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实事的州官罗文思
发布时间:2004-11-14
罗文思,字曰睿,号勉夫,四川合江县人。乾隆三年(1738)解元,后为进士。乾隆十年起,历任陕西白河、商南、洛南(兼)、蒲城知县,后升任直隶商州知州,在任十三年。
据《陕西通志》载:罗文思“西蜀名元,来牧斯土,以经术饬吏治,辟荒田,修渠堰,兴蚕桑,轻徭役,开道路,成桥梁,惠商贾,恤鳏寡,至缮文庙以光文治,建东城楼以标巽峰,种种善政,不可惮述。”他在任期间为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深受老百姓爱戴。
劝课农桑,关心民瘼。乾隆十一年任商南县知县兼洛南县知县时,就常跋涉奔走四乡,体察民情。他在深山区,号召老百姓种植果树;在川塬地区,号召栽桑养蚕,增加收入。乾隆十八年任知州不久,就在商州地区大力提倡放养山蚕。古商州地区历史上习惯直播水稻,既浪费种子,又长势不好,产量很低。于是,他“就在静泉山下亲临教授,改直播为育苗移栽。插秧时节,又下田示范,教以倒退插秧法。自此,育苗移栽倒退插秧法,在商州普遍推广”(《商州市志·人物卷》)。
罗文思在任中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对下从不轻信禀报,深痛虚报冒功;对上敢于反映实情,减轻百姓负担。他到乡间巡视时,发现由于课赋堪重,土地荒芜,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当他查荒时,“各乡团练禀称,并无荒地”。他没听虚情,“又随即亲诣勘验,逐加体访,委无抛荒”(《续商州志》卷三)。经他亲自查访,四乡丢弃荒地甚多,有四五亩连片的,有六七十亩连片的,按原额统计荒地竟达648顷之多。查访后立即上报开垦并提出减免政策。他在《饬查荒地酌议招垦当即禀复》一文中说:“查山坡地,原系瘠薄,种植之后,必须歇力,间年耕种,方能有收”。后经获批:凡山坡瘠薄土地,五亩折征一亩;五亩以下的零星丘段者永免升课。减赋政策一经宣布,长岗岭、流岭、黑山、泥峪山、上庄、高岭等乡,逐渐开垦并推及全州。过去省布政司每年给商州派五百匹军需骡马。他到任经过调查,向上呈报“卑州及所属洛、镇、山、商四县,均系僻处山乡,民贫土瘠,烟户稀少,向无骟马骟骡……。”(《续商州志》),经他多次禀报,属县得以免派或酌减。他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建仓储粮,以备灾荒,赈济灾民。他上任五年,就把常平仓贮粮增加到21010石,把社仓由四处增加到九处,贮粮由3770石增加到6110石。
罗文思由于“实心行实政,未若后世,徒托空文”(《商县志稿·十二》),使百姓收入增加,负担减轻,生活改善,安居乐业。因而,他高兴地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仪门之上,联曰:
计廉吏,可为可不为,岂复合入官志气
观穷黎,得所未得所,自难宽敷政精神
因势利导,开渠筑堰。干旱常常给老百姓带来饥馑。罗文思效法前任知州许惟权教民引水灌田的经验。首先,加强管理,疏通了丹江、南秦河、大荆、大黄川、泉村河、泥川河等311道水渠,使万亩土地得以灌溉。然后采取“因势利导,随时制宜”(《续商州志》)的办法,教民在蒲峪沟、惠峪沟、流峪沟、胭脂关、桃岔沟等11条河上开水渠,修水田120多亩。棣花铺在康熙年间就凿石引水,由于上下游村民争执未修成。
罗文思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亲自到棣花“勘明,倡捐工本,谕令协力修通,公议均分水利约”(《续商州志》),解决撂置了五十多年的纠纷,使百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孝义湾、代街及白龙观农民集资开渠灌田,但因上下灌区争水,官司打到知州大堂。罗文思问明纠纷情况后,就随双方亲临现场处理。为了公平合理用水,他叫人抬来大石磨盘,横放水渠中间,将周边空隙封实,只见水均匀地从两只磨眼中涌出来。罗文思令上灌区人从两只磨眼中间砌石筑堰,引水直入上灌区。另一只磨眼流出的水从原渠向下灌区流去。并议定沿途所经上灌区处如发现有决口偷水者,将决口处
第一块田的主人收监坐牢。让上下游的主事者在立约上按手印,存入知府大堂。从而,消除了世代争水的纠纷。上下灌区的百姓为感激罗公的公德,合伙在官道边立碑,上书“青天罗太祖公分水利碑”(《商洛地区志》)。
修路架桥,便利商旅。乾隆十一年罗文思刚任商南知县,就主持将徐家店、普峪河、太吉河等处丹江渡口,收为官渡;把湘河、耀岭河、庙沟街三处设为义渡,行人欢呼称便(《商南县志》)。他任知州后,看到商州城西通省城长安大道的二龙山有两座木桥,经年累月,雨蚀风化,木朽桥塌,往来多困。于是,在乾隆二十一年十月,捐银六十两,重新修建石桥。
商州城东霸王寨下铜佛龛碥路,十分险要,“悬崖一线,下临丹江,长五六里,商旅往来,骡驮行李,多有堕岩落水之虞”(《续商州志》)。他在任商南知县时,走此碥道,“往返州城,目击情状,即志修治”。乾隆十八年刚到任知州,就筹划修路之事,“遂节廉俸五百金,鸠工运斧,辟路于槎牙兀中,宽可丈许,旁因石为栏,壁间洞如屋可息,行者避除之,……往来驮载,如履平地”(《续商州志》)。乾隆二十二年碥路修好后,往来商旅欢呼罗文思的善政。罗文思也高兴地说:“十余年怀抱之志,终于实现”。他在《新修东路碥记》一文中还谦虚地说:“好事者传为美谈,呼曰罗公碥,余甚怪焉!”乾隆二十二年他到龙驹寨巡视时,又主持捐资,于西古城岭泗渠之上,修筑石桥一座。这座石桥后来虽经多次维修重修,但石桥曾沿续180多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时拆除(《丹凤县志》)。
罗文思修路的目的是便利商旅往来,促进经济发展。他想龙驹寨是“水陆码头,路通楚豫二省,商贾络绎,为五方杂还之区。”如果给龙驹寨设立州同,加强管理,把龙驹寨的事办好了对全州百姓都有好处。于是大胆上书,言称“卑职自到任以来,二载有余,实力巡逻,从不敢偷安怠惰。现在境内虽称宁谧,然而,一人之耳目心思,实有鞭长莫及之势。官斯土者,既悉情形,自不得不为熟筹以求治之。”(罗文思:《禀稿》),经他数次禀报,朝廷终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批准设州同于龙驹寨。从而,使境内外商贩接踵而至,栈行、铺店、会馆,布满五里长街。随着管理加强,商贸昌盛,税收增加(年税额达15万两),全州百姓广受其益。
创办书院,倡兴教育。罗文思一生任官,多注重“兴学校,广教化”,认为“学校兴则真材出”。他在任商南知县的第二年,就以旧学址为基础,斩棘缭垣扩展,建青山书院。除聘请学者名流执教外,还自己兼课。并又在场、试马寨为贫困子弟建社学二处。后到蒲城任职,捐金创办尧山书院。乾隆十八年由蒲城调任商州知州后,原商山书院因“岁久渐圯,且地僻,士子往来不便”,加上“一州之广,士子接踵,学舍狭窄,不足以容”,就先后捐俸银480两,买州城内宅地9亩、房屋16间,整修扩建,将书院移至新址(即今商州区城关中学)。并为书院撰门联曰:云涌商山腾墨采,雪翻丹水蹴文澜。为筹措经费,除罗公自己捐俸银外,并动员地方士绅捐赠,添置校产,解决学子伙食,使其安心读书。他聘请商州学士陈慕楷任山长,商州学士王学逊及海宁才子钟鳞书执教。罗文思认为兴学校是“为国家储梁之选,意至深且远”。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然国家无法选用。所以他要求教育学生必须以“道德为本,文艺为末”,罗文思《创建商山书院记》),“不徒以文词相夸许,而重名教,崇实学”(钟鳞书《商山书院记》)。因而,他亲拟“揭课仕大纲”,考核士子,撰写《相题论》、《惜字引》,刻石碑镶砌学校屏门左右,以励士子。他“敦崇实学,于乡会岁科考,诸生一切烦文概为芟剔”(罗文思《创建商山书院记》)。由于他亲授“官课”,“乐育”治学,一时士人云集,文风丕变,书院盛况空前,名士济济而出。为解决“人文日盛,号舍不敷”的问题,罗文思于原考场处,建房八间(《续商州志》)。过去岁试文武童所需银两由一州四县均摊,罗文思到任后决定“四县各出银五十两,州出一百两,不敷由州赔垫,永以为例”(王暮《考院记》)。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经费。
修葺山景,长得游乐。商州近郊静泉山,原名观音山,初建于唐代后期,山上有洞有阁有泉水。罗文思任商南知县时,赴州、省述职,常往返于东龙山道,在肩舆上“每南望一峰特起,蔚然深秀,中有朱楼石洞,隐隐在目,心知其非凡境,未获一造选其胜”(罗文思《修静泉山洞阁文》)。在任商州知州后,于乾隆二十年登览其上,“恍置蓬岛,飘飘乎遗世而独立也”(罗文思《游静泉山诗并引》)。因而,诗兴大发,就静泉山八景,漫成八律。他认为:“从来名胜之境,天地生之,而人成之”(罗文思《修静泉山洞阁文》),虽然,静泉山原有景物,因年久失修,建筑颓圮荒芜,但山上“大美已具,然山口缺,缺者必补;山半有平地丈余,以为修憩之所,宜亭;泉之东有龙神阁遗迹尚在,宜修复。”(引文同上)为此,他带头捐俸银100两,并号召志向与他相同的人,“各输其力以见志”。在他倡导下,捐资捐力,很快动工,修复了龙神阁,重修了菩萨洞阁和七星楼,新修了百居阁、补山阁、甘雨亭和僧舍、作坊。凿修了登山道路,栽植了花卉树木。山下立坊,大书颜其额。罗文思还为补山阁撰联曰:“想世界五岳四溟,那外眼前光景,泉也奇,石也奇;看民间青藤绿亩,都合心上意思,吾亦乐,人亦乐。”经过几年修葺,楼阁亭榭,洞泉花木,相映成趣,使静泉山风景面貌焕然一新。完工之后,罗文思应乡绅名流之请,写了《静泉山工毕记》一文,他在文中把整修静泉山之功,归
于当地人士,以激励当地人士勤谨修业,永葆朴质之风,长得游乐之兴。从此,静泉山成了商州近郊名副其实的游览胜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罗文思修静泉山之功,把补山阁改为罗公祠。
编纂方志,流传后世。罗文思在任商南知县期间,慎狱恤刑,问民疾苦,勤农桑,并亲履各乡采访山川形胜、风物,编纂《商南县志》四卷。后升任商州知州的数年中,以亲身的经历,集翔实的资料,将商州的地理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古迹名胜、名山大川、艺文典故等辑成《续商州志》十卷,为商洛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罗文思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任知州十三年如一日。陕西巡抚陈弘谋来商巡视时,曾亲笔给他书写了“一尘不染,百废俱兴”八个大字,刻匾挂于大堂之上。由于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人们在州城东街修建了一座罗公祠,因他还在职故名生祠。同时,又在龙驹寨、铜佛龛建罗公祠,塑罗公像,四时祭祀。后来,还于每年二月初四过会演戏,祝其冥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