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豫章罗氏族谱序
发布时间:2015-01-30
序 一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其间继继承承,绵绵延延,犹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木有根则根深叶茂,水有源则源远流长,为子孙者,岂可忘其祖源之所在,来龙去脉乎?考吾族之系氏受姓,出自五帝颛顼氏之孙重黎、吴回,职司火政,以功列居五祀,号曰祝融,妘姓,都于郐,发祥已有四千余年历史。至周武三年匡正公,助周灭商有功而封子爵国,都于宜城,其地有罗水河,故以罗为国号,后遭楚灭,国人隐姓流离。至周末凌甫公复国宜城而迁枝江,溯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火正,子孙以国为姓,辑为家乘,故易妘为罗,始有罗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西汉珠公,为大司农、治粟内使,后出守九江而筑豫革章城而望族於豫章,后有企生、遵公“忠孝” 著世,又历唐宋元明清至当今,罗氏家族随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子孙延绵,生生不息,在发展与生存空间,与时俱进,发展至今,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姓氏中,列居第二十位,人口已达1032万之众,成为中华民族百家人口大姓之著姓。
家谱是一种记实性文体,主要由民间私家纂修,为本宗族人树碑立传,宣传宗族的光荣历史。因此,溯渊源则引据先朝名人,举世系则突出祖宗业绩,其内容要求绝对真实,来不得半点的虚夸和修饰,在姓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这一发展空间所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址和历史事件都必须真实记载。罗氏家族,源远流长,嫡派分支,支荣叶茂,故年辰久远而世系易淆乱,非笔之于谱,则难以识真祖。人若无谱,虽为同宗之人,亦为路人,不知祖宗是谁。人若有谱,则披卷而阅,自己根基源泉、祖宗功德,一目了然而不忘其本也。谱何为而作也?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所以究祖宗、奠世系、序昭穆、明嫡派、辨长幼、厚风俗,关系非浅,至珍至重也。
罗氏家谱,肇始于西周显王年间,益伯侯凌甫公复国宜城迁都枝江而辑家谱,迄今有二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有据可查的《罗氏家谱》乃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前968—976)罗颖修纂的“豫章罗氏(柏林罗氏)家谱”,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尔后各朝各代修谱,数以百计、千计。我正觉寺罗氏家谱,曾三度修辑:一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福焄公于永川访祖抄录《罗氏家谱》而传承;二为公元1983年建群主编《罗氏家谱》;三为公元1989年建群主编《罗氏史志》。然由于其时所处历史年代限制,交通之不便,资料考查之局限性,故致谱中渊源历史及世系源流都存有一定的误传误载。为正族史,寻祖根,吾於2003年至2008年曾多次赴福建参辑《中华罗氏通谱》,此乃我罗氏家族至今比较全面、系统、真实的一部地方姓氏寻根“宝典”。 公元2012年族人再次荐举吾统领纂修豫章罗氏《英豪祖系族谱》,欣然从命,然年已九秩,力不从心,故命四子登勇代吾完成这一使命,全面负责筹划、联系、编排等工作,以了我生平的夙愿, 以慰先人, 以答后人。
族谱是家族的史书,其重中之重是别世系之源流, 记载一姓人之始终,是前人的遗留加后人的递传,其特点是记载以父系血緣传承为主线,以姻亲(母、女姻系)为补充的家族姓氏文化,为家族成员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族众为书写对象,是“以人为本”的家族姓氏文化。当今要完成这一宏伟工程,必须借助于科技网络信息,以国史、地方志为准绳,以原存老谱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加以考正,对遗留的断代联接,要尊重史料,考证联接,但对难以考证或无从考证之史事,决不做诬祖之事,宁用“断代或存疑待考”,也不乱接讹载,对罗氏历史源流及世系皆要详细真实考载,以缅怀罗氏列祖列宗,让他们的丰功伟绩,流芳百世!
编修家谱,上以溯祖宗昭穆之序,下以清子孙世派之源,发扬古贤之风范,传承先人之美德,重申族规家训之谕,启迪子孙后代之本,以此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与亲和力,从而激发同根、同源、同宗的血缘亲情,造益于社会和家庭。
忆昨年,抚残谍之破碎而忧思,看今朝,喜新谱之辉灿而欣慰。慎终追远兮,颂吾族之源远流长,承先啟后兮,撰斯文以奉衷肠。九秩老朽残笔,是以为序耳。
英豪祖二十世孙 罗建群 公元二零一二年孟冬 敬撰
序 二
谱牒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千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内容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将华夏文明的精华充分予以展示。
族谱是一部中华民族巨大的历史书,一部中华民族的血缘史,是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时代进步发展的精粹,族谱是其它文献不能代替的历史图籍。
族谱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根文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证明没有千年的王朝,但将来可能有万年的姓氏,人类遗传基因确实存在,它能震慑族人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末,莫不由之,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也就是说,能使宗亲聚在一起,辨别血统,敦亲穆族,上尊天地,下奉祖先,才能了解生命之源,家族之根,世系之链,才能叙本质,述始封,明世次,别亲疏,才能服礼教,谨祭祀,崇忠孝,笃友爱等传统美德。无谱,乃不知先人之所在,无论坟墓、无谱,乃不知祖上之名讳,无论宗祠,无谱,乃不知正身之所出,无论敬报恩,古云,三世不修谱,此子不孝,清朝学者张树说得好,“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是人类天性,是崇宗敬祖,阴佑子孙,适合亲情顺乎民意的好事情。
族谱,现代即使有一段时间将视为“四旧”予以禁止,将“宗族理论研究”视为禁区,但在改革开放后,蕴藏在民间的修谱热情开始升温,“宗族理论研究”开始冲出禁区,但封闭半个世纪的人们思想,家谱一词基本淡忘,在1982年族中罗建群(原大坝医院院长),提倡“联宗合谱”,仁怀周边云、贵、川三省族人积极响应,很快编委成立,罗建群为总编,但由于族中多数原有族谱遗失,多年失修,历史资料收集艰难,资料不足,交通又不发达,编委克服重重困难,费尽千辛万苦,前后走遍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省,收集资料用了八年时间,编集完二部族谱发给族宗,基本满足族人需求。一九九六年福建以罗训森为主编在全国范围内和海外香港、澳门、台湾等八个国家华人华侨参与编纂《中华罗氏通谱》,2002年县政协主席罗建文得知后告诉我们,我和罗建群老人两次赴福建参会,参与编修《中华罗氏通谱》,经过十一年的艰辛,一部六册,重二十四斤的中华罗氏通谱问世,向族人见面,通过阅读和反复核实,我们原有两部族谱,有的地方有缺憾和错漏,前面部分祖史有的地方有误,世系上有的地方连接有误,接代上有错漏,后人可能以其所载为据,若认讹传讹,上对不着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宗亲子孙,我们总不能明知有错而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这不是一般的图书,而是罗姓史料(族谱),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想把族中事情办好,抱着有错就纠,有误必改,为完善这项繁重的后续工作,于2012年9月16日在仁怀市召开周边省、市(县)罗氏家族代表负责人会议,决定再次修谱,为《中华罗氏大成谱》收集资料,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分门别类,去伪存真,从而全面真实地记录罗氏起源,繁衍,播迁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浓墨重彩地描绘罗氏从古迄今,如星光灿烂不断涌现的各类杰出人物的成才经历,与光辉业绩,条分缕析地展示罗氏族群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与以“遗风善俗”为主体的优秀宗族文化,无疑是一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再次编纂族谱,是家族文化建设的一项浩大工程,必须举全族之力,方可成功,这次罗登勇继承父辈夙愿,受任主持编纂,因他从小嗜好罗氏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现从篇目设计、资料收集、内容编写、联系宗亲、筹措资金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加之当前康前盛世,人民富裕,又是信息化网络时代,又有中华罗氏宗亲联谊会网站的支持,有省、市县各地宗亲会的大力帮助和指导,相信罗氏族姓文化再添新葩!世人可以由此获见罗氏发展的历史概貌,罗氏族人可以由此自豪本族历史信而有征,本族文化灿烂多姿,相信人们在艳羡之余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与祝贺。
英豪祖二十一代孙罗廷相 公元二零一二年季冬 敬撰
序 三
家谱, 不能简单地把她看着是一本传宗接代的经薄,修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炎皇子孙的传统美德。国有史,地、州、市、县有志,家有谱;史者,国之谱;谱者,家之史也。山有脉、水有源,盖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皆因水有源头木有根也。人生中土,得天地之盖,受父母之遗形,先有祖宗才有后裔,理当世代相传,永远相继记之,故需修谱。修谱,是稽查祖籍之源。既国无史,政无由而考;地、州、市、县无志,则州郡无纪;谱不修,则家乖无目、纲纪目失,则乱矣。家谱是纪录同宗同祖的血缘世系,举凡子孙繁衍昌盛、显赫人物的褒杨、典章等等,内容纪录详实,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列祖列宗的深层内涵,对家庭生命史作一次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回顾,上自始祖,下延子孙,旁及昆弟,分支泒系,昭然可见。
人之生者,有姓,同姓多者。为族,族之传者,需谱,然族有盛衰,谱有存失,族之盛衰关乎运,谱之存失系乎人,但亦有不隨人愿者,如共和文化大革命,家谱、宗祠尽遭毁灭,如河水林宗祠,今宏观无存,仅遗址也。谱者看,姓氏之文化,上自始祖,下至子孙,旁及昆弟,谱以序昭穆、识尊卑、别长幼、明亲疏、讲礼义,有序不乱,可补史志之遗缺,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封建王朝、殖民统冶、战火粉飞、社会动乱、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等历史的原因,离祖外迁、又无纪载,年代久远、失去联系,或侨居海外、根在大陆的人,急于寻亲,十分关注家谱,寻找血缘世系。
我罗氏一族,上可溯伏羲之祝融公,封于周朝之匡正公,有谱序纪载的益伯侯凌甫公,秦始皇时的豫章始祖珠公,再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又有两仟多年的历史,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07年人口调查统计显示:罗姓仍居中国百家大姓之前20位。
我支谱牒,从纪事起,上辈传说,只知是盘古氏伏羲氏、祝融氏、匡正公、凌甫公、豫章郡始祖珠公之英豪公系,辈行不乱昭穆清晰,几仟年来,以史为鉴,以谱为实,记录着家谱世系的延续。清时,家谱被焚于穆庯埧,幸於民国年间,族尊思旺、文理续谱修之,因历史原因,亦未存详,口传心纪,代代相传,传至今日。八十年代,由建群发起联宗合谱,余积极响应之,亦有廷相、安智相助。建群、安智,徒步前行,走访云贵川及湖南、湖北、江西、麻城、孝感、上海、重庆等省市县乡村,历7年余,两谱告成,费心之大、劳苦之多、难以言表,然历史、年代所限,诸多原因,仍有错漏,留有遗憾。今之登勇,继《中华罗氏通谱》之告成,借全国《中华罗氏大成谱》奠基之东风,继承父亲夙愿,倡议聚贤修谱,将我英豪支系载之谱志,以待后载《中华罗氏大成谱》,故吾作为族人,亦应参与,全力考之祖史渊源,理顺世系源流,完善谱牒的修纂。
此谱不修,终无完谱。无谱而前者已忘,后者可记,这是可以理解的;无谱而忘者不记,纪者复忘,这就不对了。无谱而孙不知祖,昭不知穆,不可言也;无谱而孙蒙祖讳,昭犯穆称,更不可言也。长此以往,族将何言? 然《中华罗氏通谱》对我明初川黔始祖英豪公系未能全部入谱,谱之不详,尽可见我族之大矣。本次修谱,尊从古训:不能详近而略远,详亲而略疏;更不能详男而略女、详富贵而略贫贱、详父族而略母族,便于展卷了然,分支泒别各有攸属,这不是说明我族之姓大,而更说明我族之昭穆、长幼、尊卑、亲疏清晰也!
天下至重至要之事,固赖有人以倡之,尤赖有人以从之。本次修谱,得到族人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我感到很欣慰。故我相信,本次修出来的谱,是对我们每一个族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息、繁衍、发展的全过程;或是与时间共存的生命史;或是每一代子孙所反应出的各自所处时代的种种待征,这种变化不已的客观事实与恒定的家族血缘遗传,作一次系统的、全面的、真实的纪录,这是我们修谱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望我族人,尊从祖训,宏杨罗氏文化,发扬豫章郡风,敬宗念祖,不得乱宗,扶正压邪,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尊老爱幼,敬宗尽孝,护祖爱族,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帮扶济贫,和谐邻里,共振家声。
吾辈痴长岁月,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时间、文化水平有限,掌握的资料和参考文献有限,谱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遗记或错漏,敬请族中的有识之士,不断的加以修正完善,为振兴中华罗氏文化而再添光彩。以此为序矣。
英豪公二十一代孙 罗发现 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已岁仲冬上皖 敬撰
序 四
无根之木必枯,无源之水必竭,故国有史,家有谱,其理一然。史者国之谱,谱者家之史;国史与家谱共同点都以教化为务,勉人弃恶从善,去陋习,树忠孝;但又迂廻有别:国史是善恶并书,侧重“鉴治乱,示惩戒”以强制为主的“治国”教化;家谱侧重“隐恶扬善”的“家丑不可外扬”的处事之道,研究人生经历,寻觅光耀门庭之路,以劝导为主的“齐家”教化功能。
中华文化有一特殊现象,许多历史名人成为民间崇拜的“神”,发展成“宗教信仰”,供后人敬奉。同样“尊祖敬宗”的传统亦发展成“宗族信仰”,成为后裔对先祖的崇拜;“祠堂”是宗族的象征,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是后裔寄托“尊祖敬宗”优良传统及“宗族信仰”的祭祖圣地。江西“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后裔顶礼膜拜的圣地;罗珠公成为豫章罗氏“宗族信仰”崇拜的始祖偶像;綦江罗氏“河水林祠堂”,英豪公列为入川一世始祖,成为后裔“宗族信仰”的崇拜偶像;綦江《罗氏族谱》,是后裔溯源考证和接续家谱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国史尚有阙疑,家史何尝不是。尊重历史,去伪存真,老谱记叙英豪公“明立归明,洪武二年,奉旨出任“红巾军残部征剿使”,有恃史记,这时的红巾军已经建立明王朝庭,“红巾军残部”何意?英豪公既已归明,征剿“元军残部”比较合情。所以不主张完全老谱化,也不主张完全去老谱化,故英豪公上源,自汉卿公以下断代无记。因年代久远,溯源考证无据,实难找到可靠资料佐证;为不誣祖,本次续修,仍遵綦江河水林罗氏乾隆、嘉庆、甲寅等老谱:自珠公…企生…宏信…绍威…汉卿…断代至英豪公的记叙。“从其溯传信也”,如有新说,亦备注可叙,供后人参考之。
中华民族,无论背井离乡,还是漂泊异国他乡,都铭记列祖列宗,接续家谱之事。永远对“根”的怀念,对“发源地、发详地”的崇拜,接续家谱则是寻其根、思其源、正人伦,以志不亡祖德,籍以指导族人,树立爱家爱国、敬宗睦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助弱济贫之美德。让子孙后代遵循祖宗遗训,修德而正其身,诚信做人、做事,勤奋创业,光耀门庭。
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家谱出现,那是帝王家的甲骨文家谱,记叙非常简单,只记录直系血缘关系;汉代家谱进入发展时期,记叙范围逐渐扩大;魏晋南北朝,家谱体制又有新的发展,豪门士族在政治与婚姻享有特权,婚姻集团的综合家谱开始流行,子或女及姻亲祖、孙三代人名,以“宗族世系”、“姻亲世系”同时记入家谱中。
宋代以前的家谱,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独有,朝庭(政府)设有谱局,管理修(续)家谱事宜,申请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官阶级别,报请皇上恩准,方可修(续)家谱。未经许可私修家谱的,要课以重罚,管理甚严。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修(续)家谱的。
宋代是家谱发展的重要时期,朝庭(政府)撤销了“谱局”,每个家族都可以自由修谱,政府不加干涉。家谱文化才开始走进民间,但仍局限在官绅、富户、望族姓氏中,或许就是每个家族追溯先祖,都有显赫的帝王将相或达官贵人的原因之一。
元、明统治时期,家谱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又因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战乱频起,再加上明初“洪武赶散”的影响,家谱发展仍然受到制约。家谱的真正发展期当属满清康、乾盛世和中华民国时期。
珍惜当今盛世,家谱发展空前,记叙范围更广,其体制和内容都比较完善。 包括:谱序、得姓起源、堂号、直系血缘世系人名、官位、业绩、承嗣、忠孝节義、诗词歌赋、墓图、墓志、碑文、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五服图、家礼、仕官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祭礼、名贤录、契约、艺文、遗像、遗属、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四十余项的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教化功能。
修(续)家谱,遵循“隐恶杨善”,主以教化为务,继承老谱精髓和“详今略古” 的原则,不克意追寻英豪公上源联接,实因年代久远,溯源考证无据;自英豪公始,至今已有680余年,写好这段家史,乃是我等无名小辈力所不能及的事业,尚有诸多不足,等待挖掘。
诚主编登勇之邀,为此次续谱作序以記,然本人才疏学浅,且敢为序,只有初识献之。顺此致歉,万望后辈贤达鉴谅,海涵!
英豪二十一世 罗天银 敬识 公元二零一三年孟秋於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