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代名人>人物传记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罗洪先

 谷羽 发布时间:2004-03-15

地图学科,我国在一千八百年以前,就有人开始研究。地图绘制是由晋代裴秀开始的,到了明代,罗洪先在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的基础上,用较科学的计算方法,绘制了新图,取名《广舆图》,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县黄橙溪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是官吏家庭出身,父亲罗循,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进士,官至镇江、淮安知府、密云兵备。罗洪先自幼端重,勤奋好学,十一岁时读古文,“即有志于圣学”,十五岁时读了王宋仁的《传习录》,由此萌发了想去拜他为师的念头,后为父亲劝阻。嘉靖五年(1526年),罗洪先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它丑科会试得中进士,殿试时高中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二十五岁,可谓年轻有为。罗洪先金榜题名之后,奉准归家省亲,一住就是两年,后有人弹劾他超过假期,于是便赴京就职。不久,父、母亲先后病故,又归家守孝,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奉召回朝任左春坊左赞善。次年与校书赵时春、司谏唐顺之联名上疏,谏议世宗赵厚熄不理朝政。世宗听后大怒,降诏严厉斥责,遂将他们三人削职为民。罗洪先仅供职一年,因上疏劝谏而蒙祸,便在家务农,博览群书,甘于淡泊,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上至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水利、边塞、战阵、攻守,下至阴阳、术数,无不精心探究,尤其精研舆地学。他在“考图观史”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天下图藉,虽极详尽,其疏忽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触易也。”于是,他广泛收集地理资料,多方面进行访问调查,获得了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江西临川人)的《舆地图》,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把朱思本的地图与以前所见的地图相比较,认为朱思本的《舆地图》,坚持了我国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法,有较好精度。于是,他费了十年之功,把朱思本的《舆地图》作为蓝本,绘制成了新图,名为《广舆图》。《广舆图》是我国四百年前的第一本地图集,绘制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后,计有地45幅,附图68幅,共113幅。要素丰富,位置准确,使用起来,要比长宽各七尺的《舆地图》方便得多。《广舆图》的特点:首先,在分幅上,将朱思本长宽七尺的大图,改制成地图集,除了第一幅为明代全国行政疆域总图外,其它以省区为单位,一省一幅图。每幅图的后面,还附有每个省的沿革、形胜,所辖的范围和计征田赋数字等。此外,还有九边图11幅,洮河、松藩、虔镇、麻阳诸边图5幅、黄河图3幅、漕河图3幅、海运图2幅、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图4幅。这些都是《舆地图》中所没有的。其次,绘画工整,刻镌精细,创立了地图符号图例。罗洪先在《广舆图》中第一次采用了24种地图符号,列出山、河、路、界、府、州、县、驿等符号区别,看起来一目了然。很多符号已形象化、近代化,它对增强地图的科学性,丰富地图内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符号明确代表所表达的内容,保证了符号易感受和记忆,具有较高的地图符号的理论意义。再次,《广舆图》不拘泥于《舆地图》的原版,而是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大胆创新,发展新的思维。将“悉所见闻,增其未备”,加以扩充增补,修订而成,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地图之一,多次刊印,广为流传。《广舆图》从第一次刊印开始,经过250余年,先后共翻刻了14次。现在不仅在北京、南京图书馆中存有公元155年、1558年、1566年的珍贵版本,而且在加拿大的阿瑟港,美国的华盛顿、肯布里季,日本的东京,原苏联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等地图书馆中亦藏有《广舆图》。罗洪先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病逝,终年61岁。死后,赠光禄少卿,谥文恭。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