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本是珠公脉
罗伏龙 发布时间:2007-03-18
越岭南迁历几朝?赣江云影未烟消。
豫章堂上宗名盛,黔桂山中玉树高。
叶茂枝繁栖彩凤,流长源远育金貂。
寻根本是珠公脉,群燕分飞恋故巢。
这首小诗是本人编写《罗氏族谱》 (东巴凤卷)后有感而吟。2005年清明节,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罗氏宗亲贤达两百多人于凤山县城聚会,隆重召开“东巴凤罗氏历史文化源流研讨会”。会议就东巴凤罗氏之祖籍源流,迁徙过程,变异情况,文化特点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众宗亲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各宗支代表在发言中引经据典,从各自珍藏的祖传族谱所记载的史实中,列举了许多事实,充分印证:(1)东巴凤罗氏原籍江西,皆豫章堂裔孙,始祖罗珠公。(2)东巴凤罗氏(元恳支系)先祖于宋皇佑年间随狄青将军征剿侬智高后而流寓桂西,先与黄氏同为田州首目,带兵丁共理州事,而后又入东兰,河池,落籍河池大罗村蕃衍发展,至洪武初年,罗黄貌受印世袭那地土司后,罗氏家族(黄字辈)诸兄弟又分居桂西北及至云贵川一些县市再图发展。(3)凤山砦牙元恳公(推算为罗黄道第11或12代孙)支系与南丹那地罗黄貌为同宗分支。族谱记载,黄道与黄貌是同胞兄弟,黄道后裔于万历年间由大罗村渐次移居南丹,东兰,至顺治初年,罗元恳入凤山定居,成为罗氏进入凤山的开基祖,亦是东巴凤及天峨,凌云,乐业罗氏之始祖。(4)支分各地的罗氏宗亲,或居壮乡,或入瑶寨,或安居于毛南族及仫佬族村屯,或乐业在布衣族山乡,而且,往往与其他姓氏杂居。入乡随俗,年代久了,语言现象与民族成份或一些习俗也随着演变,或变壮族讲壮话,或变毛南族讲毛南话,或变仫佬族讲仫佬话……但万变不离其宗,东巴凤罗氏文化习俗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又兼融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5)东巴凤豫章柏林罗氏无论分居何地,都能牢记“耕读为本”和“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祖训,独立进取,自强不息。所以,代有闻人,为当地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
通过此次盛会的交流研讨,正本清源,众宗亲更进一步认识罗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明盛会聚宗亲,同是豫章堂上人。派衍支分居桂岭,年湮代远祖源深。”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宗恩泽,继承弘扬罗氏优秀传统家风,会议决议:修撰《罗氏族谱》 (东巴凤卷),并由本人担任主编。
东巴凤罗氏(即元恳公支系)是桂西北一著姓望族,自元恳公在砦牙开基创业后,子孙发达,人丁十分兴望,其裔孙如今主要分布在凤山,东兰,巴马,天峨,河池,南丹,罗城,环江,都安,凌云,乐业,百色,田阳乃至云贵川等县市的乡镇,人口约30多万。因此,东巴凤民间有“无罗不成宴,少罗难成圩”的说法。
东巴凤罗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宗支繁浩,其祖源何处?根出何方?枝分何由?叶繁何状?这是编写东巴凤罗氏族谱必须弄清和理顺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族谱编委各成员分别深入东兰,巴马,凤山,天峨,河池,南丹,罗城,坏江,凌云,乐业,田阳,百色等县的罗氏村寨进行广泛而细致地调查,搜集到许多宗支家藏祖传的罗氏族谱50多本。这些族谱绝大部分是用毛笔手抄,亦有少数油印本,因年代久远,纸页焦黄,有的被蛀虫咬损而残缺不全,有的字亦模糊不清,有的缺页漏句。但是,将它们综合并加以对照,即可以互相补缺印证。仔细阅读这些文本,发现其中有不少错漏,或年号有所出入,或直旁互易,或代序颠倒,或人名错位,或以后世之名称套戴古人头衔,甚至传抄走样,等等。究其原因,乃是地理环境及物质条件的限制造成。罗氏众多宗支分居于桂西北这块土地,到处崇山峻岭,古时属蛮荒之地,交通阻隔,宗亲间不便往来或甚至无法交往,消息闭塞,加上没有印刷条件,所有族谱只能靠手抄传世,听说有的因遇兵荒马乱和遭火灾而失谱,只靠族中长老口传笔录,因年代久远,记忆摸糊不清,如此等等,错漏自然可想而知。再则抄录者的文化层次也是一个问题。从所收集到的族谱中看,发现其中错别字相当多,这说明抄录者的文化都较低,有时他们或许凭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填漏补缺”,因此,产生这样那样的错漏是在所难免的。这种现象,是人们在整理族谱中常常碰到的事,不足为怪。不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漏,其脉络及重要事件和人物都十分清楚,繁衍变迁一脉相承,古今贯通,毋庸置疑
然而,看了《那地官族罗氏家谱考辨》(以下简称“考文”)一文,觉得考辨者的考辨有失偏颇,作为与那地罗黄貌同宗分支的东巴凤豫章柏林罗氏族人是不会苟同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此发表几点看法。
考辨者之“考文”断定罗黄貌祖籍不是源于江西,而是地道的广西“土著蛮夷”。因而,就认为“罗氏世系胡编乱诌”,“且所列事迹多不符其人”,纯粹是伪造的,根本就不存在。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冒真不像。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的印记,同样,作为组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家族的历史,自然也是这个家族众多成员蕃衍生息的足迹,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这个历史不是某一个人能够胡编乱造,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随意推测否定就不存在。所以,南丹那地罗黄貌的祖源是否出自江西,是外迁来的移民后裔还是地道的广西“土著蛮夷”,只能沿着历史的隧道去寻找他的踪迹。
众所周知,广西的壮族有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土著居民(即考辨者所谓的“土著蛮夷”),二是外来移民的融合。那么,罗黄貌到底属于哪一部分呢?从我门收集到的东巴凤罗氏族谱的“序文”看,对于罗氏姓氏的来源及远祖的情况,都有大同小异的文字记载:“罗本姬姓(注:黄帝姓姬,号轩辕),周初封其后于罗国,因氏焉。周末,罗自宜城徙长沙。秦武陵令罗君用督官铁,溺洞庭,其女与弟寻尸不获,俱沉水死。宋旌其孝,曰孝烈妃,弟曰孝感侯,立庙以祀,今沙城又云湘东灵祀庙者,其故居也。”(巴马县罗文多提供《罗氏族谱》)。“水必有源,木必有本,宗嗣之建所以溯本源于不替也。我罗豫章地(裔)本支,畅茂蕃衍,夏商以前,远不胜追其世次矣。罗氏源于洪荒之世,火德星君奉上帝之命于长沙以罗为姓。罗徽音豫章,出祝融氏,春秋有罗国,子孙以国为氏。”(东兰县罗永谋提供《豫章族谱》)。“罗本姬姓,原系轩辕氏之裔(注:黄帝姓姬号轩辕),其后南迁,于荆山为祝融氏。后有助夏后氏治水之功而名始显。延至周初有祝融氏佐武王定天下,以功封罗国因氏焉。周末,罗自宜城移居长沙,武陵令罗君用运官铁溺洞庭,其女与弟寻尸不获,俱溺水死。事闻于朝,因旌其女曰孝灵烈妃,弟曰孝感侯,立庙以祀。今沙城湘东灵祀庙者其故址也。”(凤山县罗明甲提供《豫章罗宗族谱》)。
这里所引的几家罗氏族谱的“序文”是否是空穴来风?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宋朝天宝元年(公元968年 )罗颖在《豫章罗氏源流总序》中说:“(罗氏)周末自宜城徙长沙。秦武陵令罗君用督运官铁,溺洞庭,女与弟寻尸不获,俱赴水殁,乡人感其义,于长沙城东故居建祠焉。”而安化《罗氏族谱》中的《罗氏本源》对于君用弟与侄女寻兄尸之义举记叙得更具体:“乡人感其义,于长沙城东故居建祠,宋加旌表,赠孝感侯,立庙以祀。”将东巴凤罗氏谱“序文”的记载与罗颖的《豫章罗氏源流总序》及安化谱的《罗氏本源》比较,两者所说的人物事件地点完全一致,而文字几乎相同。罗颖是宋朝人,当朝人应知当朝事,对于“宋朝加旌表”其先祖之烈行义举,自然是实录其事,岂可胡编乱造?
因此,通过以上所引史料的比较,罗黄貌祖源出自祝融,乃豫章宗脉(即外来移民后裔),此其一。
其二,罗黄貌既然是豫章宗脉,那么,始祖就是罗珠。罗珠何许人也?从我们收集到的众多罗氏族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罗君用之子珠,又名怀汉者,仕汉为大农令,适会汉侯婴以南服事。上命珠与郡人张交监工筑城,告成,珠手植豫章于沟,因家焉,因以名城而罗望豫章者此也。珠卒丧西山南岭。六子居厚,宜礼,子成,知正,抵德,成通嗣墓。以居(珠)配张氏,傅氏,丧万寿宫前黄古巷茅芽及阕家坑是也。”(凤山《豫章罗宗族谱》)这里所记叙的与《新化罗氏通谱》和《南昌耄旧记》所记的人物事件十分吻合,说明其祖籍是同根同本的。按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而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根。因此,即使离乡背井,其行囊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传家宝即是族谱。东巴凤罗氏(即罗黄貌同宗分支)的族谱是世代相传的,其中对其始祖罗珠创业的事迹记得那么清楚,甚至其墓地以及儿子妻室都没有漏掉,这是为什么?这是“根”的传统观念使然。因此,更足以说明其祖籍为江西无疑,而罗黄貌乃是来自江西豫章堂的后裔。
其三,与南丹那地罗黄貌为同宗分支的东巴凤豫章柏林罗氏祖源来自江西,在各个宗支祖传的族谱中都有这样的记载:“罗氏起始江西临江府新建县十字街大桥头,次游湖广长沙府武冈县。创业于江西南昌府丰城柏林豫章大桥头地内暹岗堡,及后,又迁徙吴西。”并录有祠堂对联传世:“柏林创业垂千古,玉树分支起汉唐。”“豫章堂上清风远,柏林科第化日长。”(江西大祠堂)“吴西源流传家有自,豫章支派诗书继世无穷。”(吴西祠堂)凡是生活在桂西或是邻近周边的贵州及云南的罗氏族人,家家户户堂屋的祖宗牌位上都写“豫章堂”,而且,牌位两边往往写以上所录的对联,自古至今,历世不替,以示乃豫章堂之子孙,不忘祖根宗脉也。不仅如此,在东巴凤罗氏一些老祖坟的墓碑碑文也有罗氏来自江西的记载,如凤山罗氏开基祖元恳公(黄道支系)的墓碑碑文(墓在砦牙拉杰山)这样写道:“祖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宋朝流寓河池大罗村,后分南丹,那地,东兰,不能详述,惟吾本支祖派顺治初年移到门州(砦牙)帕雅村肇基 ”《凤山县志》(黄文观主编)的姓氏条目中也这样记载:“罗姓,来自江西。”以上所引的文字对凤山罗氏(黄道支系)的祖源及后裔迁徙的简介都记得非常明嘹,这是牢记祖根的依据,倘若不是来自江西的豫章堂子孙,对其起籍地是不会记叙得这么细致清楚的。以上所记的地名,如今在江西都还找到,这难道是胡编得来的?
其四,字派是中国姓氏最明显的特点,各姓氏各宗族各有各的字派,谁属于哪个姓氏哪个宗族哪个辈份,只要论及字派就会明白。所以,字派成为连贯宗族血脉的一条纽带,也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参考之一。就此而言,我们亦可以断定东巴凤罗氏(黄道支系)是来自江西的豫章堂后裔。因为,所收集到的这些族谱都记有四十个字的老字派:“盛应实君用,成彦伯公叔。以芝茂宪光,乘兴克永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经我们多次反复查对,这四十个字与《南昌柏林谱》(宋,罗盛德修撰)所列的罗氏大成谱统一字派,除了“以芝”(文曰)和“永”(允)几个字不同之外,其余的完全相同,而与吉水罗氏谱所列的字派只有一“永”(允)字之差。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对不是。河池地处桂西边陲,东巴凤更是河池的边远山区,与江西南昌相隔千山万水,古时交通阻隔,讯息断绝,要是没有宗族血脉相连,两地人的字派是不会这么吻合的。由此可见,南丹那地官族罗黄貌支系与其同宗分支的罗黄道支系(东巴凤罗氏)跟江西南昌柏林罗氏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在这方面,河池学院罗起君教授多年来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可作佐证。他对河池,南丹,凤山,东兰,巴马,天蛾,罗城,宜州,环江等地的罗氏的来历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以他们的族谱为第一手材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考证,纠偏正误,去伪存真后,再与江西《南昌柏林谱》对接,因而理顺了南丹那地罗黄貌罗黄道这一支族人跟罗珠公的世次关系:罗珠公—居厚公—悉公—臣恭公—诚公—徵公—达公—叶公—升公—季实公—宵公—令恭公—瑭公—文通公—铿公—均章公—企生公—昌公—智通公—利祖公—景赐公——万劝公—元锦公—世公—志义公—尹俊公—有光公—汉蕙公—宏信公—绍威公—周翰公—巨卿公—轩公—延嗣公—节公—惟孝公—校公—智隆公—时章公—公望公汉臣公—朝立公—彦申公—植公—伯鹰公—云莆公—公立—黄貌公,黄道公(黄道与黄貌为同胞兄弟,东巴凤罗氏在此与南丹那地罗氏分支)—某某(失传)—某某(失传)—某某(失传)—某某(失传)—某某(失传)—某某(失传)—某某(失传)—元恳—鹏公—现福—台公—富公—达观—吉老—权老—国暖—朝凤—嘉德—必—旺—龙—起—凤—腾……这个“世次录”,自古至今一脉贯通,它进一步说明南丹那地罗黄貌这一支罗氏族人与江西罗珠的血脉相连,族情相通。所谓血浓于水,这种血缘关系,无论年代多么久远,它都不会忘记和淡漠。如今,海内外都有东巴凤豫章柏林罗氏后裔,或港台,或东南亚,或欧美,但不管走多远,即使天涯海角,他们都会牢记祖脉宗根,永世不忘。因此,任何企图割断这一血缘关系的行为,都是妄然。
其五,既然罗黄貌这支族人祖籍源于江西,那么,他们又是何时何因迁到广西进入河池落籍南丹那地?专门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在《中国罗姓》一文中说:“秦汉时,罗姓已播迁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的先民。”(《中华罗氏通谱》2003年第六期)2007年出版的《中华百家姓氏通鉴》罗氏卷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他们(罗氏)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繁衍,走向了祖国的广大地域,除汉族聚居的地方外,他们还毅然地迁徙到当时还十分荒僻的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与当地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彼此通婚,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并成为此中的著姓。有的甚至把生命之根伸向国外。”“两广的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着许多以罗为地名的山川,村寨,至今壮语仍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这说明有一部分罗人南迁至两广与古代骆越族相融,因而保留了许多以罗命名的地方。”(注: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载,广东,广西两省以罗命名的县和乡镇数量之多,居全国前列。广东有罗水,罗江水,罗浮山,罗水县,广西有罗白土县,罗城县,罗墟(在武鸣县),罗楼,罗西(均在凌云县),罗东,罗西(在河池宜州),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罗氏进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融合的情况,并非如考辨者所说的这些自古称为“瘴乡”的壮族社会被“包裹得紧紧的”,“外气入不去,内气出不来”,让“中原人谈瘴色变”“闻蛮气馁”。由此观之,罗氏进入南丹那地等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符合历史事实,而且还体现了罗氏善于与其他民族融合的亲和精神,而不像考辨者所说的“异服殊音不可亲”。因此,倒不是罗氏族人要“夤缘攀附”中原而“乱编胡诌”族谱,而是考辨者无视史实而胡说八道。
椐我们所掌握的罗氏族谱所记载的罗氏迁徙的情况跟史实也是相符的,凤山罗润淑(光绪16年)的《罗氏族谱撮要提录》:“吾祖南昌豫章沟柏林起籍,传至汉十二代,王莽篡位,皇兵干散,有诗为证:平地干戈闹如蛙,皇兵赶散各天涯。焉湖太子麒麟福,坐镇江南播桂花。一户分成千千户,百家衍为万万家。逃散记得诗八句,是吾儿孙永不差。”这八句诗在这一带的豫章罗氏族人中老幼都耳熟能详。诗的含义十分明显,即因战乱而背井离乡,分奔天涯。当然,这首诗不能完全作为罗氏迁徙之全过程的证据,但是,它起码说明了一个主要的原因:因战争动乱而迁徙。迁徙的时间比较早,是在汉朝。这跟袁义达先生所说的罗氏早于“亲汉时”播迁两广是吻合的。从历史上看,北方汉族南迁就有过好几次。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干分先生在《广西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情况探导》一文说:“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先后来到广西的首推汉族……纪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开置南海,桂林,象郡,南来大军大都留戍岭南。”“前112年,汉武帝大规摸用兵南越。。。。。。汉族官兵及百姓南来更多了。” (《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2.)这么几次几十万大军南下,难道其中就没有罗氏的子孙?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罗氏族谱的相关记叙。在我们收集到的罗氏谱中都有这样的记载,“自汉唐而来,支派分居地名一概录出,以便稽考也:一支分派炉州,一支分派黄坪,一支分派云南,一支分派南丹,一支分派贵州,一之分派綦江,一支分派松溉,一支分派合州,一支分派顺庆府。”这里除了时间不很具体外,分居之地名却是很明确的,而且这些地方如今确实有罗氏后裔,有的还是当地的大姓,比如南丹那地就是。由此可见,罗氏进入南丹并不是无案可稽的。
另外,凤山罗润淑的《罗氏族谱撮要提录》对罗氏于宋时随军南征后如何辗转进入南丹有较细的记载:“罗氏古籍原住江西新建县,唐朝荫袭越国始祖罗昌之后也。宋朝皇佑年间,天下苗瑶反乱,皇帝出兵进剿,派狄将军据守昆仑关,瑶寇平服后,随征吾祖罗元等遂留居创业------扶助黄元管田宁府,理事军民事务。后罗元往南丹那地,罗福往东兰------”这些记叙虽然不很具体,但却对罗氏迁徙的走向有了明确的交代。从这一记叙可知,罗元只是“扶助”者的角色,黄元是何职务也没说明,当然是名不见经传了。但是名却见于族谱之中,这正好说明它的真实性。因为族谱重的是脉流,而不在官职。倘若如考辨者所说的为了“夤缘攀附”名门华胄来提高身价的话,为何又不像考辨者所说的那样“私造官阶”在这里给黄元和罗元戴上一顶乌纱帽好让罗元炫耀于世光宗耀祖呢?
究竟罗黄貌祖籍是否来自江西?他是地道的广西“土著蛮夷”还是外来移民后裔?从以上的论述中已说明了来龙去脉,勿需多说。
其实,对于迁入广西的外来移民,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研究探导,并作了符合历史客观的论证:“从历史上看,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是促进 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直接相互渗透,最后达到融化的有利条件。广西民族杂居的局面,主要是汉族大量迁入壮族地区而形成起来的。”“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我国历史上出现几此大规摸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中原一带,战火纷飞,烟硝弥漫,不少汉族衣冠士族,挈家避地岭南,其中迁入广西的为数不少,尤以宋明时期居多。”“从迁入的原因看,有南征屯戍的,有官仕不归的,有避乱流寓的,有经商谋生的。。。。。。”“不管是务农和经商,他们都是劳动人民的一员,即使是任官不归或宦游定居的,其子孙一旦成为劳动人民之后,也能和当地壮族人民一道,共同劳动,共同生产,甚至相互通婚。”(见《岭外壮族汇考》,覃树冠《浅论广西壮汉民族融合问题》,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2.)
覃树冠先生论述了历史上中原大批汉族南迁的原因和情况,而罗氏族谱所载“随征吾祖罗元等遂留居创业”与覃先生所说的“南征戍边”的情况是十分吻合的。然而,在《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中,考辨者从头到尾一概否定有“随军南征”一事,无非是要排除广西壮族结构无外来移民融入的成份,以便捏造一个纯净的“土著壮族”,这不仅不符历史原貌,而且,也不利于民族的融合。
其六,考辨者认为任土官的都是土著而绝无外来者,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战乱,北人避乱而大批南下,在桂东北的荔浦,资源,富川,平乐一带封侯食邑。”“北宋皇佑年间封建统治者镇压侬智高的起兵之后,在桂西壮族地区设三十六个土州。。。。。。土州县虽属以土人为官的土司制度,但亦有不少刑名,师爷,总把等官为汉族所任,至此,汉族已经全面进入桂西山区各地与壮人杂处,开创了壮族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李干分《广西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情况探导》,见《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2.)既然如此,罗黄貌作为融入的外来者的后裔,受任那地土官,也是天随人意,不足为怪。
七,考辨者为了否定“罗氏祖宗讨平那地”一事,就质问:“宋哪有那地之名?”然而,就在他编著的《壮族土官族谱集成》附录的“壮族土司地方一览表”中就有“那地州”,建立时间为唐朝。唐宋两朝谁先谁后,我想,小学生都会明白。可是,考辨者却可以随便颠倒历史,难怪总得出颠倒的结论来。
考辨者还质问:“如果遵从明,清土官们的说法(即外来落籍的说法),今日各姓氏壮族人的声言,他们操说的壮语从何而来?”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从生活社交实际需要中来。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语言环境,就操怎样的语言,为了适应环境和生活社交的需要,你原来不会也会慢慢学会,有时甚至逼你学会。“文革”年代,有个下放到都安的天津医生,说得一口流利的都安壮话,你能判定他说了壮话就不是汉族而是壮族了?本人现在是壮族操的是壮语,在城里生活,平时交际都用汉话,而小孩也纯悴讲汉话,壮话一句他也讲不了,但他仍然是壮族。所以,考辨者企图以语言来作为划分民族的标准,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考辨者担忧,“如此一来,壮族作为一个渊源有自的独立的民族群体还有存在的依据吗?”我想,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罗黄貌祖籍江西,他这一支豫章族人辗转迁徙很早就进入南丹落籍繁衍,正如前面所论述的他们与当地的壮族通婚而共融共存,因此,也早已演变成了广“土著蛮夷”(壮族)。如今,罗黄貌这支豫章族人后裔人口众多且分布很广,每当清明时节大家相聚祭扫祖墓时,大部分来自壮族村寨的讲壮话,少数来自汉族村寨的讲汉话,但彼此并不感到有什么奇怪,反而更有同是豫章堂上人同宗共祖一家亲之感。而我们这些讲壮话的豫章罗氏后裔都承认自己是壮族,但是,承认是壮族是一回事,认根又是一回事。认是壮族也不能忘了祖宗。我们不忘祖根源于江西,是华夏子孙不忘根本认祖归宗的优秀文化传统观念使然。不过,我们说祖籍源于江西,并不是要从壮族这个群体中脱离出去,相反,我们这些讲壮话的豫章罗氏后裔还觉得我们的先祖进入广西善于与壮族融合使我们演变成壮族而感到自豪。因此,考辨者大可不必忧心忡忡,放心继续去做学问吧。
考辨者认为少数民族本来都“无姓有名”,有姓氏都是“后具”的。本人对此姑且不作异议。照此说法,罗黄貌原来是无姓氏的,因为考辨者判定他是“土著蛮夷”(壮族)。那么,我不禁要问:黄貌原来是什么名?他的“罗”姓又是什么时后得什么人的恩赐才给他“后具”的?考辨者对罗黄貌是颇有研究的专家,必然很清楚这些枝节,否则,怎能给罗黄貌那么多断论呢?另外,考辨者口口声声认定“土官”们编写族谱都是“夤缘攀附”中原名门华胄的。如此说来,黄貌该攀附一个有皇冠帝冕的皇家豪门,“后具”上姓李姓赵或性刘姓朱才对,因为这几个姓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姓赫门”,黄貌攀上了不是更加身价百倍无比光彩?干吗只“后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皇冠帝冕的“罗”姓呢?
考辨者往往抓住一些年份,称谓或地名人名有所出入来大做文章,似乎这样就可以断定真伪。其实不然。因为世上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过去人们修族谱几十年修一次是极少的,往往是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修一次。这样就成为一种今人记叙古人事的民间活动。由于时间跨度大,加上当时往往缺乏书面的记录材料,于是,只靠族中的长老回亿口叙先祖的事情,所以就难免在年份,称谓或地名人名有错漏。但是,尽管在这些微枝细节上有些出入,在根本主干上却是都有其人其事的。例如,族谱中所记载的罗黄貌受任那地土官以及其裔孙罗志通罗文愈罗忠辅等奉调征剿“贼乱”有功之事是存在的,无须多说。对于远祖的记载如罗君用溺水身亡,罗珠柏林创业乃至墓葬及妻儿等等都是事实俱在的。又如,那地及东巴凤豫章柏林罗氏族谱所载的老派字派与江西柏林老派字派都相同,这也都是事实。如此等等,难道是无中生有胡编伪造出来的?
总之,说那地及东巴凤豫章柏林罗氏祖籍源于江西,历代有族谱祖传,有史料所载,更有裔脉传承。这一事实却被考辨者全盘否定了。“考文”是一篇“中日合作”的联营产品,试问这对“中日伙伴”看了多少本罗氏族谱?何年何日深入桂西的罗氏村寨做了哪些民间调查?采访了多少罗氏族人长老记录有多少相关材料?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及其错综复杂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而远离中国的日本人完全了解吗?能靠他来给如他们所说的“外气进不来”的“瘴乡”罗氏下断论吗?过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外国人(英美法等)研究壮族,“他们出于侵略的目的,需要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习俗等问题,以适应帝国主义需要”。(见广西《壮族概述》)然而,洋人们的侵略企图终归破灭,鼓吹“东亚共荣”的日本侵略者被中国人民打败而投降。武力征服不了中华民族岂能让这些洋人甘心失败?于是,他们又企图打“经济战”,妄图在经济领域对中国进行种种限制或制裁。可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飞跃发展,国力空前强盛,不能不使洋人们望洋惊叹“经济战”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那么再来新的,即打着“接轨”或“共同开发”的招牌,不惜代价,不远万里背着洋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搞“文化开发投资”,并寻找“联营者”,于是便诱来了个别急功近利的人甘当“合作伙伴”,这样既可以发发“洋财”,又可以靠“中外合资”这块牌子吓唬老百姓,更企图借助“洋气”快出多出“成果”,于是,便甘心充当洋老板的“鹰犬”(用考辨者语),对其极尽恭维,“公允”“平正”之状可鞠,而对故园同胞却呲牙狂吠。不顾民族历史原貌的来龙去脉细加考证分析作客观的科学论断,而是紧紧抓住谱志中难免出现的一些错漏大做文章,甚至惟我独尊,不仅对壮族土官族谱中所说与中原有宗脉关连的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定,而且还对《壮族通史》肯定有“中原关系”的说法大加指责,同时,对近些年来壮族中许多姓氏往中原寻根问祖进行奚落讽刺,说是“千方百计”与中原网起“十八竿打不着的宗亲关系”。我也真惊讶考辨者“哪来的劲儿”对这些寻根者感到这么不顺眼。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由50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他们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各地,他们的渊源历史及文化与中源有着蜜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他们回顾中原,寻根问祖,完全是“本是同根生”的强烈民族意识使然,这是情理中事,考辨者为何要就此借题发挥说三道四?难道让这些寻根者飘洋过海去到洋人那里认祖归宗?倘若如此,“洋爷”们自然高兴。但是,凡有中华民族意识的人是不会这么糊涂的,除非考辨者本人。
时逢盛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人身居桂西“瘴乡”之地,虽孤漏寡闻,但还不至于“数典忘祖”之地步,因此,将粗见归纳为以上几点看法,以跟大家交流探讨。有感于斯,遂草小诗作结:
本自祝融祖豫章,支分繁衍遍尘寰。
柏林创业宗名在,黔桂扎根血脉连。
代远年湮犹有谱,家兴族旺更添章。
赣江红水同流派,岂许胡诌信雌簧?
(注:红水,指红水河,发源于贵州,流经天峨,南丹,东兰,大化,都安等地,最后汇珠江入海。)
(作者:罗伏龙,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原校长,河池市作协名誉主席)
简历:1942年8月生,广西凤山县人,1966年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现为河池地区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广西作协会员。曾荣获广西教坛明星、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河池地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1995年和1998年分别获曾宪校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和二等奖。1996年和2001年,曾先后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教育考察。已在国内各种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多篇,出版散文集、诗集5部,获奖30多次。
2007.3.12.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