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文物古迹

“文武双进士”沙坪村

  发布时间:2005-07-11

 

[[center]][[image1]][[/center]]

沙坪古村,坐落在连州昆湖小平原之畔。建村时间约在明朝中叶的成化年间(约公元1478年)。全村有罗、祝两姓人聚居,而以罗氏为主。罗氏祖先本是西北一带的名门旺族,但至沙坪村始祖罗法志却已经衰落了。据罗氏族谱载:罗法志迁来沙坪为就是因为“儒业未就,隐事三农”的。也就是说他学业不成,仕途不畅,宁愿隐居务农了。罗家虽说门第衰落,但却颇为殷实,由陕西而广西再入广东,最后在连州定居。
  沙坪古村的门楼是在咸丰九年重修的,门额上石刻“沙坪”两个大字。门楼有重修门楼的碑记,石碑中是这样描述沙坪村的:沙坪上纳金溪丽水源源而来,下迎犀牛山之巅巍巍而上,贵山列其前高起雄状,玄武枕其后屏障广开……
  该村的古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好。有些古屋前檐上的木刻雕花颜料还在,每一幅花、鸟、虫、鱼和山水字画虽然有些斑驳陆离但都是难得的精致艺术品。
  一个半圆形的拱门里面有两栋全村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好的古宅。一座称“进士第”。一座叫“太学第”,两座古宅之间有用青石板铺成的巷道相通。
  “太学第”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长近两米、宽约1.5米的黑底红字的匾牌。匾额上用正楷大书“太学第”三个字,落款是“光绪二十八年国子生罗连元立”。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明清时代设于北京城。各地学子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进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太学生”。罗连元能入国子监那当然是极大荣耀了。“太学第”是一栋“四墙三间”的建筑。中间是厅堂,左右两间是住房,厅前有天井采光,厅口的两根庭柱上还挂着一副对联,整栋房子布置得雅致而有品位。
  “进士第”门上悬挂的匾牌是“恩赐进士”,立匾的时间是“同治七年”,立匾的人叫罗兴家。这块同治年间的匾额较比“太学第”匾早了40多年,因此显得很陈旧。罗兴家是文武全才,他文是太学生,武是恩赐进士。据说罗兴家使用大刀足有160斤重,大刀在他手中挥舞起来,几十个人都不是对手。正因为他武功了得,朝廷才“恩赐”他“进士”的,只可惜他的那柄大刀“文革”时期被抬出来毁掉了。
  在罗兴家老宅的门前,有一个重约200斤的矩形石墩。石墩的上端有两个供手抓用的石槽。据说这就是当年罗兴家用来练臂力的石墩,石墩上的石槽现在仍然非常光滑,这一定是当年被罗兴家的手掌磨出来的了。
  两块匾牌为沙坪村罗氏家族增添了许多光彩。这荣誉的获得和罗家历代倡导读书是分不开的。沙坪罗氏始祖罗法志在不仕之后,广置良田,并划出四十五亩田地专门奖励子弟族人读书之用,称为“灯油田”。
  沙坪建村之时就是以隐逸为本,以耕读立家。村子中用一道道半拱形门坊和一条条巷道,将一座座古屋分隔成一个个院落,使整个村子既能相互关照又能互不相扰。水是潺潺的小溪,山是萋萋的芳草。鸡不飞犬不吠,静静的只有流水和鸟鸣。正是因为沙坪的不显山不露水,才免却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兵燹之骚扰,所以数百年来每一座古屋还能原貌地保留下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