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沧溪罗氏古村

 许 煜 发布时间:2004-10-21


   沧溪,现名楼下,湘中娄底新化的一个小山村。据考,宋元时期,为躲避连年战祸,沧溪先人由北方举家南迁,途经沧溪,见此处四面望山,山涧间有一涓涓小溪,宛如世外桃源,便止步留足,依山而建古沧溪村,并在村中植古樟一株,其龄亦在千年之外。
   而今,历经三朝五代,千年之后古沧溪村依然苍老如昔,无论是行走在村中黑色木瓦房屋檐下倾听沧溪民歌,或借坐于前清老宅高高的木门槛上欣赏梅山武术,还是端坐在千年古樟下纳凉,甚或是在双龙舞动的身影中看凤身龙头的传奇和沧溪族祭,微微山风吹送的依然是千百年来古村独到浓郁的古韵、沧桑和神秘。

沧溪的新名是楼下

   据湖南省新化县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沧溪,始建于宋元,居古梅山之北,坐群山之中,诸峰罗列。村中央排列鱼塘四十多口,有清泉古井十一个,砖制、木制房屋密密麻麻,好似一盘棋局。叫儿唤女,猪羊犬吠,声声相应。三月清明,风和日暖,樱花斗艳,桃梨争香,古朴之沧溪,为花潮掩映如屏,文人墨客路经此地,莫不雅性大发。
   沧溪之名源于村中一缕清泉。至于其新名楼下,在民间流传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据沧溪的老者说,沧溪在四座青山的合抱之中,马牯寨屏障东北,闯形山倚南,鼓楼系西北之峻岭,高峰寨则成南门,是群山之首。远近的山脉,任其弯曲,但山头总是向着沧溪,以至于在民间还历代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沧溪,乃五马合槽,若有人殁葬槽,后代即贵不言”。据老人回忆说,因为沧溪居古楼山下,所以先辈们又称沧溪为楼下。而今登古楼山峰顶,居高临下,沧溪村景尽收眼底,“揽古楼春色,挹沧溪清流,或云,朝盾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梢”。
   而据村中主持祭祀的罗伏波老人回忆,楼下一名,实际上是近年才有的。因为沧溪四面环山,而千百年来,沧溪村民为了生活,伐树开山,依山势修筑了层层梯田,远看满山遍野的梯田,尤其是在云雾天,宛如座座天梯直上天庭,而此时,站在山腰、山底,村中有如楼上、楼下。后来,有村外的人在沧溪看罢云雾中的梯田,回去就索性称沧溪为楼下,久而久之,“楼下”一名也就为土生土长的沧溪人所接受,由此,也不难看出沧溪人的宽容。

沧溪千年

   外界称誉沧溪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而说到沧溪的千年村史,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沧溪先祖罗姓三十七世祖罗彦一。据当地老百姓的族谱记载,罗彦一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迁来此地,繁衍不息,后来其子孙徙外者,遍居全国各地。
   据记载,罗彦一的妻子陈氏,在宋真宗元年戊申五月初七去世,葬在沧溪庙后,至今其坟墓依然完好无损。而沧溪庙就是村外的城隍庙,据说每逢村里死了人,其家人都必须一路香纸、鸣锣将亡魂送至庙内,由城隍菩萨接至森罗殿,千百年来代代如此。而沧溪庙的庙祝则总是老头,不苟言笑,似阴阳两界人物,并能将鬼神如何受审,如何对话,绘声绘色谈论。旁人每每听了,毛骨悚然,顿感庙内阴森可怕。
   据罗伏波老人回忆说,沧溪村口原来有一栋罗氏宗祠,仿佛就是沧溪村的槽门。宗祠建于嘉庆十一年,前楼有戏台,左右厢楼对立,各四扇,客厅一栋,连左右两厢共六扇。四时祭奉,享祭祖宗,祠内殿联:“ 湘水毓琳琅杖掷银桥人文同鹊起;龟山贻统绪胪传鼎甲科第频璋联。”
   在罗氏祠堂左侧,曾经有一座牌坊,上书:“贞节坊”三字。是因为罗氏家族中一人与他人口角而引起斗殴,被人咬掉阳物至死,而此时他的女儿才刚满18岁,因为父亲之死而立志不嫁,所以族人树牌坊,来彰显罗氏女儿的贞节。牌坊四柱品排,昂然挺立,瓦盖其顶,雕刻精巧,八爪棱角,栩栩生辉,如龙腾虎跃之状。
   按照村中老人的回忆,沧溪村外曾经还有四个茶亭,供南来北往的行人休憩。茶亭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距离沧溪村约5里之遥,每个茶亭村上都出钱常年雇请了一户人家居住在周围,以照顾、维修茶亭,供行人茶水,老人们说,“此皆祖先之功德布施,精诚表现。”
   佛教和道教,在外人看来因为信仰的差异,历来就是格格不入,而二者的信徒往往也不会在同一处传教,然而在古沧溪村却同时存在着佛、道两座不同教派的建筑。有记载为“一曰报恩寺,又名清静庵,和尚住持,一名马牯寨庵堂,道士住持,佛道两教,各住一寺,拜佛求道,任从自愿”。据传,游子岱在四香书院读书时,曾经到报恩寺观赏,见寺中和尚和尼姑混居一寺,便出一联耍众和尚,其云:左和尚,右尼姑,清静何为清静。和尚们半天都没有对出,倒是有一个年轻女尼听说后,脱口而出:前罗汉,后观音,修行各自修行。游听后,不胜惊讶,对尼姑肃然起敬。
   记载着沧溪人千百年历史的庵、庙、祠、亭、坊等,虽然经历了历代战火的洗礼,但依然在沧溪人的生活中傲然而立。然而“文革”时期,这些庵、庙、祠、亭、坊等文物古迹统统被毁,就连磉石、瓦片也一扫而光,剩下的则是伤痕累累的残坪。

古樟传说与锣祭

   “文革”的浩劫依然留给了沧溪村些许意外。那株与沧溪几乎同时代、由沧溪先祖罗姓三十七世祖罗彦一所植的千年古樟,躲过了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两股狂潮,在沧溪村毫发无损地生存下来,无疑是沧溪人最大的意外。
   古樟,挺立于沧溪庙、四香书院之前,左右有小溪环绕,形如华盖。古樟围径达6.8米,枝头高大,根系盘踞百米之宽。沧溪庙、四香书院,据先前的族谱记载和沧溪人自己后来的考证,都是罗彦一迁到沧溪之后才建,距今大约有1006年。古樟、四香书院、沧溪庙,三古相距咫尺,位形如品,四香书院在樟枝华盖下,鸟语樟香,早晚静听庙内钟鼓之声,如置身于洞天佛地,令人神清气爽。
   在沧溪老辈们的记忆中,古樟经历千载春秋,傲霜斗雪,正襟危坐,气爽神清,所以罗姓先祖将古樟列入八大古迹,让远徙外地子孙勿忘沧溪。而关于古樟的神奇,绝不仅仅止于它与书院、族庙的关联,更在于千百年历史沧桑的冲刷,古樟已经成为沧溪人的精神图腾。
   后来也有村民说,古樟已经成了树仙,于是樟树的神话也就因此昭然于世。每逢正月初一、十五,来自辰溪、溆浦、隆回等地的朝拜者,犹如南岳敬香,大小车辆几乎停满车坪。而后来更玄乎的传说是,三柱清香,顶礼膜拜,即可有求必应。古樟庇护小孩的说法流传更广,以至在古樟的树干上,至今仍然垂挂着数以千计的红色土布条。
   为了祭奠樟神,沧溪还流传着一整套独特的祭祀仪式:锣祭。每逢传统节日,或村上的大事、喜事,都要由村上的长者出面主持祭祀仪式,杀猪宰羊,舞龙舞狮,好生热闹。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