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这是自然法则。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聪明才智的中华儿女,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及科学进步,曾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从远古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飞船上天,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加之外国列强的侵略,一度使我国落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业绩,大大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在当今世界历史舞台上,唱起了主角,中华儿女扬眉吐气。
忆古思今,我罗氏儿女同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兴旺作出了不朽贡献。涌现了大批文官武将,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
自一世祖罗觉显从江西吉安迁至湖北宜昌小峰定居,到三世祖罗振宪罗振金从小峰迁徙到登岭。罗振纪迁徙到大旺铺南木坑(可能是东垭青山坡一带),五世祖罗汝钦从登岭迁徙到邓村袁家坪,由于各分支居住分散,长期无人领头篆写谱牒。三世祖振纪之后,从第五代到第七代出现了乱派现象。直至清朝雍正戊申年,由七世祖罗思潮亲躬,组织了族谱编写,纠正了派无俱序,由于第一次的修谱,不但使我世代有派而循,更重要的是后代寻根有据。中华明国己己年(公元1927年)十四世祖罗安敦(登岭人氏),再次联络宗支对族谱进行第二次修订,并在登岭罗家坡朝河坪修建祠堂,开展祭祖活动,将预章宗派26代增至60代。由于历史的变迁,现仅存的族谱孤本,是十五祖罗德泽保管,后又移交十六世祖罗传习收藏,并补记了一些资料。2001年由十七世祖罗贤恩牵头,成立了罗氏宗谱编修委员会,对族谱进行第三次修订。
岁月流失,世俗变迁。罗氏家族发展很大,加之外迁人员众多,又长期没有沟通,许多长辈已谢世,无疑为这次修谱增加了不少难度。尽管如此,编委采取了分片分支收集资料,而后集中编写。这次修订改变了以前分支分写的方式,变成以代统列式,并给每个成员列写代号,以三个阿拉伯数字组成。前三位数字为父亲代号,后三位数字为本人代号,依次类推,直至始祖。姑在家招赘,在姓名后加A,以示区别。小辈姑在闺同样加A,以便以后记载。这次修订增加了住址,凡是没注明的,均为居住在登岭或者无法考证的。
我们修定谱牒的目的,不是为了重新唤起宗族房头意识,而是为了晚辈不忘根背祖,发扬先辈们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的牺牲精神,忧国忧民乐于好施的高尚品质。激励后代奋发图强,光祖耀国,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兴旺,为光祖耀宗作出贡献。
谱之为言志也,志其所含,使其千秋万代,咸知同族同祖,同派可遵循,可追溯到任何时代,也不至于混姓乱派。我罗氏宗族的根抵是继敷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朱氏街红土地庙弯腰大柳树为记)。在明朝时期,我国大西北惨遭灾疫,人员稀少,朝廷拟定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国家进行了大移民。一世祖罗觉显从江西迁徙到湖北夷陵(今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小峰河村王家坝)。所生五子,只有长子罗明凤有后。明天启年(1621-1627年)第三世长子罗振宪携弟振金迁徙到登岭。罗振刚乏祠。四弟振纪迁居岩门头,后转迁大旺铺南木坑。其后代分散居住,部分回迁登岭,大部分留住原地,因历史变迁失去了联系,其后代罗文举曾到登岭朝过祖,因第二次修谱时没有记载,现已无法可查。五世祖罗汝钦后迁居邓村袁家坪,后裔人丁兴旺,这次修谱仍能顺序记载。六世祖罗文廉于明末清初迁居今襄阳五瓦院,后也失去了联系,预料宗派失序。经过近四百年的变迁,罗氏后代人丁兴旺,联绵窃思,似田地之水,各分支仍遵派而循,亲者无失其亲。
谱之为言志也,志其所自俾,百世之远。咸知同派可循,源溯流系不稍紊耳。我罗氏宗族根底陈裔继衍江西吉安府,一世祖觉显公由彝陵占籍小丰,迄振祖公于明天启年间,四昆并立,自小丰分迁,长振宪、仲振金居登岭,叔振刚乏祠,季振纪居挨门头,后转往大旺铺南木坑。孙文堂、文臣奔向大丰铺,文举复迁三隅铺西埠口。罗光才来过此地,幸无鲁豕之讹,而于明末清初六世祖罗文廉公夫妇奔居五雁阵。即五瓦堰。历止未有联宗,仍淹云星布居散户。辽至雍正戊申年间,七世祖罗思朝公躬亲预修合修谱牒,联宗定程。近居于民国己己(公元1927)年间,是以族众合议联络宗支,修建祠堂。祭祀远祖,疏者不终于疏,亲者无失其亲,同有遵祖爱亲之意,合志是修而踊跃者是为序矣。
清雍正戊申年(1782年),七世祖罗思朝亲躬联宗定程,撰写谱牒,免近者之讹,异宗乱派。民国己已年(1927年),十四祖罗安敦牵头在登岭罗家坡朝河坪兴建祠堂,开展了祭祖活动,并第二次修订了族谱。由于时代的变迁,宗族意识的淡化,近70年没对族谱进行修订。到新世纪元年才由鼻孙贤士罗贤恩亲仆各支联络,捐资耗时,跋涉近五百里,耗时一年有余,搜集资料,第三次对族谱进行了修订。使罗氏宗族,不搞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各支所欲。也免前有宗谱,后无继撰。为罗国儿女留下了宝贵史料,供后世遵循为序,备查有据。
为使罗氏家族延续勿乱,后裔承传,庶人知晓,现将预章郡历整理书后。以飨后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