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彦贤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宗彦贤达

毛泽东(外公)的原配罗氏

 孔东梅 发布时间:2004-08-04

      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


  

     现在我们要谈到的,是外公家庭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位成员——其不为人知的程度,到了似乎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记得她的相貌,了解她的性情。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可以被历史忽略、被后人遗忘的成员,她,就是外公的原配罗氏。
      

      众所周知,外公有杨开慧、贺子珍和江青三位妻子,但这并不是历史全貌。外公在延安接受采访时,也谈过此事。

      在《韶山毛氏族谱·世系表》(竹溪支)齿录卷十五中,我在外公名下,查到了毛氏家族对他第一次婚姻的最权威记载:“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戍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酉山卯向。”

  据此可知:罗氏生于1889年,卒于1910年。她的婆婆,我的曾外婆比丈夫大三岁,罗氏则比外公大四岁。妻大夫小,看来这至少在当时的韶山是普遍现象,泽民外公和泽覃外公的初次婚姻也莫不如此(一个比原配小近两个月,一个则小近二十天)。

  可这样一来出了问题——美国记者斯诺为外公整理的自述是这么说的:“我十四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但史料称:1908年,外公凭父母之命完婚时十五岁,罗氏十八岁,夫妻相处两年。即使考虑外公的生日小,或按乡下习惯称虚岁,两种说法也不相吻合。那么,到底是哪边出错了呢?

  其实,这也好解释——曾外婆的名字“文其美”就是例证。《西行漫记》中毛泽东自述部分的创作,是在外公的湖南话——翻译的江浙话——斯诺的英语,再从英文到中文反复转换才最终定型的。除去漫谈特有的记忆失误可能,意思在不同媒介间传递的耗损也是出现错讹的合理解释。职业道德使斯诺为1938年中译本序言写道:“这一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或正统的文献。”这,才是对历史的负责,足以令我从后人的角度表示钦佩并取宽容的心态看待。

  这桩婚事,据我看来起码有两个成因:一是,毛罗两家是世交,罗氏祖母毛氏是外公祖父的堂姊妹,而罗氏之父与我的曾外公有生意往来,两家关系更加密切。二是,毛家有子无女(夭折两个),罗家有女无子(夭折六个),何况曾外婆身体不好,家事又颇繁重,找合适的大儿媳帮忙已是当务之急。

  而罗氏嫁到上屋场毛家之后的表现,且不提外公满意与否,至少公婆满意——据说她与婆婆和弟媳(泽民外公的发妻王淑兰)相处很好。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如果给她时间,过若干年,又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文七妹”?不过,问题在于:外公是肯定不会作“毛顺生”的了。

  1910年大年初二,罗氏因病去世——有人说是患了痢疾,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已是足以夺命的恶疾。不知外公后来是否也有过“她要是现在就不会死”的念头?毕竟妻子才21岁。这年秋天,外公做出了离开韶山去湘乡读书的决定,从此开辟了真正属于他的人生新天地。

  在此,我把回乡拍下的,楠竹坨曾外婆、外公合葬墓旁那个据说属于长媳的已平坟丘照片放在本节。翻过这薄薄的一页时,我在想:是的,外公曾有这样一位妻子,她是千千万默默无闻的旧式妇女中的一位,没有名字,没有相片,没有婚姻自由……丈夫则在她故去后,用至死不渝的努力改变中国,同时改变这种状况。他成功了么?我想,大家心里是清楚的。

下一篇:罗从彦年谱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