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烈 翰林院编修
发布时间:2005-05-08
图为清翰林罗光烈墨迹
罗光烈(一八六一年——一九一九年)字扬廷,什邡县马井乡人,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商务印书馆国民十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对他学术造诣,曾有纪述。罗少时勤奋好学,颇有卓识,经“院试”及格,取入县学 (通称秀才)。时值张之洞为四川学政,创办尊经书院,延湖南王闵运主持讲学。罗光烈以高材生与富顺宋育仁绵竹杨锐等十六人首批被选拔入院肄业。壬年(一八八二年)“乡试”得中举人,再经“会试”和“殿试”合格,得丙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任国史馆提调,后奉调京师大学执教。其时,清政腐败,慈禧专权,“马关条约”签订后,群情愤激,要求改革之声不断高涨。罗光烈在京任职期中,与尊经同学杨锐、宋育仁交往甚密。罗治《尚书》、《左氏传》,喜讲三代制度,且主因时革新,矿亦同情帝党,服膺改良,戊戌变法失败,杨锐等被顽固派杀害,一时“缇骑遍地,海内罗光沸腾”。烈悲愤之余,深感国事艰难,无力回天,遂隐痛埋头,潜心典籍。光绪二十六年(一九OO年)他以丁祖母忧,厌心仕途,不再赴京,乃留成都。先是四川总督鹿传 霖已聘其长少城书院,旋以宋育仁离职,光烈又被聘任为尊经书院山长。他出主尊经后绝口不谈时政。为了打破制艺藩篱,他于院课经史词章外,还增设了理学、算学两门学科。且对院务、课业潜心体察,加以改进,期其学到致用。罗光烈思想较开明,治学面广,博通经史,兼习天文、历法。对于算学尤喜钻研,著有《几何学发微》一书,在知识界影响很大。当时,一些院外学生还专门至罗处,求习算学。罗山长与院生每月会讲,虽仍多讲经史,答复提问,但亦为院外的习算生备席位,准予就学。月课也出算题,凭陆军生选习。据罗光烈的学习、清壬寅乘法会人、民国曾任四川通志馆长陈廷杰笔记,言及罗与诸生会讲时,常说:“为学必须治经,通经乃得为儒,词章虽工,不得谓儒;此《汉书》所以说经入《儒林》,娴词赋者入《文苑》,二传之立,由是别也。而治史者,亦当通经,史学家不能《春秋》、《尚书》,则体例不明,编年纪事莫由分也。经书中包括天文、地舆、算学,不习天文,何以知日蚀、灾异正朔,此《春秋经》中常见者耳。不习舆地沿革,何以明《禹贡》、《图经》及春秋列国之兴废;不习算学,何以演易数,划方国等爵,计九州环海之经程也”。他强调说:“算学,为历来必研之科,非我国今日求制造始提倡耳。”在治学方法上,他告诫学生;“学以有恒为贵,又不可废其神智。当其有得,自有欲罢不能。此为偶尔,不可以为程也。宜就其所喜,又就其所解,日致思焉”。他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珍惜时间“每日十二时中,以六时休息,二时优游,此四时则不可令无功。如此久习,虽休晦时亦用力时也,虽仕宦穷困老病等,每日必有用心之处,则每日必有所得,也可谓惜阴矣”。罗光烈廛到治学精神时说:“吾谓少年为学,必先有壁立千仞之气,振昏惰、去旷徇,明于义理,则达于世情矣。而世情俗见,无关荣辱,不以人是其是,人非其非,毅然不惑,则可言有智立志,而不迟疑犹豫,方不愧为学之大矣”。他教育学生治学要务求大者远者,“必先有壁立千仞之气”,才会有独立见解,达于“毅然不惑”之境地。这是做学问的宝贵经验。 罗光烈晚年以病告免,回什邡马井故居,谢却官场应酬,闭门治学。家仅小康而自奉亦俭。但有穷苦人家求告者,却尽力相助。他曾自书联文“冀北群空千里马;江东品重一壶冰”置居室壁上。上联似有缅维新诸子零落之思绪;下联似寓他坚持操守,清白自励之意向。真是文如其人。后病逝,享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