瀛三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司空公、卫将军、冀州刺史。鉴弟衡,历任天水、乐陵二郡太守,辅国将军,光州刺史。

《魏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节选:罗弥
    原文:结宗人弥,善射有膂力。世祖时为军将,数从征伐有功,官至范阳太守。卒,赠幽州刺史。弥孙念,字子怀。武定中,骠骑将军、胶州刺史。

今译:的同弥,善射有膂力。世祖时为军将,数从征伐有功,官至范阳太守。卒,赠幽州刺史。念,字子怀。武定中,骠骑将军、胶州刺史。

《北史·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节选:罗道珍

原文:(夏侯)道迁之谋,又襄阳罗道珍、北海王安世、颍川辛谌、汉中姜永等皆参其勋末。道珍为齐州东平原相,有能名。

今释:南朝梁时襄阳(今湖北襄樊东南)人,起初在梁朝为官。北魏宣武帝正始二(505)年,随夏侯道迁投顺北魏,为齐州东平原相,时人对他有较好的评价。后任镇远将军、屯骑校尉。

《魏书·卷七十一 列传第五十九》节选:罗道珍

 原文:又襄阳罗道珍、北海王安世、颍川辛谌、汉中姜永等,皆参其勋末。 道珍,除齐州东平原相,有治称。卒于镇远将军、屯骑校尉。

今释:襄阳罗道珍、北海王安世、颍川辛谌、汉中姜永等,都受到重视,被委任职务 道珍,担任了齐州东平原相,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时人对他有较好的评价。卒于镇远将军、屯骑校尉任上

《北史·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二》节选:罗慧方

原文:时东阳贼帅陶子定、吴州贼帅罗慧方并聚众为乱,(韦)冲率兵破之。

今释:南朝东阳(今浙江金华)人陶子定吴州(今江苏吴县)人罗慧方隋文帝开皇中叶聚众起义反隋,义军为隋将韦冲所破。

《隋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十二》节选:罗慧方

原文:时东阳贼帅陶子定、吴州贼帅罗慧方并聚众为乱,攻围婺州永康、乌程诸县,(韦)冲率兵击破之。

今释:南朝东阳(今浙江金华)人陶子定吴州(今江苏吴县)人罗慧方聚众起义围攻婺州永康、乌程诸县,(韦)冲率兵击破之。

《旧唐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六》节选:罗艺

原文:罗艺,字子延,本襄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能弄槊。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艺独出战,前后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什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图为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什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杀渤海太守唐祎等不同己者数人,威振边朔,柳城、怀远并归附之。艺黜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为营州,以襄平太守邓暠为总管,艺自称幽州总管。宇文化及至山东,遣使召艺,艺曰:"我隋室旧臣,感恩累叶,大行颠覆,实所痛心。"乃斩化及使者,而为炀帝发丧,大临三日。窦建德、高开道亦遣使于艺,艺谓官属曰:"建德、开道,皆剧贼耳,化及弑逆,并不可从。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异议者必戮之。"会我使人张道源绥辑山东,遣人谕意,艺大悦。武德三年,奉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因追兵,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艺弟寿,时为利州都督,缘坐伏诛。先是,曹州女子李氏为五戒,自言通于鬼物,有病癞者,就疗多愈,流闻四方,病人自远而至,门多车骑。高祖闻之,诏赴京师。因往来艺家,谓艺妻孟氏曰:"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孟笃信之,命密观艺,又曰:"妃之贵者,由于王;王贵色发矣,十日间当升大位。"孟氏由是遽劝反,孟及李皆坐斩。

今释:罗艺(588627年)家居京兆府云阳县。父亲罗荣,任隋朝左监门将军。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但他勇于攻战,善射。大业中期(610年前后),因屡立战功,官至虎贲郎将。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发兵攻打高句丽,命罗艺督军北平郡治新昌县(今河北迁安市建昌营镇),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罗艺少年时谙习兵事,部队纪律严明。但他本人任气纵暴,多次凌侮李景,但常常为李景所折辱,于是罗艺便对李景怀有很深的怨恨,后来还曾诬陷李景谋反,但没有成功。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四方,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涿郡物阜民丰,加上兵器精良,粮仓充盈,多据财宝,屯兵数万,众多贼子竟然前来侵扰掠夺。留守的官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抗,只有罗艺独自出战,杀敌不可胜数,威望越来越大。赵十住等人非常忌恨罗艺。罗艺私下得知他们将要作乱的消息,于是向众人宣布说:"我们这些人讨伐贼子非常有功效,城中的仓库里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君命(处理东西的权利)在留守官员的手里,但他们无心救济贫困百姓。这难道是慰问体恤之心吗。"用这些话激怒城中的百姓,百姓都怨恨。不久,罗艺率兵回城,郡丞出城迎候罗艺。罗艺趁机拿下郡丞,摆开阵势,赵十住等人害怕都前来听命。于是罗艺分发府库财物,来赐给将士,打开粮仓赈济穷困之人,境内军民都十分高兴。罗艺也借机自立,自称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总管,统辖幽、营二州,成为东北地区一大割据势力。后来各方势力都与他罗艺拉拢关系,分析过形势后,罗艺决心投唐。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罗艺奉表归国,唐高祖李渊下召封他为燕王,赐姓李氏,从此,罗艺改名为李艺,为唐立下大功。公元622年(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十善的军队,俘获和斩首的共有八千人。几个月之后,刘黑闼二次起兵,罗艺再次奉诏讨伐。李渊命太子李建成总统诸军征讨刘黑闼,不久刘黑闼战败被俘斩杀,罗艺与太子李建成在洺州会师。在罗艺协助唐击败刘黑闼后,罗艺请求入朝,唐高祖盛情接待了罗艺,拜他为左翊卫大将军。罗艺自以功高位重,便目无他人,自从和太子李建成相识后,他被李建成拉拢,结为党羽。世民的亲信曾至其营,罗艺无故殴打他们,唐高祖因他是属吏大怒,很长时间才释怀,待他像以前一样。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被北夷害怕,唐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大封功臣,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但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罗艺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公元627年(贞观元年)正月十七日,罗艺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趁势占据了豳州。太宗命令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朝廷大军还没抵达,赵慈皓便与统军杨岌谋议诛除罗艺,事情泄露,赵慈皓被抓住。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匆忙带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逃散,其左右斩杀罗艺,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并恢复了其本姓罗氏。罗艺之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也被诛杀。

此前,济阴有位李氏女子,自称能通鬼道,能治疗疾病,四方之人受其迷惑。李氏曾来到罗艺家里,对罗艺的妻子孟氏说:"您有贵相,必定成为天下之母。"孟氏让她为罗艺看相,又说:"您的富贵是因燕王而来,燕王的贵色将要显扬。"罗艺之妻相信她的话,也赞同谋反,兵败之后,和李氏一道被斩。

《新唐书·卷九十二 列传第十七》节选:罗艺

原文:罗艺,字子廷,襄州襄阳人,家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大业中,以战力补虎贲郎将。辽东之役,李景以武卫大将军督饟北平,诏艺以兵属,分部严一。然任气,尝慢侮景,频为景辱。

天下盗起,涿郡号富饶,伐辽兵仗多在,而仓庤盈羡,又临朔宫多珍宝,屯师且数万,苦盗贼侵掠,留守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不能支。艺捍寇,数破却之,勇常冠军,为诸将忌畏。艺阴自计,因出师,诡说众曰:"吾军讨贼数有功,而食乏。官粟若山,而留守不赈恤,岂安人强众意邪?"士皆怨。既还,郡丞出郊谒,艺执之,陈兵入,什住等惧,争听命。艺即发库赀赐战士,仓粟给穷人,境内大悦。杀异己者渤海太守唐祎等,威动北边,柳城、怀远并归附。黜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曰营州,以襄平太守邓皓为总管,艺自称幽州总管。

宇文化及至山东,遣使招艺,艺曰:"我隋旧臣,今大行颠覆,义不辱于贼。"斩使者,为炀帝发丧三日。时窦建德、高开道亦遣使于艺,艺谓官属曰:"建德等皆剧贼,不足共功名,唐公起兵据关中,民望所系,王业必成,吾决归之。敢异议者戮!"会张道源抚辑山东,亦谕艺降,武德二年,乃奉表以地归。诏封燕王,赐姓,豫属籍。数与建德战,多所禽馘。秦王击刘黑闼,高祖诏艺弟监门将军寿以兵从,艺自率众数万破刘什善、张君立于徐河。黑闼引突厥入寇,艺复以兵与皇太子建成会洺州,遂请入朝。帝厚礼之,拜左翊卫大将军。艺负其功,且贵重不少屈,秦王左右尝至其营,艺疻辱之。高祖怒,以属吏,久乃释。时突厥放横,藉艺威名欲惮虏,诏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进开府仪同三司。艺内惧,乃图反,诡言阅武。兵既集,称被密诏入朝,军至豳,治中赵慈皓出谒,遂据州。帝命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击之,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谋诛艺,艺觉,执慈皓。岌居外,即攻之,艺败,弃妻子,从数百骑奔突厥。抵宁州,骑稍亡,左右斩之,传首,枭于都市。寿时为利州都督,亦及诛。

先是,济阴女子李,自言通鬼道,能愈疾,四方惑之,诏取致京师。尝往来艺家,谓艺妻孟曰:"妃相贵,当母天下。"孟令视艺,又曰:"妃之贵由于王,贵色且发。"艺妻信之,亦赞以反,既败,与李皆斩。

今释:罗艺(?――627),字子延,隋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寓居京兆云阳(今陕西淳化),隋煬帝时因功官至虎賁中郎将,从征辽,勇冠诸军。大业十二(616)年,起兵反隋,取渤海、聊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武德元年底(619年初)归唐,赐姓李,封燕郡王。曾参与击败刘黑闼之战,不久入朝唐高祖,被任为天节将军,统领天节军,镇守泾州,以御突厥。贞观元(627)年,进开府仪同三司,率兵反唐。取幽州(今陕西彬县)。不久被击破,在逃往突厥的途中为部属所杀。

《旧唐书卷一百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节选:罗士信

原文:罗士信,齐州历城人也。大业中,长白山贼王簿、左才相、孟让来寇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讨击。士信年始十四,固请自效。须陀谓曰:"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双鞬而上马,须陀壮而从之。击贼潍水之上。阵才列,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贼众愕然,无敢逼者;须陀因而奋击,贼众大溃。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劓其鼻而怀之;及还,则验鼻以表杀贼之多少也。须陀甚加叹赏,以所乘马遗之,引置左右。每战,须陀先登,士信为副。炀帝遣使慰喻之,又令画工写须陀、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

及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随裴仁基率众归于密,署为总管。使统所部,随密击王世充。败,士信跃马突进,身中数矢,乃陷于世充军。世充知其骁勇,厚礼之,与同寝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将邴元真等,尽拜为将军,不复专重之。士信耻与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高祖以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使图世充。及大军至洛阳,士信以兵围世充千金堡。中有大骂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将婴儿数十至于堡下,诈言"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因令婴儿啼噪,既而佯惊曰:"此千金堡,吾辈错矣!"忽然而去。堡中谓是东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路,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杀无遗类。世充平,擢授绛州总管,封剡国公。

 寻从太宗击刘黑闼于河北,有洺水人以城来降,遣士信入城据守。贼悉众攻之甚急,遇雨雪,大军不得救,经数日,城陷,为贼所擒。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词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曰勇。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葬于北邙。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今释:罗士信(约600年―622年),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隋末唐初时期猛将。罗士信原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部将,随其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与王世充交战时重伤被俘。后因不耻王世充,率部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王玄应,智取千金堡,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武德五年(622年),罗士信在洺水之战中城破被俘,被刘黑闼杀害,谥号勇,葬于北邙山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六》节选:罗士信

原文: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须陀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炀帝遣使图须陀、士信阵法上内史。

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师次洛阳,攻千金堡,堡有恶言訽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阳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因散去。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从秦王击刘黑闼洛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今译: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须陀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炀帝遣使图须陀、士信阵法上内史。
    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师次洛阳,攻千金堡,堡有恶言诟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阳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因散去。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从秦王击刘黑闼洛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节选:罗道琮

原文:罗道琮,蒲州虞乡人也。祖顺,武德初,为兴州刺史。勤于学业,而慷慨有节义。贞观末,上书忤旨,配流岭表。时有同被流者,至荆、襄间病死,临终,泣谓道琮曰:"人生有死,所恨委骨异壤。"道琮曰:"我若生还,终不独归,弃卿于此!"瘗之路左而去。岁余,遇赦得还,至殡所,属霖潦瀰漫,柩不复可得。道琮设祭恸哭,告以欲与俱归之意,若有灵者,幸相警示。言讫,路侧水中,忽然涌沸。道琮又咒云:"若所沸处是,愿更令一沸。"咒讫,又沸。道琮便取得其尸,铭志可验,遂负之还乡。当时识者称道琮诚感所致。道琮寻以明经登第。高宗末,官至太学博士。每与太学助教康国安、道士李荣等讲论,为时所称。寻卒。

今释:罗道琮,蒲州虞乡人也。祖父罗顺,武德初,为兴州刺史。勤于学业,而慷慨有节义。贞观末,上书忤旨,配流岭表。时有同被流者,至荆、襄间病死,临终,泣谓道琮曰:"人生有死,所恨委骨异壤。"道琮曰:"我若生还,终不独归,弃卿于此!"瘗之路左而去。岁余,遇赦得还,至殡所,属霖潦弥漫,柩不复可得。道琮设祭恸哭,告以欲与俱归之意,若有灵者,幸相警示。言讫,路侧水中,忽然涌沸。道琮又咒云:"若所沸处是,愿更令一沸。"咒讫,又沸。道琮便取得其尸,铭志可验,遂负之还乡。当时识者称道琮诚感所致。道琮寻以明经登第。高宗末,官至太学博士。每与太学助教康国安、道士李荣等讲论,为时所称。寻卒。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节选:罗道琮

 原文:罗道琮,蒲州虞乡人。慷慨尚节义。贞观末,上书忤旨,徙岭表。有同斥者死荆、襄间,临终泣曰:"人生有死,独委骨异壤邪?"道琮曰:"吾若还,终不使君独留此。"瘗路左去。岁余,遇赦归,方霖潦积水,失其殡处,道琮恸诸野,波中忽若湓沸者。道琮曰:"若尸在,可再沸。"祝已,水复涌,乃得尸,负之还乡。寻擢明经,仕至太学博士,为时名儒。

今释:罗道琮唐蒲州虞乡(今山西运城)人,祖父罗顺,高祖时为兴州刺使。琮勤於学业,而慷慨有节义。贞观末年因上书忤旨,被流放去岭表。当时有一个同时被流放的,至荆、襄间病死,临终时对罗道琮说:“人生有死,所恨委骨异壤。”道琮曰:“我若生还,终不独弃卿於此。”于是埋葬死者於路左而去。及遇赦道琮被放还,至埋葬处,荒原沵漫,屍柩不复可得。道琮设祭恸哭,告以“欲与俱归之意,若有灵者,幸相警示”。言讫,路侧水中,忽然涌沸。道琮又云:“若所沸处是,愿更令一沸。”言罢又沸,道琮便取其屍负之还乡。当时有人说这是道琮诚感所致。不久以明经登第。高宗末年,官至太学博士,为当时所称颂。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六》节选:罗希奭

原文:罗希奭,本杭州人也,近家洛阳,鸿胪少卿张博济堂外甥。为吏持法深刻。天宝初,右相李林甫引与吉温持狱,又与希奭姻娅,自御史台主簿再迁殿中侍御史。自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柳勣、裴敦复、李邕、邬元昌、杨慎矜、赵奉璋下狱事,皆与温锻炼,故时称"罗钳吉网",恶其深刻也。八载,除刑部员外,转郎中。十一载,李林甫卒,出为中部、始安二太守,仍充当管经略使。
  十四载,以张博济、吉温,韦陟、韦诫奢、李从一、员锡等流贬,皆于始安,希奭或令假摄。右相杨国忠奏遣司直蒋沇往按之,复令张光奇替为始安太守。仍降敕曰:前始安郡太守、充当管经略使罗希奭,幸此资序,叨居牧守。地列要荒,人多窜殛,尤加委任,冀绝奸讹。翻乃啸结逋逃,群聚不逞,应是流贬,公然安置。或差摄郡县,割剥黎氓;或辍借馆宇,侵扰人吏。不唯轻侮典宪,实亦隳坏纪纲。擢发数愆,岂多其罪,可贬海东郡海康尉、员外置。张博济往托回邪,迹惟凭恃,尝自抵犯,又坐亲姻,前后贬官,岁月颇久,逗留不赴,情状难容。及命按举,仍更潜匿,亡命逭刑,莫斯为甚。并当切害,合峻常刑,宜于所在各决重杖六十。使夫为政之士,克守章程;负罪之人,期于悛革。凡厥在位,宜各悉心。 时员锡、李从一、韦诫奢、吉承恩并决杖,遣司直宇文审往监之。

今释:罗希奭(生卒年未详),唐钱塘(今杭州)人。唐玄宗天宝初年,与吉温一起,谄附丞相李林甫,得以重用。吉、罗主持刑狱,惯于罗织罪名,严刑逼供,当时有人形容他们两人是“罗钳吉网”。李林甫利用他们阴构大狱,排除异己,一时朝内人人自危。罗希奭因此深受宠信,从御史台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天宝八年(749),任刑部员外郎,转郎中。十一年,李林甫死,罗希奭出为中部、始安太守,仍充当管经略使。杨国忠当权后,对政敌大肆打击,贬吉温为端溪尉。当时罗希奭任始安太守,就设馆收留被贬李氏集团官员,如张博济、韦涉、韦诫奢、李从一等人。不久,被杨氏集团爪牙侦悉,遂以“擅稽罪人”、“啸结逋逃”等罪名,贬罗希奭为海康尉员外置。天宝十四(755)年,吉温被贬往端溪(今广东德庆),罗希奭私自将他留下。此事被杨国忠知道后,朝廷又贬希奭为海东郡海康员外尉。后来,吉温等五人被处死,罗希奭也死于始安郡州门。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节选:罗弘信

原文:罗弘信,字德孚,魏州贵乡人。曾祖秀,祖珍,父让,皆为本州军校。弘信少从戎役,历事节度使韩简、乐彦祯。光启末,彦祯子从训忌牙军,出居于外,军众废彦祯,推赵文〈王弁〉权主军州事。众复以为不便,因推弘信为帅。先是,有邻人密谓弘信曰:"某尝夜遇一白须翁,相告云,君当为土地主。如是者再三。"弘信窃异之。及废文〈王弁〉,军人聚呼曰:"孰愿为节度使者?"弘信即应之曰:"白须翁早以命我。"众乃环而视之,曰:"可也。"由是立之。僖宗闻之,文德元年四月,诏加工部尚书,权知节度留后。七月,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充魏博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龙纪中,加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封豫章郡公。
  乾宁中,朱全忠急攻兖郓,朱瑄求援于太原。太原发军,假道于魏,令大将李存信屯莘县。存信御军无法,侵魏之刍牧,弘信不平之。全忠复遣人谓之曰:"太原志吞河朔,回戈之日,贵道堪忧。"弘信乃托好于汴,出师三万攻存信,败之。太原怒,举兵攻魏,营于观音门外。汴将葛从周援之,屯于洹水。李克用子落落时为铁林军使,为从周所擒,乃退归。自是太原之师,每岁侵扰相、魏,魏人患之。
  朱全忠方事兖郓,惧弘信离贰,每岁时赂遗,必卑辞厚礼答贶。全忠对魏使北面拜而受之,曰:"六兄比予倍年已上,兄弟之国,安得以常邻遇之。"弘信以为厚己,亦推心焉。弘信累官至检校太师、守侍中、临清王。光化元年九月卒,年六十三,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曰庄肃。子威。

今释:罗弘信 (835898)字德孚,唐魏州贵县(今河北大名)人,祖籍长沙。曾祖罗秀、祖罗珍、父罗让皆为本州军校。弘信少年时服戍役,善骑射,状貌雄伟。历事节度使韩简、乐彦禎。唐僖宗光启末年,军众推其为帅。文德元(888)年,僖宗诏加工部尚书、权知节度留后。不久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充魏博节度处置等使。唐昭宗龙纪一(889)年加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封豫章郡公。他巧用朱全忠之兵来抵御李克用,累官至检校太师、守侍中、临清郡王。昭宗光化元年卒,诏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曰庄肃。子绍威袭。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节选:

原文:(罗),字端己。文德初,授左散骑常侍,充天雄军节度副使。自龙纪至乾宁,十年之中,累加官爵。弘信卒,袭父位为留后,朝廷从而命之。天复末,累加至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王。天祐初,授检校太尉、守侍中,进封邺王,赐号"忠勤宣力致理功臣"。
  魏之牙中军者,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年代浸远,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儿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威惩其往弊,虽以货赂姑息,而心衔之。
  威嗣世之明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谋乱河朔,进陷贝州,长驱攻魏。威求援于汴。朱全忠遣将李思安屯于洹水。葛从周自邢、洺引军入魏。燕将刘守文、单可及攻汴军于内黄。思安逆战,大败之,乘胜追蹑。从周出会掩击,复败燕军,斩首三万。三年,威引汴军攻沧州以报之。自是,威感全忠援助之恩,合从景附。
  天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夜,牙军裨校李公佺作乱,威仅以身免。公佺出奔沧州。自是愈惧,遣使求援于全忠,密谋破之。全忠遣李思安会魏博军,再攻沧州。全忠女妻威子廷规,先是卒。全忠遣长直军校马嗣勋选兵千人,密于舆中实兵甲入魏,言助女葬事。三年正月五日,嗣勋至,全忠亲率大军济河,言视行营于沧景。威欲因而出迎,至期,即假全忠帐下锐卒入而夹攻之。牙军颇疑,坚请不出。威恐泄其事,慰纳之。是月十四日夜,率厮养百十辈,与嗣勋合攻之。时宿于牙城者千人,迟明杀之殆尽;凡八千家,皆破其族。魏军攻沧州者,在历亭闻有变,其将史仁遇拥之,保于高唐。六州之内,皆为雠敌,累月平之。威仕梁数年后卒,年三十四,位至守太师、兼中书令,赠尚书令,谥曰贞壮。
  威性明敏,达于吏道。伏膺儒术,招纳文人,聚书至万卷。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钱塘人罗隐者,有当世诗名,自号"江东生"。威遣使赂遗,叙其宗姓,推为叔父。隐亦集其诗寄之。威酷嗜其作,目己所为曰《偷江东集》,凡五卷,今邺中人士讽咏之。

今释:罗威 唐书》作罗绍威877910),字端已,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末五代军阀、将领,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888年,罗绍威被任命为魏博节度副使。898年,继任节度使。后升为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郡王。904年,罗绍威因营建洛阳太庙有功,加检校太尉、进封邺王。905年,罗绍威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续二百年的牙兵之患。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只得依附朱温。后梁建立后,罗绍威被加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深受梁太祖朱温信任。910年,罗绍威病逝,年仅三十四岁,在镇十七年。追赠尚书令,谥号贞庄。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节选:罗弘信

罗弘信,字德孚,魏州贵乡人。善骑射,状貌雄伟。为裨将,主马牧。魏有巫告弘信曰:"白头老人使谢君,君当有是地。"弘信曰:"神欲危我耶?"文〈王弁〉死,众曰:"孰愿主吾军者?"弘信辄曰:"神命我矣!"众环视,以为宜,遂立之。诏擢知留后,再迁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豫章郡公。
  朱全忠讨黄巢,饷粟三万斛、马二百匹。秦宗权乱,复诏弘信以粟二万斛助军,未输,检校工部尚书雷邺来责粟,弘信素胁于牙军,擅杀邺。全忠以檄谯让,弘信不敢报。大顺初,全忠讨太原李克用,遣将赵昌嗣见弘信假粮马;又议屯邢、洺,假道相、卫,弘信不纳。全忠使丁会、庞师古、葛从周、霍存等引万骑度河,弘信壁内黄,凡五战皆败,禽大将马武等,乃厚币求和。方全忠图河北,欲结纳弘信,乃还兵。
  全忠攻兖郓,朱宣求援于克用,遣李存信率兵救之,请道屯莘,其下侵魏刍牧,弘信不平。克用欲合镇、定兵营河曲,搤魏、滑路,弘信驰告全忠,请禁游舸,绝往来。久之,魏人不至,全忠疑其绐,自将至滑州。弘信来告曰:"魏人未动者,正欲缓图之。"全忠遂屯曹。太原将李瑭救宣,复壁莘,弘信厌其暴,而瑭沟垒自固。全忠遣使谓曰:"晋人志并河朔,师还,为公忧之。"弘信乃攻瑭,告全忠师期,全忠将趋滑为援,次封丘,而弘信已破瑭。克用怒,以兵掠魏博。全忠将侯言屯洹水,克用兵数求战,言不敢出,全忠以葛从周代将。从周为暗窦,每克用兵至,辄出精卒薄战,必捷。克用逾洹西北挑战,从周大破之,禽其子落落,乃引去。然侵魏不已,大战白龙潭,弘信败,克用追薄魏门而还。弘信乃乞师全忠,全忠遣将壁洹水救魏。克用游兵剽相、魏,民死十九,弘信不堪其偪。光化元年,如全忠告亟。全忠复遣葛从周将兵追蹑,拔洺州,执其刺史邢行恭;复攻邢,马师素自拔走;遂围礠州,袁奉韬自杀。不五日,取三州,斩首二万级,禽其将百馀人,自是克用兵不出。
  始全忠亟讨兖郓,惧弘信贰,故岁时赂遗良厚。弘信每有馈答,全忠引其使北面拜受,兄事之,弘信以为厚己,故推心焉。进累检校太师,守侍中,徙临清郡王。光化元年死,年六十三,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曰庄肃。子绍威袭。

今释:罗弘信(836-898年),字南勋,一字德孚,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 ,祖籍长沙晚唐军阀。罗弘信出身于武将世家,其曾祖父罗秀、祖父罗珍、父亲罗让都是魏博军校。罗弘信年少时,亦与祖辈,在魏博军中从军,先后效力魏博节度使韩简、乐彦祯。光启四年(888年)春天,魏博牙兵因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招募亲兵而与乐彦祯关系紧张。乐从训害怕,逃离魏州。乐彦祯任他为相州刺史,允许他从魏州获取甲兵、金帛武装自己的军队,牙兵愈发起疑。乐彦祯害怕牙兵兵变,为免兵变,避位为僧。牙兵推都将赵文〈王弁〉知留后事。乐从训聚兵三万进军魏州,想竞争节度使继承人。赵文〈王弁〉拒不出战,为士兵所杀。当时有人称看见白须老翁预言罗弘信将为新节度使,罗弘信便站出来领导军众,迎战乐从训,败之。乐从训撤到内黄,罗弘信围之。

乐彦祯和邻镇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交好,但魏博军驱逐乐彦祯时杀死朱全忠的使者押牙雷邺。乐从训因此求救于朱全忠。朱全忠派都指挥使朱珍北上,攻下魏博治下黎阳、临河、李固三城,逼近内黄,最初打败魏博军。但乐从训试图突围时,被罗弘信部将程公信攻杀。乐彦祯也被处决,父子都被枭首军门。罗弘信又派使者用重礼犒劳朱全忠军,请求修好,朱全忠撤军,罗弘信因而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接管魏博。同年四月,唐昭宗下诏加任罗弘信为工部尚书,权知魏博节度留后。同年七月,唐昭宗加任罗弘信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并任魏博节度 、观察、处置等使。龙纪元年(889年),加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封豫章郡公。当时,罗弘信治下的魏博夹在彼此强烈敌对的两大军阀朱全忠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间。罗弘信起初想在两者之间独善其身如889年,李克用攻东昭义节度使孟方立于邢州,迫使孟方立沮丧自杀,其弟孟迁求助于朱全忠。朱全忠想借道魏博派出援军,但罗弘信拒绝,朱全忠只能派出数百精兵助孟迁;孟迁最终被迫降于李克用。890年,朱全忠想借道魏博攻打河东,罗弘信再次拒绝,朱全就攻打魏博。次年春天,朱温五败罗弘信。罗弘信求和,从此降服于朱全忠。

但降服于宣武军的罗弘信起初并没有和河东断绝关系。894年,李克用的盟友天平军节度使朱瑄及其堂弟泰宁军节度使朱瑾遭宣武军攻打时,求救于李克用,李克用得罗弘信许可经魏博派出骑将安福顺率领的援军, 次年又派出史俨、李承嗣率领的援军。896年,李克用再次经魏博派出养子李存信率领的援军以救天平、泰宁,罗弘信最初也允许。但朱全忠写信警告罗弘信,李克用志在吞并河朔,一旦天平、泰宁战事结束,李存信将攻魏博。李存信又劫掠魏博乡里,激怒了罗弘信。罗弘信愤而发兵三万夜袭李存信军,迫其逃去。这被认为是朱全忠讨伐朱瑄、朱瑾战事的转折点,此后李克用再不能经魏博派军援助朱瑄、朱瑾。朱全忠尊敬地称罗弘信为兄,进一步巩固和罗弘信的关系。同年,李克用大举进攻魏博,败杀一万余魏博军,进逼魏州。朱全忠派部将葛从周援魏博,败李克用,俘其子铁林指挥使李落落,李克用本人也几乎被俘。李克用想向朱全忠赎回李落落,朱全忠却将李落落交给罗弘信并让罗弘信杀了他,使魏博和河东完全决裂。李落落既死,李克用撤军。同年冬天,李克用再攻魏博,由于朱全忠救助罗弘信而再次失败。897年春天平、泰宁被宣武军攻陷后,李克用也不再尝试打通魏博。

898年,朱全忠在魏博帮助下,攻太行山以东昭义镇李克用辖下邢、洺、磁三州。宣武、魏博联军很快取胜,攻陷三城,消除李克用余部在太行山以东的势力。 罗弘信被封为临清郡王。光化元年(898年)九月,罗弘信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追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号庄肃。 魏博军推其子节度副使罗绍威知留后,后得唐昭宗认可。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节选:绍威 

原文:(罗)绍威字端己。少有英气,性精悍,吏事明办。既领留后,昭宗即诏嗣父节度,加累检校太尉,号"忠勤宣力致圣功臣"。幽州刘仁恭引兵攻镇、冀,遂掠魏,绍威告急于全忠,全忠自将与仁恭战内黄,日中,大破之,斩首三万级。葛从周方守邢,亦败其众于魏县。仁恭以众十万陷贝州,全忠使李思安屯内黄,从周悉军入魏。仁恭攻魏,从周以五百骑出斗,谓门者曰:"前有强敌,不可易。"命阖扉。士死战,执仁恭将二人。仁恭使别将攻内黄,为思安所败。从周乘胜破八壁,追北至临清。仁恭乃还沧州,与李克用图魏。绍威与全忠连兵伐沧州,从周攻拔德州,进薄浮阳。仁恭以兵至,监军蒋玄晖请须其入壁,食尽可取。从周曰:"兵在机,机在上将,岂监军所知!"逆战老鸦堤,破之,斩首五万,获其将百馀人。又战唐昌范桥,六遇辄胜。仁恭约和,乃还。绍威德全忠,故奉事愈固。全忠迁帝洛阳,命诸镇治宫阙,而绍威营太庙,加侍中,封邺王。
  魏牙军,起田承嗣募军中子弟为之,父子世袭,姻党盘互,悍骄不顾法令,宪诚等皆所立,有不慊,辄害之无噍类。厚给禀,姑息不能制。时语曰:"长安天子,魏府牙军。"谓其势强也。绍威惩曩祸,虽外示优假,而内不堪。俄而小校李公佺作乱,不克,奔沧州。绍威乃决策屠翦,遣杨利言与全忠谋。全忠乃遣苻道昭将兵合魏军二万攻沧州,求公佺,又遣李思安助战,魏军不之疑。绍威子,全忠婿也,会女卒,使马嗣勋来助葬,选长直千人纳盟器,实甲以入。全忠自滑济河,声言督沧景行营。绍威欲出迎,假锐兵以入,军中劝毋出而止。绍威遣人潜入库,断纮解甲,注夜,将奴客数百与嗣勋攻之,军趋库得兵,不可战,因夷灭凡八千族,闉市为空。平明,全忠亦至,闻事定,驰入军。魏兵在行者闻变,于是史仁遇保高唐,李重霸屯宗县,分据贝、澶、卫等六州。仁遇自称魏博留后,全忠解沧州兵以攻高唐,仁遇引众走,为游骑所获,支解之,进拔博、澶二州。李重霸走,俄斩其首,相、卫皆降。
  绍威虽除其偪,然势弱,为全忠牵制,比州刺史矣,内悒悒悔恨。全忠兵在沧州,绍威主馈輓,自邺至长芦五百里,不绝于道。全忠还,绍威建元帅行府,极土木壮丽,全忠大悦。绍威间说曰:"邠、岐、太原皆狂谲,以复唐室为言。王宜自取神器,专天下之望。"全忠归,乃受禅。
  绍威多聚书,至万卷。江东罗隐工为诗,绍威厚币结之,通谱系昭穆,因目己所为诗为"偷江东集"云。

今释:罗绍威 亦《旧唐书》作罗威,弘信子,唐魏州贵县(今河北大名)人,字端已。少有英气,性精悍,吏事明办。文德(888)初,授左散骑常侍,充天雄军节度副使。自龙纪至乾宁,累加官爵。弘信卒,昭宗诏嗣父魏博节度使留后,加检校太尉,号“忠勤宣力致圣功臣”。魏博牙军到绍威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父子世袭,姻常盘互,悍骄不顾法令。以前的统帅史宪诚、韩君雄、乐彦贞等,都是牙军所立,牙军一旦不满意,就杀掉统帅。绍威为人有谋略,用计借助朱温之兵,巧妙地将魏博牙军歼灭。天祐初,朱(温)全忠挟持昭宗至洛阳,绍威因营造太庙有功,加侍中、封邺王。在绍威的支持下,朱温于唐哀帝天祐四(907)年自立为帝,号梁太祖。太祖十分信任绍威,每有大事均要询问,官至太师中书令。卒后赠尚书令,谥曰“贞壮”。绍威喜好读书,擅长书法、文学,藏书数万卷,开馆延请四方文士。特别酷爱江东罗隠的诗作,称自已所作的诗曰《偷江东集》,凡五卷。
《旧五代史·卷二十四(梁书)列传十四》节选:罗隐

罗隐,(《唐才子传》:隐字昭谏。)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唐广明中,因乱归乡里,节度使钱镠辟为从事。开平初,太祖以右谏议大夫征,不至。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密表推荐,乃授给事中。年八十余,终于钱塘。(《涧泉日记》云:唐光启三年,吴越王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辟掌书记。天祐三年,充判官。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三年,迁发运使。是年卒,葬于定山乡。金部郎中沈崧铭其墓。)有文集数卷行于世。(《唐才子传》云: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五代史补》: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时钱镠方得两浙,置之幕府,使典军中书檄,其后官给事中。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镠谓叔父,镠首用之。)

今释:罗 隠833909)原名横,字昭谏。唐未钱塘(今浙江杭州)(也有说余杭、新登)人。为人虽其貌不扬,但很有才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经江陵拜见丞相白敏中,时为严冬。年底到京师。大中十三年(859年)初开始应进士试,落第后北游同州、夏州等地。自此罗隐连考了七年都榜上无名,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并因此改名隐。咸通二年(861年)前后,游河中府、晋州等地。咸通三年(862年),罗隐困居长安。咸通八年(867年),居长安,完成《谗书》五卷。咸通九年(868年),罗隐在苏州、越州等地,因庞勋之乱未能进京赴次年春试。咸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参加秋试取解。咸通十二年(871年)春礼部试失利后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求职,当年夏得衡阳县主簿。冬十月,乞假东归,途中作《湘南应用集序》。咸通十三年(872年),东归途中作诗《赠妓云英(《嘲钟陵妓云英》)。乾符元年(874年)春,离开长安东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在大梁一带流落二年。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试入"十等第",但罢举未参加乾符四年(877年)礼部春试,可能是因为父亲病故,回乡丁忧。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乾符五年(878年)春落第后南游夏口(今湖北武汉)、蕲州(今湖北蕲春),有文《投前夏口韦尚书启》《投蕲州裴员外》及诗《送蕲州裴员外》,后东归。 

乾符六年(879年)长江以北已被黄巢起义军兵所据。广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人一起隐居池州九华山。《唐诗纪事》所谓"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是谓池州刺史专门营造别墅供罗隐居住中和三年(883年),罗隐离开池州,游郑州等地。中和三年(884年),投镇海节度使周宝,在润州(今镇江)期间,与僧处默交游,送王蕴任苏州刺史。光启三年(887年),罗隐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充镇海军节度使后,征任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乾宁四年(897年),罗隐代武肃王钱镠草谢赐铁券表。

光化三年(900年),罗隐任镇海军观察判官。天佑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天佑三年(906年),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亡。罗隐曾劝说钱镠举兵讨梁,未能用。罗隐约在此后正式受箓入道。梁以谏议大夫征隐入朝,不就。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钱镠表授罗隐吴越国给事中。此年前后与罗衮唱和。开平三年(909年),迁盐铁发运使。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九》节选:罗立言

原文:罗立言者,父名欢。贞元末,登进士第。宝历初,检校主客员外郎,为盐铁河阴院官。二年,坐籴米不实,计赃一万九千贯,盐铁使惜其吏能,定罪止削所兼侍御史。太和中,为司农少卿,主太仓出纳物,以货厚赂郑注,李训(时任宰相)亦重之。训将窃发,须兵集事,以京兆府多吏卒,用立言为京兆少尹,知府事。训败日族诛

今释:罗立言(?835)唐德宗贞元末登进士第,唐敬宗宝历初,任检校主客员外郎,为盐铁河阴院官。文宗大和中期,任司农少卿,主太仓出纳物,以货厚赂郑注。李训亦重之。训将窃发(即甘露之变: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被宦官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罗立言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须兵集事,以京兆府多吏卒,用立言为京兆少尹,知府事。训败后,遭族诛。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四》节选:罗立言

原文:罗立言者,宣州人。贞元末擢进士,魏博田弘正表佐其府。改阳武令,以治剧迁河阴。立言始筑城郭,地所当者,皆富豪大贾所占,下令使自筑其处,吏籍其阔狭,号于众曰:"有不如约,为我更完!"民惮其严,数旬毕。民无田者,不知有役。设锁绝汴流,奸盗屏息。河南尹丁公著上状,加朝散大夫。然倨下傲上,出具弓矢呵道,宴宾客列倡优如大府,人皆恶之,以是稀迁,然自放不衰。 改度支河阴留后,坐平籴非实,没万九千缗,盐铁使惜其干,止奏削兼侍御史。繇庐州刺史召为司农少卿,以财事郑注,亦与李训厚善。训以京兆多吏卒,擢为少尹,知府事,以就其谋。

今释:今释:罗立言(?835)唐德宗贞元末登进士第,唐敬宗宝历初,任检校主客员外郎,为盐铁河阴院官。文宗大和中期,任司农少卿,主太仓出纳物,以货厚赂郑注。李训亦重之。李训将发动甘露之变”: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以京兆府多吏卒,用立言为京兆少尹,知府事。被宦官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罗立言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遭族诛。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节选:罗珦

 原文:罗珦,越州会稽人。宝应初,诣阙上书,授太常寺太祝。曹王皋领江西、荆襄节度使,常署幕府,迁累副使。皋卒,军乱,劫府军,珦取首恶十余人斩以徇,环棘廷中,俾投所劫库物,一日皆满,乃贳余党。召为奉天令。中官出入系道,吏缘以犯禁,珦搒笞之,虽死不置,自是屏息。擢庐州刺史。民间病者,舍医药,祷淫祀,珦下令止之。修学宫,政教简易,有芝草、白雀。淮南节度使杜佑上治状,赐金紫服。再迁京兆尹,请减平籴半,以常赋充之,人赖其利。以老病求解,徙太子宾客,累封襄阳县男。卒,谥曰夷。
  今释: 珦 唐代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初年诣阙上书,授太常寺太祝。曹王皋领江西、荆襄节度使,曾为其幕府,累迁副使。皋死后,军乱。珦斩首为首作乱者十人,追回乱军所劫府库财物,平息了叛乱,上级任他为奉天令,又擢庐州刺史。他在任内舎医药为民治病,禁淫祀,修学馆,政教简易。因政绩突出,皇帝赐给他紫金服,再升京兆尹。他又上书请求宽减赋税,民赖其利。后以年老有病,请求解职。皇帝改任他为太子宾客,累封襄阳县男。卒谥曰“夷”。子让,字景宣,以文学蚤有誉。举进士、宏辞、贤良方正,皆高第,为咸阳尉。父丧,几毁灭。服除,布衣粝饭,不应辟署十余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即所居敦请置幕府,除监察御史,位给事中,累迁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有仁惠名。或以婢遗让者,问所从,答曰:"女兄九人皆为官所卖,留者独老母耳。"让惨然,为燹券,召母归之。入为散骑常侍,拜江西观察使。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 字景宜,罗珦子让少以文学知名,举进士,应诏对策高等,为咸阳尉。为人至孝,父逝后,衣麻茹菜,不从四方之辟,守孝十余年。李鄘为淮南节度使,亲就其所,请他为从事。后任监察御使,转殿中。历尚书郎、给事中,累迁至福建观察使、兼御使中丞,甚著仁惠。有人送给罗让一名女奴,他问女如何成为奴婢的,女婢回答:“兄姊九人,皆为官所卖,其留者唯老母耳”。让惨然,焚其券书(卖身契)以女奴归其母。奉调进京后,任散骑常侍。不久又任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兼御使大夫。年71岁卒,赠礼部尚书。 另外,罗让之子罗劭京,字子峻,进士及第,又登科。罗让堂兄弟罗詠,罗詠之子罗劭权,字昭衡,进士及第,劭京、劭权皆知名於时。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节选:罗让

 原文:罗让,字景宣。祖怀操。父珦,官至京兆尹。让少以文学知名,举进士,应诏对策高等,为咸阳尉。丁父忧,服除,尚衣麻茹菜,不从四方之辟者十余年。李献为淮南节度使,就其所居,请为从事。除监察御史,转殿中,历尚书郎、给事中,累迁至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甚著仁惠。有以女奴遗让者,让问其所因,曰:"本某寺家人。兄姊九人,皆为官所卖,其留者唯老母耳。"让惨然,焚其券书,以女奴归其母。入为散骑常侍。未几,除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年七十一卒。赠礼部尚书。子劭京,字子峻,进士擢第,又登科。让再从弟咏。咏子劭权,字昭衡,进士擢第。劭京、劭权知名于时,并历清贯。

今释:罗 让 字景宜,罗珦子,唐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让少以文学知名,举进士,应诏对策高等,为咸阳尉。为人至孝,父逝后,衣麻茹菜,不从四方之辟,守孝十余年。李鄘为淮南节度使,亲就其所,请他为从事。后任监察御使,转殿中。历尚书郎、给事中,累迁至福建观察使、兼御使中丞,甚著仁惠。有人送给罗让一名女奴,他问女如何成为奴婢的,女婢回答:“兄姊九人,皆为官所卖,其留者唯老母耳”。让惨然,焚其券书(卖身契)以女奴归其母。奉调进京后,任散骑常侍。不久又任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兼御使大夫。年71岁卒,赠礼部尚书。 另外,罗让之子罗劭京,字子峻,进士及第,又登科。罗让堂兄弟罗詠,罗詠之子罗劭权,字昭衡,进士及第,劭京、劭权皆知名於时。

《新唐书·卷二百四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节选:罗思远

原文:又有罗思远,能自隐。帝学,不肯尽其术,试自隐,常馀衣带,及思远共试,则验。厚锡金帛,然卒不得。帝怒,裹以幞,压杀之。数日,有中使者自蜀还,逢思远驾而西,笑曰:"上为戏何虐也!"

今释:罗思远 唐代鄂州人。自幼好道术,能自隠。传说他有隠身术,唐玄宗欲学,他未真传。玄宗试着自隠,常露衣带,但和思远一起试,则验。玄宗厚赐其金帛,保他始终不要。又想杀他,但杀不着。数日后,有宫中使者自蜀还,逢思远车驾向西而去,笑曰:“上为戏何虐也。”据说他还曾带唐玄宗游过月宫。他还能知前预后,传说很多。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 杂传第二十七》节选:罗绍威

罗绍威,字端己,其先长沙人。祖让,北迁为魏州贵乡人。父弘信,为牧监卒。文德元年,魏博牙军乱,遂杀其帅乐彦贞,立其将赵文建为留后,已而又杀之。牙将未知所立,乃聚呼曰:“孰能为我帅者?”弘信从众中出应曰:“我可为君等帅也。”弘信状貌奇怪,面色青黑,军中异之,共立为留后。唐昭宗即位,拜弘信节度使。
  梁太祖将攻晋,乞籴于弘信,弘信不与,由是有隙。梁兵攻魏,取黎阳、淇门、卫县。战于内黄,魏兵五战五败,弘信惧,请盟,乃止。是时,梁方东攻兖、郓,北敌晋,晋遣李存信救朱宣,假道于魏。太祖闻,遣使语弘信曰:“晋人志在河朔,兵还灭魏矣。”弘信以为然,乃发兵击存信于莘县,太祖遣葛从周助之。梁兵擒晋王子落落,送于魏,弘信杀之,乃与晋绝。太祖犹疑弘信有二心,乃以兄事弘信,常为卑辞厚币以聘魏。魏使者至梁,太祖北面拜而受币,谓使者曰:“六兄于我有倍年之长,吾何敢慢之。”弘信大喜,以为厚己。以故太祖往来燕、赵之间,卒有河北者,魏不为之患也。弘信死,绍威立。
  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士。弘信在唐,以其先长沙人,故封长沙郡王,绍威袭父爵长沙。绍威新立,幽州刘仁恭以兵十万攻魏,屠贝州,绍威求救于梁,大败燕军于内黄。明年,梁太祖遣葛从周会魏兵攻沧州,取其德州,遂败燕军于老鸦堤,绍威以故德梁助己。
  魏博自田承嗣始有牙军,牙军岁久益骄,至绍威时已二百年,父子世相婚姻以自结。前帅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贞等,皆由牙军所立,怒辄遂杀之。绍威为人精悍明敏,通习吏事,为政有威严,然其家世由牙军所立。天祐二年,魏州城中地陷,绍威惧有变。已而牙校李公牷作乱,绍威诛之,乃间遣使告梁乞兵,欲尽诛牙军。梁太祖许之,为遣李思安等攻沧州,召兵于魏,绍威因悉发魏兵以从,独牙军在。
  绍威子廷规娶梁女,会梁女卒,太祖阴遣客将马嗣勋选良兵实舆中,以长直军千人杂舆夫入魏,诈为助葬,太祖以兵继其后。绍威夜以奴兵数百,会嗣勋兵击牙军,并其家属尽杀之。太祖自内黄驰至魏,魏兵从攻沧州者行至历亭,闻之皆反,入澶、博诸州,魏境大乱,数月,太祖为悉平之。牙军死,魏兵悉叛,绍威势益孤,太祖乃欲夺其地,绍威始大悔。是岁,太祖复攻沧州,宿兵长芦,绍威馈给梁兵,自沧至魏五百里,起亭堠,供帐什物自具,梁兵数十万皆取足,绍威以此重困。昭宗东迁洛阳,诏诸镇缮理京师,绍威营太庙成,加拜守侍中,进封邺王。
  太祖围沧州未下,刘守光会晋军破梁潞州。太祖自长芦归,过魏,疾作,卧府中,诸将莫得见,绍威惧太祖终袭己,乃乘间入见曰:“今四方称兵,为梁患者,以唐在故也;唐家天命已去,不如早自取之。”太祖大喜,乃急归。太祖即位,将都洛阳,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朝元前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太祖叹曰:“吾闻萧何守关中,为汉起未央宫,岂若绍威越千里而为此,若神化然,功过萧何远矣!”赐以宝带名马。
  燕王刘守光囚其父仁恭,与其兄守文有隙,绍威驰书劝守光等降梁。太祖闻之笑曰:“吾常攻燕不能下,今绍威折简,乃胜用兵十万。”太祖每有大事,多遣使者问之,绍威时亦驰简入白,使者相遇道中,其事往往相合。
  绍威自以魏久不用兵,愿伐木安阳淇门为船,自河入洛,岁漕谷百万石,以供京师。太祖益以绍威尽忠,遣将程厚、卢凝督其役。舟未成而绍威病,乃表言:“魏故大镇,多外兵,愿得梁一有功重臣临之,请以骸骨就第。”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绍威仕梁,累拜太师兼中书令,卒年三十四,赠尚书令,谥曰贞壮。
  子三人,廷规,官至司农卿卒。周翰袭父位,乾化二年八月为杨师厚所逐,徙为宣义军节度使,卒于官,年十四。周敬代为宣义军节度使,年十岁,徙镇忠武。明年,为秘书监、驸马都尉、光禄卿。唐庄宗时为金吾大将军,明宗以为匡国军节度使,罢为上将军。晋天福二年卒,年三十二。廷规娶梁太祖二女,一曰安阳公主,一曰金华公主。周翰娶末帝女,曰寿春公主,周敬亦娶末帝女,曰晋安公主。

今释:罗绍威字端己,先祖是长沙人。罗绍威爱学习,擅长书法,很懂得写文章,聚集图书数万卷,开馆招纳四方士人。罗绍威承袭父亲的爵位。罗绍威刚继任,幽州刘仁恭派兵十万攻打魏,在贝州进行大屠杀,罗绍威求救于梁,在内黄大败燕军。第二年,梁太祖派葛从周会合魏兵攻沧州,攻占德州,在老鸦堤打败燕军,罗绍威因此感谢梁的帮助。 
  太祖包围沧州未能攻下,刘守光会合晋军打败梁军,攻占潞州。太祖从长卢会师,经过魏州得病,睡在府中,众将不能进见,罗绍威害怕太祖终究会袭击自己,就乘机入见说:“现在四方割据,梁的祸患是因为唐还存在的缘故;唐朝的气数已经没了,不如早点夺取它。“太祖大喜,就迅速回京。太祖即帝位,准备建都洛阳,罗绍威用魏地上好木材建五凤楼、朝元前殿,沿着黄河运到京城建造起来。太祖叹息说”:我听说萧何守关中,为汉高祖建造未央宫,哪里比得上罗绍威,经过千里建成此楼,像神仙点化一样,功劳超过萧何了!“赐给宝带名马。 
  燕王刘守光囚禁他的父亲仁恭,和他哥哥守文发生矛盾,罗绍威写信劝守光等人降梁。太祖听说了笑着说”:我多次攻燕都不成功,现在罗绍威一封信胜过我十万大军。“太祖每有大事,多派使者去问他,罗绍威也及时写信说明,使者路上相遇,往往意见一致。 
  罗绍威自己说魏长期没有用兵,愿意在安阳淇门伐木造船,从黄河入洛阳,每年运粮百万石供应京城。太祖更加觉得罗绍威是尽忠,派部将程厚、卢凝监督制造。船没造好罗绍威得病,上表说:“魏从来是大镇,多受外兵侵扰,愿意请梁派一个有功大臣镇守,请求告老回家。“太祖立即任命他的儿子周翰管理府事,对使者说”:快去对你主人说,多吃点饭,如果不行了,我一定让他子孙世代当大官。现在让周翰管理府事,还是希望他快点病好。“罗绍威在梁多次升迁被授予太师兼中书令,三十四岁去世,赠尚书令,谥日贞壮。

绍威子三人,长曰廷规,位至司农卿,尚太祖女安阳公主,又尚金华公主,早卒。次曰周翰,继为魏博节度使,(《通鉴考异》引《梁功臣传》云:周翰起复云麾将军,充天雄军节度留后,寻检校司徒,正授魏博节度使。)亦早卒。季曰周敬,历滑州节度使,别有传。开平四年夏,诏金华公主出家为尼,居于宋州元静寺,盖太祖推恩于罗氏,令终其妇节也。(《五代史补》云:罗邺王绍威,俊迈有词学,尤好戏判。常有人向官街中鞴驴,置鞍于地,值牛车过,急行碾破其鞍,驴主怒,欧驾车者,为厢司所擒。绍威更不按问,遂判其状云:"邺城大道甚宽,何故驾车碾鞍?领鞴驴汉子科决,待驾车汉子喜欢!"词虽俳谐,理甚切当,论者许之。

《旧五代史·卷九十一(晋书) 列传六》节选:罗周敬

罗周敬,字尚素,邺王绍威之弟三子也。绍威,《梁书》有传。周敬幼聪明,八岁学为诗,往往传于人口,起家授检校尚书、礼部员外郎。梁乾化中,以兄周翰节制滑台,卒于官,乃以周敬继之,命为两使留后,寻正授旄钺,时年十岁。未几,改授许州节度使,继加检校尚书左仆射。逾三年,征授秘书监、检校司空、驸马都尉,尚梁普安公主,旋移光禄卿。庄宗即位,历左右金吾大将军。初,唐天祐中,绍威尝建第于洛阳福善里,及庄宗入洛,以梁租庸使赵岩宅赐明宗。同光中,明宗在洛,以趋内稍远,乃召周敬议易其第,周敬诺之。后明宗即位,一日梦中见一人,仪形瑰秀,若素识者,梦中问曰:“此得非前宅主罗氏子?”及寤,访其子孙,左右对曰:“周敬见列明廷。”召至,果符梦中所见。明宗谓侍臣曰:“朕不欲使大勋之后久无土地。”因授同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长兴中,入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四迁诸卫上将军。天福二年卒,时年三十二。赠太傅。

今释:罗周敬 (906937)字尚素,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邺王绍威第三子。后梁乾化五(915)年,为宣义军节度使,时年十岁。未几,徙镇忠武,后征授秘书监、检校司空、附马都尉,娶梁未帝之女普安公主。后唐庄宗即位,历左右金吾大将军。明宗时授同州节度使,后来为上将军。后晋天福二年卒,赠太傅。

《新唐书·卷六十 志第五十·艺文》

原文:《罗含集》三卷《罗让集》三十卷 《罗衮集》二卷(字子制,天祐起居郎。)《罗邺诗》一卷《罗浩源诗》一卷

今释:罗含罗让见前。罗衮约公元九00年前后在世字子制,临邛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光化末前后在世。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左右)历左拾遗、起居郎。仕梁为礼部员外郎。罗衮有诗集二卷行世。罗邺(825-?),字不,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旧五代史·卷七十一(唐书) 列传二十三》节选:罗贯

原文:罗贯,不知何许人。进士及第,累历台省官,自礼部员外郎为河南令。贯为人强直,正身奉法,不避权豪。时宦官伶人用事,凡请托于贯者,其书盈阁,一无所报,皆以示郭崇韬,因奏其事,由是左右每言贯之失。先是,梁时张全义专制京畿,河南、洛阳僚佐,皆由其门下,事全义如厮仆。及贯授命,持本朝事体,奉全义稍慢,部民为府司庇护者,必奏正之。全义怒,因令女使告刘皇后从容白于庄宗,宦官又言其短,庄宗深怒之。会庄宗幸寿安山陵,道路泥泞,庄宗访其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县。”促令召贯至,奏曰:“臣初不奉命,请诘禀命者。”帝曰:“卿之所部,反问他人,何也?”命下府狱,府吏榜笞,促令伏款。翌日,传诏杀之。郭崇韬奏曰:“贯别无赃状,桥道不修,法未当死。”庄宗怒曰:“母后灵驾将发,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是谁之过也?”崇韬奏曰:“贯纵有死罪,俟款状上奏,所司议谳,以朝典行之,死当未晚。今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俾天下人言陛下使法不公矣!”庄宗曰:“既卿所爱,任卿裁决。”因投袂入宫。崇韬从而论列,庄宗自阖殿门,不得入。即令伏法,曝尸于府门,冤痛之声,闻于远迩。

今释:罗 贯 进士及第,累历台省,自礼部员外郎为河南令。时宦官伶人用事,凡请托于贯者,一无所报。由是左右每言其失,后唐庄宗深怒之。会庄宗幸寿安山陵,以桥道不通将贯下府狱,传诏诛之。郭崇韬争之不可得,负屈伏法,且曝尸于府门。

《宋史·卷二百五十 列传第九》节选:罗彦瑰

原文:罗彦瑰,并州太原人。父全德,晋泌州刺史,彦环得补内殿直。少帝在澶州,欲命使宣慰大名府,时河北契丹骑充斥,遂募军中骁勇士十人从行,彦瑰备选。衔枚夜发,往返如期,由是补兴顺指挥使。开运末,契丹主至汴,擢为护圣指挥使。赴幽蓟。彦环至元氏,闻汉祖建号太原,以为归汉,汉祖嘉之。及入汴,擢为护圣指挥使。周初,迁散员都虞候,坐枢密使王浚党,出为邓州教练使。世宗嗣位,召为伴饮指挥使,改马步军都军头。从向训收秦、凤有功,迁散指挥都虞候。 显德末,太祖自陈桥入归公署,见宰相范质等,未及言,彦不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天子。"质等由是降阶听命。擢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改内外马军都军头、领眉州防御使。从平泽、潞还,命代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建隆二年,出为彰德军节度。乾德二年,改安国军节度,与昭义军节度李继勋大破契丹。四年春,又与阁门使田钦祚杀太原军千余人于静阳,禽其将鹿英等,获马三百匹。明年,移镇华州。开宝二年,卒,年四十七。

今释:罗彦环,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卒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四月,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五代、北宋时军事将领。 罗彦环20岁左右因父亲罗全德为后晋泌州刺史,得补官内殿直,遂成武将。后晋自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与辽交恶。开运二年 (945年)石重贵亲自率军大举攻辽,进驻澶州(今河南濮阳南),派使安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守将,罗彦环被选为随使出行的十位勇士之一。他们利用夜幕掩护,得以如期往返,罗彦环以勇敢名闻全军,升为兴顺指挥使。开运三年(946年),契丹攻灭后晋,迁石重贵北上契丹,并派罗彦环把后晋的l千匹马送往辽地幽蓟。罗彦环走到元氏(今山西高平),听到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建后汉的消息,立即带马匹奔赴后汉,刘知远对此极为赞叹,收复开封后,擢升他为护圣指挥使。

罗彦环在国家灭亡之际,不甘屈服于外敌,毅然归附后汉,保持了民族气节。 后汉乾祜三年(950年)十二月,郭威拥兵自立,建后周,罗彦环迁敢员都虞侯。广顺三年(953年),枢密使王浚因骄横跋扈,企图挟制郭威被贬官,不久死于贬所,罗彦环被作为王浚的同党贬为邓州教练使。次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大力整顿军队,准备向外扩张,急需勇敢善战的军事将锁,罗彦环因此被起用为伴饮指挥使,改马步军都军头,显德二年(955年),从向训征后蜀,取秦、凤等州,迁散指挥都虞侯。

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进入开封后,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抓至赵匡胤面前,在罗彦环的宝剑面前,范质等人惊慌失措,王溥先跪拜,范质不得已只好跪下口称万岁。赵匡胤登基,是为宋太祖,罗彦环被擢升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又改内外马军都军头、领眉州防御使,深得宗太祖的信任与重用。是年李筠据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反来,罗彦坏随宋太祖亲征,灭李筠后,代赵彦敬为保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乾德二年(964年),他与李继勋,郭进、曹彬在辽州城下大败支援北汉的6万契丹兵,升安国军节度使,四年二月又与田钦祚在静阳砦大破北汉兵,擒鹿英,升镇国节度使。罗彦环虽然生年只有47岁,但历事晋、汉、周、宋4朝。在战火纷飞、变幻无常的年代,凭着他的忠勇,经受住了历次改朝换代和战争的考验,没有被沉埋淘汰,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第九十》节选:罗拯

原文:罗拯,字道济,祥符人。第进士,历官知荣州。州介两江间,每江涨,辄犯城郭,拯作东西二堤除其患。选知秀州,为江西转运判官、提点福建刑狱。泉州兴化军水坏庐舍,拯请勿征海运竹木,经一年,民居皆复其旧。
  迁转运使。邵武之光泽不榷酒,以课赋民,号"黄麹钱",拯均之他三邑,人以为便。改江、淮发运副使。江、淮故无积仓,漕船系岸下,俟籴入乃得行,盖官吏以淮南不受陈粟为逃谴计。拯始请凡米至而不可上供者,以廪军;又贮浙西米于润仓以时运,自是漕增而费省。转为使。
  拯使闽时,泉商黄谨往高丽,馆之礼宾省,其王云自天圣后职贡绝,欲命使与谨俱来。至是,拯以闻,神宗许之,遂遣金悌和主贡。高丽复通中国自兹始。加天章阁待制。居职七年,徙知永兴军、青、颍、秦三州,卒,年六十五。
  拯性和柔,不与人校曲直。为发运使时,与副皮公弼不协。公弼徙他道,御吏劾其贷官钱,拯力为辨理。钱公辅为谏官,尝论拯短,而公辅姻党多在拯部内,往往荐进之。或讥以德报怨,拯曰:"同僚不协,所见异也;谏官所言,职也。又何怨乎?"时论服其长者。

今释:罗 拯 字道济,宋祥符(今河南开封)人。进士及第。神宗时,历知荥、秀、青、颖、秦五州,为江西转运判官、提点福建刑狱,迁转运使,改任江淮发运使,后来加天章阁待制,所至皆有政绩。在知荥州时,州城处在两江之间,每次涨水,便浸淹城廊。罗拯倡导州民筑东西两座大堤,以解水患,民甚感其德。在任江淮转运使时,罗拯组织民众,釆取浚滩排堵之法,使漕运畅通。拯性格柔和,胸怀阔大,不与人较曲直,不计前嫌,办事秉公。他任江淮发运使时,与副使皮公弻工作上有些不协调,当皮调任后,御使弹劾皮借贷官钱,拯出以公心,为皮辩解;谏官钱公辅曾揭过拯的短处,但拯并不计较,常推荐钱的姻亲中有才德的人出来做官。时人说他“以德报怨”,服其长者气度。卒年65岁。

《宋史·卷三百八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节选:罗汝楫

原文:罗汝楫,字彦济,徽州歙县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监登闻鼓院,迁大理丞、刑部员外郎。奏命官犯公罪,勿取特旨以终惠臣子,又户口凋耗,宜少宽养子之禁。
  拜监察御史。未逾月,迁殿中侍御史。与中丞何铸交章论岳飞,罢其枢筦。朱芾、李若虚尝为飞议曹,主帅有异意而不能谏;又言,飞狱具,寺官聚断,咸谓死有余罪,寺丞何彦猷、李若朴独喧然以众议为非,欲从轻典。皆坐黜。王庶谪道州,郡丞孙行俭以官廨居之,汝楫劾其无忌惮当斥,且令庶徙居。刘子羽知镇江,上言:"和好非久远计,宜及闲暇为备。"桧怒,风汝楫论罢之。
  时抚州有两陈四系狱,误论轻罪者死,汝楫诵其冤,且言:"独罪狱官而守卒不坐,非祖宗法。"于是诏天下断死刑,守以下引囚问姓名、乡里然后决。又言:"国家驻跸临安,淮南不可置度外,当重防海之寄,守长江之要,革窜名赏籍以劝有功。"
  迁起居郎兼侍讲。帝问:"或谓《春秋》有贬无褒,此谊是否?"对曰:"《春秋》上法天道,春生秋杀,若贬而无褒,则天道不具矣。"帝称善,尝曰:"自王安石废《春秋》学,圣人之旨浸以不明。近世得其要者,惟胡安国与卿耳。"兼权中书舍人,除右谏议大夫。
  有南雄守奏对:"太后之归,和议之力也,当尽按前言和不便者。"时相是之,骤用为台官,中外悚惧,多束装待遣。汝楫言:"皆不当罪,宜以崇宁事党为戒。"议遂寝。
  迁御史中丞。旧例,中丞、侍御史不并置,乃更侍御史。汝楫求去益力,迁吏部尚书,充国信使。除龙图阁学士、知严州。秩满,请祠,居丧未终而卒,年七十。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子颢、吁、颉、颂、愿、颒,皆有文。
  愿字端良,博学好古。法秦、汉为词章,高雅精炼,朱熹特称重之。有《小集》七卷,《尔雅翼》二十卷。知鄂州,有治绩,以父故不敢入岳飞庙。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飞之憾不释云。

今释:罗汝楫 10891158)字彦济。宋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政和二(1112)年进士。宋朝南迁后,依附秦桧,迁大理寺丞、刑部员外郎。绍兴中期,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与中丞何铸搜集材料论岳飞罪,又弹罢曾为岳飞参谋官的诸人,及“欲置飞轻典”(从轻处罚)的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朴等。他主张办了错案,不仅要处理狱吏,也要处罚狱官。迁起居郎兼侍讲,累官御史中丞,更侍御史。又迁吏部尚书,充国信使,升龙图阁学士、知严州。秩满请辞,居丧未终而卒,年70。赠开府仪同三司。子顥、籲、頡、颂、願、頮,皆有文。罗願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汝楫五子。少以父荫补承务郎,孝宗乾道二(1166)年进士。历任鄱阳令、赣州通判,知南剑州、鄂州。所至皆有治绩,卒于鄂州任上。願博学好古,长于考证,文章醇实谨严,为朱憙、杨万里等所推重。有小集七卷,《尔雅翼》二十卷,及《新安志》等。

 

《宋史·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五十二》节选:罗点

原文: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游熙三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无所可否,则曰得体;与世浮沈,则曰有量;众皆默,己独言,则曰沽名;众皆浊,己独清,则曰立异。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自旱叹为虐,陛下祷群祠,赦有罪,曾不足以感动。及朝求谠言,夕得甘雨,天心所示,昭然不诬。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迁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
  宁宗时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高宗崩,孝宗在谅暗,皇太子参决庶务,点时以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讲,出使浙右,迁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不能夺。
  上尝谓点:"卿旧为宫僚,非他人比,有所欲言,毋惮启告。"点言:"君子得志常少,小人得志常多。盖君子志在天下国家,而不在一己,行必直道,言必正论,往往不忤人主,则忤贵近,不忤当路,则忤时俗。小人志在一己,而不在天下国家,所行所言,皆取悦之道。用其所以取忤者,其得志鲜矣;用其所以取悦者,其不得志亦鲜矣。若昔明主,念君子之难进,则极所以主张而覆护之;念小人之难退,则尽所以烛察而堤防之。"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燕间。"遂除黄裳为翊善。又言:"人主忧勤,则臣下协心;人主偷安,则臣下解体。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宰执奏陈,备礼应答,侍从庶僚,备礼登对,而宫中燕游之乐,锡赍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绍熙三年十一月日长至,车驾将朝贺重华宫,既而中辍。点言:"自天子达庶人,节序拜亲,无有阙者,三纲五常,所系甚大,不当以为常事而忽之。"上过宫意未决,点奏:"陛下已涓日过宫,寿皇必引领以俟陛下。常人于朋友且不可以无信,况人主之事亲乎?今陛下久阙温凊,寿皇欲见不可得,万一忧思感疾,陛下将何以自解于天下?"
  尝召对便殿,点言:"近者中外相传,或谓陛下内有所制,不能遽出,溺于酒色,不恤政事,果有之乎?"上曰:"无是。"点曰:"臣固知之。窃意宫禁间或有撄拂之事,姑以酒自遣耳。夫闾阎匹夫,处闺门逆境,容有纵酒自放者。人主宰制天下,此心如青天白日,当风雨雷电既霁之余,湛然虚明,岂容复有纤芥停留哉?"上犹未过宫。点又奏:"窃闻嘉王生朝,称寿禁中,以报劬劳之德,父子欢洽,宁不动心,上念两宫延望之意。"十一月,点以言不见听,求去,不许。十二月,试兵部尚书。
  五年四月,上将幸玉津园,点请先过重华,又奏曰:"陛下为寿皇子,四十余年一无闲言,止缘初郊违豫,寿皇尝至南内督过,左右之人自此谗间,遂生忧疑。以臣观之,寿皇与天下相忘久矣。今大臣同心辅政,百执事奉法循理,宗室、戚里、三军、万姓皆无贰志,设有离间,诛之不疑。乃若深居不出,久亏子道,众口谤讟,祸患将作,不可以不虑。"上曰:"卿等可为朕调护之。"黄裳对曰:"父子之亲,何俟调护。"点曰:"陛下一出,即当释然。"上犹未行。点乃率讲官言之,上曰:"朕心未尝不思寿皇。"对曰:"陛下久阙定省,虽有此心,何以自白乎?"及寿皇不豫,点又随宰执班进谏。阁门吏止之,点叱之而入。上拂衣起,宰执引上裾,点亟前泣奏曰:"寿皇疾势已危,不及今一见,后悔何及。"群臣随上入至福宁殿,内侍阖门,众恸哭而退。越三日,点随宰执班起居,诏独引点入。点奏:"前日迫切献忠,举措失礼,陛下赦而不诛,然引裾亦故事也。"上曰:"引裾可也,何得辄入宫禁乎?"点引辛毗事以谢,且言:"寿皇止有一子,既付神器,惟恐见之不速耳。"
  寿皇崩,点请上奔丧,许而不出,拜遗诏于重华宫。前后与侍从列奏谏请帝过宫者凡三十五疏,自上奏者又十六章,而奏疏重华,上书嘉王及面对口奏不预焉。宁宗嗣位,人心始定。拜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上有事明堂,点扈从斋宫,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果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今释:罗 点 字春伯,宋崇仁县高垍(今石庄乡高溪村)人。6岁即能文。淳熙二年(1175),24岁的罗点参加朝廷会试,获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淳熙十年(1183),任秘书省正字,调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他针对奸佞当权,压制谏言,进行上疏。十二年,任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他选择古人事迹中可以汲取经验教训的文章,编成《鉴古录》,对皇室子孙进行讲授。十三年,调为浙西(今江苏苏州)提举,并从属吏中选择贤能,入幕赞划,全面了解民间的利弊所在,政绩颇著。昆山、华亭之间有淀山湖,可以用来调节入湖各河的水量,但被皇室贵戚霸占淤田,造成水道阻塞。他上疏开浚,扩大蓄水容量,改善灌溉面积达百万顷之多。

淳熙十四年(1187),由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调为太常少卿。十六年,光宗受禅登帝位,罗点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世宗去世不久,金人威迫罗点换去吉服,罗点不从,以死相抗。金人以上国自居,诘责国书中不应使用"宝位"一词,罗点回应:"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无法使其屈服。还朝后,又向光宗提出许多切中时弊的政见。

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光宗打算到重华宫朝贺太上皇,后却不去。罗点多次进谏,光宗皆不听。罗点辞职,光宗又不准。十二月,罗点调任代理兵部尚书。在兵部,罗点与同僚先后奏疏35次,单独上奏章16次,当面口奏更多。他不惮天威之莫测,不惧后宫、宦侍之馋言,直言进谏光宗欠缺事亲之礼。而光宗始终不予采纳,竟连孝宗丧事也不过问。直到宁宗继位(1194),人心始定。宁宗拜罗点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副宰相)。同年九月,罗点突然病故,年仅45岁,宁宗赠其太保、周国公,谥"文恭"。

罗点天性孝友,正直端庄,从不倚势压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师从陆九渊,对陆甚为敬佩。事见《絜斋集》卷一二《罗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宋史·卷四百一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节选:罗必元

原文: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今释:罗必元 字亨父,宋隆兴进贤(今属江西)人。南宋嘉定十(1217)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不久调福州观察推官,有权势的李遇“夺民荔枝園”,必元主持正义,依法处治了李遇。调任余干县令时,福王府骄横,必元敢于针锋相对,无所畏惧。宰相赵汝愚墓占四周民山,必元“亦为民直之”,他言于州官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淳祐年中,他通判赣州。时贾似道总领京湖,剋剥至甚。必元上书斥贾“蠧国脉、丧民命。”遭到打击后,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劾去。度宗即位,因必元正直,诏入宝章阁,兼宗学博士,直到退休。卒年91岁。他知识渊博,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节选:罗从彦

   原文: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才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谥文质。

今释:罗从彦 (1072—1135)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累举不第,建炎四(1130)年,以恩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那时杨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杨时认真观察以后说:“惟从彦可与言道。”杨时之婿陈渊曾与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剑州之冠冕也。”又曾问学于程颐,朱熹推崇为杨时门生第一人。与杨时、李侗被称为“南剑三先生”。后入罗浮山,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研习学问。绍兴中卒,理宗淳祐年间谥“文质”。著作有《豫章文集》等。曾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因国难未果。

 

《宋史·卷四百四十 列传第一百九十九》节选:罗处约

原文:罗处约,字思纯,益州华阳人,唐酷吏希奭之裔孙。伯祖衮,唐末为谏官。父济,仕蜀为升朝官。归朝,至太常丞。处约尝作《黄老先六经论》,曰:
  先儒以太史公论道德,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病也。某曰:"不然,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由也。混成而仙,两仪至虚而应万物,不可致诘。况名之曰'道',道既名矣,降而为圣人者,为能知来藏往,与天地准,故黄、老、姬、孔通称焉。其体曰道,其用曰神,无适也,无莫也,一以贯之,胡先而尊,孰后而卑。"
  "《六经》者,《易》以明人之权而本之于道;《礼》以节民之情,趣于性也;《乐》以和民之心,全天真也;《书》以叙九畴之秘,焕二帝之美;《春秋》以正君臣而敦名教;《诗》以正风雅而存规戒。是道与《六经》一也。"
  "矧仲尼祖述尧、舜,则况于帝鸿氏乎?华胥之治,太上之德,史传详矣。老聃世谓方外之教,然而与《六经》皆足以治国治身,清净则得之矣。汉文之时,未遑学校,窦后以之而治,曹参得之而相,几至措刑。且仲尼尝问礼焉,俗儒或否其说。"
  余曰:"《春秋》昭十七年,郯子来朝,仲尼从而学焉,俾后之人敦好问之旨。矧老子有道之士,周之史氏乎?余谓《六经》之教,化而不已则臻于大同,大道之行则蜡宾息叹。黄、老之与《六经》,孰为先而孰为后乎?又何必缫藉玉帛然后为礼,笋虡镛鼓然后为乐乎?余谓太史公之志,斯见之矣。恶可以道之迹、儒之末相戾而疾其说?病之者可以观徼,未可以观妙。"人多重之。
  登第,为临涣主簿,再迁大理评事、知吴县。王禹偁知长洲县,日以诗什唱酬,苏、杭间多传诵。后并召赴阙,上自定题以试之,以禹偁为右拾遗,处约著作郎,皆直史馆,赐绯鱼。会下诏求谠言,处约上奏曰:
  伏睹今年春诏旨,责以谏官备员未尝言事,虽九寺、三监之官,亦得尽其谠议。陛下虔恭劳神,厉精求理,力行王道,坐致太平。心先天而不违,德生民而未有,所以散玄黄之协气,为动植之休祥,而犹不伐功成,屡求献替,此真唐尧、虞舜之用心也。
  臣累日以来,趋朝之暇,或于卿士之内预闻时政之言,皆曰圣上以三司之中,邦计所属,簿书既广,纲条实繁,将求尽善之规,冀协酌中之道。窃闻省上言,欲置十二员判官兼领其职,贵各司其局,允执厥中。臣以三司之制非古也。盖唐朝中叶之后,兵寇相仍,河朔不王,军旅未弭,以赋调筦榷之所出,故自尚书省分三司以董之。然国用所须,朝廷急务,故僚吏之属倚注尤深。或重其位以处之,优其禄以宠之,黾勉从事者姑务其因循,尽瘁事国者或生于睚眦,因循则无补于国,睚眦则不协于时。或浅近之人用指瑕于心计,深识之士以多可为身谋。蠹弊相沿,为日已久。今若如十二员判官之说,亦从权救敝之一端也。
  然而圣朝之政臻乎治平,当求稽古之规,以为垂世之法。臣尝读《说命》之书,以为"事不师古,匪说攸闻"又《二典》曰:"若稽古帝尧。""若稽古帝舜。"皆谓顺考古道而致治平。以臣所见,莫若复尚书都省故事,其尚书丞郎、正郎、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请依六典旧仪。以今三司钱刀粟帛筦筦榷支度之事,均在二十四司,如此则各有司存,可以责其集事。今则金部、仓部安能知储廪帑藏之盈虚,司田、司川孰能知屯役河渠之远近?有名无实,积久生常。况此却复都省之事,下臣犹能佥知其可,况陛下聪明濬哲乎!
  然议者以为不行已久,难于改更,若断自宸心,下于相府,都省之制,故典存焉。上令下从,孰为不可,盖人者可与习常,难与适变;可与乐成,难与虑始。在《周易》有之:"天地革而四时成。"此言能改命而创制,及小人乐成则革面以顺上矣。况三司之名兴于近代,堆案盈几之籍,何尝能省览之乎?复就三司之中,更分置僚属,则愈失其本原矣。今三司勾院即尚书省,比部元为勾覆之司,周知内外经费,陛下若欲复之,则制度尽在。迨及九寺、三监多为冗长之司,虽有其民,不举其职。
  伏望陛下当治平之日,建垂久之规,不烦更差使臣,别置公署。如此则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成,省其冗员则息其经费,故《书》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伏望法天地简易之化,建《洪范》大中之道,可以亿万斯年,垂衣裳而端拱矣。
  受诏荆湖路巡抚,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官吏多被黜责。淳化三年卒,年三十三。
  初,济为开封府司录,太宗尹京,颇嘉其强干。太平兴国中,处约与兄贲同举进士,上临试,知贲,济之子,遂置之高等。八年,处约复登第。贲后至员外郎。
  处约形神丰硕,见者加重,虽有词采而急于进用,时论亦以此薄之。卒后,苏易简、王禹偁集其文凡十卷,题曰《东观集》。禹偁为序,易简表上之,诏付史馆。

今释:罗处约 960992)字思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唐代罗希奭之裔孙,伯祖罗袞唐末为谏官,父罗济,仕蜀为升朝官。他曾作“黄老先六经论”,后为临涣主簿,再迁大理评事,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偁日以诗什唱酬,后并召入京,王为右拾遗,处约为著作郎,皆入直史馆。后受诏为荆湖路巡抚,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官吏多被黜责,卒年33岁。处约形神丰硕,见者加重。卒后,苏易简、王禹偁集其文凡十卷,题曰《东观集》,诏付史馆。

《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第二百一十五》节选:罗居通

原文:罗居通,益州成都人。母死,庐墓三年,有甘露降坟树,芝草生其旁。开宝四年,长吏以闻,诏以居通为延长主簿。

今释:罗居通 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母死,守墓三年,有甘露降坟树,芝草生其旁。宋太祖开宝四(971)年,以孝行诏为延长主簿。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五》节选:罗氏(皇后)

原文:纯佑(即李纯佑(1177——1206。西夏第六代皇帝。仁宗长子。母罗氏,汉人。1193年——1206年在位。年号天庆。纯祐即位后,竭力奉行仁宗时期政治方针和外交政策,对内安国养民,对外和金附宋。,仁宗长子也,母曰章献钦慈皇后罗氏。仁宗殂,即位,时年十七。明年改元天庆。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