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梧桐书院

  发布时间:2004-09-26

  

梧桐书院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一所教育机构和综合性学府,位于江西省奉新县罗坊河畔的梧桐坪,因满山梧桐树而得名,占地1.5平方公里;由唐代大教育家罗靖、罗简二兄弟创办。书院开中华书院教育之先河,集传授教育、自学研修、藏书著作于一体,从学从修者年龄空间横跨一生,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开山鼻祖和中国民众教育的宗庭。书院秀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禅宗文化以及雄厚的罗氏家族实力,吸引了无以数计的各地人才驻留书院,是时名师硕儒云集,盛况空前;其影响覆盖巴蜀、中原、江南、岭南等大半个中国。

梧桐书院依山傍水,钟灵毓秀。书院所在地统称为“梧桐坪”。梧桐坪由东西一高一低二个面积硕大平缓园润的马鞍形山岗组成,西山岗因山岗形似介字,故名“介岗山”,也有叫作介岗、介山、个山、个岗的,都是指的梧桐书院西边这块地。介岗与罗市集镇上下呼应,岗上遍山概是梧桐古树,书院建筑群及楼台亭阁掩映其中,蔚为优雅壮丽,是书院集徒授课、友朋相集等活动的主体部分。东山岗滨临秀美的潦水,古时是书院的生活区,因与介岗的山坳之间有一条湘、鄂、赣古驿道通往山区,故东边的山岗称为坳上岗(简称坳上)。坳上岗遍地茂林修竹,到处奇花异木;房屋多为园林别墅式建筑。书院历经千年沧桑及朝代更迭,由于历史进程中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罗氏家族的影响,至清末时位于介岗的书院主体逐渐衰败沦灭,东面山岗的坳上居住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大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设为坳上乡,现为罗市镇坳上村。

书院毗邻的今罗市镇(古称罗坊街)是书院创办人罗靖之弟罗简开基,人以其姓,名其地曰罗坊,古《奉新县志》有载。罗坊以东的竹溪古村(旧时称竹埠)是中国罕见的超级古村及大埠头,由罗靖所开基,是豫章罗氏总管府所在地,最盛期千户之多人口四万之众庙宇百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版全国地图标有该村。竹埠距罗坊3.5公里,一在潦水之南一在潦水之北,占地千顷,良田万亩,大山茫茫丛簧蔽日;富饶的资源为梧桐书院的兴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以致出现一时“担簦蹑屩,争师事之”的空前盛况。罗坊是古代赣西北的一个大商埠和集镇,旧时主要交通以水路为主,鄱阳湖吴城重镇的帆船可以直达这里;解放前这里曾经有很多的西方建筑及著名商号,赣西北大地富饶的物产和文化由这里直达吴城再经长江通往世界各地,这里的烟叶、茶叶、瓷器、铁器、土纸、夏布、红曲、美酒、竹木具等特产更是受西方国家的亲睐,本地地方年年岁岁还要把这些东西进贡给皇上。至今化利牌土纸、古迹和百丈禅茶、竹笋和竹产品、奉新贡米等仍是国家优质产品或国际品牌。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以及优越的人文、自然等环境,为梧桐书院的对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全国各地出类拔萃的人才纷纷汇集于此,传授学业,修习自研;其中著名的有罗隐、吴承恩、罗贯中、苏轼、黄庭坚、徐铉、唐寅、罗聘、罗牧、朱耷等等均长期在此客居讲授和研修,留下了众多的不朽名作和各种美好的传说及佳话。

梧桐书院在唐朝已达到鼎盛和巅峰;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贡献。今人很多文章及记载以讹传讹,误将梧桐书院历史及罗靖罗简断为南唐甚至宋代时期之事实是荒谬。中国自唐至清几个朝代的官方史志都记载为:“梧桐书院在洪州新吴,唐罗靖、简集徒讲学之所”。查诸史实,唐代梧桐书院所在地属洪州,宋为江南西道;唐时为新吴县;南唐和宋后才为奉新县。后梁龙德二年,罗靖罗简所开基的罗坊和竹埠已经十分繁荣兴旺,全国各地罗氏宗亲纷至沓来,罗坊竹埠二地人口徒增,梧桐书院进入鼎盛。在唐朝罗氏家族既是开国元勋又是皇亲国戚,豫章郡所在地洪州府辖地范围罗氏实力雄厚,梧桐书院创办人罗靖、罗简出自唐开国名将罗玉、罗成之门第,是豫章罗氏始祖汉豫章太守官拜相国大司农罗珠的三十五世孙;罗氏只有在盛唐时期才有可能耗巨资划地开基、构筑书院。中华民族在唐代出现过多个书院,都是皇家藏书修书之所,只有罗氏大家族才具备创办属于家族性质的大规模公开集徒教授的梧桐书院。在同一时期,罗氏家族还经皇帝特许,利用举国之力,先后三次编修《罗氏族谱》,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后人简称为“国谱”;梧桐书院一度成为中华罗氏编修“国谱”之重地。

梧桐书院在历经三百多年风雨后,到宋朝全国各地才开始纷纷效仿和兴起书院教育,梧桐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块历史的里程碑和分水岭,取到了不可磨灭的示范功用。在宋代梧桐书院仍然是一所根祗深厚实力宏大的老书院,并且对当时著名的白鹿洞、岳麓、嵩山及诸族私塾书院提供了多种帮助和援助,比如邻近的华林胡氏,其开基选址及书院筹建都离不开罗氏家族的接引,《华林胡氏族谱》开篇就说明了这件事。由于罗氏家族与前朝大唐帝国的特殊关系,这也是宋朝皇帝不愿宣传和扶持梧桐书院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一些在宋庭为官效忠宋朝的大家族创办的诸书院得到宋帝大加赞赏理所当然,但不等于宋朝时的梧桐书院逊色于在宋代兴起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及江南三大书院等,否则在宋王朝象王安石、胡直儒、苏轼、徐铉等亦官亦宦的诸多名儒也不会与梧桐书院频繁的密切来往,何况懒于罗氏的势力,宋朝时也经皇帝特许编修过全国统一的罗氏族谱,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等众多名儒还为之作序作记赋诗等。

梧桐书院和国运同命兴衰,复建复毁、几度兴衰。至清末介岗山书院主体及坳上岗许多房屋已不复存在,建国初期罗氏族人为了传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文脉,将坳上一幢大宅院改为学校继续教师育人,为方便学生出入,在靠公路一侧的门头上置了一块《梧桐书屋》的匾额以区别书院的规模和等级,是梧桐书院的传承和学校的标志。梧桐书院(梧桐书屋)于1958年8月决定终结,书院所有学子开始实行国家全民义务教育。梧桐书院从初创到其终结,走过了一千二百多年风雨历程,是世界上时间存在最久的古老学校和教育机构。 

 


附:

梧桐书院: 在洪州奉新县(今属江西)北六十里的罗坊镇,南唐罗靖、罗简兄弟建以讲学之所。书院依“嵯峨而特秀”的梧桐山建造,又有冯水“环抱而映带”,所谓“山水相会”,风景极佳;诚为修身养性之地。其时“二先生伯仲相师,以圣贤性理之学教授生徒”;“从游者担簦蹑屩,争师事之”,可谓兴盛,以致南唐国相、郡守交相“辟召”。二百余年之后,即宋嘉熙四年(1240),其裔孙罗伯虎“尊祖以善其族”,因旧基重建书院, “与士友会文”其中,又建祠奉祀,并请徐应云作记, “载其本末”,其称::“五季时有中庸,诚明二先生,姓罗氏,仁节、仁俭其名也。先生兄弟筑精舍于山之阳,以义理之学授其徒。李氏有江南,国相郡守知其名,辟召莫能致,独以徐铉为知己者。著书十四卷,号《宗孟集》 。没世肥遁,士论高之.”。记文末尾, “系之词,俾歌以祀先生”。其词称:“栖碧梧兮朝阳,若有人兮霞裙月裳.;冯水驶兮泱泱,若有人兮溯风而航.;蕙有馥兮兰芳,奠桂酒兮椒浆,企潜直兮心莫忘。凯云驭兮徜徉,惠我后人兮世昌,山水无穷兮先生不亡!”其意甚明,在“私淑于后人”,而所谓“先生不亡”,也即书院不亡,山水无穷,后人世昌,这或许正是斯文不坠于乱世的缘故所在吧!

梧桐书院原名“梧桐书屋”,是奉新最早的一所书院。今罗市镇东北面有一座梧桐山。此山翠峰耸立,潦水环抱,山水相映,景色秀丽。南唐时期,梧桐山上隐居着饱读经书,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罗氏两兄弟。兄长叫罗靖,字仁节,人称中庸先生;弟弟叫罗简,字仁俭,人称诚明先生。两兄弟在梧桐山的南面构筑房舍,开设书院,讲授义理之学。因山上多梧桐,所以书院取名梧桐书屋。
    南唐政权建立后,当时的朝廷重臣和地方长官都知道两兄弟有德有才,争相把两兄弟招致门下。但两兄弟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甘愿做平民,所以拒绝了那些人的邀请。兄弟两人虽不愿做官,却喜爱结交天下名流,特别与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徐铉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和义理之学,成为知已。
    两兄弟去世后,其后裔在这里生息繁衍,书院却逐渐衰落,但遗迹尚存。明代御史韩雍路过这里时,曾赋诗一首:

梧桐书院草芊芊,自古儒林重昔贤。
昔砌有基遗瓦砾,古碑无字锁云烟。
迢迢华柱兰孙守,历历其声郡志传。
天运循环吾道在,由来沧海变桑田。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