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氏家训家规
罗会林 发布时间:2010-09-19
珠公谢世已经2255年了。珠公是罗氏历史上有重要贡献和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以聪明的才智和优秀的品德做官做人,在汉代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以高尚的人格,成为豫章罗氏的始祖,如今,罗姓已成为中国第20位大姓,豫章罗氏后裔已占罗姓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珠公的人品、人格对罗氏的家训、家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罗氏大家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家训、家规
(一)家族家训的含义
家训包括家政、家教和家规。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的“家”,不是指“家庭”小家,而是泛指家族、宗族“大家”,因为,几乎所有的族谱都叫“家谱” 、“宗谱”,而家训是族谱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在国家不安定和国家法不明确之际,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律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来规范约束家庭中人,家训即发挥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在各家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座右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视,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训家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但都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敬父母、长辈,合乎礼教、名分,敬重祖宗、祭祀等。
(二)家训、家规的作用
家训发源于前国家时期的初民社会,在进入国家社会以后,在国家法主导下,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辅助工具。在历史的进程中,家训起到了三种作用:教化作用,纯化族人家人的道德,约束族人家人的思想行为。在家族内部,忠孝信义等道德准则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经济作用,家族共同体利用自己的群体优势,经营家族财产,促进经济发展;治安作用,家族组织利用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家族法调整族内社会关系,维持族内社会秩序。
(三)家族家训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朱熹在《罗氏家政序》中也指出:“修之于家,则一家之政理;修之于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之政理。呜呼,有君子可不修一家之政乎?家政不修,岂可治国与天下乎?”这些都辩证地说明了个人修身养性、家庭管理和治理国家的关系。总起来说,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必须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太平。也就是说,“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家训、家规是针对个人素养和建立正常的家庭、家族关系而作的规范,家训、家规落实了,自然就有了“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氛围。
二、罗氏家训、家规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家训、家教,我罗氏家族更不例外。纵观各地的宗谱,族规,家训、家规都占有很大的篇幅。初祖祝融公遗训、宋·罗从彦《诲子侄文》、明·罗伦《戒族人书》、《家训二十条》、清·罗允玉《家训》等等举不胜举。众多的罗氏家训中,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体现着珠公人品、人格的内在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忠孝为本
我国古代的伦理观念是以孝为本。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不但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且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曾子在《礼记》中对此予以阐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也就是说,一切善的行为均由孝出发。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孝字放在第一位。珠公在年轻时,督运汉军粮饷,灭秦伐楚有功;官拜大司农,能做到赋税宽平,国用优给;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驻守九江,筑豫章城,民亟趋之,劳而无怨;面对吕后之乱,不随波逐流,弃官归隐,取名怀汉,种植罗汉松、罗汉茶,充分体现了爱国爱民、对朝庭忠心、忠于职守的宽广胸怀,这是大孝的具体体现。
诸多罗氏家训都把“孝”摆在第一位,无不体现“以孝为本”的深层内蕴。如《家训二十条》要求,一是要奉祖宗,二是要孝父母;《治家祖训》强调:“父之扬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子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凤山罗氏七族家训提出:“忠孝兼修,乃吾祖训。在家尽孝,于朝尽忠,建功立业,荣国耀宗。精诚团结,共存共荣,睦族敦宗,意志一同。”仙桃三伏潭宗谱讲:“欲我族之人感知,正轨宜循,不义可耻。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而后已由一身而至一家,由一家而至一族,皆能各亲其亲,各长其长。”
在忠孝为本的家训下,历朝历代罗氏子孙爱祖国,奉祖先,孝父母,睦兄弟,信朋友,亲宗族,和乡邻,敬师长,涌现了无数的孝男孝女。珠公第17世孙企生公代豫章人。在晋代殷仲堪担任荆州剌使镇守江陵(与荆州城同为一城)时,任功曹,以后升至武陵太守。罗企生正准备上任之时,殷仲堪遭到桓玄进攻。企生公与殷一同抗敌。后来,终因不敌而失败出逃。这时候,殷的其它文武官吏无人护送,唯罗企生相随。路过家门时被弟弟遵生强行留下。桓玄进了城后,荆州各方面人士包括殷仲堪原来的下属,都纷纷前往拜谒,表示效忠,只有罗企生一人不去,坚持为殷看管家眷,料理家务。终被桓玄杀害,年仅37岁, 企生公的节义震动朝野,因"忠"而闻天下;遵生公因瞻养老母和抚养孤侄而以"孝"闻名。还有罗伦千里送镯、罗道琮言而有信、少年英雄罗士信(罗成)等许许多多的罗氏先辈,都以忠、孝、仁、勇闻名于世,在罗氏家族乃至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芳名。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顾大局、讲原则,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家风严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荣桓公逝世时,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政治品格和道德情操,说:“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
(二)重视耕读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业立国,通过耕种获得丰衣足食。同时,我国又是很早就实行“开科取士”制度的国家。学子通过苦读来获取富贵功名。因此, 古人治国,最重耕读二字。这是人们的两大主要谋生手段,也是家训的两项重要内容。珠公青少年时,勤奋攻书,知识渊博,超群逾俗,敏于办事,有雄才大略,为以后出将入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罗氏家训十分重视耕读二字。《家训》第九条曰“力耕种:艰难稼穑,无逸陈书。食为民天,敢不念诸?春田秋圃,莫令荒芜。游民失业,非曰良图。深耕易耨,水旱无虞。毋失其时,仓廪不虚。仰事俯育,其乐何如!” 《郑州柏林堂罗氏族谱》“读书要心专,稼墙要力勤。”茶陵纂溪罗族家训强调:“重农桑。衣食之源开于农桑,故男耕女织衣食所以常足也。族中子孙各宜力田饲蚕使不穷于衣食焉。”《家训》第十条 曰:“勤诵读:为学日益,不学无术。圣人论学,首重时习。春诵夏弦,苦心孤诣。嘉言善状,典型在昔。玉不受琢,焉能成器?猛着祖鞭,出人头地。道德文章,功建名立。”重视耕读,保证了罗氏家族的兴旺繁盛。就绝大多数罗氏家庭而言,长时间在农村耕耘,繁衍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为家族进步作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在重教兴读的薰淘下,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罗氏优秀人物。如唐代江东才子罗隐、宋代理学家朱熹老师的老师“豫章先生”罗从彦、伟大小说家罗贯中、永丰状元罗伦、吉水状元罗洪先、天文数学家罗士琳等等,在文学、理学、史学、数学等领域或在官场上取得的成就斐然,受到后世的尊崇。
(三) 崇尚勤俭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勤奋做事和节约用度两个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君子以俭德辟难”,《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训俭示康》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等。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我们的始祖珠公,勘称勤俭的楷模。在大司农任上,他通过自已的勤奋努力,使经过战争创伤的年代做到“赋税宽平,国用优给”;建豫章城时,动员民力,克服困难,不图名利,历时九年,建成周长10里84步,辟有6门的豫章新城;缷任后,他没有因为做过高官坐享其成,而是隐居西山,种茶种药,丹井讲学 ,以禽兽为伴,以听鸟音为乐,潜心钻研医药,为民治疾。推崇勤俭是罗氏家训的重要内容。《家训》第十二条曰:尚勤俭。俭可助廉,勤能补拙。开财之源,非勤莫克。节财之流,惟俭是则。土、农、工、商,各精其业。怠惰奢华,切宜刻责。休待老年,徒伤落魂。克勤克俭,是为美德。”湖北仙桃三伏潭《罗氏家谱》有勤职业:“士农工商,皆为正业。能习其一,门户可保。凡我族从,要专习正业,朝斯夕斯,毫不迨慢。其已恒心,而营恒产,无论何业务,求其精业既精矣。则心之所欲无往而不得,亦无往而不快也。古人有言曰:勤俭富贵之本,懒惰贫贱之源。”琼州《罗氏家训》规定:“要勤俭节约,勤能致富,俭可养廉。”崇尚勤俭,是罗氏家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造就罗氏英杰的重要条件,也是罗氏贤达赖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伟大小说家罗贯中,发愤文学写真,创作出《三国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世之作。相传,一天专心撰《三国》,一乞丐讨吃:“秀才恭喜,小人断粮了”。这时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看后营粮草,听到断粮,连头也没有抬,喃喃念到“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取之。”说完,仍只顾埋头写书。乞丐把米粮全部拿走了。妻子回家发现,着急地说“家里没吃的了!”贯中公刚好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听到妻子说“没吃的”不禁大笑说“陇上麦熟,何不吃之?”这段小故事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贯中公对事业专心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一心一意,辛勤写作,到了忘我的境界;二是家境并不富有,他在面临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写作,他用俭朴的德行创作出了古今中外之名著。罗贯中是罗氏家族中崇尚勤俭的一个缩影。纵观罗氏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从名人到平民,从家庭到家族,不正是勤俭在推动发展和进步吗?
(四)忠厚做人
所谓忠厚,泛指做人忠实、正直、诚实,待人忠诚、宽厚、厚道,处事有理、有节、宽容。《荀子·礼论》:“礼者,谨於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从有关资料介绍,珠公的一生,是忠厚的一生。他忠于汉室,励精图治,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筑豫章城,他不争名,不争利,劳而无怨;面对高后之乱,他清廉自守,不与朋党为伍,不与邪恶同污,毅然辞官归隐,植松柏示节操,改名怀汉以示不忘汉朝,在石壁峭绝、飞泉奔注的洪崖处讲道,充分体现了他正直、忠诚、宽厚的人生。在罗氏家训中,不仅要求做人忠厚,还提出了要做到忠厚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循规矩、戒恶习、守清廉。《家训》第十一条曰:“存忠厚: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悖入悖出,毫厘不爽。幸灾乐祸,刀唆冤枉。鬼神难欺,赫赫在上。善恶之报,捷如影响。孰无天良,须加培养。在家存心,阴德无量。”第十三条对习礼仪、第十四条对戒淫恶、第十五条对戒为非、第十六条对戒赌博、第十七条对戒酗酒、第十八条对戒争讼都进行了明确训示。《郑州罗氏族谱》有廉箴,讲道:“古矜也廉,今登殊先,仲山洁已,饮马投钱,阴令刘宠,父老其贤,贪饕奚取,尔其讲廉。”纂溪《罗族族谱》明确提出八戒:“戒不孝、戒凌尊、戒乱伦、戒侵占、戒为匪、戒争讼”等。古蔺罗氏家训要求:“勿谈人之短,勿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理责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利己,勿嫉贤妒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为。守我之分,听我之命。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湖北仙桃三伏潭罗氏宗谱讲:要“崇正学,弃邪术,务忠厚。” 所有这些,都对各种陋规恶习声色俱厉地予以痛斥,旗帜鲜明地提倡做忠厚人、清正廉洁。
忠厚做人的家训对罗氏家风的确影响很大,很多罗氏人物都以老实而出名。《明史·罗复仁传》记载:吉水人罗复仁,明太祖洪武元年擢编修,奉旨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还占城侵地。安南奉诏后,却其所赠。太祖“闻而贤之”。洪武三年,置弘文馆,以其为学士,与刘伯温同位。帝前每率意陈得失,帝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呼其名。” 从古至今,罗氏虽然没有唐宗宋祖的风采,但没有一个像赵高、张士贵、秦桧那样的奸佞;没有很多举世闻名的名人,也没有遭人世代痛斥的恶徒。《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120卷记载了很多风流韵事,罗家没有一人卷入其中。当今社会,惩治腐败、打黑扫黄已列入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到目前为止,在这两方面的重案、要案中,罗家还没有人榜上有名,这也不正好说明我们罗氏家训的影响之所在吗?
三、发扬罗氏家训、家规家训、家规是古代社会的产物,沿袭了二千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家训、家规?家训、家规还有没有一席之地?怎样让家训、家规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家训、家规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提出了两大关键问题:改变社会风气,关键在于搞好党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好以上问题,除了我们党重视教育、重视廉政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之外,家训、家规必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在现代社会,家风、家族风气对党风有直接影响。党员来自于家庭,家庭延续于家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党组织由一个一个党员组成。家训、家规的是在道德的范围内调整家庭关系,规范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在社会交往和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以往的家训、家规虽然没有党风、党纪的概念,但关于正直、正派、勤敛、清廉、道德等要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是一致的。因此,家训塑造家风,家风影响党风,家风连着党风。第二,成败的关键在人,就是要培养选用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德,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即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才,就是要有才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事,能干、肯干、会干、干得成事。也就是常说的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党员的要求,家训、家规对家族成员的训诲也是与之异曲同工的。第三,一个人人生观、道德观的体现,大体有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十二、三岁为形成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为成熟期,参加工作以后为调整期。第一阶段主要与家庭直系亲人接触,耳濡目染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从不懂世到懵懵懂懂,形成早期的性格和道德意识,对今后的人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青少年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都要配合好,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四,古往今来,家训、家规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岳母剌字、三娘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使孟子成为一代宗师;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此时,寇准母亲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嘱其在寇准有错时把这幅画给他。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宴请群僚。刘妈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这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对其品行的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一时不能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路。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上,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二)家训、家规要与世俱进。
家训、家规是对子孙的教诲和规范要求。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基本的要求是不会有很大变化的。比如说,做人要忠厚,当官要清廉,乡邻要和睦,家庭要和谐,尊重长辈,友爱弟兄,尚勤俭、重读书,等等。但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社会形态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家训、家规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作适当的调整,形成新家训。新家训要以新的经济关系为基础、以所在社会上层建筑为依据,对已有的家训遗产进行继承和发展,也就是扬弃。发扬其适用的一些方面,弃掉其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补充一些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内容。这样,使新的家训高于旧家训,让新家训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罗氏家训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往往审度国情世态,订立一些相应的条款,以应乎时代的潮流。例如,在清王朝国力衰微之时,海关失控,帝国主义将大量的鸦片倾入中国,毒害人民大众,造成了许多家破人亡的惨景,长此以往,自然会“国将不国”。罗姓家族深感鸦片的严重危害性,便设立“戒洋烟”的条文,予以抵制和禁绝,“世人何蠢,误嗜洋烟!枪炮齐整,名声森严。男女混杂,晨昏倒颠。倾家荡产,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猛着祖鞭!”
(三)新编罗氏家训
近年来,各地在续谱时,都结合当地实际,新编了罗氏家训,并载入了当地的族谱,综合各地的家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旋律,将为新时代教诲子孙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综合各地家训的基础上,本人在此提出160字新家训,供各地参考。
新家训(草本)如下:
罗氏家乘,千古传承,新编家训,诲汝谆谆。
盛世太平,和谐平等;繁荣昌盛,领袖英明。
三德四有,身体力行。牢记五爱,历历在心。
感恩先祖,世代护守,传家继世,藩昌千秋。
修身养性,精神文明。忠孝道德,做人根本。
勤劳忠厚,诚实守信。尔虞我诈,人已受损。
俭仆持家,和谐家庭。教子育孙,代代睦宁。
涉黑涉黄,社会毒疮。行凶作恶,难逃法网。
奸淫偷盗,酗酒赌博,争强好胜,万万不可。
为民本分,从业要精。勤劳致富,正当竞争。
当官在位,造福社会。人民公仆,杜绝贪贿。
敬祖睦宗,厚待乡邻。遵纪守法,广施善行。
注: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