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记" -修谱随笔
罗启清 发布时间:2009-10-14
今年清明节回家扫墓,远房的堂伯俊华要我为《杨柳罗姓族谱》写个序言,说是准备九月份出书印刷。我一下犹豫起来。心想,出书是件好事,为罗姓后代传承一部家族史吧!但写序该是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是当地有名望的官员题词,自己虽年龄已超过不惑之年,仍属晚辈之列。他一再强调,非要我写。推脱不去,我就答应下来。
家谱,对年青人来说,是陌生的事情,见都不见过。“文革”时期,把家谱当作社会主义“毒草”来批判,几乎焚烧光了,谁敢留?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各家族都纷纷地陆陆续续修谱、续谱,当地政府部门好象也默认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吧。
我一直在机关部门工作,我也认同家族长辈们修家谱。我想:自古水有源,木有本。邦国有史, 省县有志,家族有谱。修谱其目的,是理清家族的渊源关系,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教育后代,进而造益于社会,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我翻开《杨柳罗姓族谱》时,一连串熟悉的众亲名字跳到眼前,我仿佛和家乡土地深情地对话,和家乡的众亲一一握手。我全身的血脉涌动着滚滚的亲情、乡情,一下把我拉回到过去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难忘的童年时代。
家乡有一个很好听名字。原来,叫“古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县地名办把“古龙”改为“杨柳”,据说与别处地名雷同。作为地名我认为“杨柳”、“古龙”都好。古龙,象征远古时代恐龙时期,我们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很神圣吧!那杨柳呢!是一派春气盎然,杨柳依依,春风拂面,多形象啊。
杨柳村是个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杨柳自然村,地处居之其中,。四面群山峻岭包围着,犹如一大盆景。远远望去,一条清晰见底小溪,溪水像一条玉带蜿蜒绕过村前。傍晚,一缕缕饮烟飘荡在田野上,勾勒着一幅美丽图画。父老乡亲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演绎着一段段生动的故事。
家乡有许多民间传说,我很小时候就听过。如:《白牛塘》、《出米岩》、《先生山》等,三十年过去了,现回想起来依稀还记得那故事情节。好像记得讲有一位地理先生,为的是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他千里迢迢、日夜星辰赶到。可是,那少年得知那口“宝地”,就骑着白牛捷足先登“白牛潭”,老人知道后气死过去,变成“先生山”~~~。,现在还看到的一座叫先生山上,有一位白面长须的老人,庄严、肃穆、虔诚的表情,身边一付刚搁下来的萝筐担子,横跨一根扁担,是那么惟妙惟肖啊。我想,家乡也该是块风水宝地吧?
杨柳村至今约有 人口,6个自然村聚居罗姓最多,杂姓也是外来人,随父姓而改的。据说,罗姓鼻祖罗公从桥板乡迁移而来,繁衍了今天的罗姓后代。儿时我们上学路过一个土包,说这座坟墓是我们罗姓的祖先。而后来修路扩宽,把土包铲平了,至今已没有任何痕迹了。而后来,老人们又说,杨柳罗姓后代是一个叫朝温公分支下来的,他安葬在桥头(地名)那一带吧!但谁也没有去考证过。
古往今来,罗姓是中华民族大姓之一。罗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不息的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杨柳村罗姓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生活在杨柳这块土地上的,只算是个部落吧!多少个年代来,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他们为了人口的生存,刀耕火种,繁衍了后代。今天,我们杨柳罗姓流淌着家族的血脉,蕴涵着祖先的图腾。尽管不知祖先从哪儿来?但是,我们罗姓以忠厚敦实的家风,刻苦向上的品格,吃苦耐劳精神一代传着一代。罗姓,同一个祖先源自同一血脉,姓氏就是一个符号,注定这个符号一直烙印在心中,注定一生陪伴我们走南闯北。无论时间过多久远,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官职多大,统统都是暂时的,但姓氏不抛弃你,她仍跟随着你的一生~~~~~
曾记得少年时代,我们三位同学的到沙子求学。那是一个炎热的傍晚,我们在球场上和当地几位小孩打起架来。我被打得鼻青脸肿,但不敢报告老师。晚上,我们三个被一位年长男子请到离学校不远他家,他是打架小孩的父亲,他呵斥小孩下跪,向我赔礼。他十分激动的说:“我们同是一个祖宗,一个根呀!怎么能打架呢?”原来他是古龙搬迁过来的族人,不知他怎么得知我们姓罗。后来,逢过节日,他都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做好饭好菜象久别亲人一样热情招呼我们,至今我还历历在目。再后来,我们知道他个人成份是“四类份子”,就不敢和罗姓那家人来往了,那年代“亲不亲,阶级分”,同宗同族的故乡人都不敢相认啊。现在我还感到内疚和心痛,真对不起那家人。感谢那位罗姓的叔叔,不知他现在是否健在?也不知道他的儿女是否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在那艰难岁月里,你们以亲情曾给我帮助和关怀,愿您健康长寿,愿祖先保佑你们万事如意!
当我们离开家乡,离开了乡亲们,我仍然怀着一颗爱家乡的心。我看重这种血脉亲情,在外凡是遇到罗姓人,都倍感亲切,真情问候总要互留通讯地址和电话,亲情依依,牵挂不己。但就不知人家罗姓的,象不象我那么真情流露呢?
算起来离开家乡已有二十四五年,离乡久了的人,难免就产生对家乡一种眷恋, 一种情绪牵动着我,有一种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恋乡思絮,挥不走对故乡的丝丝的牵挂。久而久之就想弄清楚我们家族的根,追溯杨柳罗姓从何而来。
2006年清明期间,大良的几位兄弟邀我去桥板乡拉虫村扫墓
“祭祖”。也算是寻根吧!我也曾经听说过,古龙罗姓的祖先是从那里来的。
我和同事正好在三江县出公差,一位市委组织部的同事听说我要去寻根,也颇感兴趣,答应陪我前往。我们驱车前往,三四个小时一路颠簸,中午时分,赶到桥板乡政府所在地。看到一个圩场里聚集上千人,人头浮动,都忙碌着张罗饭菜。我们到祭祖的墓地想寻找一些关于祖先的线索,查一查班辈的排序。遗憾的是,一无所得,连蜘蛛马迹都没有。当我捐款给“清明会”时,他们把我名字写在一张全部排满罗姓的红颜色纸张上方,问我从哪来?哪个支系?我无语对答,又看到他们一脸漠然,相互不认识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顿时好像寻根念头荡然无存。我们悄悄离开所谓“祖先”的地方。默默祷告:祖先啊,您在哪里?您的后人在找您啊。当然这一次寻根是没有深入的,只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罢了。
后来,我又到县志办找到当年教我的老师,现在县志办当主编,帮查《融安县志》可否找到罗姓分布和迁徙的经过。找到有关资料记载我们直系社先罗珠公约在汉代时期。当时,南方重镇长沙和南昌,罗姓是两镇的旺族,就在那个时期,南昌修建城市最大祭祖会所——罗氏宗祠。从此,“豫章堂”成为天下姓罗的共称。据《融安县志》记载:“北宋庆历四年至嘉裕元年(1044-1056)罗兴德(南昌人)跟随便狄青到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立了军功,朝廷敕封今桥板乡一带给罗,罗奉指就等于今板桥乡,其子孙在这里繁衍为今融安之罗姓。”
以上这些史料真不真实?我无法考证。
无论我找不找得到所谓“根”的依据,但我总是在想,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周围的一切,在不经意间地改变,恍然如梦。人是有根脉的,情是有源头的,根脉所系,桑梓故土,源头所在,同祖同宗。不管怎样变化,这亲情的血缘,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不正是这种爱祖宗、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作为延伸,不断加以升华,我们才更爱我们祖国、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今年5月12日四川发生解放以来危害程序最大,伤害范围最广的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牵住普天下中华儿女的心,灾难面前,我们万众一心,坚韧不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无私、团结、友爱的动人场面,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象征吗?
所以,我认为编修家谱,书写家史,是凝聚亲情,加深族谊,促进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激励后辈人要发愤读书,牢记家训,牢记古训,如“成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收耕田”,“承前祖业勤与俭,启后儿孙读与耕”,也是几千年留传下来的成人、成才、成功的格言。尚望我们的晚辈切记!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过去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深山里,很少有人从家乡走出外面闯世界,也就解放以后,我们家族的俊字辈的那班人,他们走出家乡,到全国各地工作,为我们家族增添荣耀。我很敬佩他们这代人,他们从小吃了不少苦,经历了坷坎,正因为苦难磨炼他们意志,从而发愤读书考学,后来出类拨崒,成为祖国栋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当时全县范围都是很有口碑的,为我们家族树立榜样。
真心希望,我们家族的子弟要自强不息,发奋读书,不仅仅把脚步停留在家乡的土地上安居乐业,更应该把人生的舞台搭建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去建功立业,奋发作为,无论干哪一行,成功了然后回馈桑梓,报效祖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列祖列宗,才能对得起生养我们的故乡热土。我热切的期望着,也这样衷心的祝愿着。
罗启清 QQ:741369083
2008年8月12日于桂林市新桥园巷73号3栋3单元602房
家谱序言
国家修史;地方编志,民族续谱。这是历代各民族形成的传统。今天,我们正处于国泰民安,昌盛发达的和谐社会主义的大好形势下,借盛世之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编写《杨柳罗姓家谱》。其目的是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家族历史,维护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族众乡亲们期朌的一件的大好事.
修谱的发起人是族内罗俊华。他是从日温公接下的有关家族资料。从2003年起,他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走访和登记。到2006年7月拿出了《杨柳罗姓家谱》的初稿。,为了进一步收集和补充资料,扩大家谱内容,完成家谱编撰出版工作。2008年4月,经家族人共同商议,成立了编写家谱小组,其成员是;俊华、俊起、俊法、启荣、启山、启清。
本次修谱是采取捐款办法筹集资金,发动家族所有人员的力量,力所能及,从而保证出版家谱的经费。
《杨柳罗姓家谱》出版以后,她将成为杨柳罗姓家族承上启下的历史书。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先勤劳勇敢的劳作精神,和谐团结,认真研究掌握各种科学技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我族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强大振兴,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杨柳罗姓家谱》编写领导小组
《杨柳罗氏家谱》后记
奉献给杨柳罗姓族人的这本小册子----《杨柳罗氏族谱》终于和族人见面了,她是全体族人共同关心的结果,也是编写者精心收集族谱资料的结晶。
关于这本书的编写,有如下几点说明:
一、 收集资料原则、范围和对象
原则是“以人为本,以史为鉴”,“实事求是,不编不造”。例如:杨柳罗姓迁徙从何而来?谁是第一世祖?凡是没有佐证史料,一般不以记叙。从朝温公开始,共收集十四代人的脉络,凡是名字不详的,只能用ABCDE代注。有的无子女,则无法延续,基本上做到登记到。当然也有外出打工,小孩随父母在外,则会遗漏部分;另外,立业异地,源流和世系都未查全得,无法收集到资料,可谓是一个遗憾。
二、 族谱的内容和格式
1.不完全按族谱格式要求编写,如:谱例、世家、传志、家训、祠规、祠堂等;而结合当代实际;以突出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人的姓名都按辈份写清楚;一看就知道自己的继承关系。
2.修谱改了“修男不修女”得做法,男女平等,男女一律入谱,出嫁女、媳妇均可记姓名入谱,做到知而必录,录而不漏。
3.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料。族谱是以文字内容为主,但把村貌的图片和人物的照片作为环境背景资料,时代精神面貌就鲜活起来。
三、 族谱的资料来源。
族谱是以族人俊华2006年7月打印成册的《杨柳罗氏族谱》资料为基础的。据他介绍,第一手原始资料是日温公生前交给他的一本所谓谱书,就是俗称“田书”,即从第一世祖起,凡去世一位老人,就记录他的名字。但字辈和鸣字辈资料大部分失考。收集的资料,越是时代久远的,就越内容单薄。这次修谱的侧重点以近代为主,日字辈以后的资料较为详实,一些健在的老人,也是佐证的依据。但也有不少谱料无法考证。
四、 祖辈先人埋葬地点的名称
祖辈居住地的村名均是约定俗成的,但埋葬地的山或坡地,则是没有规范名称,政府行政行为中的文书中要标明的山地,也没有规范的名称,就按当地壮话的音译。如:莫干山。谱书中的埋葬地名,则是族人俊华按当地壮话中的译音,专注上去,要联系我们族人得壮话来想象,如:六寨山、上炭、(肯炭)、伦坪眉等,都是音译。
五、 班辈排行
排辈是为了分别世系辈分远近亲疏,而取名时严格统一的字。一个姓族繁衍搬迁,相互之间分散遥远,年代相隔久远,同姓子孙不明世系,不知根源,同宗同族分不清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因此,我们祖先就排字辈。我族的族辈诗是:
朝福如顺文
鸿鸣显日瑞
俊启斗书魁
善庆超英敏
积传广異微
既然,我们的祖先已形成了族辈诗,要求后人要严格遵守规则,统一排辈,姓+辈字+其他字,那么,建议我们族人无论迁徙何方,切莫丢辈忘祖,将班辈排列到底,就一定能代代相传。理清我们杨柳罗氏的辈份,共同尊祖敬宗,将罗氏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六、 鉴于本族谱书是杨柳罗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次收集印刷成册,也是古龙罗姓家族开了先河,前无佐证资料,又无其他可查证的资料,融安县志也查阅不到相关的史料,凭零星的线索收集而成。这次在编写族谱过程中,由于没用专业队伍,光凭族内几位热心人自觉自愿参与,且时间仓促,人力有限,其结果难免出现不够详尽,个别族众连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姓名都忘记,难免有漏登、错登、重登现象,何况向上追溯,难度更大,经数次下发校对,错漏仍然存在。尚望族人谅解。
最后,特向族人俊华为编写族谱而不计报酬、辛勤收集材料、默默无闻地连续收集罗氏家族资料致以深深谢意。同时,也向编撰小组的几位成员,他们为了出版谱书,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收集补充资料,筹措资金,连续奋战几个月时间,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敬祖尊族精神值得大家尊重和学习。以及广大族人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献出爱心,至此,一并致以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