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罗炳辉故居

  发布时间:2004-09-18

    罗炳辉,原名罗德高,汉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  二月二十二日生于云南省彝良县角奎镇偏坡寨。1914年,因不堪地霸压迫,离家出走,从军。1929年11月15日,在江西吉安率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军第六军二纵队司令员、十三军军长、九军团军团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淮南军区司令员、安徽省主席、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戎马倥偬,积劳成疾,于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临沂前线病逝。1950年遗体迁葬临沂烈士陵园,***、朱德、周恩来、任粥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罗炳辉墓碑题词。1989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公布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确认罗炳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33位军事家之一。
旧居于1987年在罗炳辉出生地按原貌重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室为木结构草房3问,坐北向南,面阔13米,进深7米,占地120平方米,内部按罗炳辉青少年时代家居生活情形布置,陈列有罗炳辉的生活用具。居室周围,划定保护范围2001平方米,内有罗炳辉高祖罗凤鳌墓,父罗守清、母黄氏墓,妻子李凤桂墓及《罗炳辉祭父文碑》。
   罗凤鳌墓现存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墓碑。碑为红砂石磨制,高0.9米,宽0.5米,碑铭阴刻、直行、楷书,计11行、148字,记墓主生卒时间及生平简况。《罗炳辉祭父文碑》按罗炳辉1939年从苏南抗日前线寄回的原稿拓制。
 1938年10月,罗炳辉赴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扩大)会议后,奉中央指派到新四军工作,任一支队副司令员,活动于南京、镇江一带,协助陈毅领导苏南敌后游击战争。翌年2月,罗炳辉获悉父亲病逝消息,拟祭父挽联一幅,祭父文一篇,请当地书家缮写寄回,以寄托哀思。挽联标点释文如下:痛吾父,幼小困穷厄,尝备炎凉,劬劳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易篑呼儿难瞑目;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誓歼倭寇奠先灵。
 祭父文标点释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二月口口日,不孝男炳辉闻父丧之八月,始以馨香清酌之仪,泣诉于吾父之灵前曰:痛维吾父,劬劳艰苦,尝遍炎凉。温和忠厚,时来横逆,仰事俯蓄,惟庸是赖,药炉茶灶,孑然一身,是吾父毕生心血,尽消磨于穷愁抑郁之中矣。忆吾家,先世初非赤贫,亦薄有田产,足以自给。待至吾父降生,家道中落,田产荡然。吾父幼小即为人佣,身小力弱,值薄求苛,披星戴月,固不胜其劳瘁;颐指奴役,又何尝堪其虐待?然而茫茫前途,生路断绝,欲悦亲心而承菽黍之欢,抑又乌可不忍辱含垢而力此贱役耶!吾父少壮,先母来归,夫唱妇随,始得室家之乐。顾四壁萧然,瓶无余粟,成群儿女,膝下依依,号寒啼饥,实不胜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苦。而又门衰祚薄,惯遭乡曲欺凌;力役勤耕,领受豪强暴敛。举凡人世凄凉惨痛,非生人所能忍受者,而吾父吾母尽尝之矣。不孝炳辉,睹兹惨状,徒增愤恨,赤手空拳,亲心莫慰,计欲脱离苦海,乃以一走了之,而不知从此更陷各父于穷愁磨折之中矣!不孝兄弟三人,三弟早逝,二弟又庸懦不能奉养。不孝自十七岁恚然背亲离家,远走从戎,迄今二十有三年,未尝回籍定省。中虽率师道出滇池,经梓里,顾以戎机急迫,即欲一面惨别十九年之老父亦不可得。尔后转战北上,抗日军兴,不孝更以国难当前,民族危机,存亡绝续,在此一举。挽救民族,改进社会,大义凛然,责无旁贷。乃驰驱全国,转战江淮,了平生之宿愿,雪百年之国耻,顾知此亦吾父所属望于不孝者也。然一念及少小一别,即为儿与吾父永诀之时,能不椎心泣血呼?使不孝有父若无父,使吾父有儿若无儿,伶丁孤苦,受尽折磨,生不能养,死不得葬,此皆不孝之罪也。哀父母生我,劬劳罔极之恩未报,终身之十恨无穷。大别昆明,永致思亲之泪;天涯地角,长驰膝下之魂。灵其有知,蜀览儿心。已卯年孟春不孝男炳辉于苏皖、防次泣血敬书:
 祭父文是研究罗炳辉家世、生平及以身许国、诚孝事亲的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最可宝贵的实证材料。
 1979年,彝良县民政局按原稿拓石建碑于旧居保护区内。碑坐北向南,青砂石磨制,有底座。碑身高1.5米、宽0.65米、厚0.1米。碑底座阴刻隶书"彝良县人民政府、大河公社柯都大队1979年8月1日立"。碑身南面刻挽联,阴刻、直行6行;碑身北面刻祭文,阴刻、直行16行。 罗炳辉祭父挽联、祭父文原件存彝良县文管所。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