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智戏同宗人
罗泰儒 发布时间:2005-12-16
隋朝开科取仕,使得不少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企图进身官宦生涯。实际上,科举制度使多少人穷一生精力拼搏,到头来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
这是残酷的一面,但另一面,科举制度提拔了相当部分的天才。总有一部分人考取了举人、进士、甚至“三鼎甲”之类的学制品位。在这部分人当中,南海县历史上就出过不少。所以,科举考试,差不多成了人们齐身上层社会的一块敲门砖。
事情到了清朝,南海县的科场显得是那样光怪陆离的。不但出现营私舞弊,而且使科举制度的信仰也千奇百怪了。正是:有人留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那时候,南海县民间老百姓都重视科考,崇尚科考。每个读书人都想登科及第,一旦等科及第,大有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荣誉不单在读书人本身如此,族人亦如此,同宗族人也如此。这种由一人之荣,引伸为众人之荣,使得乐趣倍多。中榜者大多被同祖族人、同宗族人请去炫耀一番,而被炫耀的同时,往往收到赠送的厚礼。一般的中榜者均有“一百金”、“三鼎甲”获得者得加倍,即有“二百金”。此外,南海有请科甲获得者拜祖祠的习俗,此俗一般耗费不菲。有大排筵席、请名旦做大戏、举行“树旗竿”等仪式。众人一起哄动、簇拥,好不热闹。考究族人如此不惜花费重金,归根结底反映了当时的乡村社会状况。相邻之间仍不大和谐,大族欺负小族,有豪绅的欺负没有豪绅的。并且本族有大绅可引为骄傲,本族没有大绅就可能遭到大族人的欺负,一些族人不得不装腔作势,沾同宗大绅的光、借同宗有大绅来吓唬他族的人。企图让其他族人不敢正视,甚至因为其他族人有同宗大绅而畏惧其来欺负自己。真的暴露了科举虚伪笼络人才的一面,难怪中国刚刚进入20世纪所进行的废除科举制度那么彻底了,当然,科举所给人们带来了文化的进步、尤其维系传统文化的传承,犹可一分为二的。
传说嘉庆与道光年间,南海县南庄罗园村(今属佛山禅城区)曾想请某一“粤东”翰林编修来拜祖祠,例行那套隆重的仪式。那翰林也想起罗园村虽则是大族村,但没有大绅荫蔽。想借此人多、经济雄厚的大村来个真正的“光宗耀祖”,答复时不忘索取,索取金额费用之多,令罗园村也不能承受,于是,那一幕喜剧性的笑话就出于此。
南庄罗园村召集村里的话事佬商量时,有一人就提出:“花那么多钱请罗翰林来拜祖,无非是借人家的光,终究不是我罗园村的荣誉。怎么不将就将就,把筹集的资金用来扶植本族聪颖的子弟,谁又知道本族的子弟不能考中翰林呢?”大家认为说得对,照此实施。果然后来,罗园村罗文俊(1789~1850年)中得殿试探花。真正得到“三鼎甲”,荣誉一时哄开了。
就在翌年,罗文俊与吴川状元林召棠(癸末(1823年)科状元)一起返粤,引起省城万人空巷,一睹才子风貌,两广总督阮元亲自接见两位广东三鼎甲,设宴款待,即席赋诗:“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按照习俗,趁罗文俊回乡省亲,其他罗氏族人纷纷请罗文俊拜祖,而罗文俊一一应承,毫无推辞之意。罗文俊知道他的荣誉来之不易,他要到其他族人的祖祠参拜,开了一个特例,每一次必须携带自己先祖的遗像。将要参拜的时候,总要对同宗的叔伯兄弟说:“请问各位叔伯兄弟们,想先看看我先祖的遗像吗?”这样一问,大家都以为罗探花深受其先祖德风的荫蔽,所以一睹为快,所以大家都会回答说:“很想先看看啊!”于是,那位罗探花叫仆人将他先祖的遗像悬挂在神龛上,然后跪拜,一片虞诚,当时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然而后来,有人问罗探花为什么每次同宗族人请他拜祖祠,都预先携带自己先祖的遗像呢?他好像不耐烦地说:“你以为我拜他们的先祖么?我拜的是自己的先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