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使才罗丰禄
罗孝逵 发布时间:2004-11-14
弱国无外交,可是,弱国的外交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朝廷的利益,以“以夷制夷”策略与列强周旋,去完成别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去化解别人难以化解的矛盾。清末就有这样一位外交家、翻译家罗丰禄。
船政学堂毕业与出洋留学英国
罗丰禄,字稷臣,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10月21日出生于闽县(今福州市)。1866年秋,罗丰禄考入福建船政求是堂艺局(不久改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4年,学堂大考名列第一,受到船政大臣沈葆桢赏识和提拔,破格升任教习。
1877年3月31日,清政府正式选派了第一批船政学堂毕业生赴英、法学习。罗丰禄作为翻译随着前往,同行的有严复、萨镇冰、魏瀚、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及李鸿章年轻的幕僚马建忠等37名。罗入英国琴士官学攻读气象学、化学、格致,兼任英、德等国使馆翻译。学习3年3个月。1880年学习结束,回国效力。
1881年,罗丰禄由后选主事升为同知,并赏加四品衔。后出任天津大沽船坞总办兼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1883年,调升水师营务处道员,1885年又升任天津水师学堂会办。这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天津揽洋务人才,罗被选中,在李鸿章的幕府中担任外交顾问兼翻译。李鸿章作为清廷的重臣,认识到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缘由,力主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罗丰禄受过西方教育,又长期驻国外从事外交及翻译工作,深谙各国情势,通晓西洋语言文字。作为李鸿章幕僚之一的罗丰禄,在这种背景下,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李鸿章提供西方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的最新信息,在与列强周旋中,在朝廷最高统治者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朝廷的利益,去完成别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化解别人难以化解的矛盾。
参与洋务运动与在英国选购机器
清末,封建的中国经济落后,没有工业,为掀起民族资本的第一次投资设厂,急需直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各省纷纷委托驻外使臣订购外洋机器,兴办工厂。作为李鸿章幕僚,罗丰禄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为向外国订购机器,他不辞辛劳,奔波访问国外工厂,了解各种机器结构、性能和价格,与制造商搞好关系。他以娴熟的英语与厂家交流,给厂商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国人买到了性能较好的、价格较合理的机器设备。
由于罗丰禄的愉快合作,各国厂家得以向中国输出产品。1900年1月,他在访问英国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时,该公司专门为他特制了银、铜、铅质纪念章,命名为“罗丰禄纪念章”,作为纪念。他在访问英国的锅炉厂时,该厂赠送给他一台锅炉状座钟,钟上附设有温度计等,作为奖赏。
外交顾问与翻译专家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中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血洒海疆。翌年4月,罗丰禄跟随李鸿章到日本签订屈辱的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经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及李鸿章被刺杀的惊心动魄场面。签约后,罗深感落后挨打的惨痛,为祖国的前途忧心如焚。他又耳闻蹈海自尽以唤醒国人的陈天华的以身葬海惨剧,更痛惜国家割地赔款留予国民的深重苦难。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中国惨败在日本手下,日本更加猖狂地侵略中国。罗丰禄面临民族危机深重,国事外交维艰,作为外交的一员,他自知无法回天,但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才干,以“以夷制夷”策略与列强周旋,开展弱国外交,力挽外交危局。
1896年3月28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指名李鸿章参加。罗丰禄作为翻译随往。中俄借此时机进行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罗参与谈判。6月3日,签署中俄《莫斯科条约》(即《中俄密约》),主要条款是:一、日本如侵占中国或朝鲜土地,两国派水陆各军互相支援;二、战时俄国兵舰得驶入中国所有口岸;三、中国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地方接替造铁路达海参崴(中东铁路),铁道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这个密约,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日本亡我中国的野心。
中俄缔结条约后,中国代表团先后到德、英、法、美等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中,罗丰禄进行了种种外交活动,以亲善友好、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准确、得体、敏捷的翻译风格,得到各国领导人的赞赏。
在德国,罗丰禄出席皇家茶会,政府宴会,参观阅兵大典,克虏伯兵工厂等,还参加了该国李傅相与已退休的著名的前首相俾斯麦的会见。双方互赠了纪念品,以作为中德友谊的见证。俾相还赠送给罗丰禄一帧亲笔签名的相片。
在英国,罗丰禄在伦敦白金汉宫谒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即席把李鸿章赠送给女王的杜甫“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诗句,准确、得体和敏捷地译成赞颂女王、极为吻合英文句法的优美诗句,博得女王陛下的赞赏。女王亲自赐赠“罗稷臣丰禄爵士”的爵位。在美国,罗丰禄与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深谈并交为挚友,马克·吐温将自己所著的几部书赠给罗丰禄。马克·吐温于1897年出版《赤道环游记》,强烈谴责美国对中国、古巴等国的野蛮侵略。他在杂文《托钵僧和傲慢无礼的陌生人》中尖锐抨击美国干涉中国事务。他在政论文《给坐在黑暗中的人》里,愤怒批判美国掠夺中国的罪行。他在随笔中号召统统绞死在中国传播“文明”的传教士,喊出“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动人心魄的口号。
罗丰禄在外游历7个月以后,于10月返回天津,当时清政府虽奉行联俄制日的外交,但鉴于俄国在1897年藉口德国占领胶州湾,派兵攻占旅顺、大连湾。清政府外交策略旋转为联英制日。1896年11月23日,罗丰禄以二品顶戴赏四品京卿衔(到任后升为三品京堂衔),任出使英、义(意大利)、比大臣。次年英国占据旅大、威海,意大利也乘机要三门湾,罗丰禄驰赴罗马辩论,得到解决。
1900年“庚子事变”后,俄国趁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赖着不撤。形势急转直下,对俄外交变得既至关重要而又十分棘手。微妙之处还在于既要维持共同制日的同盟关系,又要运用外交途径迫使俄国军队撤出东北全境。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从一品顶戴太仆寺卿罗丰禄。1901年8月,罗丰禄被调任出使俄国大臣。罗丰禄力争不辱使命,便抓紧时间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俄国侦察知道罗丰禄赴俄欲假英抑俄,甚是不安。可惜,丰禄奉旨不久,未及赴任,因患鼻癌请假,清朝廷敦促病愈来京,准备以外务部侍郎之位等他上任。罗因病医治无效,于1903年谢世,享年54岁。
清廷鉴于罗丰禄在洋务运动和外交上的功绩,诰授罗丰禄为“荣禄大夫”。严复是罗的好友,送罗一幅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意谓你擅长翻译,因此出名显达;你代师授业,因而出类拔萃。这都是对罗丰禄一生的最高评价。
书楼与陵墓
罗丰禄治学精深,融会贯通中西学,以格致哲学为体,以政治交涉为用。可是他不事张扬,世上的人知道他的甚少。然而,他留下大量书籍,以及大批外交日记,还有他翻译的《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等,于20世纪初,在福州仓前山罗家建立“罗丰禄书楼”。可惜已于20世纪50年代大部被毁,惟存一幅“中俄边界图”,已由其后代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
罗丰禄陵墓原在福州北门外崎上村。20世纪60年代,国家征用该土地,经数度搬迁,罗家后代将罗丰禄夫妇遗骨及墓碑迁回仓前山“罗园”。1994年9月,福州市文物局考古队在崎上村发现了罗丰禄墓前雕刻精致的神道碑、石虎及赑屃各一个。其中石虎造型古朴,赑屃为神道碑石座,神道碑两行楷书“诰授荣禄大夫,钦差出使英、义、比国大臣,太仆侍卿稷臣罗公墓”。
2001年春,罗丰禄的嫡孙罗孝逵兄弟决定在三山陵园重建罗丰禄墓,得到三山陵园领导的大力支持;8月,在征得福州市文物局的同意。罗家后代将三件石雕文物移入三山陵园;冬,举办罗丰禄神道碑揭幕仪式。一生为外交事业呕心沥血而奔波在世界各地的罗丰禄,永远安息在家乡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