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传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轶闻传说

敢于为民请命的罗明祖

  发布时间:2008-03-06

 

罗明祖(1600-1643年),字宣明,号纹山,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永安贡川人。罗明祖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但是,家里没有油灯照明,只好常到古庙的灯火旁读书。
崇祯四年(1631年),罗明祖考中进士,被授予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华亭县有个旧例,每年地方要送给知县一笔“市利”钱,多达“万金”。罗明祖决心革除这种陋例,拒收“市利”钱。有人劝他说,收“市利”钱是旧例,也不算是贿赂,你可以收下留给子孙做遗产。罗明祖说:“不能拿民脂民膏遗给子孙,我只拿清白二字遗留给子孙就可以了。”
华亭县有许多富宦劣绅依仗着朝中有人撑腰,拖欠赋税。县衙无人敢去催收。罗明祖不惧强权,从有权势的大户开始,按朝廷要求旧赋、新赋、预赋三赋并催。因此,罗明祖得罪了这些富宦劣绅。当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时,这些富宦劣绅串通一气,勾结上司,将上海县拖欠的赋税移到华亭县,以华亭县未完成督催赋税为由,扣发罗明祖半年的奉禄。罗明祖守孝期满后被调任安徽繁昌知县。
安徽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地处长江南岸,素有“皖南门户”之称。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襄城郡繁昌之民随司马睿南渡,遂于春谷地侨置繁昌县。据《繁昌县志》载: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繁昌县知县王珣,因县治濒大江之冲,据南畿上游,往来供递钜剧,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建议朝廷改迁,邑人中丞吴琛赞之,始迁县治于金峨上乡,以延载乡故城为旧县镇。”罗明祖任繁昌县知县时,县治所在地没有城墙。巡按提出要筑城。罗明祖认为繁昌县居民仅一千来户,要筑城,实在不堪重负,建议利用山头为关口,连关为城。巡按不同意罗明祖的意见,强行下令开工筑城,同时训练乡兵。罗明祖坚决反对。他上报说:把乡兵集中起来训练,与“家战人守”之说相违背,当前筑城是大劳役,乡兵训练又是大劳役。民众劳役负担过重,就会发生变乱。巡按以罗明祖违抗命令,耽误筑城为由,将他免职,到布政司待命。
后来,罗明祖出任浙江萧山县知县。罗明祖到萧山仅一个多月就修建江堤500丈,消除了萧山一带的水患,深受萧山百姓拥戴。不料因未去郊外迎接一位过境的官员而得罪上司,罗明祖被调任当时战乱中的河南襄阳县知县。
崇祯十二年(1639年),罗明祖日夜兼程赶到明军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的前线襄阳赴任。当时正在襄阳坐镇指挥****农民起义军的兵部尚书总理熊文灿以罗明祖没有按期限到任为理由,给予他降级处分。同年,“熊文灿抚事败,嗣昌自出督师。”(计六奇《明史&S226;张伯鲸传》)杨嗣昌带着尚方宝剑,率领10多万人马,耀武扬威到襄阳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新增10多万人马,需要一大笔军饷开支。这笔饷银,崇祯皇帝拿不出来;因此,杨嗣昌建议按田亩加派。他认为:“……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所以,他主张依田亩一体均输,不计贫富。朝廷正式下诏加征剿饷。“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明史&S226;杨嗣昌传》)罗明祖认为杨嗣昌的作法是“驱民为贼”。襄阳一个县就分派“练银”六千五百四十余两,百姓实在不堪重负。他上疏说:“襄阳人民苦于战祸,人民十存一二,田亩十种三四,剩下的又要出夫徭役,今夏又有蝗虫、洪水灾害,正希望皇上能免五年钱粮,以便让黎民苟延残喘,而现在额外增加苛税,人民必然死亡逃散,有的只好去当盗贼。”罗明祖的奏章使杨嗣昌大为恼怒,他以罗明祖“运饷违误”为由将其撤职查办,令他在襄阳等候处理。
襄阳王仰慕罗明祖的学问,欲聘他为家庭教师。罗明祖对家人说“襄阳必败,我不能在此等死。”他谢绝襄阳王的好意,避居城外,以教人削竹编箕为业。
崇祯十三年八月,杨嗣昌率主力军入川围歼张献忠、罗汝才部。张献忠用计把杨嗣昌大军牵制在四川。崇祯十四年二月,他乘杨嗣昌大营所在地襄阳城防空虚自率精骑2000人,一昼夜疾驰300里,进抵襄阳城,持截获的杨嗣昌军符令箭入城,当晚于城内纵火,乘势破城,杀襄阳王朱翊铭。罗明祖闻悉襄阳城已破后,带家人逃回永安贡川。
罗明祖隐居贡川,再也无心入仕。他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了纹山书院。纹山书院大门正面有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匾额,北面“星岳代起”则为黄道周所书。
崇祯十六年,罗明祖在家乡贡川病逝。他留有遗著《纹山全集》18卷、《评书》100卷。

上一篇:罗洪先轶闻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