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世系初探
罗益平 发布时间:2009-02-21
晚唐大诗人罗隐到底是何方人士,祖籍到底来自何方,众说纷坛。
长沙派的观点认为,湖北宜城是罗氏的发源地,永嘉(公元307-313)南渡后各奔东西。为避战乱,隐之祖先由湖南长沙迁徙至本市南安洞山村,并认为罗隐出生于该地,后迁居新登钦贤罗家。
豫章派认为,东安的各家罗氏宗谱都记载,东安罗氏发源于湖北,后逐渐南迁至湖南、江西。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3)时迁居江西豫章沟,后由豫章(即罗珠)公第二十九世孙,罗隐的曾祖父罗仙迁居新登钦贤。
民国时期的汪德振先生撰写的《罗隐年谱》称,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及五代时期的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为罗隐撰写的《墓志铭》载,罗仙,字同知,福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新登、万市等地幸存的7家罗氏宗谱、《东安官塘罗邱氏合纂宗谱》以及《中华罗氏通谱》和新登县嘉靖、万历、道光、沈崧的罗隐《墓铭志》。
记载最详尽的是永昌长盘村凸上、弯里的《东安罗氏宗谱》。据宗谱保管人,86岁高龄的罗文林介绍说,该支派是罗隐的嫡系,解放前,他们每大年初一都到新登钦贤罗家祠堂分糖烧饼的,他们历代都与钦贤罗氏合谱的。他们是由罗隐第廿七世孙罗昌一,于洪武十四年(1381)从钦贤罗家迁居南新蓼源,育三子,小儿子罗祈,于永乐三年(1406)从蓼源到永昌长盘与李氏完婚,辟草莱营家室开基创业。因该支脉地处偏壤山野,征战事少,繁衍迅速。其他支派,尤其是共和与查村罗氏,地处战略要塞,从罗隐至今仅繁衍至三十八世。
现幸存罗氏宗谱均称罗隐祖上来自江西,为豫章后裔。从万市罗氏谱可以看出,罗隐的母亲赵氏起嫁于南安洞山村,罗宅村的罗氏祖上来源于浙江临安,应与罗隐为近房同宗关系。
从永昌长盘的《东安罗氏宗谱》明了,其宗谱命名与钦贤罗氏完全一致。罗隐的曾祖父到父亲辈,均葬于新登钦贤罗家的阳宅后山。根据新登县万历志和光绪志记载,“罗公墓,在昌化县东,为罗隐祖墓。”再根据中华罗氏通谱记载,罗隐是居浙江临安锦南乡的罗谦逊之后。罗仙与谦逊相隔71年。由此推断,谦逊应该是罗仙的曾祖辈,谦逊的父亲原洁与妻西昌宣氏合葬于临安罗坑孤山,谦逊的祖父罗世寿与妻合葬于江西西河大洲上。由此就可以更进一步证明,罗原洁是罗隐祖上从江西携妻迁居浙江临安的。罗仙的祖、父辈均居于临安昌化,因是普通人士,故无留名于后,罗仙为知县,当时认为再上溯为贫民,上溯年代太前,意义也不大,也起不了多少光宗耀祖、为宗族添彩的作用。因此,罗隐墓铭志中只溯至曾祖罗仙。县志记载罗隐祖墓在昌化县东。因而,罗仙从临安昌化迁徙到新登的准确性应该为最。
今幸存的《东安罗氏宗谱》,就是钦贤罗氏宗谱的同版草谱(草谱即同期同版印制的非房长保管本),明确记载“江西迁新始祖:罗仙”。罗隐《墓铭志》也仅言:暨乎永嘉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曾祖讳仙,字童知,福州福唐县令。并无提及长沙字眼。
综上理论,罗隐祖根应为:永嘉南渡――江西豫章――临安罗坑坞――新登钦贤。《东安罗氏宗谱》所著的“江西迁新始祖”,指的是祖籍为江西,应该也是相符的。先祖为永嘉南渡,从长沙各奔东西,也是属实的。
罗隐后裔繁衍线索
一、民国汪德振先生编撰的《罗隐年谱》曰: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载,罗隐曾祖名仙,字同知(一作童知)曾任福州福唐县令。是从长沙迁新城的。祖父知微,也曾任福唐县令。父亲修古,应开元礼。……罗隐三岁时有弟名权。
二、《东安罗氏宗谱》载:明正统九年(1444)甲子仲春,五世孙罗寿《增辑序曰:“……由此观之,吾族与隐桑梓连阴,鸡犬相闻,系出于给事之后信无疑矣!”
又,明景泰间(1450—1456)查得余杭邺者宗谱载:“有能孙大丞者昭谏十一世孙,娶胡氏,生子六一、六三”(六一、六三公为东安罗氏(共和)始祖。(罗寿者是东安五世孙)。
三、《慈溪罗江宗谱》载:罗隐父亲罗甫(妣郑氏),唐大中甲戌登进士科,任起居郎。生子二:长子罗隐,次子罗伏。罗隐:生子塞翁,字仁达,初任句余(慈溪)县令。塞翁生子:好智(无嗣)。罗伏:生二子:长子(不祥)。次子仁祖生子好勇;好勇生二子:长子(不祥)。次子立德,立德承继给罗隐孙好智为后。
四、上虞罗氏分两支,一万人左右。一支居小越罗村,也叫东罗、西罗、大庙罗。支分松厚、横塘立霜,无谱,世传30代,约4000人。其中东罗是从余姚罗江(即河姆渡)迁入,其始祖元善,讳处明,行元一,以卖草席为生,见孔家桥山青水秀丽卜居于此。传说曾出过翰林学士,被招为驸马,有文官下骄,武将下马的桥和碑。清末民国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1866—1940)、志愿军师长罗品南、现任舟山长罗国钿等是其后裔。
五、罗隐之弟三说:一说:《钦贤罗氏宗谱》:隐三岁时,有弟名权。二说:商务印书馆《中国名人大官典》1753页载:罗邺,唐隐弟,工诗累草,举进士不弟,光化中以韦壮奏追赐进士弟,赠官补阙。三说:《慈溪罗江宗谱》说。
六、明宋濂《潜溪集.罗氏五老诗卷序》:“明之慈溪罗氏,出于唐观察判官隐之子塞翁来摄县令因家焉。至宋,有名复及谦者相继继擢弟奉常,蔚为读书之家。然而谦之后人,多以耋寿称。其讳同者,年八十有四而终。同子善卿其卒年如回。善卿娶某氏,生五男子。其一曰远,年八十有三;次子曰明杰,其年如明远,而少二岁;次三曰明德,其年如明杰,而少十又三岁;次四曰明纯;次五曰明淑。明纯如明德少二岁,明淑如明纯而少二岁。惟此五老者高迈八秩,卑逾六旬。”
杭州“五老巷”,南起白井儿头,北至长庆街。清姚土隆《耕畲堂杂记》载:予家仙林桥之东,自明以来门前有老屋。三百年后,屋后起造,掘出大础,相传为宋万俟府第,然未尝见之记载。屋之前有“五老巷”者,旧传明时有罗氏居此。罗之远祖为四明人。兄弟五人皆享大年。金华宋氏濂尝有文记之。慈溪罗氏,乃吴越诗人罗隐之后,蔚为诗书之家。明时徒迁杭城,罗善卿致仕耆寿,有五子,长明远83岁时次明杰81岁、明德68岁、明纯66岁、明淑63岁。五老人高迈八秩,卑逾六旬,乃天下奇事。每当风日和美时,五兄弟婆娑中庭,捋髯笑语,伟如珠玉落盘,亭亭而趋,雍雍而语,皓首寿眉,照耀后前,华悦彩衣,给事左右,见者无不惊诧、羡慕,曰,“此乃世之上端也。”人生至欲者,其逾于寿,大者,乃太平盛世之象;小者,乃平和勤俭之家,世人苦求四喜,唯寿为冠。罗氏五昆仲,生子女二十二人,共爨者五世。或有人探问其故,答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利欲无边,平和即寿。” 罗氏先祖罗孜孜乐善,惠利及人。先父善卿不害物命,其好施如其父,岁俭则散粟给宗族,无死徒之忧,临殁,又聚借贷诸券焚之。
七、奉化罗国平《浙江罗氏考》:临安太阳镇景村乡景浪山罗家与朱伊罗家同支,200人,始祖罗福海,是新城罗隐后裔,生子三,分三房,失谱。据《临安县志》载:罗霞天(1898—1987),自称为罗隐后裔,德国柏林大学毕业,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党国大代表,立法委员,浙江省党部书记,1949年去台湾。
又,《临安县志》记载:“罗霞天自称为罗隐后裔。”
八、于潜镇方圆大冈坂罗家12户,始祖罗发海,号行方,明洪武年间,由徵州郡卜筑潜阳波前吴家园,生二子:宽一、宽二;宽一移居大同坂,宽二出家逸村明智寺,己传19代,另有福祥公由城后复迁新邑罗家桥,宇清公迁新邑。
(补:奉化罗国平文:罗隐墓在西湖乡徐村(转塘)许坞小龙头。2001年10月25日,专访该村79岁村支书余方金,余讲:“这个墓很大,一直未掘过,也许有石条被搬走过的痕迹。”罗隐墓像一座太师椅,面向钱塘江,很有气势,符合古人风水格局。又,罗隐之子罗塞翁,字仁达,拜句余(慈溪)县令。后梁贞明元年(915),妣冯氏,殁葬罗江(余姚)上黄山谢家桥罗家祖坟。依始祖在慈溪白塘桥安家,现称东罗、西罗。)
罗隐祖籍到底在何处
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祖籍,一直来说法不一。
民国时期,本地乡贤汪德振先生撰写的《罗隐年谱》称: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及五代时期的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为罗隐撰写的《墓志铭》载:“罗仙(罗隐曾祖),字同知,福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此后,全国各地的相关文献就都依此照搬而论。
但通过本次重修谱所查得的东安各家罗氏宗谱记载,东安钦贤罗氏是由江西豫章珠公第二十七世孙罗仙,由江西迁新的。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年谱”,说是翻阅钦贤罗氏宗谱后所撰:隐祖“自长沙迁新”,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新登、万市等地幸存的10部罗氏宗谱、以及慈溪、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咸淳临安志》《中华罗氏通谱》和新登县“万历、康熙、道光、民国”县志、沈崧的罗隐《墓志铭》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永昌长盘谱采用的是钦贤罗氏谱头与世系,该谱将钦贤罗家迁新始祖仙公世系,完整延续到盘谷始祖祈公与钦贤罗氏千五公为止,然后再分门别户。谱牒还明确记载着从罗隐的曾祖到父辈,均葬于钦贤罗家阳宅后山、祖坟山。
据此可知,罗仙是首位迁新定居的始祖,故族谱及罗隐的《墓志铭》仅上溯到为官知县的罗仙,也符合“欧苏遗式”的谱牒修纂规范的。
再看沈崧撰写的罗隐《墓志铭》,其内也仅言:“暨乎永嘉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曾祖讳仙,字童知,福州福唐县令”。并没有提及“长沙迁新”字眼。
另外,根据新登县万历、康熙、光绪志记载,“罗公墓,在昌化县东,为罗隐祖墓。”再引中华罗氏通谱载,罗隐是居浙江临安锦南乡罗谦逊之后,谦逊的祖父世寿夫妻合葬于江西西河大洲上。谦逊的父亲原洁,是从江西到浙江临安仕任薄职的。原洁殁后与妻(西昌宣氏)合葬于临安罗坑孤山。县志记载的“罗隐祖墓在昌化县东”,虽无署明墓主名字,但与有关记载完全吻合,应不外乎谦逊公之墓。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自长沙迁新”,会是空穴来风吗?那可是汪公阅谱后所言,实属有据之谈。那又是何故呢?
这还得从钦贤罗氏中的一位神秘人物——罗令则说起。
令则公在东安罗氏家谱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而且,在多份谱牒中都冠以“罗隐父亲”。而罗隐父亲明明是修古,只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即应开元礼),怎蹦出个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令则公来了呢?再说,按照各种记载,令则公的年龄都较肯定,比罗隐还要小一岁,怎个罗隐父亲之说呀?
对于令则公的祖居,蓼源及长盘谱、慈溪谱的序言以及令则公传略记载都很含糊,其中道:“令则公,讳甫,江右人,登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进士,复知庐州为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3),田令孜专事游嬉,公力谏忤旨,寻薄职归隐教授,遂隐于睦之桐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鸡鸣山”。
长盘谱中的令则公传略及慈溪谱行传载:“公生二子,隐者为长,伏为次子。隐者子塞翁,字仁达,为慈邑令,于后梁贞明间(918),以始祖而居焉。塞翁生子好智,无后。乃以甫公之孙好勇次子立德为嗣,故将立德派下各支另辑,不敢泯灭隐公耳”。
对于令则公的祖籍,查阅所有收集在手的记载,都无明确定论,但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令则公是长江右岸长沙人。与隐父修古为同辈宗彦,龄差二十九岁。其兵部尚书卸职后易名而隐居桐庐,后因黄巢作乱,遂迁居鸡鸣山东麓,与钦贤罗氏合族。
位居高官的隐居者,德高望重又贤达善施的令则公,十分敬仰罗隐的名望。他迁徙钦贤时,罗隐正热衷于京试,常年在外。而罗隐之子塞翁,尚未取得功名。为此,令则公就撑起了隐公的在外开支,还担起了隐子塞翁的辅教。后来,塞翁仕任慈溪县令,令则公作为恩师尊长,被邀为师爷而后定居慈溪,成为慈溪始祖,也是情理中事。更重要的是,塞翁之子好智无后,由令则公之子伏公的孙子立德为嗣。这样,作为传承谱系,令则公为兵部尚书,是一个家族的荣耀,隐公的名望更是钦贤罗氏精神所在。为理顺关系,一些谱系就刻意把令则与修古二公合二为一。
由此可知,隐公是仙公之曾孙,为江西迁新族,已断无疑问。而令则公根据查考,以汉惠公侄子可能大,属长沙籍宗彦,因官场失意抑或更大的隐情而隐居钦贤,再加上其曾孙立德又是钦贤本族的嗣后,故不可泯灭。至此,谱中出现隐公祖籍长沙字眼,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