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的变异和外迁
发布时间:2003-04-15
罗人亡国之后,一部分人迁到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罗人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罗子国的灭亡,毕竟在罗姓子孙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消泯的阴影,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繁衍,走向了祖国的广大地域,除汉族聚居的地方外,他们还毅然地迁徙到当时还十分荒僻的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与当地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彼此通婚,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并成为此中的著姓。有的甚至把生命之根伸向国外。
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绢画古地图,江华县的潇水支流中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到这个瑶族聚居的区域而得名。
两广的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着许多以罗为地名的山川、村寨,至今壮族语仍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这说明有一部分罗人南迁至两广与古代骆越族相融合,因而保留了许多以罗为名的地方,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载的就有罗水(在广东阳春县西80里)、陵罗(自广西北流县流入广东化县东界)、罗江水(源出广东翁源县)、罗浮山(广东)、罗水县(广东)、罗白土县(广西)、罗池(广西)、罗秀墟(广西)、罗渌山(广西)……广东、广西两省,以罗命名的县和乡镇数量之多,至今仍居全国前列。
除南迁两广与骆族融合外,有一支罗人折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元朝至正年间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楚灭罗国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便和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盾蛮七姓”之首
常璩《华阳国志》卷一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祖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师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祖赋,余户乃岁人赍钱口四十,世号为板盾蛮。”七姓中“昝”讹为“督”。“罗”,《风俗通》又作“卢”。七姓中以“罗”(或“卢”)姓为大族。因“同名异译”,“罗”有时写作“卢”或“六”。(桑秀云《“六夷”试释》
罗人也融入土家族。贺龙的祖母即是土家族罗氏
史载: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溪州刺史彭士愁“蛮军”与楚王马希范军队作战失败,派其子彭师高率诸蛮酋长田开斌、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携锦、溪、蒋三州印向楚军请降会盟,以后又铸立铜柱于会溪。(《土家族简史》)宋代于铜柱上补刻衔名的54人,中有“湘州罗文瞻、史军罗万能、巡检罗万贵、水南都指挥史罗文彦”等。(谢华《湘西土司辑略》)《读史方舆纪要》:罗城洞,“在(大庸)所西,本蛮峒。宋嘉祜二年(1057),罗成蛮寇澧州,州兵击却之”。《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元祜三年,罗家蛮寇抄,诏召(彭)仕诚及都头覃文懿等至辰州约束之。”贺龙元帅的祖母罗氏,亦是土家族。(《贺龙年谱》)这是一部分罗人融合于土家族的证据。
苗族也有罗人
乾隆《贵州通志》卷七《苗蛮》说:“西苗,在平越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李宗方《黔记》卷三所载亦同;刘锡藩《岭表纪蛮》据滇、黔省志所载,称职西南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刘人熙《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记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说:“士(土?)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叛服不常,至清时,乾嘉始靖”;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列举的人口“很多”的21个苗族姓氏中就有罗姓;1936年湘西苗民革屯运动中,列名在《永绥县解除屯租诉愿团快邮代电》上的“城乡苗民代表”中就有罗荣华其人。
罗姓是彝族的一支大姓
还有一支罗人继续西迁到云南的北胜州,成为彝族的一支大姓罗氏(参见乾隆《北胜府志》卷25)贵州彝族亦有罗氏。据《贵阳府志》: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为罗旬国王。还有段传说:“水西土司安氏之先,盖出昆明。有祝明者,居堂狼山中,以伐山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康熙《大定府志》)。大理国时期,所设三十多部中就有罗部、罗婺部、罗雄部、罗伽部。(方国瑜《彝族史稿》)彝族的种号多以父名母姓取名,如《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武定路:“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罗雄州:“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彝族中还有这样的话:“罗婺粮好拨,罗婺子孙不能做人家的奴隶”。由此可见,一部分罗人融入了彝族。这些罗姓,已经是彝族的罗姓,而不是汉族的罗姓了。
一支罗人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因此,布依族罗姓也是古罗子国的后裔
另有一支罗人则迁至贵州东部和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裔。罗子国被楚文王迁到湖南省汩罗以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这支罗人又从江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王维提《荆楚地区的古越族》),形成罗甸国和罗番。宋、元之时,一部分布依族地区属“西南番地”,宋时有所谓“五番”(龙番、石番、罗番、方番、张番)、“七番”(增韦、程二番),元时为“八番”(加卢番)。《宋会要稿·历代朝贡》载:“宣和六年(1124)罗殿国王罗唯礼等入贡”,“绍兴二十五年(1155)罗殿国王罗部贡。”《文献通考》卷三二八引《桂海虞衡志》说:罗殿,“唐会昌中封其帅为罗殿王,世龚爵,岁以马至横山互市,亦有移至邕,称守罗殿国王罗昌。”《纪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方番主韦昌盛皆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蛮夷官》篇中又有“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抚使”,至元十六年(1279)“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来上洞寨”。以后又分别设立八番、罗甸二宣慰司,在罗甸国设立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罗甸县)。“八番”首领中的大多数姓氏如卢、罗、韦、龙等,至今仍是布依族中人口众多的大姓。另据乾隆《独山州志》载:“明洪武初,独山司分地方为九牌……又立奉目曰莫、曰陆、曰梁、曰黎、曰韦、曰孟、曰岑、曰罗、曰吴共九人,是为九姓。分姓分管九牌,而统于土司,故名‘九名九姓长官司’也。”今独山县内的莫、陆、罗等九姓都是布依族。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所载“仲家”七大姓中就有罗氏。清末与罗光远发动“覆清灭洋”起义的贵定人罗发先,就是布依族人。
部分罗人加入了瑶族和侗族
有的罗人由湖北南行,加入了瑶族和侗族。广西三江、龙胜一带侗族聚居地区,有的姓氏还习惯于过本姓氏的节日,如杨姓过“杨节”,吴、胡姓过“甲戌节”,罗、石姓过“末节”。(《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
至于罗人加入瑶族,证据更为确凿。如广西龙胜县白水与临桂县宛田石灰窑村的《评王券牒》中,均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又如宋代郴州黑风峒瑶首领罗世传,于嘉定三年(1210)率部众扰宋边,与宋军战,杀飞虎统制边宁,江西、湖南皆惊扰; 同年,知隆兴赵希怿、知潭州边弥坚共招降之。(《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古代)》罗姓为瑶族十二大姓之一。据今人盘朝月实地调查,包括罗姓在内的瑶族广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上百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