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与「赖罗傅联宗」之剖析
赖炽昌 发布时间:2004-11-14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分别为用,姓表血统,而女示,说文解字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故姓多从女,如姬、赢、姜、姒、姞(后改姓吉)、娄、嫪之类是也,氏表功勋,而示男系,故男子称氏,然贵者有氏,贱者有氏无名,故姓可呼为氏,氏则不得呼为姓,通鉴外纪注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
原始之姓,亦谓近亲血源组织—母系社会之图腾(以动物或植物作为区别种族或氏族血统之标志),及至氏族部落,统归于封建制度之下,各氏族旧有之图腾,一律称之曰姓,并建立姓,所以别婚姻之制,郑樵通志氏族略谓:「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即此也。
据云:上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常遭被害,有圣人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人民拥其为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在木为果,在地为蓏。)、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出,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民立其为王,号曰燧人氏,又云:上古之民,不分男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有圣人出,教嫁娶之制,定夫妇之道,又作网罟,教渔猎之法,人民立其为王,号曰「伏羲氏」,后又出一圣人,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而定医药,又教人纺织为布,人民拥其为王,号曰神农氏。
从此以后,人民不再蒙受禽兽虫蛇之害,氏族部落,相继建立,相传:神农氏八传至榆罔时,因昏庸无道,同族中之黄帝(生长在轩辕之邱,又名轩辕氏。)起而整军修武,与榆罔战于阪泉(河北涿县)之野,榆罔不敌而降,后南方九黎族蚩尤,势力日大,率兵越界,黄帝与其战于涿鹿(察哈尔涿鹿县)之野,是时,大雾笼罩,士卒迷失方向,乃制指南车,以为识别之器,力战擒杀蚩尤,并征服各族群酋,逐被拥立为「共主」。
黄帝传位帝尧陶唐氏,帝尧禅让于帝舜有虞氏,经夏、商至西周,武王姬发伐纣,平定之后,册封同姓(姬姓)及异姓之国七十余,世称诸侯之国,即此也。
姓氏之类别,左传谓:「天子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世,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而应邵在风俗通姓氏篇则将其分为:氏于号,氏于谥,氏于爵,氏于国,氏于官,氏于字,氏于居,氏于事,氏于职等九项,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则加以细分为:以国、以邑、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族、以官、以爵、以凶德、以吉德、以枝、以谥、以爵与谱系、以官与名、以邑与谥、以谥与氏、以爵与谥等、为姓者二十七类及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字姓及四字姓等五类。
依据郑樵所分,以国为氏者有:唐、虞、夏、商、周、鲁、卫、齐、宋、郑、陈、蔡、许、罗、曾、洪、徐、梁、曹、何、朱、纪、薛、胡、沉、邓、戴、赖、江、黄、吴、蒋、魏、萧、杜、管、毕、贾、龚、田、赵等四十一姓,其中与周同姓者为:郑、赖、黄、吾、蒋、魏、罗、贾、蔡等九姓。
以邑为氏者有:刘、冯、崔、庐、鲍、费、杨、柳、苏、叶、白、马、毛、鹿、栾、步、钟、詹、苗、邹、乎、甘、上官等姓。
以乡为氏者有:裴、陆、庞、阎、郝、胡等姓。
以亭为氏者有:采、縻、欧阳等姓。
以地为氏者有:池、傅、关、桥、涂、邱、蒙、西门等姓。
如上所述,赖、罗二姓,系出于以国为氏者,然傅姓却属于以地为氏者,(一说谓:黄帝子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兹分别略述其由来如下:
赖姓:风俗通及通志氏族略载云:「春秋时有赖国(今河南省)、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文献通考亦载云﹕「武王之弟,封于赖国,锡侯爵,后叔颖之子孙,因鲁昭公四年楚子入赖,迁于鄢(今湖北省宜城县)。」为赖姓缘流之考证。
赖氏后世子孙,遂以叔颖公为一世祖,相传迄今,已历七十余世,考:赖国者,先为河南省颖川郡,即后之许州,赖氏子孙,逐以国为姓,以居为郡,故赖以「颖川」即此也。史载:楚子(楚灵王)入赖以后,赖国被其所据,至汉灵帝时,有陈实者,官居太丘长,归隐颖川,南朝陈宣帝时,封颖川侯,为颖川陈氏之始祖,然赖氏之颖川与陈氏之颖川,前者在周,后者在汉,相距有一千七百余年。
赖氏始祖叔颖公为周武王之弟,受封于赖地,锡侯爵,二世祖惠公,传位侯爵,三世祖宣公加封公爵,四、五、六世祖均袭封公爵,七世祖改封赖敏侯,八世祖襄公封侯爵,九世祖成公,改封赖成侯,十世祖又改封冲山侯,十一世祖章公,加封颖川郡王,世袭王爵,十二世祖穆公为周郝王驸马,周亡后仕秦,十三世祖文公,秦封文信侯,十四世祖添公,楚灵王灭赖,迁于鄢城,后添公仕汉,高帝时,官拜都尉,十五世祖先公,文帝时举孝廉,擢交趾(越南)太守,加大司马,赐封忠王,十六世祖先芝公,景帝时,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封上柱国,十八世祖珠公,桓帝时征匈奴屡建奇功,册封开国公,世袭公爵,十九世祖妙通公,献帝时举孝廉,官拜崇政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师,二十世祖忠郎公,三国蜀汉昭烈帝时,官拜太常寺卿,二十八世祖庄公,由颖川迁松阳,二十九世祖遇公,晋安帝时官拜江东太守,加封忠宪大夫,奏请以松阳为居,晋帝御赐亲笔「松阳郡」三字,赖氏有以「松阳」为号者,即基于此,三十世祖匡公,帝时官拜武英殿大学士,赐封茹公太子太师,食禄颖川一郡,三十二世祖硕公,恭帝时官拜太常寺少卿,因晋末避乱,归隐赤竹坪,三十三世祖灿公,隋文帝时,曾议授公爵,秩辞不仕,三十四世祖得公,唐高祖时,官拜都督太尉,三十五世祖标公,高宗时征西戎有功,封世袭锦衣卫将军,四十四世祖昆公,宋初流寓福建上杭,古田,宋室以累世勋业召锦衣卫将军,四十五世祖恭公,仁宗戊辰科进士,官居成都府知府,哲宗时擢吏部尚书,四十六世祖六郎公,宋末世袭锦衣卫将军,宋亡忠守不仕元,世袭乃终。
四十七世祖虞观公,为六郎公长子,官居浙江桐庐知县,朝美公为六郎公次子,宋末进士,官居福建永定知县,朝英公为六郎公三子,宋末进士,官居宁化知县,均忠守不仕元。
四十八世祖百郎公,为朝英公次子,居宁化,族人皆称「宁化公」,生九子,长曰荆公,为大溪安厚房开基祖,次曰梁公,为庐溪葛竹房开基祖,三曰雍公,为管溪心田房开基祖,四曰豫公,五曰余公,六曰扬公,七曰青公,八曰兖公,九曰冀公,或往惠潮、或往漳州。
四十八世祖明佐公,为朝美公长子,又名百二郎生三子,长曰显佑公,为惠潮房开基祖,次曰显益公,三曰显吉公,分居于广东之大埔,饶平,揭阳等县。
四十九世祖郱公,据居大溪安厚乡,俗称「庵后」,筑室居住,开基作祖,生三子,长曰文兴公,为莲塘岭门牌头房祖,次曰文旺公,为九宝坑东埤车仔房祖,三曰文德公,为粗溪苦田房祖。
四十九世祖梁公,据居庐管两溪之间,高山峻岭,四水归聚,乃造化生成天穴之所,有葛有竹,俗称「葛竹」,筑室于兹,开基作祖,生三子,长曰元兴公,为漳汀房祖,次曰廷兴公,为葛竹房祖,三曰永兴公,为南靖房祖。
四十九世祖雍公,据居管溪深田,地方宽平,舟车所至,商贾云集,逐居住诏安二都下葛田心,开基作祖,生三子,长曰廷贵公,为赤岭马江房祖,次曰廷显公,为心田四大房祖(长房卜隆,次房卜英,三房卜芳,四房卜茂)三曰廷举公,为诏安下葛二都田心房祖。
赖氏子孙之来台者,以心田四大房居多,葛竹、安厚、南靖、惠潮各房次之,其分布地区,遍及全省,尤以台北、宜兰、苗栗、南投、彰化、嘉义、花莲各县,及台中、云林县市居多。
罗姓: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逐以罗为氏,通志氏族略谓:罗氏、熊姓,或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徒枝江(今湖北省)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其迁移情形,为唐末避黄巢之乱,先迁江西宁都,后再迁福建汀州宁化,宋末经长汀,上杭分居广东平远、兴宁、五华、梅县等地。
罗氏子孙之入台,文献可考者,清雍正年间,有粤籍罗朝宗入垦新竹之福兴庄,中仑、大竹围等地,罗泉入垦彰化县,彰州人罗姓族人入垦今基隆市,又干隆年间,有罗阿传入垦新竹之关西庄,福建提都罗大春,率千余兵卒开垦苏花路,是故,罗氏子孙,卜居于今之苗栗、宜兰、花莲各县及基隆市者,为数不少。
傅姓:依广韵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氏最盛。
赖、罗、傅之联宗,据云:赖、罗、傅均发源于中原,毗连而居,彼此均有姻亲关系,且在楚灵王入寇赖国时,赖氏子孙,为避楚祸,倚附于罗、傅二姓者甚多,其后虽局势底定,然已历经数代,子孙繁衍众多,均未再复原姓,罗氏亦因罗国为楚所灭,罗氏族人,亦有改赖姓而避祸者,傅氏与赖、罗二氏,同属姬姓,堪称同出一脉,因之,赖、罗、傅三姓,逐相议互不通婚,以表同气连枝,由是可知,赖、罗、傅之联宗,由来已久,如在本省,闽粤两省之宗亲,见面时常以「亲堂」相称,足资证明赖、罗、傅三姓,数千年来,即具有血源关系,虽历经艰难险阻,仍能本同宗手足之义,患难相依,宗亲会会歌有云﹕「傅罗赖,我宗亲,休戚相依,齿与唇,不论富贵,不论清贫,同是文王后代人。」,是乃赖、罗、傅族人,不论在何时何地,奉以为赖、罗、傅联宗睦族敦宗之信条。
公元一九七四年民国六三年
赖炽昌 作
作者略传: 曾任
台湾中部赖姓宗亲会顾问
彰化县赖姓宗亲会常务理事
赖姓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彰化县文献委员会委员兼编纂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