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追寻晋国公罗良

 罗兴科 罗建平 发布时间:2005-07-08

 “五一”金假,不打算远游,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在等待着我?心里正嘀咕,郊外朋友来电,邀我和西月同去考察晋国公罗良墓。
  “晋国公”---我不知道他算个什么职务,但少年英雄、抗倭名将罗良却早已慕名.
   按照漳州府志记载,罗良墓位于西渡头双路口大路边。当地的朋友早早等在那里了,一下车,我们径直走进了一片香蕉大地。据当地村民介绍,罗国公墓场占地面积相当大,单铺砌有石板块的部分就有2~3亩地。墓场依山而建,呈扇形分布。说是山,其实是一面座北朝南的斜坡。据说,墓场气势恢宏,分有三个阶层的场面,底下一个阶层场面积最大,是一个同时可容纳百号人祭拜的小操场。坟墓的正前面原来摆放着一只精美、颖大的石制香炉,墓场的两侧排列着人形十二生肖座像,还有石马、石象等,墓场的进路口屹立着一尊高大威武、背负长剣、重达千公斤(这感情是世界上最重的兵马俑!)的守护将军。这些石制品都是选用漳浦青绿色致密花岗石雕琢而成(我们有幸从遗存的石雕香炉底座残件看到了当时琢石工艺的精湛,其采用的是一流的圆雕技法!)。据称,当朝凡经过此地的官员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后朝凡新到漳州上任的官员,也都前往祭拜。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从“破四旧”到改革开放,墓场被“土崩石解”,早已变成了香蕉园和果树园了。
  按照村民的记忆,我们在墓场周围的草丛中初略踏勘了一圈,隐隐地发现了墓场尚存有部分地界的标志——古代灰砂三合土挡土墙,嵌在断断续续的土坎之下,长满着绿茸茸的苔藓。还有几处裸露的旧石板,有的横卧在土坎下,有的悬露于杂草丛生的土坎中,根据我们的判断,应该还有大量的石板和遗迹,就被埋藏在这堆填的泥土中。这些蛛丝马迹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座被有意和无意中破坏的古迹中,尚可能存有一部分历史信息的内涵!史书②记载:“罗良字彦温,汀州府人氏,少负俊才,善谋略。”元代漳州为海边,海船可直达漳州,时常有倭寇侵扰,元政府出檄文:若能杀掉侵漳倭寇者,可做漳州路总管。这年罗良17岁,血气方刚,武艺高强,身怀罗家枪真传,正欲图报国家,揭文后便携弟兄十几人,从汀州府杀将出来。自古英雄出少年,罗良首战告捷,一个回合便除下了侵占漳州的倭寇头的首级。罗良又传于士兵以毒弓箭,敌中者无一不死。从福州到潮阳一带东南沿海的倭寇,只要一听说漳州罗良的军队,皆闻风丧胆。罗良为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军纪严明、勤政为民、功不自占、忌恶如仇。其驱走倭寇之后,皆迅速推行屯兵制,以巩固前线,充实国库。有史③为证:“良守漳州为政周密,修文庙作清漳,书院节名地坊周先生祠宇,撙节浮费育材养士,民有控愬剖决疏理,不曾凝滞。定赋役、编其户之上,下第其产之丰薄。不贷豪右、不匿亲旧,贫富均平。吏胥绝弊,邻郡有流移来归者,必存抚而衣食之。”罗良不仅以武卫国,以文安邦,他还是一位开放大度、爱惜人民的“路总管”。在罗良的治理下,漳州秩序井然,百废俱兴,连年丰收,普天同庆。而这时的北方却连年欠收。朝廷告急勤王。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罗良从漳州港亲自押送50艘楼船的稻米运往渤海湾辽东元大都。元顺帝感动得脱下紫金衣赐与,感慨地说:早闻漳州路罗良年少英勇,今见果然不凡。并赐封罗良一连串的头衔:光禄大夫兼管内勤农防御事、世袭漳州路总管、柱国晋国公,疏封其三代……至正26年(公元1366年),福州路总管陈有定居功自傲,以去驱官僚为由,对邻郡城民财物实行公然抢掠,扩张自己的实力,欲邀罗良合伙谋反另立朝廷,言事成之后让罗良作宰相。罗良书信痛斥陈有定在国家安定之时搞分裂不得人心。陈有定又企图串通泉州路总管()一起反叛,()亦坚决反对,遭陈有定破城洗劫,()投奔漳州。罗良抱打不平愤然起兵攻打福州,但无法过江,只好撤回。陈有定10万兵马尾随罗良大军。罗良过于大意,仅在万松关布留弓弩手1000名,心想陈有定决过不了万松关。岂知陈有定稍稍从南门溪过河,又从柳营江北渡连夜包抄漳州城。当时的漳州城池小,仅有一平方公里左右,10万大军围攻一旬(10天)不下。北门有一卢姓守将,其父因行军违反纪律,受到军法处置,其子仍留军中重用,不想此将心怀不满,夜开城门,罗良疲惫不堪,又加上古漳州多巷道,长枪挥戈不利,在被围困之中,陈有定仍劝罗良合作反元,罗良视死如归,坚决不依,后愤然拔剑自刎,其随从将士100余人皆先后随之自刎,以死效忠,场面悲壮惨烈!陈有定此时方有所感悟,命厚葬罗良,不许抄斩家眷。但罗良妻妾刘氏、陈氏已投河殉夫,八个儿子战乱中6人死,存2人一在当时的龙溪,一在当时的南靖。
罗良死后,身首异处,陈有定用黄金为其铸就金头,在往汀州府方向的西渡头双路口为罗良做了罗国公墓。陈有定谎报军情是倭寇杀了罗良,是他到漳州平了倭寇。陈有定撤兵后,漳州士民隆重为罗良募捐,自发在北门外为罗良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北庙。民间至今仍流传有“罗良巷战”的古装戏文。北庙亦在陈炯明拆城墙运动时一起被拆掉了,仅剩下现在的塔口庵。
  罗良墓场在文革前依然保存完好,文革初期还是放牛娃和生产队午餐的村民歇息的场所。据说改革开放初期早就有人刨墓寻找“金头”,还时不时有人前往敲取墓场上的青绿色花岗石,做成日用石制品出售。而守墓的大将军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被盗走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西月竟然一句话也没说。我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罗 良 传 略
 

    罗良,字彦温,福建汀州长汀人。至正四年,漳州贼李志甫围漳城,守将战败,良乃倾家募兵,从江浙平章百花讨平之。论功为最,奏授长汀尉。十一年,龙溪狱囚反,杀元师月鲁帖木儿,掠财焚舍;良以兵擒之帅府,版署漳浦主簿。继而贼吴仲海等杀千户福良,陷南胜等县;良又平之,镇将举授南剑土翼千户。是年,夏天完将詹天骥,陷龙岩等地。逼取帅府郡县印绶;良裒所部兵巷战,斩天骥等三人,杀贼无算,帅府上其功,以良署新翼万户。十三年,福贼康子政围副省城,官军莫敢当;帅宪两府,以礼致良;良遂募兵千人,沿海夜进,直抵城下,与贼死战入城,夜复引敢死士缒城杀贼营,往返数日,贼见药箭,惊曰:“漳州罗万户军何以至此?”各散去,围解;奏授印符,俾长万夫。十四年,泉州安溪贼李大等,焚柳营江,陷长泰等县;良潜济江,出不意,四出追杀,一贼莫能窜。继又南胜贼夏山虎攻漳,声势甚急;良率兵出战,馘之;长泰、龙溪贼相继生发,良皆平之;州守遂引同摄州事,抚绥其民。十八年,南胜贼李国祥挟潮贼王猛虎等陷南绍屯府,良悉平;朝以良为漳州总管,子安宾袭万户。二十年,天完将林国庸又攻漳之近县,良画策遣府判柴十二等掩击之,败去,一时龙岩诸县皆复。二十一年,漳浦贼陈世民自秦王,陷漳浦近地,势甚盛;良遣同知刘君玉,万户帖木儿海牙等水陆并进击,世民走潮,贼众自杀其首请降;遂以功拜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兼守漳州。二十二年,潮贼金荣杀江西省平章朵列不花,据城为叛;良遣同知刘文远入潮谕之,贼畏良威德,尽献所获印符。潮之蜑艘,出没海屿,暴掠尤甚;良檄同知刘君玉以舟师御之,贼惧威,灭迹海外。番夷仰良政化,亦浮驿听命。朝廷嘉其功,转资政大夫,升本省右丞兼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仍守漳州。寻命与江西右丞迭里必实合兵复潮,潮贼陈国珍构合红巾以拒;良大发兵,遣同知刘君玉率都事郑衍等军民职官数千人,兵数万,分道水陆齐进;裨将张德、赵璋战没,军士愤激,连拔其寨三十,追至潮阳;国珍因奔入海,良伏兵袭杀之。先是,梅州伪指挥倪兰,与潮贼犄角;良板授义士侯如卿率乡兵要截贼道,执其帅以降。
    良每击贼,专以设伏取胜,药弩挫敌,远近畏其名;为政节用,养士不吝;民有控愬,核情剖理,庭无留狱;定赋必均,课农必慎。漳始置屯田而无府署,每岁,漳、泉镇将率兵耕获,岁终更代,甚为民病。良奏立万户府,置于百长,选吏给印,分田赐牛,入耕出战,军无多取,人无远输,食足兵强。有流来者,必抚而衣食之,故虽乱世,漳则熙怡,民乐为之用,各尽其力也。每岁又遣僚佐具舟,由海运粮抵辽东,以给行在官军,贡方物以资国用,举朝叹异。元主嘉其忠,解衣赐之,特授光禄大夫,进封晋国公。
    先是二十二年,陈友定为福参政,复汀州,遂有据福之志,威迫平章燕只不花,所收郡县仓库,悉为家资,不顺者辄加杀戮,威振闽中。至二十五年,复败我太祖将胡深,元以有功,加升平章,遂发兵诸郡,远近献城,以成窃据。独良卓然不屈,梗于漳州,慨然叹曰:“噫!贼乃人为乎。”遂以书责之曰:“足下为参政,国之大臣也。汀州之复,是乃职耳,可以功而自恣邪?燕只平章,足下之僚长也,可以威而迫之邪?夫非其君命而得郡邑者,人人皆得而诛之矣。今郡邑之长,君命也,固不可以加戮;百司之职,君授也,固不可以加窜。足下破郡邑而为家资,驱官僚而为臣妾,口言为国,心实私家;跬步之际,真伪甚明,不知足下将为郭子仪乎?将为曹孟德乎?今又窃据全闽,背逆无道,不为君诛,将不为天诛乎!”友定大怒,益发兵攻漳州,檄曰:“早降则终亨富贵,不降则噍类无遗。”良使三千人,操强弓毒矢,伏于江东险处以俟之,且诫之曰:“但有他警,慎勿轻移胜地。”一夜,友定以兵千余人攻海仓塞,佯言夺海州,趁潮直下;警至,千夫长张石古等违良节制,悉兵赴之;友定兵遂渡柳营江,士卒惊骇星散;良迎战于马岐山,败绩,兵遂围城。连攻旬月,守城士卒,日夜不得休息;矢石殆尽,约储蓄可三日之需,皆伐果木,拆庐舍以代之。父老请曰:“江南道绝,天子万里,孤城无援,破在旦夕,况国朝之事又已去矣,元师守此,欲为谁邪?”良曰:“天子命我守此土,当与此土共存亡,岂可以畏死而贪生,舍义以从贼哉!”下令示以死守。
    先时,有百夫长卢积者,因行军失律,良以法诛之;其子善征骁勇,复置之幕下,使领北城兵,因引贼入,良与巷战而死。其夫人陈氏,名德金,字怡清,良继室也。闻良战死,即投后园三尺鱼池,鞠躬匍伏自尽。初,友定攻城甚急,良谓陈氏曰:“国亡身死,理之正也。友定兵强,难以角胜;若来,吾义不可屈,必与决战而死。”又曰:“勇者不顾身,忠者不念家。今海内之盗,杀其父而子其子,戮其夫而妻其妻;吾死,汝可无死矣。”陈氏泣对曰:“妇人之义,有死而已。夫既能与国共存亡,我必能与夫同生死。”及是良死,其弟屯田万户罗三,亦骂贼不绝口死;良长子安宾,将兵救父,众散,亦自刎;壮士从良死者百余人。友定义良忠节,不掠其后。郡人哀陈氏之死,相与舁葬于绿江之滨,呼为烈妇冢。噫!良以一介之民,不俟王师,惟以义起,二十年而至公爵,武略固已多也;即其行政为国,势当乱离,虽文人学士、世臣名将,有不能处者,良则优为;则其天分之高、忠诚之才为何如哉!逮以部将违其节制,潜纳贼兵,遂至战死,乃天亡也;而妻子与弟守义,骂贼凛凛,亦死;一门忠烈,又为何如哉!余读《元史》不收,《闽志》又略,故特详考焉,提其大纲,略为立传,以激厉夫不忠不义不烈者。

《七修类稿》 (明)郎 瑛

 

 

罗天麟(抗元民族英雄)-  良元 (漳州总兵 晋国公)世系源流

第1代 罗珠公--第17代遵生→昊→智友→成中→景哲→官达→元郎→世推→志为→第26代尹宁

第26代 尹宁    字廷春,避讳改宁,志为公次子。生唐永徽庚戌(公元650年)十二月初六日子时。则天无道,隐逸不仕。因难由历城回祖籍豫章西山黄古巷。历数年又迁浙江绍兴府会稽县。殁于天宝甲申(公元744年),寿九十五。配    胡氏,大洲胡德公女。合葬会稽城东   子三     怀洛    怀操     怀持
第27代 怀持   尹宁公三子。生唐长安癸卯(公元703年)正月十九日辰时。以侄汉珦贵补成均生。卒贞元戊辰(公元788年),寿八十六岁。葬会稽县瑕上虾蟆形,北向配在城    李氏,葬夫处     子二   汉珀   汉珣
第28代 汉珀    讳珀,怀持公长子。生唐天宝戊子(公元748年)二月十九日丑时。葬罗坊屋背后龙山配     吴氏   子二   景捕     景拔
第29代 景拔     汉珀公次子。生唐建中癸亥(公元783年)六月二十一日未时。平生好善,施丹济人以贤良补国子馆学。卒咸通甲申年,寿八十二。葬父墓傍。配   江氏,同夫墓所葬子二     立贤    立清 
第30代 立贤     景拔公长子。生唐元和癸巳(公元813年)。开成间由会稽徙西山黄古巷老祖故居焉在铁柱宫左。中和辛丑年,黄巢乱死,寿六十九。葬今古黄古巷冈右,南向配     周氏,同葬夫墓傍   子一   周儒
第31代 周儒    讳备,字淇,号一秀, 立贤公子。生唐会昌壬戌(公元842年)三月十一日辰时。咸通年间任江南江宁府刺史,调庐州太守,官侍御史中丞。配    杨氏,封夫人,合葬西山长园,亥山巳向   子二   仪修    仪贞   妇一    适城南水口仕宣州刺史鲁可从副配   郑氏 ,同葬夫处,东向   子二    仪本    仪基
第32代 仪贞    讳实,第定二,字仁章, 周儒公次子。生唐咸通壬午(公元862年)八月二十六日寅时。昭宗庚申科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官至盐铁史。冰心赤面,不徇利欲,致仕还乡。由西山隐吉丰水东醴泉院。公咏《闲居》自得歌曰:“公也忧,卿也忧,忧名忧利竟尘浮;不知三径黄花落,徒为半斗白米愁。知此乐,知此愁,眼底无王侯;清风是吾友,明月是吾俦。鼎上一飘菜羹味,山中万斛罗浮秋;浪笑浪游乾坤大,且舞且歌山水幽。闲来抚尽琴中趣,卧对沙鸥共白头。”卒宋建隆辛酉(公元961年),寿一百零三岁。葬吉水书院坑,庚山甲向。后裔并居龙泉乡滩头、明德乡高桥、甯都、鹿源、大布、岩源、金龙冈、平田、梅林渡、上坪、乱石、旱垅、石燕巢、塔冈山、罗田、圳口、三角丘居者皆其后也。配    傅氏,敕封庆国夫人    子二     景新    景成
 第33代 景新    字天庆,号文新, 仪贞公长子。生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九月十七日午时。随父避黄巢乱,由西山徙虔州化县太平乡,即今宁都鸦鹊林,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居焉。卒后周广顺癸丑(公元953年),寿六十三。葬鸦鹊林。配    邬氏,生于咸通癸巳年。卒葬兴教里曹隆坊林园前,一说夫妇合葬石壁洞仙人提壶形,酉山卯向。大抵有处招魂葬    子七     仕伦    仕伟    仕俊     仕杰    仕传    仕仁    仕仪
第34代 仕伦    名强修,字对山,行第一, 景新公长子。生唐乾宁丙辰(公元896年)十月初六日丑时仕至宣教郎。宋举孝廉。后居吉水县巷口,为起居始祖。卒宋开宝乙亥年,寿七十岁葬宁化县石壁村东山下,王母点兵形,丑山未向。配    吴氏,宁都大布人女,葬黄沙罗潭;副配   吕氏,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曹顿麻油坑。
子三    元杰   元升    元捷
第35代 元杰   讳振,字养晦,名先政,行二九郎, 仕伦公长子。生后晋高祖天福丙申(公元936年)十二月二十日戌时。宋初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仕江南扬州刺史,调任虔州太守,即今赣州会。当其货书入广,偶遭厄,海涯不通。后欲还乡,蒙傅平章相公吩咐湾太守马公送回,辞官不仕。于雍熙甲申年八月叶琼还家。因盐铁史仪贞公所遗世系,主修家谱,督侄立行纂修并集欧阳修、刘敞二先生作序。公尝在永平、襄阳、长沙、豫章西山、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立明世谱以垂后世。卒于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寿一百二十岁。葬宁化县十二都黄土板宫前,鹅形,午山子向配   陈氏,封夫人,葬杨源社,人形,乙山辛向。副配    杨氏,封夫人,葬本村宫前夫墓侧;三配    李氏,葬杨源社陈氏墓侧
子六    子遵未详    子遗未详     子违    子建    子远   子达※   子遵,行大一 郎;子遗,行一 郎,其后俱未详。
第36代 子建    字鼎,行六郎,元杰公四子。生宋乾德丙寅(公元966年)二月十三日酉时。擢进士第世袭承事郎。官至礼部尚书。卒于景佑丁丑年,寿七十二岁。卒葬宁化县石壁村高坊,幡花形,丑山未向。配    殷氏,副配    邓氏,三配    陈氏,三妣同葬石壁村广昌牛角湾,走马攀鞍形,午山子向  子二     仲太   伸太
第37代 仲太    讳迪,行五郎, 子建公长子。生宋淳化庚寅(公元990年)九月十二日巳时。例授承事郎。卒于丘佑己丑年,寿六十岁。葬上冷田,蟹形,丁山癸向。配    王氏,葬夫墓子二    谋     谟
第38代 谋  字权周,行少七郎 ,仲太公长子。生宋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三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大观己丑年,寿九十四岁。例授承事郎。葬本里白竹山,海螺形,甲山庚向配黄氏,葬夫墓  子二   俊    杰
第39代 俊    字希贤,号秉仁,谋公长子。生宋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例授承事部郎大学士卒葬天师迳,东南向,配陈氏   合葬兴都里白坑,象形,山巽向) 副配刘氏葬夫墓,子二  仲权  仲柄
第40代 仲权   字渊,号澹湖,俊公长子。生宋嘉祜壬寅(公元1062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时。仕至山西参军。偶遭时厄。致仕还乡,结庐对全潜心力学,不求仕进,一时学者多师之,称澹湖先生。卒于绍兴乙丑年,寿八十四。葬于金坝上水,游鱼形,巽山乾向兼巳亥配赖氏,合葬夫墓,巽山乾向,副配李氏,葬十四都虾塘三配黄氏,葬于黄金坝,子三  安庆   乐庆   荣庆
第41代 荣庆    字恭,仲权公三子。生宋元祜己巳(公元1089年)十月甘七日酉时。为人宽洪厚重。八十岁,称觞遇授耆民修职郎。殁于乾道戊子年,寿八十七岁。妣谢氏,合葬本都岳源高冈,丁山癸癸向 子四     思珩  思纯   思传  思广
第42代 思珩      字真, 荣庆公长子.生宋绍兴甲寅(公元1134年)二月二十一日巳时.仕至吏部员外郎转御史中丞.寿八十八.葬上顶源罗家园旗形,巳山亥向  配龚氏,葬上顶源黄家坪,副配  刘氏,葬黄家垅,南向 子三   奉先  奉初  奉生
第43代 奉初   字盛贤,号仲,思珩公次子。生宋绍兴戊寅(公元1158年)三月二十日寅时。任行台仓部郎中。仕至御史中丞。配张氏,合葬罗家园;副配 曾氏,葬夫墓
三配    汤氏   子五   昌龄    延龄    元龄     宏龄    享龄
第44代 昌龄    讳文,字应朝,号鹤山, 奉初公长子。生宋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九月十五日巳时配    曾氏,合葬罗屋背,副配    欧氏,合葬夫墓,三配    李氏
子三    尚古     尚崇    尚立
第45代 尚古  字实稽,号书, 昌龄公长子。生宋庆元乙卯(公元1195年)九月初十日午时。享寿八十一岁。葬罗屋背同父处,坐北向南。配    曾氏,副配   白氏,合葬罗屋背子三     洪山     洪祖     洪启
第46代 洪祖    字讵, 尚古公次子。生宋嘉定癸酉(公元1213年)七月初一日卯时。由宁化石壁村徙连城县坑子堡。配    陈氏,生殁葬失考  子二    志源 ( 翁源)   志光(祖光)
第47代 翁源   讳志源, 洪祖长子。生宁淳祜甲(公元1244年)五月十三辰时,闽汀连城亨子堡开基始祖。配邓氏九娘;副配陈氏夫妇合葬亨子堡 粪箕窝父坟傍,后于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申时考 妣银牌合葬于文亨郑屋村枫树坑荷叶盖金龟形,辛山 子向兼卯酉,丁卯丁酉分金      子三    岩哥    岩菊   岩敬
第48代 岩哥  又名岩高,有谱云昂高,翁源长子。配陈氏万姑;副 配袁氏,原葬亨子堡 粪箕窝,于清道光丙戍年九月初二辰时在文亨郑屋村枫树坑葬银牌,雄鸡展翼形,庚山甲 向兼申丙寅分金     子二   大郎   大喜
第49代 大郎  岩哥 长子。配邹氏一娘。原葬粪箕窝,于清道光丙戍年,与父岩哥 三代在郑屋村枫树坑葬银牌   子二   十八郎   十一郎
※      清乾隆五年三月十一日 念十五郎、念十七郎、念十八郎三大房裔孙念有祖无祠祭典,心有余悸,倡议将文亨屋背天麟公原居老屋旧址建大郎公祠,以天麟公世代配祀,后裔乳名禾果看管祖祠。因夜寻畜失火烧毁,剩下空基一块。解放后,国家建设被征用。
 第50代 十一郎    大郎次子。开基亨子堡贵坊房。生殁失考。配陈氏十四娘,葬龙过凹,辰巽山乾戍向,于清道光丙戍年,与父、祖父三代在郑屋村枫树坑银牌    子二      念一郎     念二郎 
第51代 念二郎  十一郎次子。配邓氏十娘,与史念一郎合葬于掩塘尾    子四     万十二郎    万十四郎      万十八郎     万十九郎
 第52代 万十四郎 念二郎次子,有谱云万十二郎。开基屋祖,妣失考。葬石门湖狮形,辛山乙向兼戊,碑文:元诰封荣禄大夫上柱国晋国公    子三     天赐    天麒    天麟 
第53代 天麟    乳名三叔,万十四郎 三子。配蔡氏,赠一品夫人。公为元末闽西农民起义首领,抗元民族英雄。于元至正六月与姑表弟陈积万起义,兵据汀、漳、连克连城、汀州府,席卷闽西北。当时,元主命闽、浙、赣三省兵围剿,被内奸、判徙杀害,牺牲于延平,即念南平。公举伟业,为明朝的兴起铺平了成功道路。元亡后,褒封贵德王。自明朝至今六百多年,连城庙前水北村仍保存着明末清初时期先祖创建的天麟庙,现改称为《罗天麟纪念堂》。罗姓合族裔孙和社会各界捐资修建。公功绩甚伟,但事业未成,在元朝被罪为冠,故莲城县改为连城县。县志三十四人物记载罗天麟、陈积万传略。墓碑移迁纪念堂背后    子二     员峰    员静
第54代 员峰    天麟次长子,赠参知政事。配周氏,赠一品夫人    子二    良元    良祖
第55代  良元 讳良,字君材,又字彦温,别号云峰, 员峰长子。元末天下大乱,良方年十七岁有勇投募府,以征 寇有功,摄长汀县尉。当时,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四府地界为贼所占,朝议非良不能平,乃升良为漳州总兵。良奉顺帝诏勤王平贼有功,元至赐金紫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平章政事。祖天麟封正国公,父员峰敕封参加政事。三十一岁明兴投城、壕面卒,士民怀其德,立庙奉祀。今长汀县大同镇罗坊村仍保留并修建晋国罗良公庙。良公墓葬龙溪县西十里双路口(今漳州芗城区芝山镇前山村,崎仔顶鹅仔树山碑文:“晋国公罗良之墓”,墓前有石马、石羊、石象、石香炉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因扩建公路,墓地也被毁。配陈氏德金,赠一品夫人,墓移迁天麟纪念堂背后    子八    宗延    宗义    金刚    添儿    其馀战场牺牲失考
第56代  宗延    字玉山,良元长子。配傅氏;副配刘氏,夫妇生殁失考,合葬亨子堡虎形    子四    德逵    德顺     德达    德纹
第57代  德达    字咸思,宗延三子。由连城坑子堡徙迁广东镇平铁坑(念蕉岭县广福铁坑村)为肇基始祖。殁葬铁坑梨窝坐西向东。妣黄氏,于清康熙53年甲午十二月初十重修,夫妇合葬    子四     思恭    思聪    思明    思宁※思恭,殁葬祖居铁坑竹头窝尾坐西向东,清乾隆年间迁莲子渡。妣王氏;副妣李氏,二妣合葬的坑村大路盂上中心穴。
第58代  思恭    德达长子。殁塟祖居铁坑竹头窝尾,坐西向东。乾隆年间迁塟莲子渡。配王氏;副配李氏二妣合塟铁坑村石头圹大路盂上中心穴,坐北向南    子一     宽
第59代  宽公     思恭 之子,字裕傅。殁塟铁坑长尾,于雍正九年迁塟龙牙圹背窝狮形,坤山艮向。配冯氏,塟铁坑右边井面上坐南向北,于康熙六十一年改塟竹窝尾中心穴    子一     全
第60代  全公     宽公之子,字敏毅。殁塟铁坑石头坑石头圹侧排子上田心里,坤山艮向。配刘氏,塟夫坟侧,于雍正九年迁塟坑屋侧井面上   子一    经理

广东镇平广福铁坑罗良后裔德达公系

根据有关资料,铁坑罗氏族谱的记载,四百多年前开基铁坑的罗德达,是始祖匡正公的第九十一世裔孙。自他而上,九十世为罗宗延;八十九世罗良元;八十八世罗员峰,八十七世罗天麟;八十六世罗宝全(万十二),八十五世罗孙致;八十四世罗一学;八十三世罗复干;八十二世罗待瑜,八十一世罗正大,八十世罗君敖,七十九世罗锡谓(萃十);七十八世罗秀玑(念五),七十七世罗志广;七十六世罗思聪;七十五世罗盂献(三五),七十四世罗俊邦(廿三),七十三世罗览学,七十二世罗景仁;七十一世罗昂谷;七十世罗翁源(四九郎),是他们的连城一世祖(注:连城罗氏始迁祖当地称为“太郎公”),后来开基铁坑的罗德达,便是从福建连城迁徙过去的。
连城始祖罗翁源的父亲,是六十九世的罗仕伦,他有六个弟弟,其后分别散居各地,使得罗氏的苗裔自此更为广布天下。二弟罗仕伟,移居太平里;三弟罗仕俊,迁徙河南南丰孤河桥;四弟罗仕杰,移居西湘;五弟罗仕仁,迁居崇江里;六弟罗仕严,徙往云都,七弟罗仕传,迁居忠顺里罗界陂。
罗仕伦七兄弟,是唐朝末叶的人氏(注:据福建连城、沙县族谱载,当时入闽的罗氏主要是罗邵筠、罗邵节兄弟的后裔,台湾罗氏族谱中出现罗仕伦七兄弟记载,而且有确切的迁徙地,为理顺闽西、粤东罗氏源流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线索)。如果今天遍布大江南北罗姓家族,能够以这七个人为基础来追溯根源.必定会发现自己是同宗共祖的堂兄弟,人数成千上万。
再从罗仕伦的身上往上追溯,其父为六十八世的罗景新,六十七世是罗仪真,六十六世是唐敬宗时的罗其秀;六十五世是唐德宗时的福建御史罗景宣(注:名让);六十四世是唐文宗时的京兆尹祥珦(注:名珦,有的族谱记“汉珦”);六十三世是浙江温州学士罗昌孙;六十二世为唐玄宗时的陕西巩昌府县令罗元有;六十一世为陕西濠州知府司都官罗祖美;六十世罗仕通;五十九世为河南开封府祥符知县罗于元;五十八世江西建昌府军参政事罗诚忠。
注:唐·京兆尹、襄阳男爵、上柱国罗珦,《全唐文》中有宰相权德舆撰的墓志铭传世,其父、祖、曾祖另有其人。古代族谱中经常不分“从祖”“从孙”,造成后代误传。如浙江温州学士(注:应为教授,古代有套用职谓习惯,如州、府一级称“司马”等)罗昌孙可能是罗珦的叔伯或堂叔伯。
五十七世的罗玉孙,是南北朝时期的福建延平府儒学教正,从他的发迹,便可以印证罗氏的南迁入闽之早;五十六世的罗友,是湘阴县主簿,五十五世是濠州按察司罗遵生;五十四世是梁州监斩判官罗德郎,五十三世为潭州府知事罗澄郎;五十二世为朝奉郎罗幼行,五十一世为建宁府大仓大史罗志海,五十世为赣州府知府罗公望。
从罗公望以上,到四十一世兴筑南昌城的汉初大将罗珠(注:珠公的职务,国内族谱大多载“治粟内史”或“大司农”,与《江西通志·罗珠传》不符,铁坑罗氏族谱载“大将罗珠”,与《江西通志》吻合),前后两、三百年间,历代的罗氏先人都成就非凡,这应该是此后豫章罗氏之所以会名闻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注:该世系与国内记载有所不同,出现了“罗公望”世系,为另一说,待考)。
罗公望之父.四十九世的罗佑郎,是东汉初年的江宁府通判;四十八世的罗立成,为光禄大夫;四十七世罗彦,为临江军主管府尹;四十六世罗征,为汉和帝时之严州知府;四十五世的罗谌,为奉直大夫,四十四世罗臣恭,官通判;四十三世罗立,为汉武帝时的建尉尚书郎光禄大夫,四十二世的罗居厚,为汉景帝时的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四十一世,就是开创了豫章罗氏基业的罗珠。
台湾的“铁坑”罗氏,是传自罗珠的长子罗居厚,而实际上,罗珠共有六个儿子,依序为居厚、宜礼、子成、知正、成通,与祗德。这六个人,当然便是两千多年来天下豫章罗氏的最初基干了。
注:众多罗氏族谱中,均追溯至罗珠的长子罗居厚,这可能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关,大家都愿意出自长房,以至其它五房留传的世系不多见,甚至失传。
据明·罗文奎《铁坑罗氏宗志并序》:记公祖传言:德达公在连城宗派,为二十二世裔孙,自今言之,为迁之始祖也。思恭公为二世祖也,宽公为三世祖也,全公为四世祖也,经理公为五世祖也,伯父与父为六世矣,在连城支派为二十七世裔孙,文奎等为二十八世孙,郁等为二十九世孙,
德达公创建其地,贻谋祖也;思恭公继体守成,善述祖也;不失先业,祖宽公也;克继往蹟,祖全公也;后先继美,德泽流衍,垂及大父经理公,有远大之谋,欲恢前人之绪,家业益增,祖基拓大,生伯父七人:长伯父石松讳纶,悃幅不华,务本躬稼,启后大业,却有遗谋,正是方寸存至宝,以传家者也。二伯父石溪讳綵,明经尚礼,家以孝弟著,里以和睦称,创垂两善,年高德裕,声扬郡邑。邑侯黄公,隆意尊重,锡以冠带,是以耆英承宠,有光门第者也。三伯父石渚讳绅,克俭克勤,不识不知,真淳朴雅人也。惜中年而卒,无嗣以继,遗有腴产,子子孙孙,其蒸尝之!四伯父石峯讳缙,聪明特达,志气卓越,为义宦,保封疆,理公务,厥功著矣;乃以耕读训子孙,以勤俭怀永图,拓新宅产,不安于近小者也。五伯父石潭讳统,敦厚谨实,不尚外华,勤以力业,不失根本,置产筑室,可谓兴家子者也。六伯父石塘讳绮,清逸人也,谈论风月,博通诗书,鼓琴弄棋,交善友,拓田宅。我父石泉讳绣,幼失所怙,长亦有为,家业期远大,教子务成名。文奎应选,早已遊泮。奎虽不才,考试居优四次,鏖战秋围四次矣。科第未可决,拔贡可立待,应选年富力强,资可入选者,贡挙亦窃拟之。兹皆缘宗祖之福庇,诸伯父之养育,与我父殷勤教训所致也。
堂兄文耀,为一家长孙,丕承先志,克增新业。兄文炳,劲节英气,颇谙武艺,膺緫重寄,威信服人,为一方保障,邑侯特宠待焉。且增业亿万,巨富著闽粤。兄文焕,嘉遁丘园,吟哦潇洒,纟赞 前人之绪,拓其业,增其裕,亦不小矣。兄文?,少时有大志,及长,扩大山宅,有光於前人。兄文昌,行孝弟,尚礼义,象伯父之贤能,肖伯父之度态。兄文纯,习诗书,仿儒者之风,多才多艺,足以担任庶事,人中杰也。弟文英,善承父业,勤力财务,增田产。弟文学,孝顺和睦,经营生理,以培身家。弟文华,早时得志,财谷日见其盛,志期匹体先人。弟文炀,性敏好学,博览典籍,不求闻达,寄志泉石,期大家声,志斯已焉。
以上是德达公系至明朝的子孙情况,明·罗文奎修谱之后的情况,有待补充。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