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序跋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谱序跋叙

河池凤山柏林罗氏谱源序

 罗起君 发布时间:2008-04-08

 

一根荣盛万张叶,百世脉流永不歇;人有宗根根入谱,谱如纲领挈千结。谱者用于“述祖德,诵先芬”;辨脉流,“匡人纪”;证亲疎,明世绪;用以证实立根之本、惠泽之源。为人一世,应知祖德宗恩,扬其善而续其良,以善良为基,展而光之。不知祖者,难能为之。
罗氏族人有谓:“谱以传信,非我族而强附会之,而为误祖。是我族而故恝置之,是为忘祖。误祖不可,忘祖犹不可也!”查我凤山柏林罗氏,脉系珠、瑭、企生诸公,谱述却有彦、响、含公一线,同属豫章一脉不假,然而从第六世已经分支。后段谱述,人物多系,经稽考,多出西南之说,有如下之须作更正之说:
1. 罗珠公下传罗盛德(罗胜得),本为第43世,从第2世至第42世缺遗,由此而上源无法确定;
2. 所说的第10世罗文普公,江西源流并无记载,据黔支叔亲们推论,罗文普公应是万年公,而万年公也非第10世;
3. 谱传的名人科第、官职虽有记载,但人却是跨支越系者多,同一支系者少,有统宗之嫌;
4. 在《接宗续祖浚源流》中,本人曾试图以谱传人名覆盖不实部分,重新接祖,但却衔接不顺;
5. 如果把2-42世重新补上,与从罗盛德公及其以下人名相衔接,则我辈等远远尚未出生,令人置疑;
6. 珠公六子之一,宣礼公支有罗文甫,罗文甫公下传二、三代之后已无考,罗文甫是否就是罗文普?其代序也不是第10代,罗文甫是第14代;
7. 湖北利川有罗文播公之名,属罗珦、罗让公支系,都生文播,文播生嶲、嵓、崱。如果罗文谱是罗文播之误,则罗文播应是罗文谱。然而,罗文播却排在第27代,而非第10代,看来罗文谱也并非是罗文播;
8. 按凤谱传,“明朝嘉靖庚申,柏林诸贤,号文博(溥)、北林等,惧远易忘,辑先世蓝谱,倡集各族合修之,不但深峒黄岗已也,大都略于远而详于近,越七年,而谱成,…”。这里文博、文溥,凤音可为同音,近似凤音的文普或作文甫,但却标明是明朝时人,也不可能是第10代;
9. 凤谱说到罗兆祥,可罗兆祥是兴发罗氏人,生于道光1803年,卒于光绪1875年。说到罗昌,可能是罗应昌,是兴发罗氏第七世。说到罗光国,罗光国亦是兴发罗氏(1924-2006年)。说到罗松芳,罗松芳是广东嘉应府镇平县兴福乡迁往四川仁寿县,并非罗黄貌大家族的人,所载非实,必有原因,处在亲疏远近之地,以致接受外传;
10. 凤谱说凤山砦牙罗氏是南丹那地罗黄貌兄弟分支,可所提上传不一,另投门庭,错讹明显;河池罗氏只认罗黄貌几位兄弟,没有罗文普公之说,更无逃散诗说;
11. 凤谱所说的罗文普(万年)公支系,原与凤支也是同宗同祖,但已于第19世分支(即从智亮、智通公起已分支),再回头,当然说不拢;
12. 依据那地(兄弟家)的谱载,可查到江西的同宗之谱,人物、世次十分分明。
13. 由于以上原因,本人判断,原凤谱所传之上源,除珠公及瑭公是正述之外,其余的脉传,都得重新审视。本人依实而行,对自家支系的谱载进行三修,定名为《接宗续祖顺源流》,落款定为:罗瑸旺原稿罗起君重修。罗氏通谱网代为更名:《河池凤山豫章柏林罗氏谱源》。所谓重修,主要是修理上源。当年瑸旺公为修成支谱,费尽心血,遍询故辈长老,也曾到贵州查访,借阅不少材料,但却偏偏无缘遇到自己的兄弟家那地族人,由于“流深者其水不测”(广东罗氏语),由此而走偏了方向。说实在话,从河池起这一历史阶段,他的记述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是支谱的兰本,没有他的热情,没有他的对祖宗的虔诚而不辍地行文,从河池→凤山的罗氏史可能会历暗难书,就象现在缺失的几代人,无人可以弥补。为了完善瑸旺公的谱述,使他不至于挂怀于九泉之下,助公一臂,理在必行。我已退休,但夕阳尚好,看遍了全国各个族支的谱述,利用大家族的成果,填补小支的缺陷,完成祖公欲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我有幸生活在信息丰富、网络发达的时代,足不出门而可环顾天下,该知之事而尽可知之。前人视为梦想,于今人则是现实。依靠网络而完成族谱重修。重修稿是以南丹那地族宗家谱为兰本,修剪错误,补还遗失,并吸收江西同脉谱述,逆向溯源,直至豫章第一世祖,揭开了两千多年来之谜。为什么不循旧谱,而要搞出另外的谱源?回答十分简单。如呈坎前罗谱序所云:“夫作谱既美,而所以作者由于辨亲疏,审轻重,以不迷其祖。盖疏其疏,所以亲其亲也。轻其轻,所以重其重也。传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辨亲疏,不掂轻重,不分远近,必迷其宗,知而不修,必为不孝,错而不审,是为不敬。基于此种思考,《河池凤山豫章柏林罗氏谱源》才有立基之根,应运而生。罗建平族亲建立的罗氏通谱网站所作的铺垫工作为罗氏大家族做出十分有益的无私的奉献,如若没有罗氏通谱网提供可作研究的材料,凤山支谱之上源会仍然暗封如旧。在此,我要向建平族亲及其通谱网深表谢意。
为谱须作验证,博引以达实证,为贯穿脉络,位定序次,显著昭穆,协和族宗,敦宗入穆,延展宗光,激励来者,化宗声阵阵而为号角,扬科第之文风而并日长,延祖芳泽而至永远。想我罗氏,原为一本,皆因代远年湮,“生齿日蕃”,世系星散,而化为万殊。欲从万殊理出支脉,必先序入血统,左昭右穆,循遵源流。我乃瑸旺公之长孙,年逾六旬,时不再待,已到为公重理支谱、嗣续豫章源头之时,为先人助一笔之力,责无旁贷。然我虽有承先之志,但却无力作无米之炊,仅能抒一端之见。全支谱之细节仍寄望于来者。
为谱之目的,珠公35世孙直龙图阁学士罗元杰公(宋朝)在流传世谱中有谓:“杞梓参天,必资其始,江河入海,当究其源,夫非源头之发,而流派何由广也,且非本固之荣,而枝条奚以隆也,虽然流广係于源发,枝隆係于本固,而我辈焉得不思其祖德宗功之源者乎,盖功德之源已思,而其谱序不明,又安得以为民望也哉,故吾以谈经论道之余,搜辑先朝世系,追寻上祖根源,而曰天地有山川之号,士民有姓氏之称,问名起于礼经,请諡标于麟史,故帝王相传之次,必书于简,士人嗣续之次,必载于谱,正所以溯源流,穷根本,苟不究其所来,考其所自,则不明于脉络之贯,支派之分,昭穆不明,伦理不分,名分不彰,人道之大伦以乖,百世之纪纲以紊,盖先王之治天下,必正伦理,笃恩义,俾九族咸宜,平章百姓,万邦协和焉,自天子以至庶人,分不同而亲同,政不同而理同,苟伦理不序,昭穆不明,是人居于草莽也,华夏夷狄矣,……”其论述自在于理。
关于罗姓宗族之蕃衍以及豫章之得名,(清朝)赣邑古富坪大农67世孙州司马罗明高公在重修大成谱序中说:“吾族自受姓易氏而后,世修家谱;所以敦伦理,而序昭穆也。谱之不修,故昭穆不明,伦理不著,以致尊卑倒置,疏戚混淆,欲尊祖反渎其祖;可知仁人孝子之用心;溯本穷源;修谱诚为尚矣。”
“粤稽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引用者注:此谓中华共祖)。黄帝生昌意,意生乾荒,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章生祝融。祝融公南正司天,都郐为妘姓,今之河南新郑县是也。唐虞夏商,姓以妘氏,延至周,郐公号匡正;分封罗国,世守宜城,至凌甫公,以功显秦王,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叶徵音;为陇西郡,长沙地。秦有武陵令君用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府;工成告峻,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间,吴连七个反;命下;太尉周亚夫逮十八邑;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以豫章为郡,派衍蕃盛,星罗碁布。于晋宋齐梁之际,散居天下,难于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
瑸旺公极一世之热情,为支谱之草拟,不辞奔波,每有机缘,不忘访询父辈长老,一有所获,悉收行囊,归作志文,并于初稿之后又三易其稿,孝尊列祖之心可鉴,固本护宗之情可嘉。吾支系出柏林,“传世既久,生齿日蕃”,因年湮代远,文献不足征,难免造成支系错乱。然而,瑸旺公之支谱稿,于寻找大脉络方面颇具史料价值。上可溯至豫章本源,下可及于凤之肇基本祖,对于罗氏七族蕃衍之记叙尤详,为后人识谱、修谱提供了不可替代之史料。若无公之努力铺垫,我等族人必定沉于史海,历暗千秋。
时下正值中华罗氏通谱重修,此为百年或千年一遇,凤山豫章柏林罗裔亦应乘势,借助全国罗氏族宗之力,解决我支源头昭穆失序之难,更修错讹,补还失遗,重使昭穆入序,明确豫章本源,借通谱之大成,填支谱之空缺,听各方之论述,酌本支历传之本癸,唯如此,方可保支谱之史料性。
罗氏远祖,已有大成之谱,百世支分,昭穆之序凿凿,请见材料(收入第一稿)。人文始祖、中华共祖、开宗始祖、建国始祖、复国始祖及豫章鼻祖,条分缕析,一目了然。自祝融至源公历69世;自匡正公至君用公历41世;自罗珠公至罗黄貌、罗黄道公历48世。
我族支属柏林罗塘公之后。瑸旺公曾引黄貌公支系之说为佐证。关于罗文普公之说,虽是接受外传,但并不为伪。罗文普即万年公,约生活稍前于我支罗宏信公时段或并世。泗城亦提及罗文普。湄潭说40罗,前28兄弟分别以“角、亢、氐,……”命名。后12位兄弟分别以地支12名“子、丑、寅、卯,……”命名,同说祖地柏林,同说昌衍23房,同说罗角公中状元,并说九房同往黔蜀。各说大同,但有小异,事实却是同一。我支曾传罗文普公及其下位48罗,自有原因。我支宗谱历来随貌祖藏于那地,素无公开,支分之后,由于缺乏文化,无有抄录者。时过境迁,逾行逾远,竟不知祖源何自,待到有修谱愿望之时,已处在亲远而疏近之地,以致投错门庭。不过,据笔者考证,罗文普公也属珠公-企生世系,为隋朝的第一侠,为景彦公之子。我支为景赐公所传。罗文普公曾经立世不为虚构。不因误传而责怪先人。正传亦时有错误。全国如此,更何况我边地支系?现在有了条件,可以入宗复祖顺源流,此后的任务就是如何珍藏,勿使谱牒流失。族人之间要常交流,共护谱牒,不断续谱,常续常新,以至于永远。
此次修谱,意在重序昭穆,彰显人伦,剔除错讹,匡正述误,世次入表,紧系源头,旁述不录,不作统宗之说,只认支宗之本。然而,还有一些细节需待时日,方可补充完善,非智力之所能达也。正如前述,欲从万殊中理出支脉,非一人之力而所能致。理应合族共举,竭尽宗力,多方采证,一修再修,三修四修,以成公认。我以祖公固本护宗之情、诚实孝敬之心,透视历史疑云,先作修谱尝试,并候高见。专此为序。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