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罗氏进士表

  发布时间:2024-02-26

历代科举罗氏进士表

说明: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豫章66世湖北监利罗长青辑录  2023.元.12

隋  代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隋代,文官科举考试科目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九经科等。

唐  代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唐武德五年壬午科(622) 武德五年“诏有司特以进士为选士之目”。进士14人。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科(738) 罗志守 河南开封人(状元崔曙榜)

德宗建中年间(780-784) 罗绍博 江西丰城人

贞元间(785-801) 罗劭权 “进士擢第。”

德宗贞元五年(789)己巳科 罗  玠 衡山人,湖南第一进士。(卢顼榜)

贞元十七年辛巳(801) 罗  让 “举进士,应诏对策高等。”“进士甲科”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 罗立言 “进士及第。”

罗劭京 “进士擢第,又登科。”

会昌五年乙寅科(845) 罗绍忱 江西南昌人(易重榜)

大中八年甲戌科(854) 罗  甫 浙江桐庐人(颜标榜)

乾符二年乙未科(875) 罗昌儒 湖北阳新人(郑合敬榜)

大顺元年庚戌科(890) 罗  让 浙江会稽人(杨赞禹榜)

罗  衮 四川临邛人(杨赞禹榜)

乾宁二年乙卯科(895) 罗先义 (赵观文榜)

光化中(898-901) 罗  邺 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

光化二年己未科(899) 罗  伏 浙江余姚人(卢文焕榜)

光化三年庚申科(900) 罗仪贞 名实,江西南昌人(裴格榜)

南唐后主年间(961─975) 罗颖 江西南昌人(邓及榜进士甲科第二,榜眼)

两  宋

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进士科、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三礼科、三史科、三传科、学究科、明经科、明法科,此外还有制科、词科、童子科、武科、绘画试等。我们所熟知的进士科,只是其中一种。

开宝四年辛未科(971) 罗庭忠 湖南耒阳人(刘寅榜)

开宝年间(968~975) 罗元杰 福建宁化人(榜数不明)

罗子建 福建宁化人(榜数不明)

太平兴国三年戊寅科(978) 罗  彧 福建长汀人(胡旦榜)

太平兴国中(976~983) 罗  贲 罗处约与兄贲同举进士,上置之高等。

太平兴国八年癸未科(983) 罗处约 益州华阳人(王世则榜)

淳化三年(992年) 罗  鼎 福建剑浦人(孙何榜)

天禧三年己未科(1019) 罗  觉 福建沙县人(王整榜)

天圣八年庚午科(1030) 罗孟郊 广东兴宁人(王拱辰榜,甲科第三,探花)

罗希古 山东淄博人(王拱辰榜)

景祐元年甲戌科(1034) 罗  觉 江西遂川人(张唐卿榜)

罗  拯 河南开封人(张唐卿榜)

庆历二年壬午科(1042) 罗日宣 江西吉水人(杨寘榜)

皇祐五年癸巳科(1053) 罗仲元 福建沙县人,又名罗或(郑獬榜)

罗彦辅 安徽当涂人(郑獬榜)

罗  复 安徽铜陵人(郑獬榜)

罗元吉 福建沙县人(郑獬榜)

嘉祐二年丁酉科(1057) 罗  恺 广东龙川人(章衡榜,甲科第3名即探花)

嘉祐四年己亥科(1059) 罗明章 四川人(刘辉榜)

嘉祐八年癸卯科(1063) 罗  冲 江西遂川人(许将榜)

治平二年乙巳科(1065) 罗  适 浙江宁海人(彭汝砺榜)

罗仲行 四川顺庆人

治平四年丁未科(1067) 罗尚有 江西萍乡人(许世安榜)

罗彦绮 籍贯不详(许世安榜)

熙宁三年庚戌科(1070) 罗复礼 江西??人(叶祖治榜)

熙宁九年丙辰科(1076) 罗  畸 福建沙县人(徐铎榜)或名罗畴

元丰二年己未科(1079) 罗鼎臣 四川金堂人(时彦榜)

罗仲彦 福建剑浦人(时彦榜)

元丰五年壬戌科(1082) 罗敏功 四川安岳人(董裳榜)

元祐三年戊辰科(1088) 罗绍俊 浙江山阴人(李常宁榜)

绍圣元年壬戌科(1094) 罗居敬 广东龙川人(毕渐榜)

罗公熒 四川阆州人(毕渐榜)

崇宁二年癸未科(1103) 罗  巽 四川合州人(霍端友榜)

大观三年乙丑科(1109) 罗  兴 四川成都人(贾安宅榜)

政和二年壬辰科(1112) 罗汝楫 安徽歙县人(莫俦榜)

罗荐可 福建沙县人(莫俦榜)

政和五年乙未科(1115) 罗长庚 江西宜春人(何栗?榜)

罗  资 广东番禺人(何栗?榜)

罗  构 福建晋江人(何栗?榜)或为罗松

罗仁远 福建剑浦人(何栗?榜)

罗云从 四川渠县人(何栗?榜)

罗须升 安徽铜陵人(何栗?榜)

政和八年戊戌科(1118)也即

重和元年戊戌科(1118) 罗  政 江西进贤人(王昂榜)

  罗  巩 福建建安人(王昂榜)

罗  彬 浙江嘉兴人(王昂榜)

宣和三年辛丑(1121) 罗孝芬 湖南平江人(何涣榜甲科第3名探花)

罗复继 江西万安人(何涣榜)

罗  敏 四川綦江人(何涣榜)

宣和六年甲辰科(1124) 罗长明 江西袁州人(沈晦榜)

罗孟郊 广东龙川人(沈晦榜甲科第3名探花)

罗  舆 福建沙县人(沈晦榜)

靖康元年丙午科(1126) 罗  凡 四川成都人(四川通志榜不详)

罗元美

罗希道 山东淄博人

罗应辰 四川遂宁人

建炎二年戊申科(1128 ) 罗上行 江西庐陵人(李易榜)

罗棐恭 江西吉水人(李易榜)

罗  烈 福建长汀人(李易榜)

绍兴二年壬子科(1132) 罗从彦 福建沙县人(张九成榜)

绍兴五年乙卯科(1135) 罗  恺 江西于都人(汪应辰榜)

绍兴八年戊午科(1138) 罗  革 福建沙县人(黄公度榜)

绍兴十二年壬戌科(1142) 罗彦昌 福建沙县人(陈诚之榜)

罗彦洁 福建沙县人(陈诚之榜)

罗  阁 福建长汀人(陈诚之榜)

绍兴十五年乙丑科(1145) 罗  巩 江西乐平人(刘章榜)

罗  汇 江西庐陵人(刘章榜)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科(1151) 罗盛仲 籍贯不详(赵逵榜)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1154) 罗良弼 江西庐陵人(张孝祥榜)

绍兴三十年庚辰科(1160) 罗  规 四川綦江人(梁克家榜)

罗  辉 福建长溪人(梁克家榜)

绍兴年间(1131-1162) 罗  恂 四川顺庆人

罗  伋 四川广安人

罗俊徳 四川??人

乾道二年丙戌科(1166) 罗全略 江西庐陵人(萧国梁榜)

罗  愿 安徽歙县人(萧国梁榜)

罗  静 籍贯不详(萧国梁榜)

乾道五年己丑科(1169) 罗维藩 江西庐陵人(郑侨榜)

罗维翰 江西庐陵人(郑侨榜)

乾道八年壬辰科(1172) 罗全材 江西庐陵人(黄定榜)

罗克开 江西遂川人(黄定榜)

罗瑞诚 浙江金华人(黄定榜)

罗  寅 福建古田人(黄定榜)

罗端庆 浙江金华人(黄定榜)

乾道间(1165-1173) 罗孟诚 浙江绍兴人(榜数不详)

罗  翱 四川大足人(榜数不详)

罗  界 四川顺庆人(榜数不详)

淳熙二年乙未科(1175) 罗  点 江西崇仁人(詹骙榜甲科第二名榜眼)

罗光汉 浙江临安人(詹骙榜)

淳熙五年戊戌科(1178) 罗明弼 江西吉水人(姚颖榜)

淳熙八年辛丑科(1181) 罗全德 江西庐陵人(黄由榜)

淳熙十四年丁未科(1187) 罗时用 福建沙县人(王容榜)

罗仲舒 浙江慈溪人(王容榜)

罗拱辰 浙江平阳人(王容榜)

淳熙间(1174-1189) 罗仲孺 湖南宁乡人(榜数不详)

罗  谔 湖南耒阳人(榜数不详)

罗似臣 安徽歙县人(榜数不详)

罗  璠 四川大足人(榜数不详)

罗保卿 四川顺庆人(榜数不详)

绍熙元年庚戌科(1190) 罗天成 江西安福人(余复榜)

罗  瀛 江西庐陵人(余复榜)

罗幼卿 湖南宁乡人(余复榜)

罗  沈 江西永丰人(余复榜)

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 罗似臣 安徽歙县人(陈亮榜)

庆元二年丙辰科(1196) 罗  献 江西南丰人(邹应龙榜)

罗元振 广东东莞人(邹应龙榜)

罗  懋 浙江临安人(邹应龙榜)

庆元五年己未科(1199) 罗清宪 江西庐陵人(曾从龙榜)或为庆元二年

罗  相 浙江余姚人(曾从龙榜)

嘉泰二年壬戌科(1202 ) 罗子介 江西吉水人(傅行简榜)

罗博文 福建沙县(傅行简榜)

罗  文 四川人(傅行简榜)

罗文秀 四川泸州人(傅行简榜)

罗日华 四川泸州人(傅行简榜)

罗震孔 四川广安人(傅行简榜)

开禧元年乙丑科(1205) 罗  谊 福建闽县人(毛自知榜)

罗知古 福建崇安人(毛自知榜)

嘉定元年戊辰科(1208) 罗  恺 广东龙川人(郑自成榜甲科第3名探花)

罗有开 江西庐陵人(郑自成榜)

罗  的 湖南平江人(郑自成榜)

罗  檀 广东龙川人(郑自成榜)

嘉定四年辛未科(1211) 罗必元 江西进贤人(赵建大榜)

罗几仲 江西临川人(赵建大榜)

嘉定七年甲戌科(1214) 罗  冈 广东番禺人(袁甫榜)

罗复兴 广东南海人(袁甫榜)

嘉定十年丁丑科(1217 ) 罗  汇 江西庐陵人(吴潜榜)

罗云中 福建长溪人(吴潜榜)

罗若水 浙江临安人(吴潜榜)

嘉定十三年庚辰科(1220) 罗梦昱 江西乐安人(刘渭榜)或名梦里

罗亮功 江西南城人(刘渭榜)

罗叔韶 浙江慈溪人(刘渭榜)

罗  闿 浙江临安人(刘渭榜)或名罗闿闿

罗汝颖 浙江金华人(刘渭榜)

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 罗君贤 江西庐陵人(蒋重珍榜)

罗  浚 江西庐陵人(蒋重珍榜)

罗汝楫 浙江临安人(蒋重珍榜)

罗子纯 福建长汀人(蒋重珍榜)

嘉定年间(1208-1224) 罗云乙 四川顺庆人(榜数不详)或名罗霍乙

罗  祥 四川顺庆人(榜数不详)

罗国献 福建福州人(榜数不详)

宝庆二年丙戌科(1226) 罗大经 江西吉水人(王会龙榜)

罗应雷 江西吉水人(王会龙榜)

罗梦祥 江西吉水人(王会龙榜)

罗盛得 江西南昌人(王会龙榜)

罗叔度 浙江黄岩人(王会龙榜)

罗仲寅 四川顺庆人(王会龙榜)或名罗仲宾

罗  先 四川龙安人(王会龙榜)

罗  仁 四川龙安人(王会龙榜)

罗  鱿 福建沙县人(王会龙榜)

绍定二年己丑科(1229) 罗应荐 江西南昌人(黄朴榜)

罗国选 直隶人(黄朴榜)

绍定五年壬辰科(1232 ) 罗应龙 江西庐陵人(徐元杰榜)

罗  皝 福建沙县人(徐元杰榜)

罗楠仲 安徽歙县人(徐元杰榜)

罗梦登 江西永丰人(徐元杰榜)

端平二年乙未科(1235 ) 罗一龙 江西进贤人(吴叔浩榜)

罗叔刚 江西德兴人(吴叔浩榜)

罗震龙 浙江临安人(吴叔浩榜)

罗思修 广东南海人(吴叔浩榜)

罗应珍 江西泰和人(吴叔浩榜)

罗  镇 福建福州人(吴叔浩榜)

罗从直 福建福州人(吴叔浩榜)

嘉熙二年戊戌科(1238) 罗大椿 浙江临安人(周坦榜)

罗  垚 福建长溪人(周坦榜)

罗  盘 福建长汀人(周坦榜)

淳祐元年辛丑科(1241) 罗  贡 江西永丰人(徐俨夫榜)

罗登崇 江西永丰人(徐俨夫榜)

罗梦得 江西新干人(徐俨夫榜)

罗莅夫 江西新干人(徐俨夫榜)

罗  涛 浙江临安人(徐俨夫榜)

罗叔盛 浙江慈溪人(徐俨夫榜)

罗复明 浙江慈溪人(徐俨夫榜)

罗  渊 江西永丰人(徐俨夫榜)

罗宏甫 江西永丰人(徐俨夫榜)

罗洪直 福建长溪人(徐俨夫榜)有云即罗从直

淳祐四年甲辰科(1244 ) 罗相之 江西庐陵人(留梦炎榜)

罗仲礼 四川铜梁人(留梦炎榜)

淳祐七年丁未科(1247 ) 罗一鹗 江西进贤人(张渊微榜)

罗  维 浙江临安人(张渊微榜)

罗应潮 浙江临安人(张渊微榜)

罗荣孙 福建长溪人(张渊微榜)

宝祐元年癸丑科(1253) 罗斗南 江西永丰人(姚勉榜)

罗  勋 湖南零陵人(姚勉榜)

宝祐四年丙辰科(1256) 罗天有 江西高安人(文天祥榜)

罗斗南 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榜)

罗天椅 又名罗椅,江西庐陵人(文天祥榜)

罗梦域 江西新余人(文天祥榜)

罗雷发 浙江慈溪人(文天祥榜)

罗  林 浙江永嘉人(文天祥榜)

罗  林 浙江青田人(文天祥榜)

罗隐孙 广东高要人(文天祥榜)

罗有客 四川眉山人(文天祥榜)

开庆元年己未科(1259) 罗应凤 江西安福人(周震炎榜)

罗  畊 江西庐陵人(周震炎榜)

罗承厚 浙江绍兴人(周震炎榜)

罗恩吉 浙江绍兴人(周震炎榜)

罗恩舆 浙江绍兴人(周震炎榜)

罗天酉 浙江新昌人(周震炎榜)

罗季兴 浙江慈溪人(周震炎榜)

罗骧龙 江西永丰人(周震炎榜)

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 罗洪德 福建宁化人(方山京榜)

罗尧焕 浙江临安人(方山京榜)

罗尧焕 浙江仁和人(方山京榜)

宋理宗朝进士 罗明复 浙江慈溪人(榜数不详)

罗世谦 浙江慈溪人(榜数不详)

咸淳元年乙丑科(1265) 罗均实 江西南城人(阮登炳榜)

罗可权 江西庐陵人(阮登炳榜)

罗齐贤 江西永丰人(阮登炳榜)

罗先先 江西永丰人(阮登炳榜)

咸淳四年戊辰科(1268) 罗应新 江西南昌人(陈文龙榜)

罗惠孺 江西永丰人(陈文龙榜)

罗  炫  广东四会人(陈文龙榜)

罗梦月 浙江湖州人(陈文龙榜)或为元年榜

罗诚子 福建永春人(陈文龙榜)

咸淳七年辛未科(1271) 罗宗之 湖南邵阳人(张镇孙榜)

罗太孙 福建剑浦人(张镇孙榜)

咸淳十年甲戌科(1274) 罗  沆 江西庐陵人(王龙泽榜)

罗应齐 江西庐陵人(王龙泽榜)

咸淳间(具体年代无考) 罗天觉 湖南茶陵人(榜数不详)

宋代(具体年代无考) 罗尚德 江西安福人

罗洪山

罗实齐 湖南炎陵人

罗雷春 湖南炎陵人

罗  京 安徽铜陵人

罗  正 广东新宁人

罗  叙 广东人

罗应恺 广东人

罗梦肇 广东人

《中华罗氏通谱》载 罗成立 江西南昌人,上舍出身,文林郎

罗实经 江西南昌人,上舍出身,文林郎

罗景显 江西南昌人,上舍出身,文林郎

罗汝慧 绍兴间九岁中九经科,嵩山人

特奏名 罗大亮 特奏名: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

特奏名 罗应雷  

元  代

延祐二年乙卯科(1315) 罗  曾 江西庐陵人(张起岩榜)

罗时中 广东四会人(张起岩榜)

罗  会 江西庐陵人(张起岩榜)

泰定四年丁卯科(1327) 罗学升 河南罗山人(李黼榜)

至顺元年庚午科(1330) 罗  朋 江西崇仁人(王文煜榜)

罗  涓 四川大足人(王文煜榜)

元代(具体年代不详) 罗万一 福建沙县人

罗克明 山西定襄人

罗得泰 安徽铜陵人

罗  曾 山东微山人

罗  奎 四川泸州人

罗万一 福建沙县人(又名罗万二)

罗仁受 福建沙县人

罗仁叟 福建沙县人

罗伯龙 广西藤州人

延祐二年(1315年)大都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殿试(廷试)五十六人及第(人名不详) 

延祐五年(1318年) 廷试进士,五十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治元年(1321年) 廷试进士,六十四人及第。(人名不详)

泰定元年(1324年) 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人名不详)

泰定四年(1327年) 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顺元年(1330年) 廷试进士,九十七人及第。(人名不详)

元统元年(1333年) 廷试进士,一百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二年(1342年) 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五年(1345年) 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八年(1348年) 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十一年(1351年) 廷试进士,八十三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十七年(1357年) 廷试进士,五十一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二十年(1360年) 廷试进士,三十五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人名不详)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廷试进士,七十三人及第。(人名不详)

明  代

洪武四(1371)辛亥科

洪武十八(1385)乙丑科 罗 知 福建长乐人,第三甲第145名

罗 暹 浙江慈溪人,第三甲第148名

罗 寅 福建建阳人,第三甲第184名

罗士应 江西武宁人,第三甲第291名

洪武二十一(1388)戊辰科 罗  焕 任亨泰榜(待查) 

洪武二十四(1391)辛未科 (无罗姓人名)

洪武二十七(1394)甲戌科 罗  雅 韩克忠榜(待查)

洪武三十(1397)丁丑春榜 (无罗姓人名)

夏榜 罗 英 河南临颍人,第二甲14名

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 (无罗姓人名)

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 罗汝敬 江西吉水人,第二甲第30名

罗亨信 广东东莞人,第二甲第84名

罗处富 江西庐陵人,第三甲第266名

罗 弘 湖广蒲圻人,第三甲第328名

罗 英 广东高要人,第三甲第330名

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 罗仲深 江西泰和人,第二甲第56名

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 罗贵素 江西丰城人,第二甲第23名

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 罗惟政 广东梅县人,第三甲第7名

罗 兴 四川崇州人,第三甲第12名

罗 通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49名

永乐十三(1415)乙未科 罗 端 江西庐陵人,第二甲第37名

罗 闰 福建晋江人,第三甲第109名

罗以礼 湖南桂阳人,第三甲第116名

永乐十六(1418)戊戌科 罗坤泰 江西吉水人,第二甲第8名

罗  经 福建上杭人,第三甲第109名

罗  忠 四川阆中人,第三甲第157名

永乐十九(1421)辛丑科 罗  铨 江苏淮安人,第三甲第14名

罗  智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118名

永乐二十二(1424)甲辰科 罗  泽 福建闽县人,第三甲第42名(查名“维泽”)

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科 罗崇本 江西泰和人,第二甲第24名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 罗 宁 直隶安东人,第二甲第32名

罗 绮 河南罗山人,第三甲第30名

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 罗  璞 安徽池州人,(进士榜上无)

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 (无罗姓人名)

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 罗 瑛 江西丰城人,第二甲第24名

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 罗如墉 江西庐陵人,第三甲第3名

罗 澄 浙江上虞人,第三甲第7名

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 罗 绅 安徽无为人,第二甲第38名

罗 篪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10名

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 罗 俊 江西泰和人,第二甲第5名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 罗 洪 浙江黄岩人,第二甲第63名

罗 晟 重庆巴南人,第三甲第62名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罗 淮 江苏南京人,第三甲第53名

罗 明 江西崇仁人,第三甲第150名

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 罗崇岳 江西庐陵人,第二甲第4名

罗 训 江西吉水人,第二甲第68名

罗 修 山东济南人,第三甲第136名

罗 广 河南固始人,第三甲第141名

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 (无罗姓人名)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 罗 璟 江西泰和人,第一甲第3名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 罗 伦 江西永丰人,第一甲第1名

罗 明 福建南平人,第二甲第10名

罗信佳 浙江慈溪人,第二甲第77名

罗 睿 甘肃兰州人,第三甲第112名

罗 经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163名

罗 珦 浙江临安人,第三甲第227名

罗 鹍 江苏宿迁人,第三甲人,第282名

成化五年(1469年)已丑科 罗元吉 山西榆次人,第三甲第114名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 罗 赞 河南扶沟人,第三甲第102名

罗元祥 山西榆次人,第三甲第112名

罗九鼎 重庆合川人,第三甲第137名

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 (无罗姓人名)

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 罗 安 湖南益阳人,第二甲第78名

罗 鉴 湖南茶陵人,第二甲第84名

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 (无罗姓人名)

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 罗 昕 广东番禺人,第二甲第20名

成化二十三(1487)丁未科 罗 玘 江西南城人,第二甲第80名

罗 勋 重庆永川人,第三甲第64名

罗 政 江西新余人,第三甲第70名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罗 荣 福建古田人,第二甲第20名

罗 柔 江苏无锡人,第二甲第82名

罗 列 广东南海人,第三甲第11名

罗 贤 山西清源人,第三甲第111名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罗钦顺 江西泰和人,第一甲第3名

罗 中 广东东莞人,第二甲第56名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罗 璋 甘肃兰州人,第二甲第80名

罗 凤 江苏南京人,第三甲第132名

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 罗钦忠 江西泰和人,第二甲第3名

罗 善 江西安福人,第二甲第15名

罗钦德 江西泰和人,第二甲第16名

罗 循 江西吉水人,第二甲第68名

罗 玹 河南扶沟人,第三甲第83名

罗 侨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176名

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 罗 缙 浙江余姚人,第三甲第40名

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 (无罗姓人名)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罗 辂 江苏南京人,第三甲第5名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罗 方 四川南充人,第三甲第56名

罗 玉 四川南充人,第三甲第173名

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 罗 英 湖北江夏人,第二甲第121名

罗 江 浙江会稽人,第三甲第110名

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 (无罗姓人名)

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 罗洪载 重庆永川人,第二甲第57名

罗尚爱 重庆巴南人,第三甲第79名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罗 普 广东饶平人,第三甲第107名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 (无罗姓人名)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第一甲第1名

罗余庆 江西吉水人,第二甲第91名

罗 傅 湖北荆门人,第三甲第151名

罗虞臣 广东顺德人,第三甲第173名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 罗大用 广西桂林人,人,第三甲第205名

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 罗椿枝 浙江桐庐人,第三甲第31名

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 罗 珵 江西泰和人,第一甲第2名

罗廷绣 陕西淳化人,第三甲第158名

罗崇奎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196名

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 罗 衣 江西九江人,第二甲第41名

罗时霖 江西泰和人,第三甲第39名

嘉靖二十三(1544)甲辰科 罗一鸑 福建闽县人,第二甲第23名

罗文蔚 重庆綦江人,第三甲第187名

嘉靖二十六(1547)丁未科 罗 椿 浙江山阴人,第三甲第55名

罗 鸿 广东南海人,第三甲第104名

嘉靖二十九(1550)庚戌科 罗一道 广东东莞人,第二甲第10名

罗 瑶 湖南岳阳人,第三甲第35名

罗 纬 重庆巴南人,第三甲第68名

罗元祯 江西鄱阳人,第三甲第150名

嘉靖三十二(1553)癸丑科 罗廷绅 陕西淳化人,第二甲第11名

罗汝芳 江西南城人,第三甲第66名

罗嘉宾 四川宜宾人,第三甲第104名

罗 良 江西万安人,第三甲第138名

罗 田 河南潢川人,第三甲第212名

罗廷唯 重庆永川人,第三甲第262名

罗  复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277名

嘉靖三十五(1556)丙辰科 罗尚德 山西临汾人,第三甲第21名

罗崇谦 广东番禺人,第三甲人,第159名

嘉靖三十八(1559)己未科 罗黄裳 广东高明人,第三甲人,第104名

罗大玘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人,第195名

嘉靖四十一(1562)壬戌科 罗青霄 重庆忠县人,第三甲人,第79名

嘉靖四十四(1565)乙丑科 罗惟垣 四川乐山人,第三甲第199名

罗名士 河南潢川人,第三甲第272名

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 罗万化 浙江上虞人,第一甲第1名

罗 璧 人,第三甲第13名

罗良祯 四川内江人,第三甲第71名

罗征竹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264名

罗 奎 陕西淳化人,第三甲第285名

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 罗应鹤 安徽歙县人,第三甲第178名

罗 星 云南剑川人,第三甲第196名

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 罗应兆 江苏苏州人,第三甲第199名

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 罗用敬 籍贯不详,第三甲第178名

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 罗万程 江西广昌人,第三甲第223名

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 罗心尧 江西九江人,第三甲第109名

罗朝国 江西新建人,第三甲第159名

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 罗应斗 浙江慈溪人,第二甲第47名

罗大纮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3名

罗 绲 四川乐山人,第三甲第248名

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 罗 栋 江西丰城人,第三甲第118名

罗文纲 广西柳州人,第三甲第274名

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 罗 相 江西新建人,第三甲第131名

万历二十三(1595)乙未科 (无罗姓人名)

万历二十六(1598)戊戌科 罗文宝 四川宜宾人,第三甲第128名

万历二十九(1601)辛丑科 罗宪凯 江西丰城人,第三甲第103名

万历三十二(1604)甲辰科 罗应宿 山西祁县人,(进士榜上无)

万历三十五(1607)丁未科 罗之鼎 广西柳州人,第二甲第26名

罗文英 江西丰城人,第三甲第114名

万历三十八(1610)庚戌科 (无罗姓人名)

万历四十一(1613)癸丑科 罗汝元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122名

罗尚忠 安徽青阳人,第三甲第155名

罗喻义 湖南益阳人,第三甲第216名

万历四十四(1616)丙辰科 罗 杰 云南剑人,第三甲第37名

罗 宽 河南光山人,第三甲第166名

万历四十七(1619)己未科 罗华衮 河南罗山人,第三甲第100名

罗万爵 安徽芜湖人,第三甲第102名

罗 宰 湖北南漳人,第三甲第253名

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 罗元宾 浙江上虞人,第三甲第28名

罗世锦 山西祁县人,第三甲第259名

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 罗人望 安徽歙县人,第三甲第159名

罗奕儒 广东番禺人,第三甲第268名

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 罗国华 陕西城固人,第三甲第80名

罗志儒 山东濮州人,第三甲第281名

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 罗大任 江西丰城人,第三甲第25名

罗明祖 福建永安人,第三甲第64名

罗起凤 广东番禺人,第三甲第212名

罗培思 广东高明人,(进士榜上无)

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 罗 炌 安徽歙县人,第三甲第66名

罗万杰 广东丰顺人,第三甲第190名

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 罗心朴 四川营山人,第三甲第35名

罗 璧 河南光山人,第三甲第55名

罗国士 山东德州人,第三甲第62名

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 罗 策 江苏溧阳人,第三甲第179名

罗其鼎 湖南桃源人,第三甲第205名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 罗祚胤 广西马平人,特科61名

罗如绮 广东南海人,特科66名

罗以旌 福建闽县人,特科109名

罗桂秋 江西南城人,特科195名

罗仪则 江西南昌人,特科203名

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 罗宪文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101名

罗国瓛 四川乐山人,第三甲第247名

说明:家谱或方志中的明代进士,年份不明:罗麓西湖南善化人、罗石友湖南善化人、罗紫垣湖南善化人、罗云达安徽歙县人、罗益都浙江慈溪、罗枢安徽歙县人。

清  代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 罗应选 河南信阳人,第三甲第288名

罗  晏 山西祁县人,(进士榜上无)

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 罗云逵 安徽青阳人,第三甲第91名

罗  森 顺天大兴人,第三甲第124名

罗大猷 江西南昌人,第三甲第161名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 罗光众 江西新建人,第三甲第5名

罗汉章 江苏丹徒人,第三甲第92名

顺治九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 (无罗姓人名)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 罗文瑜 正白旗人,第三甲第224名

顺治十二策试满进士乙未科 (无罗姓人名)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 罗孫燿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38名

罗士毅 江西新建人,第三甲第53名

順治十六年己亥科(1659) 罗蒼期 安徽歙县人,第二甲第40名

罗继謨 河南杞县人,第三甲第241名

罗 博 河南郑州人,第三甲第277名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 罗人琮 湖南桃源人,第三甲第2名

罗立贤 陕西商州人,(进士榜上无)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 罗映台 浙江鄞州人,第三甲第100名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 罗大初 陕西蒲城人,第三甲第100名

罗 冠 江西南城人,第三甲第174名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 罗秉倫 江苏南京人,第二甲第38名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 罗衍嗣 奉天金州卫人,第三甲第86名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 (无罗姓人名)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 罗 俊 湖北江夏人,第三甲第41名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 (无罗姓人名)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 (无罗姓人名)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 (无罗姓人名)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 (无罗姓人名)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 (无罗姓人名)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 (无罗姓人名)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 罗兴义 江西临川人,第三甲第15名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 罗其貞 贵州遵义人,第三甲第193名

罗亦明 浙江会稽人,(进士榜上无)

罗  濬 广东大埔人,第三甲第206名

康熙四十八年已丑科(1709) 罗其昌 贵州遵义人(进士榜上无)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 (无罗姓人名)

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 罗 翼 广东兴宁人,第三甲第126名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 罗  爌 江西南城人,第三甲第19名

罗勉仁 江西南城人,第三甲第35名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 (无罗姓人名)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 罗克拔 江西新建人,第三甲第25名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1723) 罗凤彩 云南建水人,第三甲第42名

罗廷仪 浙江山阴人,第三甲第68名

罗国珠 湖南攸县人,第三甲第83名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 罗  经 四川阆中人,第三甲第112名

罗廷猷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134名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 罗大本 江西赣县人,第三甲第13名

罗 铨 江西南城人,第三甲第94名

罗弥高 贵州遵义人,第三甲第136名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 罗克昌 江苏高邮人,第三甲第78名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 罗源汉 湖南长沙人,第二甲第70名

罗 龄 顺天大兴人,第三甲第126名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 罗源浩 湖南长沙人,第二甲第62名

罗 炳 河南郑州人,第三甲第6名

罗世芳 顺天大兴人,第三甲第12名

罗岳桂 福建人(进士榜上无)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 罗大侃 江西广昌人,第三甲第46名

罗凤仪 顺天通州人,第三甲第130名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 罗 华 江西南城人,第二甲第26名

罗 愔 重庆巴南人,第三甲第123名

乾隆四年己未科武殿试金榜 罗英笏 人,第一甲赐武进士第,第3名

乾隆七年壬戌科(1742) 罗暹春 江西吉水人,第二甲第88名

罗以纯 湖南嘉禾人,第三甲第89名

罗家得 湖南长沙人(明通榜)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 罗人文 湖北安陆人,第二甲第44名

罗 鳌 江西南城人,第三甲第41名

罗醇仁 重庆合川人,第三甲第142名

罗正先 贵州贵筑人,第三甲第148名

罗一玉 河南汝州人,第三甲第206名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 (无罗姓人名)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 罗 典 湖南湘潭人,第二甲第37名

罗惟清 河南郑州人,第三甲第56名

罗芝芳 湖北监利人,第三甲第67名

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 罗全诗 宁夏中卫人,第三甲第102名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 (无罗姓人名)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 罗廷梅 安徽歙县人,第二甲第13名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 罗 均 福建邵武人,第二甲第50名

乾隆二十六辛巳恩科(1761) 罗清英 广东兴宁人,第二甲第59名

罗 爌 广西北流人,第三甲第52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 (无罗姓人名)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 罗 经 江西南丰人,第三甲第49名

罗国章 湖南长沙人,第三甲第112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 罗国俊 湖南湘乡人,第三甲第52名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1771 (无罗姓人名)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 罗正墀 湖北汉川人,第二甲第38名

罗汝明 山西榆次人,第三甲第89名

罗万选 乾隆朝“中正榜”进士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 罗修源 湖南湘潭人,第二甲第23名

罗锦森 浙江临安人,第三甲第11名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 罗为孝 江西九江人,第三甲第98名

乾隆四十五庚子恩科(1780) 罗 楷 四川广汉人,第三甲第46名

罗楚望 湖南新化人,第三甲第63名

罗 拔 江西丰城人,第三甲第66名

罗修造 江西赣县人,第三甲第74名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 (无罗姓人名)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 (无罗姓人名)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 (无罗姓人名)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 (无罗姓人名)

乾隆五十五庚戌恩科(1790) 罗廷彦 湖南衡山人,第三甲第16名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 罗龙光 广东丰顺人,第三甲第43名

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1795) 罗攀桂 福建政和人,第三甲第51名

罗天桂 贵州毕节人,第三甲第70名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 (无罗姓人名)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 罗志謙 湖南汉寿人,第三甲第31名

罗世材 湖北随州人,第三甲第72名

罗 宸 福建长汀人,第三甲第113名

嘉庆六年辛酉恩科(1801) 罗  琦 湖南善化人,第二甲第36名

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 罗中錦 江西南丰人,第三甲第137名

罗  勋 湖南益阳人,(进士榜上无)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 (无罗姓人名)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 罗家彦 湖北天门人,第二甲第18名

罗梦元 湖北南漳人,第三甲第76名

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1809) (无罗姓人名)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 罗永符 安徽歙县人,第二甲第44名

罗以豐 江西宜黄人,第二甲第51名

罗世德 重庆永川人,第三甲第59名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 罗文綱 河南光州人,第二甲第95名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 罗  英 湖南善化人,第二甲第16名(碑作罗瑛)

罗丰宾 江西九江人,第三甲第116名

罗士蒸 云南石屏人,第三甲第137名

嘉庆二十四己卯恩科(1819) 罗耆勳 浙江山阴人,第二甲第39名

罗升棓 广东阳春人,第二甲第78名

罗 珍 四川威远人,第三甲第68名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 罗士菁 云南石屏人,第二甲第6名

罗宜誥 江西南丰人,第三甲第76名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 罗文俊 广东南海人,第一甲第3名

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 罗定約 河南商城人,第三甲第65名

罗仲玉 江西九江人,第三甲第105名

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 罗天池 广东新会人,第二甲第87名

罗超曾 江西吉水人,第三甲第29名

罗登舉 湖南安乡人,第三甲第117名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 罗繞典 湖南安化人,第二甲第38名

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 罗傳球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34名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 罗象晨 湖南善化人,第二甲第71名

罗  衡 重庆合川人,第三甲第50名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 罗惇衍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63名

罗遵殿 安徽宿松人,第三甲第128名

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1836) 罗洪賡 湖南衡阳人,第二甲第36名

罗鳳儀 江苏南京人,第二甲第37名

罗源一 湖南长沙人,第三甲人,第21名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 (无罗姓人名)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 (无罗姓人名)

道光二十一辛丑恩科(1841) (无罗姓人名)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 罗憲章 云南楚雄人,第三甲第87名

道光二十五乙巳恩科(1845) 罗嘉福 顺天大兴人,第二甲第39名

罗寶森 浙江上虞人,第三甲第2名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 罗家頤 广东顺德人,第三甲第105名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 罗家勤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21名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1852) 罗瀚隆 江西九江人,第二甲第7名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 (无罗姓人名)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 罗賢升 人,第二甲第77名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 罗 儁 陕西安康人,第三甲第76名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1860) 罗錦城 四川射洪人,第三甲第90名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 (无罗姓人名)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 罗振雲 江西庐陵人,第二甲第11名

罗重熙 湖南浏阳人,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 罗家劭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2名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 罗德綍 江西南丰人,第三甲第128名

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 罗文彬 贵州贵阳人,第二甲第30名

罗大佑 江西九江人,第三甲第105名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 罗锦文 四川崇宁人,第二甲第17名(又名羅逦摹)

罗 肅 四川宜宾人,第三甲第185名

光緒二年丙子恩科(1876) 罗經學 四川泸州人,第二甲第57名

罗配章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151名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 罗大冕 四川宜宾人,第三甲第39名

罗瑞圖 云南澄江人,第三甲第43名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 (无罗姓人名)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 (无罗姓人名)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 罗光烈 四川什邡人,第二甲第36名

罗崇鼎 福建侯官人,第三甲第159名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 罗鳳華 广东顺德人,第二甲第32名

罗厚焜 安徽宿松人,第二甲第120名

光緒十六庚寅恩科(1890) 罗維垣 湖南善化人,第二甲第123名

罗傳瑞 广东佛山人,第二甲第136名

(一作:罗建煦) 罗廷煦 湖北武昌人,第三甲第45名

罗棟材 广西苍梧人,第三甲第50名

罗 鎔 贵州贵筑人,第三甲第154名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 罗迪楚 四川犍为人,第三甲第60名

光緒二十甲午恩科(1894) 罗文繡 陕西凤县人,第三甲第77名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 罗長崟 湖南湘乡人,第二甲第24名(又作长裿)

罗經權 甘肃金县人,第三甲第100名

罗良弼 湖北麻城人,第三甲第186名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 罗  琛 四川富顺人,第二甲第59名

罗運松 贵州婺川人,第三甲第104名

光緒二十九癸卯科(1903) (无罗姓人名)

光緒三十甲辰恩科(1904) (无罗姓人名)

光緒29癸卯經濟特科(1903) 罗良鑑 第二等第2名

附:科举小知识

科举制度的兴起到衰亡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各种方式,建立过各种官吏制度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均为血缘世袭关系,难以得其优秀人才,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老百姓的儿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汉朝的“察举”和“征辟”制替代了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但仍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愿,人为因素很大。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徇私舞弊,出现的严重问题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出身底层的好人才还是不能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政府选派有声望的官员到州、郡任大小中正,品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第。各州大中正,各郡中正官将其所管辖的地区的人才品德和家世定位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推荐给朝廷,任用官职。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为所欲为,受贿营私的状况,到是选拔出了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是,中正官到后来却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品的唯一标准。从而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之官场之外。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一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正确认识中国的科举制度,给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401页)我们应当遵照列宁的教导,把科举制度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多年的官制史中,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我认为1300年的科举制度,主流是好的,积极进步作用占其主导地位,不能因其有巨大的进步作用而掩盖其晚期的严重弊端,也不能因为晚期的严重弊端而否定其巨大的进步作用。

进士之路攀登难

进士之路就在每个士子的脚下,进士之门是向每个人敞开的。但是,进士的路是坎坷不平的,攀登起来是异常艰难的。要想闯进进士之门,摘取人人企羡的进士桂冠,确实不易。没有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的勇气和魄力,没有异乎寻常的机遇和运气,要想当上进士,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首先是通往进士宝座的路途上,关卡林立,考试一个接着一个,防弊之严一个比一个厉害,考试的难度也一个难于一个。以下简介明清两代的科举系列及通向进士这个科举制中的最高等级的梯进情况:科举取士宛如一座金字塔,塔基是数量庞大的童生,而塔顶,则是唯一的一名进士之冠状元。

先述启蒙学校私塾。古代私塾大体分蒙馆和经馆两种类型。蒙馆又叫蒙学,是幼儿启蒙受教的学校。办学形式有教师设馆、村民延师、联村聘师。塾师薪资由学生家长根据学生学业程度支付。假期一年五季:清明假(又叫麦黄假);端午假;中元假(又叫"月半假"):十月长学;冬学(即春节假)。冬学是为次年设馆打基础的。一般塾师辞馆或学生、家长选择教师,都是在放长学期间决定。经馆,又叫爨学。学生进入这类学校学习,名日"起爨"。学生年龄较大,有的还结了婚,甚至有了孩子。读经馆的基本上是些富户子弟,专门延请本地学问深、威望高的老先生授业。这类学校,一年分五、八,腊三段,即农历五月(端午)、八月(中秋)、腊月(过春节)放假。塾师待遇:塾师的待遇(除个别家境贫困而有特殊造就的子弟享有族费以资辅助外),一般由学生家长负担,谁读书谁出钱。发蒙学生的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和“四书、五经”。女生发蒙读《女儿经》、《女子四书》。三四年后,就读《幼学琼林》、《左传》、《资治通鉴》、《,纲鉴》、《论说文范》等。民国时期国文也作为私塾教材。私塾里,学生每天中午都要写大字。蒙童开始写红影本,稍后,使写黑影本。写字内容是《上大人》、《百家姓》、《六十花甲》、《正讹杂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宇》、《百子杂字》、《小学韵语》、《鉴略妥注》等。学生先写大字,再练小字,以楷体为主,次及隶、行、草、篆,一般临摹颜、柳、欧、赵、魏等名家碑帖。私塾里对习字、识字基本功能的训练,是相当严格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先生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学习过程,采用"卷帘"式的方法一面上新课,一面复习旧课。每读一本书,必须背得滚瓜烂熟,无一遗漏,即所谓"包本"。"包本"后,再换新书。每个学段,在放假之前,学生对这段所读的书,进行一次全面总复习。学生入学一、二年时间,主要是读书、识字,读到三、四年后,塾师才开始对课文进行讲解。讲解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程度基本一致的学生,集体讲解;一是对程废较高、年龄较大的学生一面点读,一面讲解。同时还选择一些文章、诗词,如《古文观止》、《东莱搏议》、《唐诗》、《千家诗》、《声律启蒙》。让学生读后,就告诉学生开始做文章。题目大都是四书五经中的语句,一般是每周一篇。有时教师也让学生吟诗、作对、填词,这些习作,由先生全批全改,当面指出其优劣。私塾的学生整天关在屋子里读书(中午写字),上厕所也要押"小签板"。如违反规定,就受训斥、体罚,最常用的体罚手段是罚跪、打手心、揪耳朵、掀面颊、敲"丁公"、打耳光等等。垫师以威压人,遵守"学以畏而成"、"板子底下出高人"的信条,学生对和攀师都有一定畏惧心理。

再谈童试即童生试。童生亦称儒重。本来,童试自古有之,实为儿童,并非像明清这样,无论年龄大小,壮艾乃至白发老翁,凡入试者统称之为童生。因此,明清两代的童试实际就是初试。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试未取者可再考。童生之县试共试五场,亦有四场或六七场者。第一场录取从宽,取者准赴府试。取前列者,提号。以县之大小自十名至二三十名为变,县官面试。自第二场后每场人数皆有翻落,名额逐步减少。第二场为初复,第三场为面考,第四、第五场为连复。取列第一名者称之为县案首,院试时相沿取以入学。县试后,续应府试,考官为管辖本县之知府。府试亦有五场,取录者即可应院试。府试末场第一名为府案首,除试相沿入学。各府、册、县均设有教官,府学曰教授,直隶州厅学及单州厅学称学正。县学称教偷,其副者称训导,童生取录生员后,归其教导之。院试亦称道试。院试之试官称学政。明代于提举学事司和诸路选监司之外,分设各道,以按察司金事提督学校,称提学道,多由京官兼任,清初犹沿其制。仅顺天、江南、浙江称学政,余皆称学道。康熙四十年规定由京堂(各部侍郎、内阁学士、国子监祭酒、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录寺卿、鸿庐寺卿等官)、翰(翰林院)、詹(詹事府)、科(六科给事中)、道(各道御史)任学政职者为提督学院。院试之称即由此而来。学政于子、卯、午、酉之乡试之年由京钦命简放,以年终为到任之期。全省各府、州、县皆归其考试。岁科两试所录生童,造具清册,三年两次解送礼部。科试在一等、二等及三等前10名(中小省前5名)准送乡试外,其余三等及因故未考者,并在籍之监生、府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官,不考科试者,皆须于乡试年七月下旬,由学政考试录科,方解送考。所送应乡试名额,为各省应取举人数目的20倍至100倍不等。

三说乡试即为举人试。应试者为各省府、州、厅、县之生员、贡生、监生、廪生、官生,经学政考录科录遗者。乡试为三年一科,逢子、午、卵、酉年为正科,遇皇帝登极及各种庆典加科者,曰恩科。乡试中额各省不同,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一般为10名至100名不等。中额者即为举人,可应会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因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之为秋闹。因《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故又称乡试为大比之年。乡试所录举人试卷要征送到礼部检勘,称之为磨勘。磨勘的目的首先是检查有无舞弊情事,其次是检查试卷是否合格以及考官是否认真负责。如果试卷字句可疑、文理悼谬、文体不正,全篇录旧、硃墨不符,策内所对非所问者,黜革除名。不遵传注、但言谐语、不避庙讳、御名、圣讳、誊正用行草书、文引用后世并书名、四书文过700字、勦袭雷同至10余句、三篇全用排偶者、诗平爪失准、诗句轻佻、多韵少韵、抬头不合、策内论本朝人品学问、用本朝人名者,罚停三科至一科不等,皆斥革。举子有斥革者,一卷同考革职,二卷革职提问,主考官降级、斥革三名以上,主考官革职或提问。举子有罚科者(即罚停科考),以罚科卷数之多少,定考官罚、降级、革职等轻重不同之处分。经过磨勘而证明试卷无过犯者,中式举人准予复试。从以上所述可见,磨勘不仅是对举子的试卷的复查,也是对主考官的考核,正因为如此,所以主考官对考生的试卷特别吹毛求疵,稍有越轨,便不予录取。考生若想过关,则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可想而知,科学之路,特别是通往进士大门之路是何等艰难!

复试,源于唐至五代以来的"详复"。然而"详复"皆在放榜前,而非放榜后。若榜后复试,一般是因有人检举知贡举取士不公。而复试的对象又多为所取的大臣权要子弟。清代则是举人放榜后必须复试。经复试,取在一、二、三等者,方准于会试,而且不变易原来名次。四等者,则罚停会试一科或二科,不列者黜革察究。

四说会试。会试始于唐,宋元因行不废。明清制度明文规定秋闹举人,必须集中北京,先行复试,中式者方准会试。会试又称之为春闹,因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举行,故有是称。会试中式者试卷亦有磨勘。磨勘后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殿试。会试试卷磨勘和复试,较之乡试更严,对犯过试卷及主考官的处置亦重。

五说殿试。殿试真正开始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开始不分甲,只分一、二等。乾德八年,始分甲,而一甲不止3人。只是进呈唱第卷子,限于一甲前3名。当时分五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同进士及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因有进士过省赴殿试而被黜落者,路远贫寒不能归,致客死他乡。仁宗悯之,因令殿试不黜落。自此之后,遂为永制,不管何朝何代,殿试均不黜落。明清以后,殿试只分三甲,一甲仅3人。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顾名思义,即在皇帝宫殿策试进士(确切地说是会试中式者即贡士。因殿试无黜落,故亦称进士),并由皇帝临轩发策。无疑,殿试便是科举系统中级别最高、形式最隆、规格最严、待遇最荣的考试。考试所在地宋代为讲武殿,明代在奉天殿。清初沿明制,亦在奉天殿,顺治十四年试于太和殿之东西阁阶下。雍正元年,因天气寒甚,故命试于殿内。乾隆四十五年,始试于保和殿。殿试时间一般在春天,从乾隆二十六年始,遂定为四月二十一日殿试。是日黎明,新贡士袍服冠靴于丹陛排立,按中式名次,单名东,双名西。王公百官朝服分立丹陛内外。皇帝升殿,作乐鸣鞭。大学士就殿内黄案捧策题,出授礼部官置丹墀黄案上,读卷执事各官及贡士行礼。礼部官散题纸,贡士跪受,乃就殿内试桌对策。殿试执事各官,派王大臣监试,护军统领稽查中左、中右两门,侍卫护军巡逻。又派御史4人随同王大臣监试,用礼部尚书为提调,其余受卷4人,弥封6人,印卷2人于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光禄寺、鸿庐寺、给事中、礼部司官内分别选派,填榜12人,由内阁中书充任。殿试读卷官明代为17人,清初为14人,乾隆二十五年减为8人,由大学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三五日内始将试卷进呈。四月二十六日,读卷大臣进呈前10本,帝于养心殿西暖阁或西苑勤政殿,阅毕钦定名次,召读卷官入拆弥封,即于御前一甲3名次序,二甲7名亦依钦定名次书之。交下即绪写绿头笺,传前10名引见,谓之小传庐。凡应试进士,皆须往候听宣。如传呼不到,皆置三甲未。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闯进科举场中的殿试殿堂,摘取状元的桂冠,没有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的超人的学识和勇气,没有对科举场中诸多关节及陋习的谙通,没有逢上好的机遇(包括投合读卷官的口味),可以说是难以办到的。

明代艾南英,文困科场,饱尝艰辛,曾作应试文,述其一生久困科场的辛酸,足以佐证状元之路攀登之难。其文曰:"余以童试......迄万历己未,为诸生者二十年,试于乡闹者七年,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千卷。既删其不足存者,而其可存者,不独虑其亡佚散乱,无以自考,又重其皆出于勤苦优患惊饰束缚之中,而且以存知己之感也......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名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人,名为观风。二者既非诸生黜涉之所系,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与试。独督学试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默涉之所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无不与试者。其科考,则三岁大比,县升其秀以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达于乡闹。不及是者,又于遗才大收以尽其长,非是涂也,虽孔、孟无由而进。故予先后试卷,尽出二者。试之日,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督学衣徘坐堂上,灯烛围炉轻媛自如。诸生解衣露立,左手执笔砚,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角道,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检军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蹲,保腹赤踩,至漏数箭而后毕,虽壮者无不齿震惊愧,大都寒迈不知为体肤所在。遇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饮茗挥篷自如。诸生什伯为群,拥尘中,法既不敢扇,又衣大布厚。比至就席,数百人夹坐,蒸薰腥杂;汗流决背,勺浆不入口。虽设有供茶史,然率不敢饮,饮必朱铃其肤,疑以为弊。文虽工,用殊笔填与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既就席命题,一以教官宣读,便短视者。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近废宣读,独以牌书某学某题,一日数学,则数吏执牌而下,而子目短视,不能澳尺、必屏气询旁余生问所目。而督学又望视台上,东西立腺望军四名,诸生无敢仰视,四顾离立倚语者,有则又朱铃其簇,以施规论,文虽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虽瘦溺不得自由。盖所以挚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所置坐席,取给工吏,吏大半浸渔所费,仓卒取办,临时规制,狭迫不能舒左右肱。又薄脆疏缝,据坐稍重,所恐折仆。而同坐诸生常十余人,虑有更号,率十余坐以竹联之,手足稍动,则诸坐皆动,竟日无安境。且自闽中一二督学,重怀挟之禁,诸生併不得执砚,砚又取给工吏,率皆青利顽石,滑不受墨,虽一事足以困其手力。不幸坐漏痕承籍所在,霖雨倾注,以衣复卷,疾书而毕。其受困于胥吏之不谨者又如此,比阅卷,大率督学以一人阅数千人之文,文有平奇虚实繁简浓恢之异,而督学之好尚亦如人,取必于一流之材,则虽宿学不能以无恐。高下既定,督学复衣徘坐堂上,郡县有司候视门外,教官立阶下,诸生挽行以次至几案前,跪而受教,蝶不敢发声。视所试优劣,分从角道西角而出。当是时,其面目不可以语妻挚。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至入乡闱,所为搜检、防禁、囚首垢面、夜露昼曝、暑喝风沙之苦,无异于小试。独起居饮食,稍稍自便。而房师非一手,又皆簿书狱讼之余,非若督学之专静屏营,以文为职。而予七试七挫,改炫易输,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闹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昆陵、成弘正大之体,而闺中又目之为老。近则虽以公、毅、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而房师亦不知其为何语。每一试已,则登贤书者,虽空疏昏腐、稚抽鄙陋,犹得与郡县有司分庭抗礼。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制义自鸿滩、守溪,下至弘、正、嘉、隆大家,无所不究,书目六籍、子史、豫洛关闽、百家众说,阴阳兵律、山经地土逻国去子之文意。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昏腐桃排解者为伍。......”

从艾南英自叙久困科场文可以看出,考生自进入考场,不仅受到如同罪犯般的对待,而且考试成绩的好坏,全决定于主考和阅卷官的好恶,若无机遇,平安过关谈何容易!正因如此,所以,历代许多士人都将应举比作过鬼门关。这一比喻虽然不一定十分贴切,却也不为太过。因为在考试中,只要稍一不慎,或犯讳忌,或越禁条,甚至文词欠妥,平仄失准,抄写不工,墨迹污染都会招来横祸,轻者罚停科一科至数科,重者斥革黜落,更有误闯文字狱,招致杀身之祸。因此说,进士、状元的桂冠虽然令人向往不已,但是要想拿到手,却是相当困难的。正因如此,所以,尽管大家都在做同一个状元梦,但是除少数幸运者外,都是难圆此梦的。不少人一生应试,偃蹇不第,不但没有能摘取状元桂冠,甚至连一名进士也未能得到。例如广东顺德人黄章,年近40方入学为生员,60开外补禀生,83岁选岁贡生,康熙三十八年已卯科顺天乡试,时年已100岁,尚由广东入京应北闱乡试,入场时大书"百岁观场"四字于灯笼上,令其曾孙执之以为前导。又如广西寻州府学附生莫如環,年102岁应乡试。再如乾隆四十五年南巡,湖南诸生中有一汤姓老人接驾,时年140岁。所幸的是,他虽然连一名举人都不是,状元梦更难圆,但是被乾隆赐"古稀再度"匾额,终于因年岁大而不辍科场之志感动了皇帝,使其状元梦虽然未圆,但从另一方面得到一点点安慰。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状元之路攀登难,但是却有许多人沉酒在状元梦中,一生不醒,不仅令人心酸,亦足以证明科举制度之困人!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