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时逢我的父母结婚30周年,所谓的“珍珠婚”纪念,作为爸爸妈妈的人生唯一作品的我,直接参与和见证了他们俩这30年风雨同舟之人生中的将近29年。但由于我14岁就离家求学,因而少了许多承欢膝下的日子。无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只在此分别记录下我的父亲和母亲的宗族渊源,以此感念他们这30年来相濡以沫,赡养老人、养育子女之辛苦劳碌。
古人将人的亲戚分为三族:父族,母族和妻族。而所谓的九族则指的是父三族,母三族和妻三族,合计九族。人皆为父母所生,因此,我们的血脉不仅仅继承自父亲的宗族,也有一半的血缘来自母亲的宗族。
我的母亲娘家姓罗,罗乃是中国人口排名第二十位的姓氏,在当代中国汉族人口中,罗姓族群大约占了0.86%,总人口大约1000多万。罗姓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漫波澜壮阔的迁徙史,4000多年间,罗氏先祖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他们越黄河,渡长江,散居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终于由一个小小的氏族部落,发展到今天上千万人口的大族群。
罗氏出自五帝之一颛顼之后,和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国君的祖先同出一源。《史记》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即帝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之火正。因有功光融天下,被封为祝融。而后又因为共工氏作乱,帝喾命令重黎去镇压,但是没有搞定,因此被帝喾所杀。然后帝喾以重黎之弟吴回复居火正,继任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第六子名曰季连,是芈部落的首领,他也就是后来楚国以及罗氏宗族的祖先。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而罗氏族正是从穴熊氏族分出来,因此开始也是以熊为姓,但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为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而后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王武丁(前1250年一前1192年在位)时,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
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季连在罗氏族的后裔中一个叫匡正的人于周武王三年(大约在公元前1040年左右)建罗国于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而后楚氏族越秦岭,沿渐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浙川(古丹阳地),罗国人也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而后到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时,总共历经了24位君主。国灭以后,罗国子孙遂弃熊姓而以国名罗为姓。又过了300多年,匡正的第31世孙中有一个叫凌甫的人,于东周显王三年(前370年)复国,他鉴于宜城僻处大山神农架下,迁到了湖北枝江;而后凌甫的一个孙子守陇,又于周赧王元年(前320年),由枝江再迁今天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一带。而不远处的汨罗江就是几十年后大诗人屈原怀沙自沉的那条河。史书中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之下,遂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日自沉于汨罗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候罗人已经在汨罗江畔居住了几十年,因此我相信当年乘船搜救屈原的人中,肯定有不少的罗姓先民,而从此,中国又多了一个端午节。因此,罗姓宗族的正式存在,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宗族迁移到湖南长沙周边,也已经有2700年的历史了,因此,罗姓是长沙市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凌甫的第10世孙汨罗人罗君用,曾任秦武陵令,因督运官铁,溺死洞庭湖。君用之妻刘氏夫人,感夫死义,亦投环而尽。乡人感之,于长沙城东建祠纪念。罗君用的儿子罗珠,汉高祖(公元前206~前195年)年间封为治粟内史,并授九江太守,后因功升迁为参军知政,节制诸郡,官拜相国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主管农业的副总理。罗珠在九江太守期内,筑豫章(今江西南昌)城,后定居江西,威望极高,豫章成为他的代号。从这以后,由罗国故地长沙汨罗走出的罗姓人,便在江西的土地上,开始了长期的发展。
后至东晋,豫章公罗珠的17代孙罗企生,有“忠义之士”的美称,官至湖南武陵太守,但还未来得及赴任就职,因忠于当局,而死于桓玄之乱,年仅37岁。但他的后人却又陆续回到了湖南这块故土繁衍生息。罗企生后代的多支罗姓人,相继于宋元明三代,从江西之泰和、丰城、清江和吉安等地迁至湖南新化县。例如罗企生后代北宋的罗一松,他于宋太祖建隆年间(公元960年-963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木马村圳上金仙庙梅子岭,徙居湖南新化县乌石。经过1000年的发展,湖南新化的罗姓子孙绵长,已是当地的一大族群。为救落水朝鲜儿童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就来自于新化的罗姓家族。
我的外公和罗盛教辈分相同,都属于新化的“盛”字辈,年龄比罗盛教大十几岁。国民党从大陆溃退的时候,他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抓丁,和我的外婆带着我的舅舅姨妈们从新化逃到了湘西的沅陵县官庄镇的一个小山村。在这个大山环绕的封闭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家。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那样的一个动荡和落后的年代。外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农民最顽强的吃苦耐劳的特征,而外婆也是非常坚韧能干的农村妇女,虽然目不识丁,但是外公外婆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坚持让尽可能多的子女们去上学,接受教育,这是平凡质朴的外公外婆的伟大之处。我的母亲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母亲成年后参加工作,就在离外婆家100多公里的地方,沅江支流酉水河畔,有一个凤滩水电站,遇到了同为水电建设者的父亲,再后来,这才有了我。母亲长大的小山村是我幼年时欢度寒暑假的乐园,我那时最向往的,就是每年放假回到几百公里外的外婆家,和我的舅舅姨妈下的众多的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在山野溪流中尽情的玩耍,田间钓青蛙,小溪中摸螃蟹,放牛,牛栏顶堆草垛打仗,此中乐趣不是那些象我这样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所能经常享受得到的。一直到今天,我仍然常常梦到幼时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些日子,而人长大了,什么烦恼和压力都来了,远没有那时候的简单开心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28年人生中最快乐和无忧无虑的时光,虽然,所有这一切都有如过眼云烟般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