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幼山(1866—1931年),家名曜生,号罗师扬,晚号希山老人,原籍兴宁县东门外水楼村(今属宁新镇)。罗幼山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七岁始,入读私塾。青年时代,发奋求学,先后在兴宁县宿儒、经学家罗釜月学馆经史馆就读。1889年冬,赴嘉应州会试,被录为“高才弟子”(时称“博士子弟员”)。次年,被推选入读广州广雅书院。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日、中法战争相继失败,罗幼山忧国忧民之心,与日俱增,一度曾在兴宁附城设馆聚徒讲学,在生徒中宣扬民族民主思想。1903年,兴宁县萧惠长、陈少岳等人,商议倡导新学,创办兴民学堂(今兴民中学),并聘请丘逢甲担任兴民学堂监督(校长)。罗幼山等人,极力排除旧势力的诸多干扰,终于在1904年2月正式开课。原在汕头创办同文学堂的丘逢甲,则按照同文学堂的教学章程,还聘请了一些外地名儒讲授西学,这是兴宁县创办新学之始。 1906年,罗幼山又与邑人罗雅达等创办罗氏植基小学,由罗幼山首任校长,同时兼任兴民学堂校务及教学工作。1909年6月,罗幼山接替县官立学堂罗釜月之职。他在这里积极改进教学。同年10月间,罗幼山又接丘逢甲之聘,到广州方言学堂任教习。在广州任教两年,他编写了《亚洲各国史》、《中国近代史》、《伦理学》等教材,深受学生欢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罗幼山曾投身政坛,被推为广东省临时议会代议士。广东省政府成立后,曾被邓仲元聘为陆军司令部秘书兼稽勋局文牍主任、琼崖镇守使秘书、援闽粤军司令部秘书。其间,罗幼山为革命和建设提出过不少有益的建议。先后在1912年赴东三省考察时,发表《移民实边策》。1913年任海南临高县知事时,发表《开发琼崖计划书》。1918年出任福建连城县知事时,发表《屯田策》等。罗幼山一直眷恋教坛,始终持“救国救民,教育为本”的思想。从1914年至1917年及1920年至1924年,他先后执教于广东省立第五中学(梅州中学)、兴民中学、县立中学等校授文史及国文诸课程。这段时间,罗幼山年逾五十,却身兼两校、三校的授课任务,而且精力充沛,行动矫健。白天在各校穿插授课,晚间则闭门谢客,经常备课、评卷至三更半夜。1920年,罗幼山在兴民中学任校长期间,目睹校内设备简陋,经费困难,便千方百计募揖筹措,先后兴建了教学楼三幢、图书馆一座、学生宿舍数十间,还添置了一批教具、图书、仪器等。其间,罗幼山还创作了《洪承畴传奇》及《赌海升沉记》等剧本。1924年10月,罗幼山出任兴宁县长。1925年3月,国民革命军东征挺进兴宁。罗幼山在短短几天内为东征军筹足大洋两万元军饷,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赏。1926年初,罗幼山屡向省府电请辞职,周恩来亲笔致函幼山进行劝阻。但罗幼山去志甚决,5月再上辞呈,省府始允予卸职。罗幼山辞职回乡后,从事讲学,并编纂东门《罗氏族谱》。1931年6月18日,罗幼山因急病在家逝世,终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