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罗氏六修族谱总序
罗耀华 发布时间:2006-10-05
自古以来,邦国有史,省县有志,家族有谱。谱者,纪其大家族发展之历史也,所以奠系世,明昭穆者也,所以纪传宗功祖德者也;所以叙述祖先之嘉言善行以为后昆效法者也。总之,谱者,为尊祖、敬宗、收族之义也。
奴隶社会之夏商、周开始有谱,迄于魏晋,谱记渐繁;隋唐时代,谱牒著于经籍文志者各数十种,可见其时之重视;宋代时,苏、欧二氏之谱驰名于全国;迨夫明清以至民国,氏各有族,族各有谱,修谱之举,习以为常矣。各族谱牒,形式虽有不同,其纪族制、奠系世、明昭穆、述先人之言行则一也。解放后,吾尝闻孔氏家谱、白氏家谱一度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改革开放文明昌盛之时,业已全部修复,作为国家重点保护之文物而永垂,我罗姓之祖宗,虽不能与孔氏、白氏齐名,然亦祝融华胄,我国史籍中,代有名流:罗艺为北国藩屏,素仲称南州冠冕;罗隐之高风亮节,刺史之施药捐金,贯中之文传千古,士信之勇冠三军,解放中原,开国元帅荣桓运筹帷幄,众仰大将瑞卿。其在社会发展之历史中,功勋卓著,标炳史册。今虽支派不同,溯而上之,则皆同出一源也。当亦永传勿泯,常为后世楷模,不亦宜乎。
我黄土岭罗氏之谱,前清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前哲清溪友谭、黄香友兰等初创;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有藻林开泮,少藜开衡续;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年),由我高祖效羲公开先及太学生开衡倡议,进行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0四年)由族中著名文人驾堂崇骤、金臣崇铨主持四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宿儒祥霖、任人、克堂、昉森等公,编撰五修族谱。前哲乃饱学之儒,有识之士,详摭博采,俾各届族谱,体制严整,考核详实,版幅宏伟,文词佳丽。尤以五修族谱,更加完美,诚足以迪前光而垂奕叶者也。时至今日,各届所修谱牒,收藏不慎,任其散失,几荡然无存矣。即有珍藏而幸存者,亦断简残篇。族中父老,莫不慨然叹息。乃有素怀木本水源之思者,如自强、先和……等,倡议修《六修族谱》,并委予及先和等以重任。予何能为,奚以胜任。昔者,必须才、学、识三者皆优,方可从事,予无一及前人,德望尤逊百倍,殊难与役。然窃思族谱五修之后,已五十有五载矣。天运迁于上,人事受于下,历时既久,其间生卒,婚配迁徒,杂然不知凡作。当此谱牒濒于沦没之际,如不及时续修,则祖宗之远源,无从稽考:先人之功德必将失传,班辈之尊卑定然颠倒,子孙之繁衍无法统计,后世之欲续者亦无所凭依矣;尤以解放之后,为响应祖国召唤,投身四化建设,支边远徙,供职他方者,指不胜屈,倘复易岁月,将必不知其所自出也。则敦本睦族之思,敬宗追远之念,日趋澹泊,以至消失,必无疑矣。思念及此,续修之责,可旁贷乎!唯以拾遗补缺,滥竽充数,借重诸君子之力,黾勉同心,兢兢业业,以观厥成。
《族谱》之修攥,非易事也。身历其中,则深体之矣。《六修》之难,逾前五修甚多:昔日有公产以资费用,有祠堂以为谱馆,有文豪致志编修。今则一无所有,真乃赤手空拳,仅凭我等一腔热忱。为不增加族人经济负担,编写《墨谱》之纸笔,投书外地之邮资,外出调查之旅费,概由我等自理;《罗氏族谱》原届三十年为一期,今历时五十余寒暑矣,生卒葬迁,婚配嫁娶,悉倍于前,尤以散居全国各地者颇多,更难收集;最为难者,潮流不同,人心各异,凡青壮年者,对修谱一事,漠然置之,以其不知《谱》之为何物也。认识不清,定难赞助,是以逢人说项,虽鼓舌摇唇,尚有不就范者;予成童时,适值五修家乘,曾见谱馆中有印刷工二十余人,专事刻字、排版、印刷和装订;筹款或采购,则有各房经理,编辑则有总理、修撰、编修、催修数十人分工负责,太乙祠内,每天常有五桌执事者就餐。今者仅我等数人而已,人手既少,才学亦缺,经费艰难,经验全无,是以欲媲美于前修,岂可得乎!惶愧能力绵薄,徒引为恨事耳!
予稽旧谱,初修与铺前(今之金兰桥新桥乡)、夹江口(今之丁字桥大江口)合;三修方与邵阳铁塘通;四修又与衡阳清泉通,并与祁阳大泉合。祁、衡、邵三支所以通谱,皆因由江西庐陵迁湘之青叟公裔也。青叟公于宋开禧三年丁卯(公元1207年)为衡阳县丞,其子大器为衡阳教谕,遂家于衡。大器公有三子,曰忠、曰惠、曰恩,忠公家于邵阳之铁塘,为铁塘派;惠公家于衡阳蒸水之滨,为蒸水派;恩公任庐陵知县居吉安。至明洪武明,其曾孙翰林学士擒龙之子明远、见远,均勇敢善战,适陈友谅陷吉安,官吏溃散,明公兄弟率敢死士三百余,与贼兵巷战一昼夜,恢复郡城,旋以负重伤而卒。明远公之子文进、文暹、文俊,见远公之子文富、文贵,恐贼兵复入吉安,祸及全家,遵母命,相与均徙湖南。文进兄弟定居衡之清化三都(地名鹅鸭塘),为清泉派,我始祖文贵公与兄文富定居祁之熊罴岭麓(今祁东黄土岭一带),为黄土岭派。派虽分为三支,合之则为一族也。今者,因路远人繁,经费奇缺,虽欲联三支之宗谊,实无力成一族之谱牒。故本届仅与毗邻之铺前、大江、大泉三支合修,未能与邵、衡通,深感遗憾。
由于经费不足,人手亦少,水平有限,本届所修《族谱》,缺陷甚多,概祈族人原谅!此谱不能为后世范本,仅起桥梁作用而已。俾下届家乘七修时,有所据依耳。予展望未来,社会日益繁荣,生活日益改善,条件日益具备,将必有后起之秀,肩七修族谱之责,使家乘完美无瑕,为族人增光博誉。谨寄殷望于后昆,务期相承而勿替。特缀数言,弁诸卷首。
1989年
《房谱》引
《房谱》是我的创新,在每册《房谱》前,我写了个《房谱引》
谱者,所以奠世系、明昭穆、敬宗尊祖、敦本睦族者也。人孰无祖先,人孰无父母?木本水源之思,人皆有之,代远年湮而无记载,欲求所自出,不可得矣。是故前人所以重视《族谱》之修攥也。
近人因《族谱》之失修,而自制《鸿丁》簿,以纪其家人之生卒年月日时婚嫁葬所,虽形式不同,其用心则一也。往往有不知书或疏忽年月日时者。急用时,无所求,而惆怅不已。有谱则可查,无谱则遗憾。昔者虽有《族谱》,然欲求族谱,必须询知管理者;管理者或因事外出而不遇,或管理不善而散失,欲求之亦不得焉。有鉴于斯,故今之《六修族谱》,为便于族人稽查直系亲属之木本水源及家属之生卒年月日时,特出版《房谱》,并冠以前十六代。自九世纪石晋时之全德公起,直传而下,三十余代之祖先,皆历历可数。房谱者,即各房齿录也,乃《族谱》中之分帙耳。用作族人家藏之书,随时可供翻阅,藉以熟悉祖宗之远源、近代祖先之生卒葬所、房中现有人口及其名号、年龄、婚嫁和工作状况,尤以自己亲属之出生年月日时,详书在卷,开卷便知。希有《房谱》者,宜珍藏之,勿令散失,应知修谱非易事也。
公元一九八九年己已十一月二十五日
选录《祁东六修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