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修谱浅谈
罗富香 发布时间:2014-03-04
盛世修谱,族谱作为与国史、方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姓罗。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在前不久前国家主席***回归故里,在胡氏宗祠祭拜先人,浓浓—个根结,前总理***在他的母校提到温氏祖谱之来源,研究中华姓氏文化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好事,罗氏族谱最早者,就是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公元前355 年)开始的,凌甫公时年已九十岁高龄,着手将罗氏历世源流,辑为家乘于后,传承罗氏家族,自此以后,罗氏之有家谱。唐朝播州侯罗荣公七十六岁撰修家谱传后世。宋朝修谱进入高潮,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又称“柏林罗氏”) 大成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且溯源重黎,以君用之子罗珠公为始祖,并及十七世祖企生公、遵生公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漫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性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一种大手笔的韵味。
此外,撰修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和谐于社会。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否则,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乱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全国各地修谱进入高潮,多数谱质量好,内容丰富,但有些地方谱世系各地为阵,代数有的差异过大,有些地方谱出现乱接乱靠。全国统一字辈呼声在各地呼启,但要在全国统一字辈困难重重。以下略举例和我个人想法,供各位参考。
1、大成谱通用八十字派从珠系43世启用,但我发现有的从48世才启用,中间相差5代。有的可能还要迟,所以造成代数相差太大。
2、有的谱,父子间相距100年,如洪德大三公-生承宗、承祖。中间少几代,也造成辈份差距大,[如:大三公:生于宋“淳祐” 七 (1247)年丁未岁。承祖,生於明“洪武” 廿一(1388)年戊辰岁七月十六日] 代差141年。
3、氏族谱牒之修,旨在溯本源、彰祖德、明世次、别亲疏、序昭穆。若本源混淆,张冠李载,附会强牵,移花接木,甚至祖孙倒置而以讹传讹,以错传错,则滋后人之疑,谱之义失矣!有些地方修谱出现乱接乱靠,攀附名人,乱戴官帽,伪造历史,给今后世系传承和罗氏文化历史代来不良影响,给后代造成误导。
4、现在民间还存在很多珍贵老谱,需要我们齐心去寻找,发掘整理,光大罗氏文化。
5、现在很多宗支上源接不上,对外代数和称呼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不是重要问题,只要认同我们都是罗氏后裔。
6、在修谱中,错、别字多,象天干地支只有形似误写:“戊、戌、戍”,“己、巳、已”;古谱异体字对照国标字的误差,这就把祖人的名讳弄错的较多;还有天干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错误等等。
根据以上这些问题,正如浙江罗荣法宗长提议:(我发现有各地好几个宗亲在搜集罗氏上源资料准备出谱,如果不加以考证、以后出来的谱,上源乱七八糟,岂不祸延子孙吗?望宗长们早作打算、最好以罗氏委员会的名义通知各宗亲,如出谱必须得到罗氏委员会审查与授权才可)。
我个人认为,确实应該在全国成立一个修谱指导机构,指导修谱,凡出新谱,交指导机构审核出谱,修谱指导机构由专家、学者、懂谱人组成,还可协助寻找上源,理清世系,这样误差就小了。修改校正时应征得各宗支同意,审核修改错的、误的,本支应极积给予配合。
凡上源接不上的,依照本支始祖出生年月参照其它宗支同年代出生时间,来确认该宗支始祖是珠公多少代,这样就減少了全国统一字辈的困难,又有了长幼、尊卑之分。但必须由罗氏修谱指导机构审批才有效。最后发给审核证书,认可、同意該谱世系正确。
以上是本人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作为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宗长指正。
四川 罗富香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