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学家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南剑人。原籍豫章(江西南昌),人称豫章先生。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因先祖匡正公佐周有功。封安南罗国公食采宜城,遂国于罗以罗为氏。后迁于湘(湖南长沙),其山曰罗洋,地曰罗城,水曰汩罗。相传百世至汉罗怀王之孙珠公字怀洁,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江西九江,遂籍豫章(南昌)。又传至唐宪宗元和庚子(820),邵节公由江西南昌入闽,徙居剑州。
罗从彦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生于南剑州,故为南剑人。父神继公好学有盛名,母尤氏通文字善诗画,壬子正月十五日寅时,梦文星堕怀,化一秀士手捧白璧,喜而寤生。以其美而彦者名从彦,璧洁而素又居仲故字仲素。公幼受家教,学有渊源,十岁能诗,文彩焕发,十三岁就读于城东藏春峡审律先生吴仪处。已而闻同郡龟山先生杨时得河南程氏之学,恍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学焉。初见之日即汗惊浃背曰:“不至是,几虚渡一生矣。”时默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与时论易,至乾九国爻,时云:“伊川(程颐)说甚善”。翌年公即鬻田走洛,以师礼见伊川先生,第三年卒业。别时先生喜曰:“吾道南矣。”寄公以厚望焉。公先后五次受学于杨门,讲学论道,相得益彰。沙县陈渊时之婿也,尝诣公必竟日乃还。既而筑室罗浮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精思力践阐明伊洛渊源之学。公先后洞天岩、南斋书院集群儒讲学论道,宏扬理学原理。其门人李侗、朱松(朱熹之父)等均为当代理学名流。公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立论精策,深得伊洛渊源之奥,于是论文益博,恒充然自得。公先后著有:《圣宋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中庸说》,《春秋毛诗语解》,《语孟师说》,《台衡录》、《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名著。所论哲理,格物致知,逻辑辩证,启迪真谛。对修身治国之道则主张士应正直忠厚,朝迁用人应得当,并以此来考察社会之治乱。如公在《罗豫章集·议论要语》中说:“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必乱”。“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迁,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摧。故内有李林甫之奸,则外必有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寻,则外必有朱圮之叛。”又如“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卢厚而不正直,则入于懦”。其议论辨证邃密令人敬服。
宋建炎二年公年五十六岁,辞太守抚慰使者聘,毅然远道赴汀州连城冠豸山定居讲学,宏扬伊洛渊源之学,发展闽学,深受四方士人敬仰,为公建“爷止亭”以表景爷之情。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公年六十一岁,以特奏中进士,授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勉从软命,赴任三年,官司满即回汀州。至武平因病三日卒于绍兴五年(1135年)乙卯十一月冬至前一日,享年六十四岁。时值后乱寄枢开元寺。五年后,即绍兴庚申十年(1140年),因子敦叙早殁,孙振忠弱不任事,由门人李侗偕公继子公永扶柩归,于孟夏月癸酉日辰时葬于黄祭之阳(今南平东坑乡罗源村黄祭坑豫章山)。
公生前尊师重道,肝胆照人。绍圣丁丑(1097)得悉伊川先生被贬公特往慰问。元符庚辰年(1100年)龟山先生被诬,罢官回乡讲学含云寺,公仍多次执弟子礼前往就学,其志益坚,其学益醇,其情益弥。龟山先生曾为公先祖珠公怀洁之遗像题词曰:“公避诸吕,隐遗迹西山(公生前为大司农居豫章卒葬西山南岭)为汉相国,十里城环,正色立朝,直道如矢。”又赞曰:“长俩湘兰与澧芷,不数子房赤公子。”可见杨罗道义之交何等深厚。伊川先生因被诬贬,郁愤而亡,其门人未敢吊丧。公於重和元年戊戌(1118)赴京,特转产洛阳往伊川县白虎山下谒扫先生墓,以尽弟子之谊,为世人所称道。
公继承伊洛渊源之学为杨门高足,史称:“(杨)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公尽得程门秘传,坚持周程学说,世称公为南洲冠冤、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理学中坚可以说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公之门人李侗传朱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构成博大深微之闽学思想体系,举世钦仰,影响深远。朱熹追忆其蚰祖罗公时谓:“龟山倡首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其评甚当。又曰:“罗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一箪一瓢凛然高风”以表示其对罗公为人和治学态度的仰慕之情。特别是<遵尧录>洋洋四万余言,集儒家理学之精义,可谓强国济世之学。而学说贵在救时,今日读之尤有现实意义。学者张伯行在<原序>中云先生之著述“学者合而观之可以知先生之学即可知周、程、朱子之学矣。”儒学家教授欧阳佑以为“先生之学出于至诚。以为心则善身,以化民则善俗、以达天下则善治其有功于世教岂小补云”。翰林院学士国史编修柯潜称:“先生之学世不可无。如<遵尧录>、<议论要语>等盖其经纶济世之志之所寓,尤后人所当讲颂而服膺者”。时至今日公之理学思想经过李侗、朱熹及后学者的发扬并确立其在我国之地位。
公卒后其后裔及门人在汀州冠豸山,公生前定居讲学处重建“仰止亭”。其对面崖壁上有公亲笔所书:“壁立千仞”四安。字迹苍劲拔,有如其人,首貌轩昂,正气浩然,见者莫不肃然起敬。其五世孙良佐曾在崖壁字下刻书:“名山拱秀”四字,以表纪念。后当地乡亲及其门人为感公之道德文章,又在尼庵建“宋大儒文质公名从彦字仲素”石碑一面,千秋供奉烟火不断。公墓在罗源里黄祭,由宋郡守刘永济刻志,李侗撰墓志铭,公祠在罗源里南山,宋理宗七年丁未赐谥言文质。神宗万历四十二年从祀圣庙称先儒罗子。明洪治间建,嘉靖,万历年间均有修建赐御扁额:“奥学清节”悬於祠。
公卒后其子孙除部份仍居本省南平(剑州)罗篁里后山外,多数散居在汀州连城,永安槐南、清流、宁化、沙县、福州、安远及广东惠州博罗、潮州和江西永丰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