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南迁始祖罗贵及其世系

 罗晃潮 发布时间:2004-03-18


一、罗氏得姓述说
中华大地的姓氏,数以千百计,其中罗姓,源远流长,人口众多,为我国汉族古老大姓之一。据1982年全国人口0,.5%随机抽样资料统计,是全国100个大姓中的第20位。就其得姓的原由来说,还蟥 帝嫡裔,祝融之后。相传黄帝的孙子颛顼有两个曾孙叫重黎、吴回、都曾任过称为“祝融”的司火之官。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娶鬼方之女魁为妻,她从左、右两肋各取出三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叫季连,其后,据《东莞槎黉罗封其 熊绎于荆楚,尽有江汉这地,都郢中,厥后国于罗,因以国为姓“。故〈广韵〉也说是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今房州也,后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这是 以国为姓传说的原由,所以罗姓又有出于祝融之说。
罗姓的来源还有一说,就是以图腾为姓说。从字源学来看,“罗”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张捕鸟的网,而〈乐雅·释器〉在解释网的字义和种类时说:“鸟巢谓之罗”,郭璞更注释为“谓罗络之”,可见“罗”字的本义就是捕鸟的网。因此,有的学者经研究便提出,远古之时最初织网捕鸟为图腾,逐渐变而为部落的姓。具体地说,远在母系氏族时期,大概在今天河南、湖北效界处罗山县的罗山一带,活跃着一个以捕鸟为生,以捕鸟工具网罗为图腾,其后以罗为姓的部落,这便是罗姓最初的先民,由此罗氏族随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逐渐融合并成为构建居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罗姓来源的又一传说是以官职为姓。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一书,周代设有“罗氏”之官职,“属夏官,司掌以罗网捕鸟”,而夏官为周代六官之一,司马称夏官,职掌军事,可见“罗氏”一职其具体职责虽是“司掌以罗网捕鸟”,但在当时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年代而把它归属于军事部门,也说明它的重要性,这样子孙“职官世守”后来便以官职为姓了。综上所述,尽管是三种传说,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远古时代炎黄子孙的某一族群,居于候鸟迁徙必经之地,约在今河南、湖北交界处,以捕鸟为生,因而以罗网为图腾,到了周代,被封于罗地,后来还设“罗氏”一官职,让他们职掌以罗网捕鸟之责,隶属于夏官的军事部门,于是他们便以罗为姓氏,可见罗氏确乃我国古老姓氏之一,是炎黄嫡嫡祝融之后。
二、罗氏入粤始祖第一人——彦环公
在珠江三角洲的罗氏族谱中,有关罗贵的记述皆源于南雄珠玑巷迁民故事,而其在岭南的世系溯源,则又是出自上述罗氏入粤始祖第一人——彦环公。《宋史》有传,然生年不详,卒年有误。根据《东莞槎黉罗氏族说》记载:“彦怀原名环,原字宝兆,乃诮通公长子”,“生于后晋天福元年9936)丙申之岁,赋有聪 明,幼事诸书”,晚年迁居南雄。该族谱编纂者却百公是于雍正年间因“家太守复晋公时知江西抚州府事而随任,在豫章,因得江南古说谱,详述源流,则由江南而湖广而江西河南汴州,传至抱公隐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滕溪乡,娶九妻生十四子俱通字派,分居各省各府州县,有孙彦环公乃应通公长子,佐宋太祖开国功臣,始迁入粤居于南雄珠玑巷”。又据《东莞樟树罗氏族谱》中七世孙琴轩(即罗贵)所书的〈豫昌罗氏源流序〉云:彦环祖是河南“祥符县尚德里徙迁于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少沙村玑巷”的,之所以“徙迁”是因为“与范质、王清溥从周旧臣避迁”,更据〈东莞戽冈罗氏族谱〉载:彦环公是于“开宝二年(969)乞解兵柄,以散官就第,遂迁南雄府” 的。从史实看这一“避迁”或有隐含预防“ 狡免死,避迁入粤正可隐居避祸,故对有关彦环公之史事,在正史中便仅详其任职居官时之事,晚年情况及卒后之谥号均不见提及。但是,在各种罗氏族谱的记述则反是,对彦环公的任官前及晚年身后情况都有明载,这也就说明当年彦环公实是由于“避迁”而悄悄到了南雄,而其时岭南的信息还较闭塞、故作史者便把他于开宝二年“避迁”南雄误作为卒年;同时,可说也因此,尽管彦环公避迁南雄传至罗贵已是第七世,且历代子孙有些也是廪生、贡生、国子监肋教,即彦环之子元祐又是勅授镇国大将军,但在宋史中的彦环传也未见著录,这也就不奇怪了。

南迁始祖贵祖公祠

三、罗贵在南雄珠玑巷之家世
罗贵既是彦环公的的七世孙,反过来彦环公便是他的七世祖,现在我们先谈谈罗贵先祖在南雄珠玑巷的情况。
首先是入粤始祖彦环公,〈宋史〉卷250有传称,他是“并州太原人,父全德晋泌州刺史。彦环得补内殿直”。由是仕晋迄周,显德末年因“陈桥之变”佐宋太祖有功,擢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后累迁至安国军节度使。开宝二年卒。但此卒有误已见上术。他有一子名地祐,号平隐,生于乾德二年(964)8月,初授镇海大将军,后勅授镇国大将军,追封忠勇侯,娶妻湛氏,生有二子,次子名文启。
算来文启公乃罗贵的高祖,字云谷,号万章,别号南庄,世袭忠勇侯,娶妻区氏,也有二子,次名纯德。
纯德公已是南雄罗氏的第四代,也就是罗贵的曾祖父,他娶妻袁氏,也生有二子:长维业,次名维基,字士广。他就是罗贵的祖父,是南雄府岁贡生,即属府级的每年上报的品学兼优之士,也是准备入仕途的人才。维基公便曾任福建蒲田县宣教郎,属文官之职,他娶有二妻;温氏、龚氏,生有一子,名锦堂裳。
锦裳公便是罗贵之父,据〈东莞戽斗冈罗氏族谱〉中的世系图,他受诰赠吏部尚书、世袭锦衣卫,娶妻温氏,生有二子:长名贵,次名富,分别是南雄府岁贡生和廪生。
由上可知,罗贵先祖,世代为官,而在南雄 珠玑巷的罗氏,可说乃是官宦世族,由此可见罗贵出身地位之一斑了。
四、罗贵其人其事
罗贵、讳以达,字天爵,号琴轩,贵是他读书时之名,祖籍原出于太原,北宋元祐元年91086)生,(一说是熙宁四年即1071年生)卒年不详,但应是在他带领珠玑巷移民南迁4年以后,即1135年后,因他是在抵冈州(今新会)之后还娶了冈州的田金黄色女为妻,再又生了4个儿子,其时他已是将半百的老者了。

广东开平罗贵纪念楼


根据诸罗氏族说所载,罗贵共有九子,均为之字派:长子清之(字大用,号宗南),次子慎之(字臣用,号广南),三子辉之(字利用,号始南)四子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五子曦之(字明用,号日南),六子温之(字和用,号从南),七子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八子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九子信之(之字费用,号竹林溪)。原配金氏,前五子为金氏所出,金氏葬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密筒山。罗贵到冈州后继于冈州蓈底村东边土名仓厢下凤翔山,据说后因风水不利,其七子淳-之起柩卜吉葬于端州高明县凤果山。
从上所述已知罗贵是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本人则是南雄府岁贡生,中宪大夫、诰封吏部尚书、授世袭锦衣卫(香港罗氏宗亲会编《豫章罗氏源流考》)。据《东莞槎潌罗氏族谱》载,他的九个儿子都是任郎官以之职:长子清之初任官拜将仕郎,升授中郎将,官至中宪大夫;次子慎之是元丰乙丑进士,初授福州刺史,后拜吏部尚书;三子辉之官拜承德郎;四子光之初温之官拜登仕郎;七子淳之官拜校书郎;八子绍之勅授承务郎;九子信之初官拜承事郎,后授福州宣教郎。孙子也有几个是进士或解元,而女婿梁乔辉也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可见他的一家仍是世家大族,并有一定的地位和名望,消息也较灵通,能为乡亲做事,所以在当地发生事故或出了大问题,他便先有知闻,义不容辞,出而处理了。
因此,如黄慈博编的《珠玑巷民放南迁记》所载,当时兵部官员因胡妃出逃事,“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述,密行计议,欲洗 其他以灭迹”。其时,“贵祖有婿梁乔辉在京都,任兵洗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58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里居民97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地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予等独藉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莸公之福,得遇沃壤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飨,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其后,罗贵便率领珠玑村33姓97人,领得官府正式文引,堂而皇之向“南方烟瘴”之地进发,来到珠三角的冈州大良都古蓈甲蓈底村立籍,并得到土人龚应达、冯天诚保结,还当了新增的新图一甲里长,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罗贵到了冈州,据他向冈州知县提交的供状,本家所“新收的丁产,除本身的妻子儿女外,还有成年的家仆男女各二人,未成年的仆男三人,仆女一人,田产有40余亩,还有山塘二口,山地一块,草屋三间,草牛二头。由此可见,罗贵之南迁是带有相当的细软,才能“新收”得上述之田产家仆,不然,便是先已与当地有所连系,早已有了准备,因而很快便在当地有所连系,早已有了准备,因而很快便在当地取得了乡坤的郎官,并有几人出任尚书和中宪大夫等队员,这足可见其家世之一斑,虽经千里大迁徙,然仍可算得上是世代仕宦之家的。
通过罗贵率领玑巷移民南迁这一具体事例,结合他的出身家世,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说明:1、在当地的罗氏一族应是世家大族无疑,尤其是当时的南雄珠玑地处南北经济文化交汇要冲,经梅关入粤咽喉之地,罗贵为当地的里长,没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群众基础是难以胜任的;2、一补当时罗贵在这方方面面在关系也 错,他作为里长上上下下的沟通也顺早,即如此次南迁的计划,如没有服女婿的通风报信,可能准备便不及时,且正是由他出面组织领导南迁,上下沟通,进行得便井然有序;3、从组织领导南迁的过程和细节看,充分表现了他处事的熟练与周祥,有相当的组织能力与威望。综上所述,也足以说明他的身世与为人,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当年典型的乡中一士绅,既能沟通上下,又愿出面为乡亲梓里谋事,且有一定能力与魄力,并颇得民望的居于乡间的基层人物。

南迁始祖贵公坟

五、罗贵子孙后代概况
此后,罗贵的九个儿子都分迁于珠江三角洲,据《东莞槎窖罗氏族谱》载,其具体情况如下:
长子清之,生有四子,迁居于番禺车陂鹿步永泰里,与妻阮氏合葬于车陂下塘边,其墓至今仍在,即位于广州黄埔车陂靠107国道向东莞方向贴近公路的左侧,并修茸一新,其墓碑有云:
宋一世祖讳请之,字大用,号宗南,乃南迁始祖贵公长子,生于徽宗崇宁元年九月初十日巳时,终  于孝宗降兴元年十月二十七日辰时,享年五十八岁。
次子慎之,子孙散居番禺罗边乡,生有六子,其次子恺为宋宁宗定元年戊辰进士,迁居古循州兴贤坊,即今龙川县南门。
三子辉之,子孙迁居大良,今之顺德大良东涌北门石湖涌。
四子光之,原居冈州,后迁增城罗山阁,生有六子,子孙迁居东莞样溶。
五子曦之,生有五子,与长子迪源迁居番禺紫罗山下,子孙散居东莞。
六子温之,生有六子,迁居开平,一子迁回保昌县。
七子淳之,生有四子,与长子迁居番禺沙湾傍江,子孙散居广洲、南海
九子信之,生有七子,子孙散居南海,增城,惠州等地。
由上可知,罗贵的子孙先是散居在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南海、番禺、东莞、顺德和增城,及后,据清之公的墓碑记,更有散居至潮州、化州,甚或远至广西、海南岛的,但主要还是珠三角一带,详见著录于各族谱中。
再说,罗贵的子孙后代入仕为官的也不少,除了上述九个儿子都是任郎官以上之职外,孙子辈也有几个是解元。这之后,仅在东莞《所〈戽斗冈罗氏族谱〉载,在穴末有三人或当县令,或出使外国,在明则有三名进士官至江西参议等职;而〈寒溪水罗氏族谱〉载则有好几人中了武举或任武略祖骑尉之职;〈槎溶罗氏族谱》则载有十三世孙荫槐祖兄弟三人为庠生、贡生、时号三罗。然而其中最彰显者有东莞英村的七世裔孙亨信公,字实用,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后累迁至左副都御史,《明史》卷172有传。即到近现代,如东莞的罗克明,曾任安徽怀远县委宣传部长、广东省委吃一堑秘书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又如罗祖荫乃槎溶罗氏富商,其次子禹培曾任汕头首席检察官。再如香港富商罗贵冲,曾任香港南区港事顾问,东莞市政协委员。更有越南华侨青年音乐家罗允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越南期间参加秘密抗日工作,后被捕壮烈就义,胜利后追认为烈士葬于越南会安省清明亭的烈士墓,他们都是罗贵嫡亲后代。
六、罗贵南迁史事若干问题弁
下面我们再就关于罗贵南迁的时间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作一探讨。
首先是关于南迁时间的问题,这有多种说法,产要有绍兴元年(1131)说、开禧元年(1250)说,咸淳九年(1273)说等。这个问题虽言人人殊,但就事实与情理来说,应以绍兴元年为妥。因为大多数罗氏族谱所记载的都是这一年,而史籍所载有关罗贵南迁时由和府县提供的文引也是这一年;同时,从诸罗氏族谱中所提及罗贵的孙子辈的生卒大都是属南宋时人;特别是从近期有发现罗贵长子清之墓和清之第三子翔妻彭氏墓与墓碑所记亦均为南宋时人。上述一切均已论者弁证,故不多赘。
至若关于是胡姬还是苏妃问题,根据史载,胡姬或苏妃当是一人,胡姬乃是其封(宫)号而苏则是其姓,事见清人张璐(桑梓识佚续编)。又胡姬出逃事在正史中虽有记述,而与罗贵史事的时间相距甚远,这两事本不相涉,之所以会联系起来,这只是因事隔几百年,民间将南初发生的事与南宋末胡姬故事互相传颂,日久天长,又经文人雅士“加工”,两者便“混为一谈”,想念今后关于珠玑巷南迁故事的“演绎”传颂还在继续,这种事例历史上是不少的。
对于有些罗氏族谱所记叙的史实和时间偶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大家知道,地去的族谱大都是手抄本,由于抄写者的水平、条件和责任等的不同,差异错漏在所难免,所幸各地的族谱所记录的基本史实和世分派,以及罗贵及其儿子的情史和生卒时间等也基本一致,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因此,综上所述,可见南雄珠玑巷移民南迁史事可信无疑,罗贵其人其事无论从其世系分派来看,上自其入粤始祖,下迄至今天的子孙,时间自宋初以迄于今千余年,每一世代都有族谱记载,可查可证。再从史籍的载录来看,此事虽未见载于正史,但其先祖彦环公,七世孙亨信公则明载于<宋史>和〈明史〉中,而有史实不能以是否见载于正史才能作为确证的唯一标准,更何况罗贵率领玑巷民南迁史事是如此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在各族谱志书和野史中著录是如此之一致,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罗贵其人其事是事实俱在,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只不过是乡立基层的一介儒士,所谓人微言轻,其在正史中不见著录而却广泛传颂于民间,并又基本一致的见载于谱志和野史中,这就不是一句“不可信”的轻言所能否定得了的。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