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罗静一太史第

  发布时间:2004-10-22

 

  太史第座落在福全镇境内徐山村,旁临鉴湖.徐山历代出过不少名士文人,可惜失传较多,没有史料可查考了。
   清朝嘉庆年间,村里以罗氏为大姓,大都以文职为业,与文房四宝有缘。至今还流传着“徐山罗、峡山何、草藐桥杜家”的顺口溜,曾号称为“罗百万”的罗公静一,其号称曾惊动了嘉庆皇帝,现在还残存他家当年的一部分古建筑——太史第。
   太史第总面积达2184平方米,坐北向南,分七间打埭,共四进。前进为仪门,门墙上方镌刻着“勤俭谦和”四个端庄的正楷大字,为罗氏之家训,勉励罗氏后裔要勤劳俭朴谦虚和气之意。二进中间为大厅,三进中间为二厅,也称香火大厅,四周楼房画梁调栋。左右两侧均是厢房和侧楼,景致十分壮观,计大小房屋八十余间。台门外墙周围均以“四板石硝墙”砌成,据传“四板硝墙”要五品以上的官衔妨可建造,可见这位罗公职位之大。
   据罗氏第十六世孙罗先生介绍:家谱记载罗公名静一,排行老二,生卒不详。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立有报国之志。嘉庆已卯年间,适逢大比之年,静一公上京赴考,金榜中举,封为翰林宫衔(从事起草诏 书,应承皇帝各种文字工作的官)。据说其在皇帝殿试时,罗公对答如流,文章出众,才华横溢,又潇洒英俊。万岁龙心大喜,即命其为已卯科翰林,却不放官,留在身边的翰林院中。只因太子读书正缺这样的人才教导,因此命他为专门教太子学习的老师。
   光阴如箭,转眼二年多时间过去了,由于罗公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太子的学业飞跃上进,皇上闻之,也满心欢喜。一天正午,罗先生趁太子午睡之际,不在身边,正对天兴叹:“啊,我离家已二年有余,家中信音全无,不知两位高堂福体可安,又不知夫人孩子生活如何?我虽身为翰林,但俸禄甚微,家中不寄银两分文,实在使吾掂记也”。此叹声正被路过翰林院的太子听得一清二楚,但他听了不动声色。翌日,太子在父皇面前谈及先生心事。其实嘉庆皇帝也早有察觉,认为先生所言也是事实,也不去怪他的罪,并对太子道:“儿所言极是,朕也早有安排,你转言先生,请先生再待数月,朕已命他为壬午科监考官之职,已行文各府各县,请其继续安心赐教吧!”
次年秋季,正是壬午科大比之年,先生果然当上了监考官重任。他尽心尽职,秉公办事,监考严谨,博得了朝中文武官员的好评。皇上闻之,开恩鼓奖,赐其白银万两,由此先生竟成了一大富翁。翌年正月,皇上又出圣旨一道,封其为“太史官衔”。罗公回乡祭祖,建造“太史第”府宅一座。这就是徐山村现存的清朝古建筑之一的太史第台门。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