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那地州官族《罗氏宗谱》考辩

  发布时间:2006-11-04

 

那地州,治今广西南丹县西南的那地。州东邻河池,西界贵州省罗斛,南至东兰,北限南丹州,西南隔着红水河与泗城州对望,像条抬头就吃着叶子的蚕虫,横卧于今广西南丹县的南部和天峨县的北部,兼有今南丹县吾隘乡的全部、东河镇的一部,以及天峨县六排、坡结二乡镇的全部和岜暮乡的一部。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载,州分思廉、白旦、纳州、加延、岜暮等6哨,辖163个村子及石王、吾隘、云榜、六排、址宜、弄烘、坡结、乾边等8个墟场。

   那地州,明以前分为那州(治今天峨县六排镇纳州屯)、地州(治今南丹县吾隘乡那地村)二州。那州设置较早。据《新唐书》卷43下《羁縻州》载,唐代,那州是黔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彭水县)管下羁縻州。北宋前期,那州、地州、文州、兰州、抚水州等是宜州管下思立寨(治今宜州市西北)所属羁縻州洞。当抚水州蒙氏首领强大的时候,这些羁縻州洞的首领都听命于蒙氏。熙宁、元丰年间,抚水州蒙氏首领势力中落,罗世念崛起,成为宜州思立寨属下思广等五十二洞的首领。《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八八》载:原初,“安化上、中、下三州及北遐镇(原抚水州分置)月赴宜州公参”及贡献方物、兵器,宋王朝都有定例给予赏赐,支给路费,并按资历、劳绩予以文书迁资升级,所卖的木板也付给合理的价格,具体“皆宜州溪司施行”。元丰元年(1078年)以后,宜州知州钱师孟、通判曹觌却“擅裁损例册,酒食不如旧,买木板不及价,赏答贡物估价亏其实,迁补文字至五年不给,故自五年(1082年)三月侵掠省地”。当广西经略司追查原因时,钱师孟等敷衍塞责,“以山稻不稔,溪洞大雪牛羊多死以为言”。广西经略司也没深入了解,及时纠正钱师孟的虐政,结果激起了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罗世念的愤怒,举兵攻打宜州;五月一败宋军,“如京使费万战死”;六月二败宋军,“知宜州王奇战死”。此事震惊了朝迁,宋神宗马上调谢璘、和斌等“经制”其事。罗世念等本无心反宋,只是受不了钱师孟等的欺压盘剥,在得到谢璘的保证后,便“率酋党四千八百内附”。宋封罗世念为内殿承制,蒙成想、蒙金圣、蒙光仲、蒙光赵为西头供奉官,“世念兄弟儿侄补西头供奉官、右侍禁、披带班、下班殿待”等“百零六人”。

    “思广等五十二洞”,泛指北宋前期的抚水州,其居人则称为“抚水州蛮”。“抚水州蛮”首领为蒙氏,有上、中、下三房及北遐一镇。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抚水州指挥使蒙但挈族来归,徙于桂林”。九年(1016年),宋朝改抚水州为安化州,并按其族落分为安化上、中、上三州。安化三州的中心是思广洞,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元丰中罗世念既为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是否就是思广洞主?《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九三》载蔡京于大观二年(1108年)九月一日在宋徽宗面前吹其党羽广西经略使王祖道之功时,仍说“思广洞蒙光明等献纳土地,周围计一千五百里,户八百,人九千余”,说明自北宋初至北宋末,抚水州的中心地区一直为蒙氏所掌,罗世念虽为“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却不得据而有之。罗世念居于何处?综观当时宜州属下诸羁麻州洞的态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是安化州,西是以莫氏为首的镇宁州及茅难洞,东南是环州;环州之南是金城州;金城州的西部为三旺洞、暇水洞,西北为自称“南丹节度使”莫大王的领地,南侧为韦氏的兰州。这些羁縻州洞都是各有其主的,罗世念虽为“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获封的子侄百多人,实际还是个局促于那、地、文、三州这个小天地里的首领。嘉靖《广西通志》卷51说“那地土官罗姓,旧为溪洞酋长。本唐抚水州所辖归化县西境地,世以蒙氏为帅”,是深得其实的。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思广等五十二首领”罗世念率部归附宋朝后,兄弟子侄获封的达一百零六人之众,可谓赫然一家,名著当时。大观二年(1108年),“羁縻知地州罗文成、文州罗更宴、兰州韦晏闹、那州罗更从皆内附”(《宋史》卷348《王祖道传》),宋置黔南道以统之,同时析地州的建隆县置孚州。宣和(1119~1125)中,宋废黔南道和孚州,文、那、地三州的设备一仍其旧。元代,文、那、地三州隶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安抚司。元末,地州知州罗黄貌兼并那州,兰州土官韦晏勇也吞并了罗家的文州。洪武七年(1374年),由于罗黄貌归附,明朝授罗黄貌为那地州知州,隶庆远府。民国十六年(1927年)那地州改土归流,并人河池县;二十一年(1932年),改归南丹县;二十三年(1934年)置天峨县,原那地州属的岜暮、六排、坡结待地划辖天峨县。

    此份那地州土官《罗氏宗谱》, 是南丹县那地人罗振年收集珍藏的。

自江西迁一至广西那地之字辈如下:
黄民承志    文武世廷     忠谦振道   德明会元  起凤腾蛟    兰松树(怀)茂    
万代祯祥    克纯祖业  永绍耀昌   家声荣远   继正朝纲

建造州署规例:
建照壁,左右兵目起。
头门,丹炉、迥逻二石起。
仪门,吾隘、平畴二石起。
辕门,马先锋起。
八字墙,左右兵目起。
钟鼓亭,步先锋八名起。
左右差房,六万、守万二石起。
榛栅,者马石目起。
印楼大堂、二堂,系四哨民起。
围墙,系四哨民起。
印楼杉1枋,弄茶峒民起。
牢房,吾隘石目起。
四哨、十八石内外甲出禄米:每名出主一斗六升,每名先出米一斗二升。
厨房内外并禾仓一座,水火夫起。
禾仓二座,系云榜、古王二石起。
马房,系云榜石起。
左右六房分派,均由十八石负担起。

    条纲引言:
    家教与国政并重,国政利用严肃,家教贵于宽和。盖政苛则国弊,教驰则家败,从来显门望族,惟礼让诗书,足以振锦家声,且教诫不容一日稍宽。窃吾祖自汉惠帝时奉敕授江西南昌府太守,以官籍世居新县豫章沟,迟后徙柏林,徙罗口、徙口山,复迁文城。于斯时也,人文蔚起,炳炳麟麟,积仁累德,奕叶相承,诚恐率循弗谨,流弊滋大,是故重订支谱,以序昭穆,分发各房,言知木本水源,加约子弟,惟日礼义廉耻。世世子孙,勿替行之。

所有条例,一凡冠婚丧祭并祠堂次序,诸大礼依照谱款式遵行。谨列其大要于后。
一凡族中长辈,而为子弟者之模范,一言一行,先宜修正, 以御子弟。
一凡子弟者,务以孝悌为先,毋听妇人言,违背父兄。
一凡家长,教训子弟,幼教洒扫应对,旋命礼仪诗书。体谅姿质裁成,明敏者示以诗书,不明敏者教以农商,勿误子弟终身事业。
一凡敏而为士者,幼学壮行。或达在上,务要忠心护国,切以奸佞为戒。
一凡为农者,乘时力作,女纺男耕,宜乎殷勤,不可偷懒。虽处贫贱,衣食我亦有余。
一凡为工者,留心学习,工精技巧,贫必富有者也。
一凡为商者,勤俭二字不可少,苦勤且俭贫不久也。
一凡口角是非,不拘内外,宜理诉尊长,听候吩咐,不可妄自轻动。戒词讼,致伤元气。
一凡婚嫁,男女终身大事,先择贤德,后择阀阅相当,不可错误。
一凡男女有别,不得私相往来,败乱大伦,尚有不守,置之重典。
一凡兄弟宗族,务要和睦,言正气顺,无听妇人言,伤残手足,致累父母生忧。
一凡行派,卑长幼各守厥职,勿得倚才恃富,傲慢紊乱伦序。
一凡处贫处富,宜乎淡薄。居家不可妄意恣行,过多衣食奢侈,致处贫困。
一凡居家,务宜勤俭,置入为出,无得浪费一切。
一凡无嗣者,任其族内以序择贤承继,不容妄生私意,以灭其祀。
一凡春秋祭扫,务要处诚追远。
一凡嫖赌,为非作歹,务要谨戒。
一凡国法,务宜恪守;朝廷官长,务宜尊敬。
一凡公粮,务宜早完。
可惩怒言:酗赌斗殴,偷闲纪分,放言恣行,毁谗营私,交结匪类,奢侈游惰。
可纪善言:建祠订谱,修身齐家,教友忠君,兄宽弟和,和睦乡里,恩义惠受,择交守廉,抚孤怜寡,救灾赈贫,排解纠纷,兴利除弊,和室宽下,赈贫畏法,勤读力耕,夫妇柔顺。

   始祖罗珠公,汉惠帝奉敕江西南昌府太守事,在任病故,葬于眠弓山,以致家居南昌府新建县文城落籍。祖母刘氏,生六子:长居厚;次居礼;三居成,拔贡生;四居正;五居道;六居德。

    [按]汉惠帝为汉高祖刘邦之子,即位于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终职,在位七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九江郡置豫章郡。开皇(581~600)中,隋改豫章郡为洪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豫章郡。武德五年(622年),唐复改豫章郡为洪州,南宋隆兴三年(1165年),又改为隆兴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改隆兴府为隆兴路,二十一年(1284年)又改为龙兴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改龙兴路为洪都府,翌年又改为南昌府。这就是说“南昌府”的出现,距汉惠帝已有一千五百五十年以上,“罗珠公”如果是在汉惠帝时任职,他不可能做“江西南昌府太守”。另外,“拔贡生”是清代推行科举制度时各省贡入京师的优秀廪生,汉时没有,清朝以前也没有此类称谓,说明那地州这一份《罗氏家谱》是成于清朝以后的。

   二世祖居厚,殿试第一,三甲十六名进士,奉调德阳县事。祖母刘氏生三子:长臣,庠生;次臣达;三臣昌,拔贡生。

    [按] “殿试”始于实行科举取士的唐朝。元顺帝(1333~1368)时始分进士为“三甲”,每甲只限三人。明、清二代,乡试后集中京师会试,会试中式的贡士再行殿试,以定甲等。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第三名分别称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土出身。“罗居厚”中“三甲十六名进土”,当是在明朝或清朝;但他“殿试第一”,当为状元,怎么又是“三甲十六名进土”?”罗居厚”的父亲为汉惠帝时人,他自然是高后或汉文帝,最迟是汉景帝时人,怎么与明、清的科举制发生关系?德阳县,东汉(25~220)时始行设置,治今四川江油县东北,后移治今四川遂宁县,该县也与西汉的“罗居厚”没什么关系。

   三世祖臣昌,戊午乡试二十名举人,授湖南湘潭县事。祖母张氏生三子:长忠祖,癸卯科举人;次怡祖,庠生;三利祖,郡庠生。

    [按]西汉有二百一十四年历史,“罗臣昌”的祖父为西汉惠帝时人,他自然也是西汉时代的人。西汉时除没有科举制度中的“乡试”、“举人”、“库生”、“郡庠生”这些名目外,“湖南湘潭”这一政区建置,也是清朝以后始行存在。因为“湘潭县”虽于距西汉六百多年后的南朝梁朝(502~557)设置了,可明朝时其上属仍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不是“湖南”。“湖南”是清朝始分“湖广”设置的。

   四世祖利祖,以岁贡选授贵州教谕及德阳县事。祖母徐氏生二子:长企生,邑庠生;次遵生,武庠生。

    [按]“贵州”,在历史上有两处:一是南朝梁朝(502~557)时置,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玉州,其地在今广西防城市东兴东南;一是隋开皇五年(585年)在今湖北新洲县设置,后于唐中和五年(885年)又迁治于今湖北黄冈县。此处“贵州”不知是指哪一处的“贵州”?不过,二者的设置,距西汉少者五百多年,多的近六日年,“罗利祖”自然不能活五百多年甚至六百多年来到“贵州”做“教谕”。而且,“教谕”作为学官,是宋朝(960~1279)始行设置,汉代教授只是一种职业,还没有成为官名。

   五世祖企生,会试第一百四十名进士,殿试第二甲十名,钦点翰林学士,授云南大理府事,升四川道监察。祖母赵氏生二子:长景赐,甲午科武举;次景运,拔贡生。

    [按] 宋(960~1279)以后始设“翰林学士院”,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清称为“翰林院”,唐代以前均无“翰林”之称。又“云南大理府”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的云南大理路设置的,元以前该地先后为南诏、大理二国首府所在。西汉存在二百一十四年,“五世祖罗企生”应当还是西汉(前206~8)时的人,与“翰林”无缘,与云南“大理府”的设置有近一千四百年的距离。

   六世祖景赐,乙未科中试第十名进士,授陕西抚操中军参将,升四川川北道总兵。祖母张氏,生一子万劝,邵庠生。

    [按] “进士”怎会去当个“参将”?省下设“道”是元、明、清三代的事,与西汉(前206~8)或东汉(25~220)的“罗景赐”无关。
  
   七世祖万劝,恩贡生,授松江教谕。祖母刘氏,生二子:长锦元,郡庠生;次灿元,邑庠生。

    [按] “恩贡”为明、清科举制中贡入国子监肆业的生员之一种。当时规定,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之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清代,特许“先贤”后人入国子监的,也叫恩贡。“罗万劝”为七世祖,不是西汉就是东汉时人,与明(1368~1644)、清(1644~1911)的“恩贡生”隔着一千多年,无缘挂上“恩贡生”的名目。又“松江县”即今上海市松江县,清代称为华亭县,民国三年(1914年)始改为松江县。汉代人“罗万劝”为明、清的“恩贡生”已是可笑,民国年间已经没有“县教谕”这样的官职,“罗万劝”还从汉代魂跑民国来做已经不存在的“教谕”一职,尤为可笑。民国年间那地州《罗氏族谱》的编谱人可谓是不看天不天地,关起门来造车,离辙十万八千里!

    八世祖灿元,岁贡,隐老,故葬眠弓山之阳。祖母徐氏,生二子:长铿,邑庠生;次绥武,庠生。

    九世祖铿,告老,故葬眠弓山之阳。祖母王氏,生二子:长尹伟,庠生;次尹俊,拨贡主,乡试第五名举人。

    十世祖尹伟,庠生,故葬道益山之阳。祖母李氏,生四子:长有道,廪生;次有泰;三有光;四有祥。

    [按]明清时,几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即习惯上所称的“秀才”。府、州、县学的生员,别称为“庠生”。在“生员”名额中,规定其中一部分人可以获得王朝发给一定数量的廪米,以补助其生活。这些获得凛米补助的生员,即为廪生员,也就是“廪生”。“罗尹伟”为第十世.每世以二十五年计,则有二百五十年。从汉惠帝到东汉灭亡的公元220年有四百多年,“罗尹伟”还当是东汉时人,不可能与“庠生”、“廪生”这些明、清始有的名称发生瓜葛。
   十一世祖有光,恩贡,乡试第十名举人,会试第二百名进士,钦点翰林中书舍人。祖母王氏,生一子:汉惠,邑庠生。

   十二世祖汉惠,乡试第二十六名,会试第二百五十名进士,授安平县令。祖母徐氏,生一子:宏信,邑痒生。

    十三世祖宏信,岁贡生,授抚州训导。祖母俞氏,生一子:绍威。

   十四世祖绍威,以岁贡选建昌教谕,题升新都县令。祖母杨氏,生二子:长周翰,庠生;次周干,拔贡生。

   十五世祖周翰,邑庠生,故葬道益山之阳。祖母胡氏,生三子:长和卿;次巨卿;三汉卿,武庠生。

   十六世祖巨卿,甲子副榜,选授饶州教谕;年老故,葬眠弓山之阳。母杨氏,生三子:长敬,痒生;次轩;三德。

    [按] “罗巨卿”为十六世,每世平均二十五年,则他距汉惠有四百年,当为东汉末三国时人。“副榜”之名,始见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那一年会试,除例取十八之外,再取“副榜”二十八。以后明朝盛行之,正式录取的名字列于“正榜”;在正榜之外,名列副榜。清代会试没副榜,乡试始有副榜。正榜每五名取副榜一名,可以入国子监肆业,叫做副榜生。而饶州则是在隋开皇(518~600)中以鄱阳郡改名,距三国晚了三百多年。这说明元后的“副榜”及隋开皇后的“饶州”,均与“罗巨卿”贴搭不上。他既不能获元以后的“副榜”,不能做隋以后始有的“饶州”的教谕。

   十七世祖轩,老故,葬道益山之阳。祖母杨氏,生三子:长延嗣;次延蔓;三延昭,武痒生。

   十八世祖延嗣,乡试十一名举人,会试第一百三十名进士,殿试钦赐朝仪大夫。祖母张氏生七子:长节,庠生;次俭;三则;四球,武庠生;五素;六随;七总。

   十九世祖节,壬午科举人,癸末进士,殿试中廿五名,钦点翰林庶吉士。祖母喻氏,生三子;长惟忠,庠生;次惟孝,拔贡;三惟德。

    二十世祖惟孝,丙子科第卅一名举人,授华阴县令,升授永宁州刺史。祖母徐氏,生二子:长桂;次校,庠生。

    [按] “永宁州”之名始见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以后,元朝先后于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四川西昌县及贵州关岭县西南永宁设置了三个“永宁州”。明初,废四川西昌县的“永宁州”,升云南宁蒗的“永宁州”为永宁府,贵州关岭的“永宁州”则不动。隆庆二年(1567年)又改名石州为“永宁州”(治今山西离石县),五年(1571年)升古田县为“永宁州”(治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寿城)。不知《罗氏族谱》所说的“永宁州”是哪一处“永宁州”?是元代的还是明代的?而最为切要的是,元代、明代“州”的长官叫“知州”,不叫“刺史”了,显然历史上并不存在过“永宁州刺史”这样的官称。

   廿一世祖校,岁贡生,隐居无疾而终,葬道益山之阳。祖母张氏,生二子:长智隆,邑庠生;次智昭,武庠生。

   廿二世祖智隆,邑庠生。祖母赵氏,生三子:长时章,庠生;次时卢,庠生;三时举。

   廿三世祖时章,岁贡,己酉科乡试第廿九名举人,不任,寿终,葬于眠弓山之阳。祖母黄氏,生三子:长公望,庠生;次民望;三士望,武庠生。

   廿四世祖公望,癸卯科第八名举人,会试中九十八名进士,用以奉政大夫工给事。祖母朱氏,生四子:长汉臣,次汉杰,三汉文,四汉武。

   廿五世祖汉臣,辛卯科举十四名举人,壬辰科进士,奉授嘉县令。祖母王氏,生五子:长朝立,次朝达,三朝议,四朝冕,五朝左。

   廿六世祖朝立,由岁贡授德州教谕。祖母朱氏,生三子:长彦守,次彦申,三彦章。

   廿七世祖彦申,邑廪入贡生,终葬于观稼堂山之阳。祖母胡氏,生七子;长柩,次构,三拱,四植,五朴,六模,七杓。

   廿八世祖植,不任,老终葬于稼堂山之阳。祖母朱氏,生一子:伯膺,邑庠生。

   廿九世祖伯膺 ,丁酉科乡试卅六名举人,授孝感县令。祖母胡氏,生三子:长云壮;次云甫,庠生;三云清,武庠生。

   卅世祖云甫,癸卯科举人第六名,甲辰科一百九十名进士,入翰林,钦点中书舍人。祖母朱氏,生二子:长公济;次公立,贡生。

   卅一世祖公立,授饶州教谕。嫡祖母刘氏,生三子:长黄貌,字孟昭;次黄冠,字仲敬,分贵州独山;三黄道,分河池金峒。次祖母王氏,生四子:长黄宝,分思恩县;次黄辅,分巴平;三黄鸿,在南丹;四黄科,分东兰、凤山等处。三祖母张氏,生五子:长黄乾,分河池大罗村;次黄坤,分河池下瓦村;三黄德,住平村;四黄象,分长老板近村;五黄富,居花任村。四祖母朱氏,生五子;长黄荣;次黄华;三黄左;四黄干;五黄弼。此五房仍驻江西,现分居各州县。

    [按]明代以后,今风山县属于韦氏土官东兰州。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十三日,清朝将东兰州的内六哨改流,设置东兰州,降原东兰州土官知州韦氏为”东兰土州同”,让其继续统治原东兰州的外六哨。民国八 年(1919年)东兰土分州改流,设置凤山县。那地州《罗氏宗谱》此处说其二十一世祖“罗公立”次妻王氏所生第四子黄科分居“东兰、凤山等处”,犹如前面所说的“七世祖”“罗万劝”出任民国三年(1914年)方由华亭县改名的松江县教谕一样,道出其事的虚假。同时,也说明了《罗氏宗谱》此前世系,是民国八年(1919年)以后始由那地州官族中的人编撰的。谱中众多地名及大量明、清科举制的名词的超前使用,也暴露了宗谱所载的各代人的事迹并非实有其事。从汉惠帝到罗黄貌降附的明朝有一千五百五十多年,其中中国皇帝都换了一百四十多个,罗氏怎么只传了三十一代?如果以每代平均二十五年计,罗氏至少也当有六十代。由此可知,那地州罗黄貌以前的世系并非真实可信。

        黄貌公移分广西那地州
 

    自始到那地州,为—世祖起创。

    —世诅黄貌,己酉科武举,庚戌科会试中第卅名武进士,效用,奉命证讨广西那地州猫蛮,定乱安民有功,奉旨敕授那地州世袭服色知州。至洪武三年(1370年),颁印信一颗。于洪武丙辰年(九年,1376年)正月廿曰亥时寿终,葬于嘉柳山之阳。祖母黄氏,生一子明宝。

    [按]那地州《罗氏宗谱》认为罗黄貌于明初“奉命征讨广西那地州猫蛮,定乱安民有功,奉旨敕授那地州世袭服色知州”,始从“江西南昌府”移居于广西那地州。这显然不是事实。因为,一者,罗黄貌以前的所谓“江西南昌府”罗家世系是伪造的,二者,明代诸史书有关罗黄貌的记载,都认为他为客体“归附”于明,不是作为主体征讨那地官封那地。

    那州、地州,宋时为州,元代是土司州,其州首领都是世代沿袭,不能由外人来取代的。宋熙宁、元丰年问,“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罗世念所居之地为文、地、那三个羁縻州。崇宁五年(1106年),广西路经略使王祖道拓境邀功,文州首领罗更宴、地州首领罗文诚、那州首领罗更从等内附,王祖道以该三州隶于黔南路。此时距元丰五年(1082年)仅二十四年,可以认为此三州首领为“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罗世念的子侄。又《文献通考》卷331《抚水州》引《桂海虞衡志》载,“安化州最鸷悍,在宜州西境。官给生料盐以拊之,犹日侵省地以耕,民不敢与争,州亦不敢禁。顷有凌、罗二将者,建炎(1127~1130)间尝率洞兵出勤王。贼曹成人广西,建大旗购二人。二人遣健兵侏儒者数十辈,截发为牧童,候(曹)成兵过,自牛背强弩以毒矢射之,中者立死。成惊,俱遁去。时盗满四方,广西独晏然者,二将之功也。至今南人称之,子孙有任于州县者。”范成大这段文字,描述了凌、罗二将的勇武和谋略,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靖康”之难,四方“勤王”。宜州及岂州管下诸羁糜州洞首领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也义不容辞率军北上勤王。这在比《挂海虞衡志》晚成三年的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田子甲》中,说的很清楚。当时,能率洞丁北上勤王的不是一般人,唯有羁縻州洞首领能胜其任。前面说过,“抚水州蛮’中的罗氏囿居于那、地、文三州内,或可以推定南宋初年威定广西的“罗将军”即为文、那、地三个羁縻州中一个州的首领。建炎(1127~1130)年间,距罗文诚、罗更晏、罗更从三个归附宋朝的崇宁五年(1106年)也不过二十来年,可以推定“罗将军”与他们中的某一人有着前承后续的关系。自“罗将军”以后,文、地、那等州的罗氏族人即不见于史书记载了。《元史》卷134《斡罗思密传》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斡罗思密“移镇广西,洞蛮罗天佑作乱,招谕降之”,不知这个“洞蛮罗天佑”是不是文、地、那等州的首领?《旧通志》载:罗世念“作乱,诏遣兵讨之。未入境而世念率其徒来降,因拜官,厥后子孙传袭。洪武元年,罗黄貌归附,改为那地州”(《土司志》引)。万历《土司志》也说,宋的那州、地州,“元仍为地、那二州,其酋长世修常贡。洪武元年,罗黄貌归附,诏省那入地,改为那地州,锡印授黄貌为土官世袭知州”。这说明虽然宋末及元朝的史书没有载及文、地、那等州的罗氏首领,但因三州宋为羁縻州,元后又为土司州,其首领是世代沿袭下来的,没什么外姓人可以取代。因此,《土官底簿》说:“那地州知州罗黄貌,系宋朝世袭土宫。”所谓“系宋朝世袭土官”,不是说罗黄貌自宋活至明初一直担任着那地州的土官,而是说罗黄貌的罗家是自宋朝世代沿袭下来的那地州土官。

    《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洪武元年(1368年),罗黄貌“归附,洪武七年(1374年)授本州知州。九年(1376年)被利州知州岑志良杀害,劫去印信”。洪武元年(1369年)明朝大军进入广西,由不得罗黄貌不归附,明朝所以迟迟到洪武七年(1374年)始让他担任那地州土官知州,可能是与他于元末兼并那州有关。不知罗黄貌在元朝做了多少年的土官知州,但在明朝却没做几年,于洪武九年(1376年)就被利州土官岑志良杀了。

    二世祖明宝,赴京承袭。洪武十七年寿终,葬于纳莫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程达,萌生。

    [按]“罗明宝”,“明”字当衍,实为“罗宝”。《苍梧总督军门志》卷4载,罗黄貌“故,子宝袭”。《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罗黄貌)男罗宝赴京,钦蒙重发降印信,除授本州知州;十七年(1384年),被贼杀死”。就此看来,明初那地州土官时运不济,强敌环伺,自力不振,父子袭职后一、二年内都奔作刀下鬼了。要不是明朝维持前朝兴灭继绝、安定“蛮夷”地方的既定政策,那地州罗氏土官恐怕也难以为继了。此中,罗宝在其父死后七年朝廷才给他颁发土官印信,不能排除明朝曾经存在过将其改土归流的考虑,毕竟因其地荒僻,其民文化习俗不同以及朝廷本身力有不逮而作罢。

    三世祖程达,承袭州事,永乐九年(1411年)五月初三酉时故,葬于峒平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志通。

    [按] “罗程达”疑为“罗挞”之误,《土官底簿》和《苍捂总督军门志》卷4均作“罗挞”。《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罗宝“被贼杀死,亲男罗挞(报袭)。十九年(1386年)准袭”。罗挞做了二十六年的土官知州,永乐九年 (1411年)因死终职。
 
   四世祖志通,承袭州事。嘉靖五年(1526年)领兵征剿岜马寨,杀贼首班师回州。十四年(1535年)终,葬于峒平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文愈,萌生。庶母黄氏,生一子:文光。

    [按] 罗志通于其父死的第二年即永乐十年(1412年)就袭职了,哪有从永乐十年(1412年)在土官知州任上一直做了一百二十多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才死呢?《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罗挞故,“男罗志通(报袭)。永乐十年(1412年)五月奉圣旨:‘准他袭。钦此。’”《明仁宗实录》卷9下、《明宣宗实录》卷60记载了罗志通分别于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两次上京进贡,约于正统五年(1440年)上半年因死终职,做了二十八年的土官知州。

   五世祖文愈,承袭州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奉命征剿新天—带,杀贼有功。十六年(1537年),又奉宪调剿贺州一带地方。廿五年(1546年)五月寿终,葬于峒平山之阳。祖母莫氏,生一子:武杰,荫生。庶母韦氏生一子:武营;随杰公征剿广东新会、台山等处,故居广东新会、台山。

    [按] 罗文愈不是任职于嘉靖(1522~1566)年间。《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罗志通“故,嫡长男罗文愈(报袭)。正统五年(1440年)七月奉圣旨:‘他是土人,既有府、州官保结,着他袭。还行文书与布政司覆勘,若不实,拿解来京。钦此。’(后以)疾(卒)”。《明英宗实录》卷236载景泰四年(1453年)十二月,罗文愈曾遣人进贡。另外,《土官底薄》裁,罗文愈死时,子罗武杰刚十一岁,明朝就破例地让他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袭职了,说明罗文愈自正统五年(1440年)七月奉旨袭职后,历景泰、天顺,至成化十三年上半年方才终职,做了三十七年土官知州。

    六世祖武杰,承袭州事。嘉靖卅八年(1559年)奉宪调征剿新会县,斩贼首有功。四十四年(1565年)又奉调征剿和平县一带地方,生擒贼首有功。隆庆三年(1569年),奉调征剿茶顶窠,生擒贼首,并斩首级廿余颗,蒙总督王会同巡抚张叙题,钦奖奉调大夫服色知州,以附近地方加官。隆庆四年(1570年),古田县逆匪韦大鸾率党徒掠布政库,杀布政司黎,奉院两次调征古田县总捕哨,生获贼首林孟等,杀贼首级不计其数,平服贼窠班师回州。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二十四日戍时终,葬于峒平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世爵,荫生。

    [按]罗武杰任职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不是在嘉靖卅八年至隆庆五年间,因此《罗氏宗诺》此处所列事迹如讨新会、伐和平、剿古田等,均与罗武杰无关。

    《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罗文愈病卒,“男罗武杰年十一岁(报袭)。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奉圣旨:‘着他袭。钦此。’” 本来土官袭职的最低龄限是十五岁,现在罗武杰十一岁就奉旨袭职,是破例关照了。为什么破例?原因就是当时泗城州土官岑豹、岑应父子势力膨胀,胆大妄为,不断向周邻扩张。比如,位今天峨县西北与贵州罗斛寨隔着红水河相望的程县,本属流官治理,岑豹就毫不客气地将流官知县赶走,夺印占领其地。那地州西南与泗城州接壤,如不及时让罗武杰袭职,州中无主,容易让泗城州岑氏土官乘隙横生枝节,挑起事端。罗武杰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奉旨袭职到正德五年(1510年)初因病终职,任职三十二年。

   七世祖世爵,系武杰公嫡长子,承袭。
   
   八世祖庭楚,系世爵公子长子,承袭,故绝,序及胞弟庭凤替袭。

   九世祖庭凤,系庭楚胞弟,承袭州事。

    [按]罗世爵不是罗武杰之子而是其孙。罗武杰之子是罗廷葡2、罗廷凤兄弟,不是罗廷楚、罗廷凤兄弟。同时,罗廷凤与兄为同一代人,只是二任土官,不是别于其兄罗廷葡的另一代人。罗世爵则是另一代人,他是罗廷葡之子。

    《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罗武杰病退后,“正德正年(1510年)五月,男罗廷葡应袭。及称该州地方不宁,乞免本舍(土舍本人)赴京,准令就彼(袭职)冠带。奉圣旨:‘是。罗廷葡着做知州,还不世袭。钦此。’”又万历苏浚《土司志》说,罗廷葡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从征古田,逾年劳疾,舁归。寻(不久)死”。正德十三年(1518年),古田县(治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寿城)壮人韦朝威、韦朝猛为明朝官军所杀,激起了古田、永福、灵川诸县壮人的义愤,暴发了以韦银豹为首的反明起义。他们伏杀了广西副总兵官马俊、参议马铉。据《苍捂总督军门志》卷18载,正德十四年(1519年),镇守广西太监傅伦、副总兵官张佑“奉敕调集三广(湖广、广东、广西)汉、达官军,土兵,民款(西广呼民兵为款),凡四万七干三百有奇,分为五大哨而竞进”。土官听调随征,是他们尽忠朝廷的具体要求。这一趟征剿古田,那地土官也去了。不想风餐露宿,日夜驱驰,一年之后罗廷葡就病例抬着回家,再也起不来了。这样,罗廷葡于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奉旨袭职,十五年(1520年)即病死终职,任职不过十年。

    《苍梧总督军门志》卷4载,那地州土官罗武杰“故,长子廷葡袭;故,子世爵袭;绝,武杰次子廷凤袭”。此中,关于那地州罗氏土官的世次及权力传递情况说的很清楚。该书成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所载那地州罗氏土官世次及罗廷凤而止,说明那地州此两代三任土官的更替距《苍梧总督军门志》的作者应槚出任两广总督的时间都不太远,其说是可信的。 

    泗城州土官岺豹父子恃强凌弱,浸那地入田州,欺梅邻封,众土官敢怒而不敢为。正德末,田州土官半猛强大,誓要报其破府之仇。《苍梧总督军门志》卷18载,正德十六年(1521年),岑猛“纠土官岑璋(归顺州)、罗武杰(那地州)、沈贵(云南富州)等聚兵攻”泗城土官岑接。此中,罗武杰当为罗世爵之误,因为罗武杰早于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以前终职,其长子罗廷葡袭职后也已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死了,与岑猛一起攻打泗城州的应是罗世爵。罗世爵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袭其父职,做了二十多年土官。据《明世宗实录》卷343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那地州土官已是罗廷凤,说明在此之前罗世爵已经死了。

    罗世爵死后,无子嗣,由其叔罗廷凤替职。替职之初,罗廷凤只是以“土官男”的名份视事,后因听调随征积有功劳,朝廷才予以“实授”。据《明世宗实录》卷343载,罗廷凤因“尝听调有劳”,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免赴京”,在本州袭替那地州土官知州。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扰害江浙,形势严峻。在田州瓦氏夫人率兵抗倭的同时,罗廷凤也按照明朝的要求,派土目罗堂等领兵五百九十人奔赴江浙抗倭前线,为卫国保民尽了自己的力量(郑若曾《江南经略》卷8下《调狼兵记》)。罗廷凤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后终职,做了十多年土官。

    十世诅忠辅,系庭凤公嫡长子,承袭。生三子:长谦端;次谦范;三谦慎,夭故。

    [按] 罗黄貌以来,罗忠辅应为第八代第十任土官。他袭职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以前,这一年的六月,由于“剿平瑶僮功”,由“土官男”升授“暂署本职” (《明世宗实录》卷522)。据翟九思《万历武功录》卷4《怀远诸瑶僮列传》载,隆庆六年(1572年),罗忠辅率那地州土兵前去镇压今三江侗族自治县“瑶僮”人民的反明斗争,因表现突出,获得明王朝二十两黄金的赏赐。

    罗忠辅有个叔叔叫罗世璟。隆庆六年(1572年),他曾代罗忠辅率那地州土兵听调随征,前去镇压平乐、荔浦、迁江等地壮族的反明斗争。

    壮族诸土官,在朝廷眼里不过是鹰犬。隆庆六年(1572年),怀远、府江、右江、水宁、洛容等地,处处烽火,明王朝束手无策,只得征诸土官。而朝廷征调土兵,也不管你负担有多重,唯知征调而已。所以这一年罗忠辅听调率兵去了怀远;府江再调,便由官叔罗世璟率土兵上阵;永宁、洛容又调,据《万历武功录》卷《永宁洛容诸僮列传》载,只好以官次男罗谦范率土兵应调。这可谓是叔祖父子都听调,走狗甘苦凭谁诉了。

    十—世组谦端公,生三子:长振芳;次振茂;三振邦公,修丹炉营盘也。

    [按] 罗谦端应是第九代十一任土官。《万历武功录》卷4 《十寨诸僮列传》载,万历七年(1579年),那地州土官知州罗谦端听两广总督刘尧诲的调征,前往十寨(在今忻城、来宾、上林三县交界地)镇压当地壮人的反明斗争。翌年“论土吏功”,他“第居一等”,获朝廷二十两黄金的赏赐。《明神宗实录》卷373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六月甲寅,“广西东兰州土官韦文第为思吉镇土舍韦文灿所杀,夺其印。主之者则那地州土官罗谦端。端通同叛目黄来及汉人吴扬也。……委指挥—员统兵至那地明示谦端:不许助恶,并擒恶目罗力萃等候案。如再执迷,会兵进剿,谦端一并议处。”又同书卷383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戊子,“兵部以韦文灿等就擒并获印信,请下广西巡按史勘问,并责罗谦端献恶目罗力萃、蓝九德等正法”。由此可知,罗谦端是在万历(1573~1619)初年袭职的,到三十一年(1603年)还在土官知州任上。此时,他任职已近三十年。

    明初,那地州土官罗黄貌、罗宝父子积贫积弱,相继为人所杀。其后传至罗武杰,州力渐盛,世代听调又锻炼了一支能征惯战的“狼兵”队伍。拥有这样的实力,罗谦端于是不大守本分了。可是,维持众土官分立的现状,是朝廷利益所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朝廷是不会忍让那地州土官侵邻封以坐大的。因此,罗谦端阴谋东兰州只落了个偷鸡不得反蚀把米的结局,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自己手下两名得力头目杀了以向朝廷谢罪。

    十二世相振芳公,生二子:长道棋,次道旁。

    十三世祖道棋公,生七子:长德惠,次德象;余者,无嗣。

    [按] 罗振芳可能袭于万历(1573~1619)后期。他与其子罗道棋任职于万历(1573~1619)、泰昌(1620年)、天启(1621~1627)至崇祯(1627~1643)年间。

    十四世祖德惠承袭,因病故,无嗣,序及胞弟德象替袭。

    十五世袓德象承袭,被叛目宁兴义谋死。生一子:明臣。

    十六世祖明臣承袭,又被叛目谋死,应叔祖振茂公之孙德寿承
袭。

    十七世祖德寿公承袭,后又被叛目罗振明、宁兴义等杀死。序及胞弟德全替袭。
 
    十八世祖德全承袭州事,又被叛目宁兴义等杀死。全公仅生一子:明经。

    十九世祖明经公,又遇害,故绝,序及十二世之二房谦端公之曾孙、振芳公之嫡孙、道旁公之长子德忠公承袭。次子德思,分居拉花、更庭;三子德恩,分居隘石、都牙。
 
    廿世德忠公,生七子:长明绪,次明绎,三明纪,四明绍,五明绿,六明纬,七明纶。公葬纳怀村后。明绪承袭;明绎分更桥(即老街) ;明纪公分九丰、郎上、右里;明绍分四寨;明绿公分平嘴;明纬公分龙谷;明伦公分翁乐,故绝。

    廿—世祖明绪承袭州事,生四子:长会禧,承袭;次介禧,分居邦里;三、四绝房。公葬云榜石比任山之阳。祖母岑氏,诰封贞懿宜人,葬云榜比汉山之阳。

    [按]从“十四世祖罗德惠”至“廿一世祖罗明绪”的所谓“八世”,其实只是“二世”七任土官,即罗德惠、罗德象、罗德寿、罗德全、罗德忠及罗明臣(罗德象子)、罗明绪(罗德忠子)二代七人。“十九世”罗明经(罗德全子)并末袭职,不当列入。另外,罗德忠不当是罗振芳之嫡孙,因为罗德寿及罗德全是罗振芳之弟罗振茂的孙子。如果罗德忠为罗振芳的嫡孙,按先近后远的继袭原则,他当先于罗德寿、罗德全承替,可他却晚于此二人,说明他比罗振茂之孙罗德寿、罗德全在血缘上又远了一层。嘉庆《广西通志》卷59说“德全子明经夭,族叔德忠袭”,是有道理的。

    从罗德惠到罗明绪,两代人兄终弟袭,侄亡叔继,由直系而旁支,由旁支而族人,七十、八十年间走马灯式地换了七任土官,一方面反映了那地州土官主弱从强,官族内部争袭激烈;另方面说明了那地州土官亲族的孱弱,生育不繁。《清史稿》卷516《广西土司传》载,那地州土官“传至罗德寿,清顺治九年(1652年)归附,仍难世袭”,则其以罗德寿为界区,前为罗德惠、罗德象、罗明臣兄弟父子相继替袭期,后为土官近支及族中兄弟的权力转换期。罗德寿在顺治九年(1652年)降清之前已经替袭,其族侄罗明绪于康熙(1662~1722)后期或雍正(1723—1735)初期也已经终职,六、七十年中竞有罗德寿、罗德全、罗德忠、罗明绪四任官先后更替,可见他们每人平均任期不足二十年。

    廿二世祖会禧承袭,故,葬吾隘石岜皆山之阳。祖母黄氏,生二子:长元善,承袭;次元美。祖母葬于路口石江边。

    [按] 罗会禧约袭于康熙(1662~1722)末或雍正(1723~1735)初,终职于乾隆九年(1744年)上半年(《清高宗实录》卷221)做了二十多年土官。
 
    廿三世祖元善,承袭州事。公生二子:长起城;次起瑛,分纳怀。公葬于威亨纳朝山之阳。祖母莫太夫人,葬于峒平山之阳。庶母韦氏,葬于万千山。

    [按] 《清高宗实录》卷221载,乾隆九年(1744年)七月二十九日,“以故广西庆远府那地土知州罗会禧子元善袭职”。罗元善做了近四十年的土官知州,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老疾病退(《清高宗实录》卷1198)。

    廿四世相起城承袭。公生一子:凤翊。公葬于吾隘石燕山。祖母韦氏,葬于邦里纳翁山之阳。

    [按] 《清高宗实录》卷1198载,罗起城在其父罗元善病退后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初四日奉朝旨袭职。他任职十六年后,于嘉庆五年(1800年)初因故终职。

    廿五世诅凤翊,承袭州事。公生二子:长腾皋,次腾骧。公葬于塘结山。祖母岑氏,葬于圹尧山之阳。

    [按]其父死时,罗凤翊年仅十岁。据《清仁宗实录》卷61和卷153载,朝廷为防争袭者窥伺,在其父死后,先让罗凤翊于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初四日袭职,而于嘉庆十年(1805年)十一月二十日年满十五岁时令他正式袭替视职管事。

    廿六世祖腾皋,承袭州事。公生五子:长瑞蛟,次锦蛟,三盘蛟,四梦蛟.五渤蛟。祖母韦氏,葬于拉茶。

    [按] 《广西石刻录》收有那地州土知州罗腾皋《创建祖祠碑记》。碑文撰写的时间是“咸丰九年岁次己未(1859年)仲春谷旦”。罗腾皋落款自称”世袭那地知州十九世孙”。达“十九世”实为“十八世”,因为该碑文所载的罗氏土官世次错将罗廷葡之子、罗忠辅的堂兄罗世爵作罗廷葡、罗廷凤之父,罗忠辅之祖,无端多了一代。罗腾皋立碑于咸丰九年(1859年),虽不知他替袭和终职的时间,却可知他任职于咸丰(1851~1861)年间。

    廿七世祖锦蛟,代理。瑞蛟早亡。夫人生一子:兰芬。
 
    廿八世祖兰芬,承袭。祖母莫氏,忻城县人,生二子:长松麟,次松魁。   

    [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广西巡抚张鸣岐的《奏折》说,那地州土官罗兰芬终职于光绪(1875~1908)后期(唐兆民《关于土官的两份材料》、《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二辑,1982年)。准此,则其罗锦蛟可能袭职于同治(1862~1874)年间。

    廿九世祖松麟,单名权,字衡斋。代理。祖母张氏,生一子:怀仁,至此土官改流,不再序传。

    [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广西巡抚张鸣岐在其《奏折》中说:“那地土州罗兰芬病故,委官男罗权署理。”(唐兆民《关于土官的两份材料》、《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二辑,1982年)罗权是那地州最后一任土官,民国十六年(1927年)那地州改流并人河池县(广西区档案馆藏《广西省政府档案》卷149)。

    以上是那地州土官的《罗氏宗谱》。《罗氏宗谱》对明以前的罗氏世系胡编乱诌,对明以后的也出现以父为子、以子为父的颠倒事例,且所列事迹多不符于其人,说明编谱人生的太晚,对前朝的先人不明底细,又不知翻检史书的有关记载,只能根据族人口耳相传参己意以立言。如此,哪能不发生差错!罗黄貌在元朝后期即已任地州土官知州,后因兼并那州,所以明初他虽已“归附”,却过了好多年,直到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方才发给他印信,授任其为那地州土官知州。《罗氏宗谱》的编者为了说明那地州的土官罗氏始于明初“从江西南昌府分居那地州”的罗黄貌,编了一串“江西南昌府”从汉惠帝至明初罗黄貌的罗家世系,但他们忘记了明军进入广西,罗黄貌是作为元朝的“世袭土官归附”的(《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万历《土司志》),而不是罗黄貌作为明军将领进入广西因“征讨那地州猫蛮”有功而封于那地的。“反客为主”,固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但“归附”明朝的客体那地州世袭土官罗黄貌,是不能变为“征讨那地州猫蛮”立功的主体“明军将领”罗黄貌的。

    明代及清朝前期,那地州土官罗氏族人并未怀疑其先人为本地的“土著蛮夷首领”,因此无论是明万历的《土司志》还是清嘉庆《广西通志》卷59,都说那州、地州的罗氏自宋熙宁、元丰年间罗世念而下至罗黄貌,历代“世修常贡”,“洪武元年(1368年),罗黄貌归附,诏省那入地,改为那地州,锡印授黄貌为土官”。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清朝民族压迫的强化以及社会观念意识的转变,那地州罗氏也随从时风,萌生了“罗氏土官族不是广西土著蛮夷”的意识观念。但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那地罗氏怎能不是广西的”土著蛮夷”呢?咸丰九年,那地土官罗腾皋撰《创建祖祠碑记》说“我祖宗自宋讨平那地,仰沐累朝圣思,念伟积丰功,奄有兹土,俾子孙世袭抚治之”,可谓是模糊透了。宋哪有“那地”之名?祖宗来“自宋”的哪个时候?“讨平那地”的什么,有什么“伟绩丰功”?到了民国年间,罗氏族人为了避免罗腾皋的说法引来的尴尬,便编撰江西南昌府罗氏自汉惠帝至明初罗黄貌的世系,申述到明朝初年罗黄貌分居那地州的缘由,于是就形成了这—本那地州《罗氏宗谱》。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今广西西部设置羁縻州洞,都是以当地居民的氏族部落为基础组州建县,以他们的首领世袭治理其地的。那州,唐代已是羁縻州。文州、地州虽然没见,但在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168中已有文州,说明北宋前期它已经存在。崇宁五年(1106年),王祖道拓边邀功,那、地、文、兰的首领罗更从、罗文诚、罗更宴、韦晏闹一时归附,说明地州与那、文、兰等州一起早已存在。那时该地区层峦叠峰,众山拥洞,岭树重返,交通阻塞,各州洞田地为部,因部固地,划疆而治,鸡犬相闻。在隔绝、分立的状态下,各州洞首领也是世袭的。比如,元朝合凤州在今凤山县,宋时在文、那、地等州范围内,可自我成洞,元朝成为州级建置,明初并人东兰州以后,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其地的土目仍为“原土官之孙罗惟”(《明太宗实录》卷158)。文、地、那等州,宋时为罗氏的势力范围,那时见于史载的是熙宁、元丰年间的“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罗世念”,之后是崇宁年间的罗文城、罗更从、罗更宴.南宋初年则是“罗将军”等,此后至元朝后期,因史载阙遗,则不知其具体为谁人了。元末地州土官是罗黄貌,他兼并那州后归附明朝。自他而下至民国年间改流,那地州土官罗氏传承了二十一代二十八任。
 

[[center]][[image1]][[/center]][[center]][[image2]][[/center]]

《壮族土官族谱集成》     
作者:[日]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   页数:672   出版日期:1998  
主题词:壮族-谱系学(地点: 中国 学科: 史料) 谱系学-回族(地点: 中国 学科: 史料) 
目录:那地州官族《罗氏宗谱》 第581页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