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寻祖记
罗亦君 发布时间:2010-01-22
前 言
罗姓是当代中国第二十大姓,起源豫章(现南昌)和长沙,其历史源远流长。作为罗氏子孙,几十年来在高等教育战线忙碌之后,现已至花甲,每当看见我从小陪伴吾家开文公而常坐现又保存在自己家中的先祖从江西泰和老居搬来的绣花瓷凳,愈发想了解罗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带着这个愿望,细读了由成都亦弟哥续修的简阳罗氏族人的《罗氏家族史》等史料,对罗氏家族的由来与发展有了一些了解,尽管还有很多疑问有待进一步探究。
据《罗氏家族史》和《百姓宗祠》等记载,罗氏的远古氏族可追溯到黄帝之四世颛顼帝至七世祝融氏。祝融氏为火正官职,即火神,是传说中的古帝,名黎。罗氏先民在夏商时代是一支以编织罗网捕捉鸟雀的原始部落,与荆楚同祖,以繁体字羅为姓,主要活动在河南罗山一代。祝融氏仙逝后,其后裔传至周代,其中一位名叫匡正的先祖建立了罗子国。在周武王时期,匡正因灭商功绩显赫,被武王封子爵和安南罗国公,罗子国成为周的一个属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先迁湖北枝江,后定居湖南长沙,以后又扩至南昌一带。
从《罗氏家族史》对罗氏谱系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罗氏家族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世代相传。从远古先祖祝融氏至源公有六十代,从源公之子匡正至天朝之子君用公有四十一代,至此总计一百零一代;从君用公之子,官至汉相大农令,史称豫章罗姓鼻祖的罗珠公至唐代潞国公的罗淼公有二十八代,又从淼公至吾家京祥公有三十一代,再从京祥公之子言铭公至亦字孙辈有七代,至这里,从珠公至亦字孙辈已又有六十六代(从淼公至亦字孙辈已有三十八代)。
据《罗氏家族史》记载,淼公约出生于唐代德宗年间,系南昌西山(又名南昌山或厌原山)人,西山距南昌以西约30公里。淼公曾为唐代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议国政之宰相),官阶银青光禄大夫,爵封潞国公。公元847年,唐末“牛李党争”,淼公刚直不阿,为人正直,未涉其争,后因直伉忤宰相被谪吉州(吉安)别驾(州副刺史),迁居吉安。淼公先祖婆赵氏,一品夫人,殁世后合葬泰和新林山。
淼公长子景庄公,官至唐代护国将军,葬泰和衙前村夙形。公元879年,为避战乱,景庄公之六子善卿公曾官至睦州刺史,举家从南昌迁居吉安泰和县千秋乡灌溪里(现苏溪镇三居村)。景庄公长子仁卿公迁往射洲,次子义卿公迁往衙前村,三子道卿公迁往富浩溪,四子德卿公不详,五子孝卿公迁往麻斜。从此吾家世代安居泰和,至京祥公,吾家在江西世代繁衍近三十代,历时900余年。
吾家字辈是明末嘉靖年间(约公元1550—1560年间)由先祖制定了“宜彦应定立京言宣宾章育齐亦竞良襄宸官宗方”的二十字辈,此字辈从宜元公开始沿用至今。
淼公之后第三十一世祖京祥公,字元吉,是吾家西迁川黔的首位先祖,生于清代雍正甲辰年(1724年),终于乾隆壬寅年(1782年),由迁居四川简阳的言铭公赴黔葬于毕节县白岩栈小磬口陆润润(当地一小地主)的地基内。
乾隆年间,因家境不济,京祥公自泰和只身赴黔贸布,久不归,京祥婆婆王老孺人先后命两子赴黔探望。长子言钰公入黔后,京祥公命其去四川建昌(今西昌)贸易。言钰公去西昌未归后,次子言铭公又负命赴黔,京祥公又命其去西昌言钰公处,言钰公即命言铭公去四川简阳。从此,言铭公便定居简阳,世代繁衍至今。京祥公一直留黔未归,直到终老。而京祥婆婆在江西老家日夜思念夫、子归来,终成泡影,孤苦零丁,清操独守二十余载,终殁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言铭公返家葬母于泰和先祖墓侧月形京祥公之五弟京祺公坟右。安葬母亲后,言铭公千里跋涉将家中重要物件运抵简阳,计有老家的神龛紫檀木盒,绣花瓷凳、佛菩萨、堂屋对联等。至今,紫檀木盒保存于章素公之后人齐超公处,绣花瓷凳则保存于章绘公之后人亦君(即笔者)处,完好无损。已知的这两件遗物是言铭公传给简阳罗氏子孙的历史文物,意义深远,极其宝贵。
京祥公葬于贵州,京祥婆婆葬于江西,两位先祖均由言铭公往返安葬,一片孝心,感天动地!
言铭公,字汤文,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殁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葬于简阳城北约两里外范家沟升阳四队的白象山张姓地界内,墓碑上刻有“皇清待赠”字样,即清朝皇帝曾召言铭公入京做官,因故未果。
回顾罗氏先祖,深感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历经磨难,但仍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建功立业,忠孝两全,使罗氏家族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先祖的精神可歌可泣,先祖的榜样千秋万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为了查清在四川简阳的先祖的祖坟,八十多岁高龄的育癸公、婆曾多次从自贡赴简,千辛万苦,不辞辛劳,亲自率其侄、媳齐孝公、婆,在明及侄孙亦君、亦如、亦才、亦成、亦胜、亦琼、亦强等,特别是同亦如、玉清、亦胜等一起,四处寻觅,终于查清了言铭公、宣潾公等先祖的墓地,找回了遗失的墓碑,修固了祖坟。育癸公、婆的一片赤诚之心令罗氏子孙敬仰,为简阳罗氏后人祭奠先祖、效法先祖树立了孝悌的楷模。
为了让罗氏后人缅怀先祖,亦弟哥历时五年,费尽心血,四面奔走寻访,八方收集整理史料,用心迹跨度一千多年的历史信息,成功续修出版了简阳的《罗氏家族史》,系统展现了罗氏家族从古至今,吾家从江西南昌泰和到四川简阳的世代谱系,迁徙历史和兴衰沉浮,记录了先祖的伟绩,传颂了先祖的美德和善举,为罗氏后人血脉相连架起了相互联系交流的桥梁,是罗氏后人继承先祖遗志,传承先祖精神文化的宝贵史料,此乃罗氏家族之一大幸事!可贺可敬!
泰和老居行
先祖的精神鼓舞着我,先祖的榜样令我敬仰。也许是天意,寻找先祖遗迹的机会终于在今年降临(此前从未有过去江西的机会),我于2009年6月底接到教育部国家考试院去江西庐山参加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委会开会的通知。对此机会,全家非常高兴,十分珍惜,立即准备去江西访祖,并商量决定了南昌---泰和—老居—石洲村—九江庐山—再返南昌的行程安排。妻子黄森明又是查阅《家族史》,又是询问亦弟哥几年前去南昌泰和的情况,还准备了地图、录像机和照相机等,并主动提出陪同前往。女儿罗竟铭(书名罗静)十分支持这次寻访,在工作极为繁忙的情况下主动帮助父母订购机票,联系出行住宿,购买礼品、防晒物品及预防生病的药物等,尽力减少我们到了江西因人地两疏而出现的困难。
7月4日晚我和妻子乘国航4507班机飞抵南昌,十点半住进了已联系好的南昌环湖宾馆。7月5日我们与距南昌300多公里的泰和县苏溪镇三居村时任村支书的亦行取得了联系。亦行告诉我们,听说四川的罗氏后人要回泰和老家寻根问祖,罗氏族人高兴万分,都想来见见我们。于是,我们请他代备一席晚宴,请上几位年长的代表见一见,以便了解情况。
7月5日下午4点,我们乘上南昌—泰和的长途公共汽车,晚上8点抵达了泰和。在泰和的高速路口休息时,晚霞的余辉正映照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在晚风的吹拂下波澜起伏,难怪泰和在历史上一直享有“国库粮仓”的美誉。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一轮明月从西边升起,月光洒在泰和大地,四面的村庄炊烟缭绕……
我们坐在亦行和他亲家来接我们的车上,直奔20公里外的先祖言铭公的老家——苏溪镇三居乡。在朦胧的月光下,借着汽车的灯光,我们驶向神秘的远方,仿佛回到了先祖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又新奇!
来到亦行家已是晚上9点,院子里早已有十来位罗氏族人在等候。亦行一一给我们作了介绍。他们多是竟、良字辈的,有的已年过七旬,他们是竟铭、竟坤、竟仲、竟倩、良淙、良榜及亦行全家。一听我们是亦字辈的,都尊称为“公公”、“婆婆”,我们感到真有些不好意思。那天晚上,从未见过面的罗氏后人们欢聚一堂,兴奋不已。听老人们讲,自京祥公离开老居到贵州,又从京祥公之子言钰、言铭公到四川定居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亦行代为准备的晚宴很丰盛,见过礼后,大家一边用餐,一边相互了解各自的生活状况,共同诉说罗氏家族的发展史,倍感亲切,十分热闹!席间,我们向大家说明了此次寻祖的主要目的:一是想看看先祖们的故居,二是祭拜京祥婆婆的坟,三是寻觅罗淼公曾住过的射洲遗迹,希望他们能尽力提供史料与帮助。时间不经意就到了深夜11点,大家交谈的兴趣依然很浓,为了第二天的安排,我们只好暂时告别,因为我们还要回到泰和县城居住。
7月7日阳光灿烂,一大早我们又再次来到了三居村。一到村上,昨晚在场的族人已在路边等候。在他们的热情陪同和指引下,我们深入参观了三居村,回到了200多年前言铭公曾居住过的地方。三居村位于泰和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苏溪镇,四周均为平坝。村里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四川的有很大不同,多数房顶两边均建有一尺多高的层层“边棱”,一眼看去,很是雄伟别致。这些民居已很古老,有的已年久失修,也有的已改变了建筑风格,很像城里的水泥楼房,只是不那么高而已。据族人讲,三居村的居民多为罗姓。罗氏先祖最早居住在老居,后又扩展到左右约一、两里地外的龙居和井居,故合称为“三居村”。从龙居出发,我们前往老居和井居,在乡间的小路两旁,我们看见了十几棵巨大的古老香樟树,树干上均有由当地政府编了号的“古樟树300年”或“古樟树200年”等的保护铭牌,它们展现了三居村罗氏家族古老而又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据族人们说,这些樟树都是罗氏先祖种下的。到了老居,我们先是到了三居小学,一进门便看见院子角落有一棵古老高大的樟树,树上的铭牌标明“古樟树300年”,古树长有六、七根粗大的分支,枝叶繁茂,无比壮观。为了想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六个人上前张开双臂才勉强围完了树干,真是少见的大树!族人们介绍说,这所小学现已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很久以前曾是罗家的 “中合堂”,这棵树就是先祖们那时在这里亲手种下的。回想几百年来,罗氏子孙就在它的庇荫下生生不息,世代繁衍,这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这棵树已被当地族人看作是罗家的“风水树”、“神树”而倍加爱护,因为只有它不仅最完整地向后人证明着罗氏家族近300年来在这里居住的古老历史,而且它不惧天地间的风云变化,300年来树干挺拔,根深叶茂,吸收大地的雨露精华,蓬勃向上地生长着!怀着对先祖和古樟树的敬意,我们在古樟树下合影纪念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朝罗家祠堂走去。
祠堂位于老居的中心,房屋已很古老但仍然完好。由于门是锁着的,我们未能进去。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先祖们曾饮用过的“水井”。这口“井”实际上是一个长约4米,宽约2米的浅底泉水塘。现在由于每家都有抽水机井,故这口“井”便废弃不用了,不过池塘里仍装满着泉水。
老居的古树、祠堂、水井和民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300年前先祖们在这里生活的热闹景象!
从老居出来我们直奔井居,因为回祖籍祭奠四川简阳先祖言铭公的生母是我们这次寻祖的情结之一。据族人们讲,京祥婆婆的坟就在井居约3、4里外的田地里。我们步行穿过一大片田野,很远就看见有一座高大的土堆,上面长满了青草,很显眼。族人们说,这个大坟堆里先后埋有三个先祖,是罗家的一大祖坟。当我们走到坟头时已是中午12点过,七月江西的日头,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竞坤、竞仲和75岁高龄的竞铭一直陪着我们,顶着烈日,汗水淋漓,祭拜先祖。我暗自在想,我们的先祖选择这个地方定居,真是不易啊!我们先是绕坟堆转了一圈,然后向先祖们敬香烧纸,特别是向吾家含辛茹苦,清居寡守,英年仙逝的京祥婆婆叩拜,以表达子孙对她的崇敬和缅怀!
祭拜了先祖后,我们又回到了龙居亦行家。午饭后,我们同所有在场的罗家族人合影答谢道别,离开龙居返回泰和。
射洲寻觅
本来按计划是午饭后请亦行领我们去附近不远的射洲(现名石洲村)看看,因为据说射洲曾是淼公亲选开基的定居地,后来在那里住过的还有淼公之子景庄公及其后人,但亦行说,那里已无人烟,只是一片荒野,故未前往。
我和妻子回到宾馆,左思右想,既然这么远都来了,就是荒野也应去看看。于是我们又通过亦弟哥与在南昌的罗良取得了联系,打听去射洲的路线。罗良很热心,马上电话告知在泰和的姐姐罗京娟,让她带我们去。京娟接到电话后,带着六岁的孩子赶到宾馆,非常高兴陪我们去射洲寻访,说是她小时候曾去过射洲春游,还隐约记得去那里的路。
7月8日下午1点,我们同京娟母子一道从泰和乘公共汽车又第三次来到了苏溪镇。下车后,京娟领着我们往三居村斜对面约5、6里以外的一座横跨梅乌江(原名蜀水河)的小桥走去,说过了这座桥便是射洲了。射洲位于梅乌江环绕流过的一片隆起的狭长台地上。据说射洲的得名源于淼公,淼公在吉安做官时,曾带着一队人马来到射洲,看见一片绿洲,长满了茂密的树林,风景秀丽,于是射出一箭。古代名门选址多采用射箭的方式,按箭头落地为准,说这是“天意”。据说当时洲上还有一位先民在田里看见过这只箭,但未拾拣,因为他知道,很快就有人前来看箭。从此,这片绿洲便取名为“射洲”。
过了桥,我们沿着一条不宽的水泥路直往前走,开初未见人家,只有大片林地,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才看见远处有几户人家散落在密林之中。我们高兴起来,加快了脚步,朝着射洲的腹地走去。来到村头,只见这里是一大片的板栗林,很多树上已长满了青苔。我们被这里的风景吸引住了,因为在四川我们很少看见有这么多的板栗树,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据说能出产板栗、桂圆、荔枝的地方,那里多是风水绝好的地方。难怪淼公当年射箭选中了这块宝地!
进入村里,我们开始向村民打听有关罗将军的遗迹,因为出发前,亦弟哥曾告诉我们说射洲有个将军庙,看能否找到。问了好些村民,都说不知道。正当我们感到有些失望时,一位约70岁的老人闻讯向我们走来,他叫戴烈增,脚有点小疾,走路略有一些不便。我们向他打听石洲村里历史上有关罗将军的庙宇和遗迹,老人说,村里有罗姓人家,但已很少了。至于罗将军的庙他不太清楚,不过他说有几个地方与罗家有关,一边说一边带领我们往村子的中心走去。一路上,他告诉我们,他是戴家的后代,听他的老人讲,在明末清初时,这里还住着很多罗姓人家,后来很多已搬到三居村去了。罗家和戴家在历史上有过很深的交情,据说在很早以前,一位姓戴的武将(这位老人的先祖)曾是罗家将军的部下,后来将军离开了射洲,临行前把他的田地家业托付给了戴家看管和使用。难怪这位老人一听我们是罗家的后人,如此乐意地领着我们去寻找罗家的遗迹。
老人领着我们来到了一口古井旁,说是罗将军老宅上的井,井后面的老屋已在解放时分给几家人住了。这口井现已未用,用木板盖着,说是怕小孩掉入井中。我们揭开木板,发现水井不是很深,井壁上已长满了青苔和蕨类植物,虽然井沿已磨损了很多,但尚保存完好。
离开古井,老人还特地邀我们去他家歇息喝水,说是天气太热,怕我们中暑。老人的盛情,我们十分感激。从他家出来,老人领着我们去了一个他认为对我们寻访很重要的地方。这是一块离古井不到百米的空地。他说这里原是一座古墓,2006年村民因修房子开启了这座墓,发现下面有四个坑,但坑里已无东西。随我们一同到墓地的还有一位村里的高中生,19岁,叫戴俊峰,他对我们讲,他小时候曾看见这座墓的墓碑上刻有“刺史”二字,上面还写满了很多他不认识的古体字,但墓主的姓名他不记得了。这位青年的话还是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这莫非就是罗家的一座古墓?因为淼公曾做过吉州副刺史,景庄公之六子善卿公又曾做过睦州刺史。而据记载,淼公与赵氏夫人合葬于泰和新林山,而迁往射洲的又是景庄公之长子仁卿公。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这座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还有墓碑的去向等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据老人和那位青年讲,墓地打开后,村民不敢在它的上面修建房屋,而是在墓地的旁边修了房子,说是修了不吉利。墓地现已成了一个小小的菜园,旁边有三棵大的板栗树。考虑到这个墓地很重要,我们摄了像。
正当我们在墓地拍照时,又来了一位约50来岁有文化气质的村民,正背着喷雾器去地里干活。他叫戴烈域,曾是苏溪镇的一位小学校长,现退休在家务农。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立即放下农具,领着我们径直去了他家曾住过的一座老宅,就在那口古井的旁边。在这座老宅的侧门前,他告诉我们,这就是罗家的老宅,他们曾在里面住过,现已搬出到老宅门外新修的房子里住了。他神秘地说,这是一座不平凡的老宅,推测它的主人更非平凡之人,起码是官居重位,历史深厚之人。他从小就对这座房子感到好奇,因为房子的构造和浮雕图案都很精美别致,关键是这座老宅的门框两边曾有一幅瓷器对联一直使他不解,内容是:上联“才华汉尊刘向”和下联“经史晋重陆机”,可惜横批他已不记得了。他说这幅门联是用青花瓷烧制而成并嵌在楠木板上的。说到这里,随行的那位年轻人还补充说,这幅楠木门联是戴家的曾祖婆分给他们家的,后来他的爷爷在文革中把它们给卖了,卖了40元钱。听着这位小学校长热心忠恳而又探就的介绍,以及这位小青年坦率的证明。虽然我们对这副门联的真正含义还不甚明白,但似乎感到,我们已找到了罗家老宅,而且门联上的“汉”、“晋”二字使我们想到了罗氏家族更遥远而又神秘的历史。记下这幅门联后,我们进了老宅摄像,里边的建筑的确古老别致,宅子周围的围墙有部分还在,当然已不那么完好了。
随后,老人和那位年轻人带领我们穿过整个射洲村,去看一个被称为“金库”的遗址。老人说,这个村子曾经很大,约有两千多户人家,现在还有一、两百户。村里的小路有的还显现出古时铺设得很讲究的路面,周围是一大片老屋,有的已经废弃,有的甚至阴森恐怖。在经过石洲村村委会的地方,看见有一块约100平方米大小的荒地,两尊威武的红色石头狮子相距50米斜倒在地上,石狮刻工讲究,可惜有点风化了。在村中心,听说有一户人家姓罗,主人年纪已大,我们很想进去拜访,但时间很紧未能进去,至今想来仍是一个遗憾。
穿过一巷又一巷,我们来到了“金库”的遗址。“金库”位于射洲村的村尾,离罗家老宅约两里多地。遗址是一块长约7米,宽约4米的小荒坝,屋基的墙根还清楚可见,旁边还有一面残垣断壁和几棵老树。老人告诉说,这里就是“射洲金库”。解放初期,当地政府还曾打算在射洲建县,但不知什么原因未果。
从“金库”遗址出来,我们看见射洲台地下面还有一片小的绿洲,滨临环绕流过射洲另一边的梅乌江,小洲上树木成林,绿草成茵,趁着晚霞的余晖,几个牧童还在牧羊。这真是“洲中洲”,“画中画”,宛如人间仙境!我们赶紧拍下几组照片,以后好供大家分享。
太阳西下,我们必须在下午6点返回到梅乌江桥边的公路,因为若错过了最后一班车,赶回泰和就很难了,而当晚我们得乘8个小时的火车从泰和赶到九江庐山。所以我们只好收住好奇心,迅速离开这个充满凝团需进一步探究的“石洲村”。说也巧,刚一走到公路边,末班车就开来了。整个下午,我们感到一切都那么顺利,寻觅中巧遇三位戴姓人——一位老人,一位中年人,一位年轻人。正是他们的引领我们才看到了古井、墓地、老宅和“金库 ”等遗迹,而且返回赶车的时间又那么巧合。这一切,我们似乎感到冥冥之中有先祖在给我们指引……
当晚11点,亦行父子送我们到泰和车站,我和妻子乘上了去九江的列车,因为7月9日要上庐山赴会。
南昌罗良家
7月12日庐山会议完后,我们又返回到南昌,取得了同罗良的联系,因为我们准备去他家再作进一步的了解。罗良从南昌航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航空物流工作,事业有成。罗良不仅事业蒸蒸日上,而且对罗氏家族史还有很深的研究,曾在《罗氏家族网站》上发表文章,寻祖探源,难能可贵!
罗良家住南昌县,离我们的住地很远,由于天气十分炎热,加之路线又不熟悉,要去他家十分不便。为了不让我们一路劳顿,罗良特地派弟罗根柳专门开车前来接送。7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罗良家。恰好,罗良在家带小孩,他的母亲也从三居村乡下来帮他。我们在罗良家受到了热情接待,呆了一天,查看了他多年精心搜集整理的部分罗氏家谱和有关史料,也把我们泰和之行的全部音像资料拷贝给了他,我们希望这些资料为罗氏家族血脉相连,传承罗氏家族文化及先祖美德,完善家谱的编录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告诉他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在射洲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希望他能抽空去射洲一趟,对淼公及其后人在那里的生活情况再作考证,特别是老宅和墓地的主人及年代等,相信他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7月14号,我们完成了江西南昌之行。下午,罗良之弟根柳受母亲和兄长之托,又专程来到我们的住地直送我们去很远的昌北机场乘机返蓉。
结 语
回到成都后,我和妻子将这次寻祖的见闻用纪实的方式整理出来,妻子还把照片进行了分类,因为我们感到这次泰和之行收获很大。一是见了很多罗家族人,他们都生活得很好。他们对我们的到来是那么的热情周到,不辞辛劳地领着我们四处寻访,一家人就是一家人。二是看了罗氏家族的故居、古井、古树、祠堂,祭祀了京祥婆先祖,特别是在罗京娟母子的陪同下到射洲“石洲村”还看见了罗家老宅、古井、古墓和“金库”等。虽然还未弄清老宅最早居住的先祖是谁?门联的含义是什么?古墓的主人又是谁?淼公及以后有多少代人在那里生活过?但我们把所有这些线索及疑问都记录下来,或许以后对族人进一步的考证有所帮助。罗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罗氏的先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英明盖世,也有过衰退的历史,四处迁徙。但有一条亘古不变,那就是罗氏子孙忠孝两全,品德高尚,正直善良,家人团结,子孙笃学,敦厚朴实,多有美谈。正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罗氏先祖之赠诗,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礼立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引自《罗氏家族史》、《罗氏谱赞》
我们今天探究先祖的历史,追寻先祖的足迹,是为了激励罗氏子孙,继承先祖的遗志,学习先祖的精神,以便更好地发扬光大,为罗氏家族争光添彩,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
此次去泰和寻祖,正值江西历史以来最热的盛夏时节,国家气象台已连续发出高温预警,连日的高温使室外温度高达四十度左右,而且一直居高不下。这对从未经受过那种酷暑的我们来说真是始料未及。幸好在先祖的保佑下,我们一切平安,顺利完成了这次泰和寻祖。妻子已快是花甲之年的人了,而且血压也高,为了这次寻访,她是鼓足了勇气,全力支持着我。从南昌到泰和,从泰和到三居,又从泰和到射洲等地,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她带着满腔的热诚和对罗氏先祖的崇敬,凭着多年来成熟的社会工作經验能力,每天除了后勤组织外,紧张的行程之中还承担了一路上先祖遗迹的拍照与摄像,在拍摄中很细心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因为她说,来一次不容易,罗氏先祖的遗迹是反映先祖生活的重要史证,为先祖美德传善应有躬敬和虔诚的心来做。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她拍摄和收集了大量先祖遗迹的图像资料,回到成都后又立即开始分类编辑,以便尽早供大家分享研究。回想这一旅程,若不是妻子的大力支持,我只身一人是绝不可能完成这次寻祖的。作为一位罗氏先祖的孙媳,她无私投入的精神使我感动,令我敬佩!
在寻祖期间,女儿罗静因工作繁忙未能随行,但却为我们的出行做了精心准备。在我们的旅途中,她还不断打来电话询问父母在外的起居饮食,旅途平安,身体状况和寻访情况。当得知我们同老居的族人见了面,她感到无比的高兴,更为老家的美丽富饶所神往!
这次寻祖,南昌、泰和、老居、射洲,族人,古树、古宅、古井等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在江西寻祖期间,族人、友人们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热情的接待,使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寻祖,我们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让我们将罗氏先祖的优良品质和精神代代相传,祝愿罗氏家族与时俱进、繁荣昌盛!
唐代淼公第三十八代孙
(清代言铭公第七代孙)
罗亦君
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子邮箱:luoyj@cdut.edu.cn
200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